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悟林语堂谈人生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先向大家介绍下作者。“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兼具中国的古朴性灵与西方的现代奔放。林语堂就是这么一位学者,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原因是他的很多思想不受时代的束缚,放在当今也依然有指导实际作用,是一个属于集IQ和EQ于一身的人,林语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包括他的工作履历、创办杂志、用英文撰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作品,都凸显了他的才学和对人生世事的深刻领悟。让我非常钦佩。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信手摘录几例。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性读书”,并指出“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人生不过如此》这本散文集应该说就是林语堂这句名言的最好佐证,透过这本书能看出作者的性情与灵性。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包罗万象,很多人都写过关于人生这个话题的作品集,比如说周国平也出过一本哲理性的书叫《人生哲思录》,都是书名都有“人生”两个字,但是内容的切入点、素材、语言风格等都大相径庭。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是哲理性的理论文章,可能是由于作者人生历经了不少坎坷,加之又经历了年轻时的丧子之痛,他对人生的感悟就显得非常凝重,他出的这本书也是这种风格,观点深邃,但读后让人感觉非常沉重。而林语堂的这部作品,我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就是:“质地轻盈、节奏明快”。多篇散文组成,且以小见大,很大的话题,比如说婚姻,他能写得很靠实,很小的话题,他能从中挖掘出趣味来凸显自己提倡的生活路线和品位,比如说谈戒烟、谈树木和石头,很多小事他都描述得妙趣横生,说明作者极具生活的智慧。”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觉中,你就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

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

有人觉得生活乏味,工作、家庭、网络、聚餐、唱歌,再想想都想不出有其他什么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来愉悦自我;有的人觉得生活疲惫,工作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培养有压力、朋友之间比较也有压力,这就容易让人一下子失去方向,感觉很疲惫。品一品林语堂的文章不一定会帮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可以让你重新找到生活的趣味所在,同时提高自身品位。

下面我再简单地推介下这部散文集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而林语堂的风格是闲适,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就像在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朋友,非常的感怀与亲切。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属于娓娓到来,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欢把文字摆弄得“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纵横,走的虽是幽默与讽刺一路。

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种胸襟,何其坦荡。

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杀人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

 

第二篇:林语堂2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xx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林语堂在创造一种散文笔调,闲适是这种笔调所形成的文体特征。林语堂选择的是这样一种道路:与现实拉开距离,以自由主义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林语堂自评散文:“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林语堂的散文集中体现在“幽默”,“闲适”上,这种散文观在当时不合时宜,收到鲁迅的批判,他的散文轻松自由,无拘无束仿佛温厚超脱儿略带油滑,林语堂的散文中“均衡心态”大多是在现实的压迫下进行自我调节的产物。林语堂把幽默、性灵和闲适结合起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创作理论 .闲适。他的“闲适”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文章内容上的“闲适”。他说:“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亦容易读出人生味道来,小品文盛行,则幽默家与自然出现。”二是指表现上的“闲适”。即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在取较闲适之笔调,语出性灵,无拘无碍而已。”林语堂晚年曾回忆《人间世》的宗旨,大意谓该刊略如世人, 点卯下班之余,饭后无聊之际, 揖让既毕,长夜漫漫, 无以打发, 忽闻旧友不约而来, 排闼而入, 不衫不履,亦不捐让, 亦不寒暄, 于是饮茶叙旧, 随兴所之,所谓或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言无法度, 谈无题目, 所言必自己的话, 所发必自己的衷情。夜半各自回家,明晨齿颊犹香。如此半月一次, 以文会友, 便是《人间世》发刊之本意。林语堂的许多散文也属于闲话风系列。他的闲话风散文以议论文为主, 也有部分记叙性文章。他的记叙性文章向读者叙说某一生活经历或内心经历时,也往往带着大量的议论。 信手信腕 ,笔随意转。在内容上,多数文章无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有时旁枝逸出,有时一点点漶漫开去,既汪洋恣肆、天花缤纷,又散而不破, 杂而不芜, 漫而不长。在结构上,不见起伏、勾色、呼应等痕迹,却有着自然的韵律、粗朴的气息。欢愉情调。其实林语堂对世界人生也有着本质的悲剧体验。事实上, 林语堂小品散文具有双重的生命意识: 一是外在化的乐感; 二是内在化的悲感。但林语堂用喜悦与欢笑来冲淡它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生活的艺术》——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意识, 是从青春消逝的悲剧的感觉而来。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 相信命像一支烛光,

总有一日要熄灭的;我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 幽默情怀。林语堂在《论幽默》中说:“我想幽默一词指的是‘亦庄亦谐’” ,即“谑而不虐” 的幽默文笔。林语堂的幽默小品,多是捕捉生活中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幽默将小品文的审美品格提升到新的境界, 即具有喜剧色彩。 其实幽默为人生一部分,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犹如人生是永远充满悲惨、性欲与想象的。 读书人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林语堂做到了。所以他又那样近情,拒绝极端.道学和教条,为一般背书本认死理者所难及。他知道何为生存真实,何为学者无谓的奇谈,出言平正通达。林语堂也许算不上特别伟大,但他在百年文学史上独具一格,而独特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不可重复本身就有一种永久的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