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知识。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1-2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文。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课前展示

课代表主持:课前小演讲

二、自主检测

1、知识常识:

《左传》又名 (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与( )( )合称“春秋三传”。

2、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3、挑战生字词(注音)

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阙( )秦 函( )陵 逢( )孙

秦伯说( ) 共( )其乏困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人名逢孙 朝 ∠ ( )朝廷 逢∠ ( ) 相逢

1

三、阅读感悟:

1读(分组朗读课文)

2译(结合注释,合作探究,翻译课文)

四、积累与巩固

(1)字词含义

以( ) 军( ) 若( ) 辞( ) 犹( ) 过( ) 然( ) 许( ) 礼( ) 围( ) 贰( ) 佚之狐( ) 寡人( )

(2)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是寡人之过也( )

晋军函陵 ( )

许之( )

辞曰( )

(3)一词多义 危: 国危.矣( ) 正襟危.坐( ) 危.楼高百尺( 师: 师.必退(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之: 公从之.( ) 臣之.壮也( )

是寡人之.过也( )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停数日,辞.去( ) 不辞.劳苦( ) 以: 以.其无礼于晋( ) 以.作报答( ) 于: 以其无礼于.晋(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4)思考与感悟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五、感悟拓展

请同学们想一想烛之武为什么先“辞”后“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知识。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重点难点: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一、课前展示

课代表主持:课前小演讲

二、自主检测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

5、失其所与,不知 .

(2)、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

3、亦去之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

三、阅读感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试译文。

(单生读、小组读、班齐读)

(小组探究,侧面黑板展示译文,谈理由)

3

2、谈一谈烛之武怎么说服秦穆公的?(即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

3、谈谈晋文公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巩固训练

(1)、词类活用:

1、 烛之武退秦师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5、越国以鄙远 6、阙秦以利晋 ...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朝济而夕设版焉。 ....

9、共其乏困 10、既东封郑 ...

(2)、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 ( )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

3、夫晋,何厌之有?( ) 4、是寡人之过也。 ( )

5、且贰于楚也( ) 6、敢以烦执事 ( )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8、许君焦、瑕 ( )

9、辞日 ( )

(3)、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五、感悟拓展

请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烛之武“夜缒而出”“独创敌营”的情景。(不得少于50字)

4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知识。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2 、体会本文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文言知识梳理,概括人物形象。2 、总结写作特点。

一、课前展示

课代表主持:课前小演讲

二、自主检测

(1)掌握下列重要实词

1、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 ...

3、微夫人之力: 4、失其所与,不知: ..

5、郑既知亡矣: 6、朝济而夕设版焉: ..

(2)、词类活用:

1、 烛之武退秦师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4、阙秦以利晋 ...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共其乏困 ....

三、阅读感悟,合作探究:

1、速读全文,谈一谈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人呢?

2、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5

四、巩固训练

归纳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6、若

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五、感悟拓展

历史上救国于危难,烛之武可谓一颗璀璨的明星,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6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1(学生用)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编写人:李西光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梳理清文章脉络,能简单复述全文。。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探究】

1、教师范读并正音

汜( )南 佚( )之狐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 ....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也矣 ...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而出 ...

杞( )子 逢( )孙 失其所与,不知( ) ...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三、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

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自主探究: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

(1)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

(3)以其无礼 (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在东边。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五、合作释疑,探究文章

(一)同学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停顿是否准确。在学生齐读一遍以后进行纠正。

(二)学习课文第一层(开头——秦军氾南。)

思考:第一层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

(三)学习课文第二层(佚之狐——许之。)

思考:

(1)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

(2)烛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三)学习课文第三层(夜缒而出——乃还。)

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

(2)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君?

(四)学习课文第四层(子犯请击之——最后)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

六、布置作业:

总结本课文言知识,完成课时训练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

二、合作释疑:(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思考:

1、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明确:

2、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三、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1、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 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2、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锬稀保?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伴你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