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感悟

“ 真善美”的感悟

我们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在社会上历练和成长,二十多载的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作为青年人的我们,一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着,尝试着,拼搏着,摸索着,追求着。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路上,却忘记了为什么要上路,只顾着不断前行,却忽略了沿途那些美好的风景。虽然被我们忽略,可是她们却总是伴我们左右,助我们奋进,做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这些美好的风景,便是我们心中的真善美。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原本就存在着真善美的源泉,正是这股泉,不断地在我们心中涌出真善美的泉水,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人世间,真诚、善良、美丽,都发自我们最深处的内心的这股泉。在我们不断前行的过程之中,唯有与真善美相伴,才能在迷茫困惑时不至于迷失自己,才能在疲惫失望时,不放弃内心的追求。

何为真善美?真,是要我们真诚待人;善,是要我们与人为善;美,是要我们具有心灵美的高尚节操。 真行,善行,美行均来自于真心,善心和美心。一个充满真善美时代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换句话来说真善美是我们的追求,真善美不是风雨,飘然而来,转瞬即去,她们如美玉,晶莹透彻,她们如古松,苍翠劲拔。

真、善、美,她们是可以触动心灵的温暖,是人性的至美,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快乐的源泉,她们是一束可以让人感到温馨而美丽的阳光。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真善美在现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已经是一个过时了的字眼。其实并不是如此的,生活中处处有真善美的踪迹,就像阳光可以照射到世间的各个角落一样。也像一句话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往往生活中看似平常的行为就是一种真善美的表现,谁能说学生给老人让座、老师为学生授课、同学间的互助、有序的排队上车不是真善美的一种表现呢?

真善美是相互的,会传播的。她们就像灯光一样可以散射,这种光可以让别人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温暖幸福,会让人想要永远的留住他。她会让人因为身边的人的善良、真诚、美好,而不由自主的也想要做善良、真诚、美好的人。你对别人真诚,别人也会同样的对待你,你对别人善良,别人会感恩与你,你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那你的世界将一片明亮。有了真善美的抚慰,你的心灵才会温暖,有了真善美的照耀,你的生活才会美好。

其实真善美就是要求人们要求真,求善和求美,就是要求人们要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人。人人渴望真善美,但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每个崭新的世界,从不缺少真善美,每个熟悉的世界,只缺少发现美的眼,这繁华的世界,充满了喜与乐,快乐享受每一天,感叹生命的美妙,皆会因你我的真善美而更加精彩。

我们的生活需要真善美 ,这样人才会充满快乐,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唱出了人间的真善美,这世界需要真善美,没有她们,我们的世界就不再精彩,

没有真善美的世界是一个冷漠、寒冷的世界,我们再也不会快乐,再也不会有朗朗的笑声,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良知。不能因为个别的示例就放弃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不能因为一个老人摔倒无赖就可以在自己遇到时就冷眼旁观,人世间的主旋律还是人间的真情与真爱,是永远也不会被掩盖的事实,我们的真善和美终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真、美、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再加上一种稀有的光辉灿烂的情境,真或善就变成美了。 真善美不是互相孤立的个体,她们是一个整体,在我们的世界里交织,融合。所以,我们在追寻它们的时候,不要片面的去看,去认识,不要过于执着的去追寻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要把她们当做是可以完全拥有的美好的品德来追求,那样我们终会感悟到真善美的真谛,我们终会因她们而感受到快乐,那种快乐不是物质,不是享受,而是心灵的感受,心里的一种平和的喜悦,那种快乐,是美妙的,神奇的,可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

在我们内心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原本该是真善美的,可是真善美之间的失衡导致了假恶丑,所以我们要完善自己,重新去追寻,去探索,重新回归真善美。在人生的旅程之中,有太多的诱惑,不懂得放弃,只能在诱惑的漩涡中消沉;有太多的欲望与奢求,不懂得放弃就在人生的轨道之中消失方向;有太多的享受,不懂得放弃,只能沉浸在短暂的享受之中。因此,个人首先要做到真,不能虚伪的活在这个世上,如果没有了真,即使有了善和美,也是伪善,虚假的美,因此在真善美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真实做人,真实做事,真是对待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和那些陌生人。我们所付出的,也许不会马上就得到回报,也许不会让我们得到一些物质的享受,名利的享受,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付出,不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真实维持了身边的一方宁静和谐的世界,我们这纯净的小世界,同样也会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真善美,让他们知道真善美,让他们也同样的去追求真善美。那样,我们的付出,便是具有意义的,便是值得的。

在我们追求真善美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受到误解,也许会遇到困惑,也许会形神疲惫,也许会有放弃的念头,可是我们却不能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妥协,意味着我们内心所追求的美好即将要破碎意味着我们将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要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不畏艰难,不怕荆棘,勇敢的走下去,我们要相信,做过那片沙漠,就会是一片绿洲,就会是一处天堂。

我们的国家需要真善美,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真善美,我们自己的人生与未来需要真善美。无法想象,道德缺失,恶人当道,物欲横流的世界将会是多么的黑暗与不堪,也许是我们内心对假恶丑的排斥让我们去追寻真善美,也许是我们本来就向往美好的内心引导我们去追寻真善美,而无论如何,我们对真善美的追

