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感悟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注:以空气为水)。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禦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

十五.人为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

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

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第二篇:学太极 感悟人生

学太极 感悟人生

【摘要】“太极”一词为世人所熟知大多是缘于神秘莫测,在世界范围内甚为流行的太极拳。而从严谨意义上讲,太极并不等同于太极拳,太极指的是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范畴,作为一种传统哲学和文化,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太极拳只是太极文化在武术养生领域的拓展和具体表现。我们学习太极,不仅要学习强身健体的太极拳,更要认真感悟太极文化,体会太极精神,进而通过太极更好的感悟人生,思考人生。

【关键词】传统哲学 太极文化 感悟人生

一、太极的来源与发展

“易有太极”。在继承和吸收《易经》和老子思维与思想的基础上,《易传》第一次提出了“太极”这一概念。[1]从字面上看,太极的“太”是两个字,一个是“大”,另一个叫做“小”[2],太极的“极”是尽头,极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的找不到外面,小的找不到里边。“太极”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既指事物最根本最原始的状态和起点,又指的是事物最后的最终的东西。“是生两仪”。“两仪”这个概念同样有很多种说法,一般来说,指的是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对立面。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老祖宗们嘴里所说的太极了。“太极”是阴阳之运动,并产生万物。因此,我们既可以把太极理解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类似西方科学中的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整个宇宙。

太极或者说太极哲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哲学史上,几乎每一代都对太极的内涵进行自己的解释,发展和扩充。从《周易》等书中的太极阴阳论,到《吕氏春秋》中的太一阴阳论,再到《淮南子》中的道论与感应论等等。发展到后来,太极的哲学思想不断的融入到传统中医,养生,武术等领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珍宝。所以说学习太极,领悟太极文化,也是和历代先贤们交流和对话的一个过程。

二、太极与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为当今武术研究中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课题,主要有陈家沟起源说,张三丰创拳说,王宗岳创拳说,武当山创拳说等几种说法。目前主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为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3]。学习太极拳不仅能使人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能使人们学习到中

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内涵,使我们更好的去体会和领悟太极文化与精神。

三、我对太极的认识和理解

和多数人一样,我对太极的认识起源于太极拳,起初小孩心性,觉得这种拳术缓慢无比,没有什么大的杀伤力,所以兴趣不大,对此的关注也不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眼中的太极,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宇宙观,是先贤们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我眼中的太极,也是一种成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阅尽世事后的淡然和超脱。因为知识水平还很有限,我对太极的理解可能见笑于大方,请谅解。

四、学太极,感悟人生

我们为什么要学太极呢?为什么要了解太极文化呢?功利一点讲,因为它对于我们的人生很有价值,它是我们生命中可以得到的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在我看来,学习太极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

(一)身心和谐

人是各种关系的产物。其中如果人是处于真正的完全和谐之中那么他的精神肉体都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他的心中将充满爱和被爱,这样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而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肩上负担的加重,给现代人内心施加了无形的压力,出现了诸如忧患、焦虑、精神失落、孤独、寂寞等不良症状,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4]。通过学习太极就可以改善这一状况。以学习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取象于天”,要求“心静用意”,使人处于一种极宁静,极松弛的状态。要“气沉丹田”,“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心行气,无往不宜,”强调中气贯于肾中,收于丹田。在“致虚极,守笃静”的意念下,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进入“抱元守一”的太极功能状态,最终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境界。太极拳奉行的这种“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的社会意识的健心方法。通过太极拳的长期习练,不仅对身体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还十分有利于消除现代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使人们从失衡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达到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自我更新,从而克服现代人的心理障碍,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二)社会和谐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和睦的社会环境,那么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也是一句空话。社会和个人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阴阳互补共生、相反而又相成的观念,是克服主客两分对立的“现代病”的启示之源。本来,从宇宙万象到社会人生,莫不包含阴、阳两种因素,月亮、女性、收缩、保守、响应、合作、直觉、综合可归于“阴”;太阳、男性、扩张、要求、进攻、竞争、理性、分析可归于“阳”。近两三个世纪以来,在笛卡尔、牛顿代表的机械论指引下高歌猛进的工业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引发了文明的失衡,主要表现为阳盛阴衰,阳的方面——理性知识、分析、扩张被发挥到极致;而阴的方面——直觉知识、综合、生态意识却被轻视乃至忽略。这种“阳性文化”、“崇阳文化”的无节制发展,已经造成了“现代病”的蔓延:其一,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危机已愈益迫近;其二,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且不论国际战祸的频仍,即以一个社会内部,官民、劳资等矛盾也有加剧的可能,其健康的发展前途便是:适度提升阴性因素,以达成动态的阴阳平衡。而太极图正昭显了宇宙关系、人伦关系阴阳互补、动态

平衡的境界,将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哲理资源。学习太极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精神境界,同样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3]。“天人合一”不仅是古先贤们提倡的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而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学习太极,感悟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当前的现实意义就是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太极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哲学,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艺术,穷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参透。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先贤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造福社会,造福后代。

【参考文献】

[1]《太极密码》 刘远东 团结出版社 20xx年5月第一版

[2]《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

[3]百度百科-----太极拳

[4]《太极论》 林卫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xx年1月第一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