感悟民歌

感悟民歌,融入民歌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暧。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记得这是老师上第一堂课播放的第一首民歌——《鸿雁》。说实话,当老师第一次播放这首歌时,我只是觉得这个歌曲很悠扬、动听,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感觉。当我回到宿舍,在网上找到这首歌,反复的听了起来,不知不觉的,还真是让我感慨不少。毕竟,我不太懂音乐,但这首民歌足以让我着迷,它让我感觉融入了那广阔的蒙古大草原。一面瞭望着无边的草原,一面体味着游子离家的思念之情。听惯了流行歌曲的我此时却完全被这首天籁般的民歌所触动。

蒙古族——这个桀傲不驯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在迁徙中实现,他们在马背上创造了传奇。这个强悍的民族,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迁徙,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是代代相传的长调和马头琴声。不管漂泊在何方,他们的根在草原,他们牵挂的是北方的“草原家乡”。

我曾梦想着在蒙古草原,听着马头琴的声音,在草原民歌的“咿哟、咿哟”声中,策马奔腾,或是带领马群奔跑,做一个自由牧马人。蒙古族民歌听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蓝天白云之下,平坦开阔的草原之上。宏大雄厉如同万马奔腾,气势恢宏,曲调悠扬如同信步游走,自由自在。

《鸿雁》曲深沉,词质朴,韵调谐畅。此歌表达的是思念,吟唱的是友情,亦蕴含着悲壮。经过额尔古纳乐队重新编曲的本歌,加入了诸多的流行元素,开篇以模仿马头琴的电子音乐,营造出悠扬与空旷的意境。整首歌曲旋律舒缓、忧伤、凄美却不失大气,似草原上传来的天籁之音。而他们的表演,更是让音乐充满了灵性与情感,演唱中他们把时尚和民族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清澈的嗓音把本歌表现的如此深情,淋漓尽致地把人世间的思乡情愫演绎出来,把莫名的稠怅和苍凉感唱了出来,动人心弦,耐人回味,让人听了为之一呤三叹,荡气回肠,深感喜爱。

小时候,常常躺在妈妈怀里,闹着让妈妈唱儿歌给我听,然后自己不知不觉的睡了过去。如今感悟民歌,却发现民歌是一种存在人类血液中的文化情素,是一种早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情怀。无论什么人,都会哼上几句民歌吧,无论什么地域,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歌吧。这是一种我们无法割舍的传统,是一种我们无法不去追求的文明。漫漫人生路,滚滚历史长河,这种情愫是最贴近一个人心灵的呼唤,是常常把你抱在怀中的乡音。倘若你在异域他乡,偶然听到了家乡的民歌,定会跟着哼唱几句,不觉然已是两眼泪花。就如老师在课上提到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因为是山东人,在此时此刻,听到家乡的民歌,内心是激动的,即便我的家里沂蒙很远??

民歌,我理解的就是来源于民间的,由人民大众创造的,反映人民生活的音乐艺术形式。民歌是一种最淳朴,最自然,最天籁的声音,是一种最具特色的传统,每一寸土地,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以不同的形色传递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漫步中华大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民歌。不管是从东北的长白山,

乌苏里江到西北的塔克拉玛干,伊犁河,还是从广阔的蒙古草原到江南的水乡,亦或是西南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无处不有民歌的存在。巍巍中华,千年文明,民歌作为一种特色的文化方式,不断地被传承着,不断地被发展着。

真的越发地喜欢民歌了,不为其他,只为民歌的那种质朴,自然,天籁。我喜欢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的陕北民歌,也喜欢清秀灵动、鸟语花香的云南山歌,更喜欢燎亮悠长、气息宽广、情感深沉的草原民歌。每一种民歌我都喜欢,因为每一种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还有那份独特的文化情怀。

这是因为,民族性格总是受到居住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作为其反映的民歌也因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不同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的民歌差别更为明显。江南水乡温和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形成了江南一带民歌婉约、闲适的特征;而西南有大山大河,各少数民族民歌则多有高亢、激扬之声;至于西部,无论是内蒙、新疆、青海,还是陕西、甘肃、宁夏,无论地域大小,都呈现地广人稀特色,因此该地域民歌一般都有开阔、粗犷、豪放的特征。其中内蒙、新疆因为历史上游牧业发达,更多体现出草原特征。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在地域、气候、人口等方面特质接近,再加上西安一度是黄河文明的中心,这些地区方言多为秦音,虽然各有细节之变化,还是在戏曲方面酝酿出了秦腔这样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民歌特色上,由于黄土高原的荒凉、贫瘠、开阔,形成了本地区民歌苍凉甚至沧桑的特质。

天地之间,虎啸龙吟鸟鸣鸡唱,风声雨声雷声涛声。除此天籁,另有一种声音在回荡,那就是民歌———一种最原始古老而贴近自然的质朴歌唱。

民歌拥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如果可以,去听一听民歌吧,感悟那份纯朴、自然和天籁,感悟民歌的独特风情,也感悟民歌的文化情怀,你会像我一样感觉越来越喜欢它,迷恋它。那么,就尽情融入它吧。

 

第二篇:感受民歌

《感受民歌》

安阳县曲沟镇武旺小学 李露杰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 1

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 2

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牧歌》和《巴塘连着北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3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6)作歌曲小结(学生填写)对答案。

7)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5、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