求都是必要而迫切的,像鸟儿需要天空,像鱼儿需要湖海,像行夜路需要灯光指引,我们向往美好,向往希冀的路上,需要真善美,需要她们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引导我们前行。

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是世界的未来,年轻人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年轻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在这最美好的年华之中,更应该努力去探索,去追寻,去发现真善美的踪迹,以真善美的标准引导自己人生的方向,求真,向善,尽美。做最符合时代潮流召唤的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年轻人的追求也许是不同的,有追求名利,有追求外貌,有追求金钱等等,可是只有那些历经人世沧桑的老人,那些感悟出人生大道的人,他们才会真正明白这些都只是带给我们昙花一现的快感﹑渺无边际的空虚。也许有时我们会想逃避这杂乱无章的世界,却没有发现其实在这片浑浊的世界中还有另一番天地,那就是事物美好的一面。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来领会﹑审视事物的真﹑善﹑美,用我们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更要学会行动起来使别人感受到事物的真﹑善﹑美,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篇:真善美

真善美之关系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②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当客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

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并成为对这种活动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就自然的规律来说,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这些规律之所以会具有美的意义,就是由于这些规律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通过人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成为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表现。原始人所制造的一把石斧,它的均衡对称的形式以及坚实光滑的质地之所以能引起美感,原因就在于这种形式是符合人的目的(劳动的需要)的,而这种合乎人的目的的规律性的形式的造成,是远古的劳动人民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的结果。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

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的目的的活动。但人所要改造的客观世界,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这是对于善的最初步、最粗浅的解释。更进一步分析起来,由于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只能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于是善又表现为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需要、目的、利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成为善的更为重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

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与人类的实践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与人类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所认识的美同时也就是善,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美与善才逐渐被区分开来。

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就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相一致,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在这种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的肯定。例如,一件劳动的产品,就它符合于人的目的(即满足于人的某种需要)来看它是善,就它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客观实现、肯定和对象化来看即是美。又如,我们今天工人群众的增产节约活动,就它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一方面来说是善,就它的实现是工人群众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干劲的结果这一方面来说则是美。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的目的联系着的,这经常就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美则并不是与人的功利的目的直接联系的对象,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然而就美的创造和欣赏能够鼓舞人改造世界的信心和热情,提高人改造世界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来看,美虽然不直接与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但它的最终的社会意义仍然在于推动人更好地去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因此,最终仍然是为了善。许多事物经常是具有善恶美丑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便既具有善的一面,同时又具有恶的一面。与此相应,决定了它的审美性质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消失,它的美也就逐步削弱以至泯灭。自然界也有许多事物具有这种两重性。例如老虎、苍鹰等,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归根结蒂,这也是同人的善恶相联系的。这些特定事物两重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人们发生具体关系,其主导的方面是不同的。善恶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变换。没有天生不变、绝对永恒的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美。

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

的存在。但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例如,今天现实生活中某些生产劳动,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它们可以分别成为三种不同的对象。生产劳动的过程,作为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它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需要从理论上将这些规律寻找出来。同时,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着社会的功利需要和功利目的,它可以成为伦理意志的对象,直接唤起人们一定的意志趋向和实践态度,使人们对之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功利评价和伦理行为。同时,某一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的具体形象,能在感受中唤起人们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它不要求人们当下对之直接进行理论概括或意志行动,而是采取能动的感受或观照,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在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上,既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极力否定美与真、善联系的反动理论,也要反对把美与真、善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美与丑的关系问题。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与丑的斗争中而发展的。正如美与真、善紧密联系一样,丑与假、恶也是密切联系的。丑与恶的联系使它不但具有否定的美学性质,而且还经常作为社会实践的意志活动所克服的对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美丑斗争发展的规律,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①美丑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发展,根源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客体矛盾;它与真和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紧密联系。美与丑作为客观现实彼此对立的方面,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表现出现实对象对实践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不断被征服,社会不断被改造,美丑通过矛盾斗争又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美在与丑的不断对立和斗争中,随着历史前进的行程,日益革新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之前,美、丑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敌对的自然力量经常成为丑怪的对象,与美的对象相比较、相对立。某些远古神话里的美丑的形象直接地反映着这一点。而随着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断为人所征服和掌握,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等自然物也就逐步由威胁人的生活、实践的丑的对象转化成了供人欣赏的美的对象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美丑斗争的实质是先进阶级与反动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进步力量、正义事业与各种丑恶势力的比较、对立和抗争。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异常复杂曲折,美丑的比较、对立和斗争也具有异常复杂多样的形态。例如,躯体畸形的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是生活中的美丑矛盾的主导方面。

不同阶级的不同社会实践,在客观对象上获得实现,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对不同阶级便具有不同的美丑意义。这种对立和斗争,实际上正是美与丑在阶级社会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地说,客观对象肯定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象,即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

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其对立的反动阶级却是丑的。客观对象肯定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式,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之对立的革命阶级却是丑的。但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又有着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它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相一致的阶级的实践、生活的产物。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翁,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具体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只有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只有最终肯定或不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必须以它为准绳,为尺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