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生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

年级:高一 编写:张丽玲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1-08-30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

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

1、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

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批注

【知识链接】

一、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

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

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

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

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

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

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

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

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3、翻译下列句子

且贰于楚也 译: 无能为也已 译: 吾其还也 译: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 敢以烦执事 译: 越国以鄙远 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将焉取之 译: 唯君图之 译: 子犯请击之 译: 因人之力而敝之 译:二、诵读作品,整体感悟

朗读要求:

1、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 致理解。

2、.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圈画出不理解的词或句,请教老师或同学,当堂解决疑问。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四、当堂检测

学习小组合作口头翻译课文

五、总结拓展

模拟人物的语气语调,分角色朗读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导学案

年级:高一 编写:张丽玲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1-08-30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

1、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

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难点: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知识链接】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二、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五、使动用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六、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 说说课文每段文字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悟

朗读要求:根据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

赏析烛之武精彩的外交辞令,感悟烛之武出色的外交才能。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用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标示出秦、郑、晋三国的位置,理解战争形势。

2、结合三国的位置图,具体说说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放弃攻郑的,其中最关键 的是哪一点?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3、烛之武说秦的结果如何?

4、综合全文,你认为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四、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 越国以鄙远 鄙—— 与郑人盟 盟—— 唯君图之 图——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 若不阙秦 阙 —— 共其乏困 乏困——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导学案

年级: 高一 编写:张丽玲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1-08-30 班次: 小组: 姓名: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预测】

1、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

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难点: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郑伯等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

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頓,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⑴ 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王之蔽/甚矣

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等。

⑵ 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

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悟

熟读课文,通晓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指导学生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形象

郑伯:

秦伯:

晋文公:

佚之狐:

2、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当堂检测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1、说出下列加线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2、翻译句子,并说说它们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

(2)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

(3)是寡人之过也

(4) 夫晋,何厌之有

五、总结拓展

归纳本文“之”“以”“而”“焉”的用法

1、以

2、而

3、焉

4、之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系列—《烛之武退秦师》

课堂梳理 (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第二篇: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语文必修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班级 姓名 学号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自学】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虽郑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有名”的理由)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

(三)知识链接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预习检测

(1)字音辨识

汜南( ) 杞子(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

逢孙( ) 阙秦( ) 戍之( ) 失其所与( ) ....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 ”同“ ”) (“ ”通“ ”) (“ ”通“ ”) (“ ”通“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解释下列词语体会这一特点。

1、朝济而夕设版焉 ( )2、 然郑亡( )3、夫晋,何厌之有?( )4、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5、杨孙戍之(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国...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10、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课内导学】

(一)疏通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脉络:

(1)临危受命 (3)4)(二)品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本:

1.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是怎样的?

2、.烛之武“出场”在故事情节上的特点?

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

4、重点诵读第三段,赏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简短,却有理有据有节,说理透辟,被后人评为“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找出这段文字,试着分层写在下面,并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5、如何看待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退兵理由?

(三)探究思考:

1、你觉得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探究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课内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一词多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微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越国以鄙远

2.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文必修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语文必修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 ) )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之

子犯请击之 辍耕之垄上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夫晋,何厌之有

4.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3.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 ( ( ( ( ( (

) ) ) ) ) )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6.越国以鄙远 .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8.若不阙秦 .

( ( ( ) ) )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

(3)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4)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I.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2.且贰于楚也。

译文: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译文: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2、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合作式学习】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探究式学习】

人物形象之佚之狐

1、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2.佚之狐,其实就是那么“一只狐”。狐性太重,狡猾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

3.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了。

4.做人要圆滑,不要太方正。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

5.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佚之狐是一颗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驰骋政场的几十年,官场的腥风血雨早已见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之狐,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

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

7.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包票。稍有不慎者,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才举荐呢?从中可以看出佚之狐的嫉妒心理。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承认他人的长处,正确地去面对他人,不要得了红眼病。

8.身处乱世,想要生存得风风光光不容易,佚之狐靠的就是圆滑。人如其名,佚之狐的确是一只老狐狸。他未必不能说退秦师,但只身入虎狼之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动秦穆公,稍有不慎,惹恼了秦穆公自己身首异处不说,还可能被牢牢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被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了个“伯乐”的美名。

探究思考: 人物评价要学会多角度,多方面,一分为二,尝试用这些方法分析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