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包括领导不重视、内控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等。本文认为,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遵循合法性、成本与效益、全面性等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

在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加强单位内部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也是单位改善治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是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衡量一个单位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上,而忽视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一般归国家所有,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防范组织机构中的内部人员舞弊问题,则势必会对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无论是在设置的系统性方面还是在执行的力度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政府机关和企业相比,我国事业单位缺乏强有力的监控体系。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强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控制制度才能监督和约束事业单位会计行为,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它是及时制止和发现事业单位经济犯罪和腐败的

最有力的管理工具。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

单位领导内控意识薄弱在主观上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仅是在企业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一些单位领导甚至不知道内部控制制度为何物。事业单位也很难形成类似于企业的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不少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还是采取领导“一句话”的管理体制,对主管领导的管理权限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监督,一旦主管领导的工作思路、作风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整个单位出现问题。还有些事业单位制度不够健全,业务不够规范,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够,只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制度的执行。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领导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因而没有对执行情况严格监督和评价,也缺乏奖惩机制,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发挥不了作用。

(二)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缺乏该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有的单位本身不重视会计工作,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对内控熟悉不透;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再加上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都没有被提到重要位置,内容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够强,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的少,执行制度困难。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忽视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对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的新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现象严重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不能正确的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相互制约;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物资的领用、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导致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削弱;五是忽视风险控制,在采购、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回扣。由于程序不规范,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管理失控,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给事业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条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并参照以上5项原则,我认为国事业单位在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合法,我国的《会计法》对单位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分工都有严格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此规定规范单位的财务工作,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时,还要全

面考虑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特定要求以及行业规范。

(二)成本效益原则。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错误或舞弊的发生,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组织设立岗位分工制度,可能会增加单位的用工成本,另外内部控制制度也很可能使管理复杂化,从而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其成本不能超过错误或舞弊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否则对单位来说将是得不偿失。

(三)全面性原则。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注意使内部控制制度覆盖从单位负责人到具体经办人员的所有从业人员,并贯穿从管理决策到决策执行、反馈、监督的各个业务流程。全面性原则从空间上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要避免“木桶”效应,不能留下内控的死角,从而使单位的每一项业务的运行都处在制度的规范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我国事业单位种类众多,为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几年我国正逐步加大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也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年。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

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要充分熟悉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及相关人员在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首先,要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有关规定,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招聘,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应进行培训,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教育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自控能力。对于预算治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治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

(四)强化监督控制发挥审计部门作用

加强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具体措施,通过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进步治理水平,实现对财力、物

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经济组织的预期运作效率。审计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治理部门,应加强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疏漏或新生事项,要结合单位特点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保证单位的业务活动能够按照组织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可以更加符合制度设立的初衷。建设内部控制审计严格奖惩机制,对不按要求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增加内控对从业人员的约束力;对一些单位领导随意任用会计人员,及或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才能激励和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员工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对已经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和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结合发现情况及时调整审计内容及重点在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各项收入的真实完整性,各项支出的合规、合法性,债权债务的真实性,资产的核算管理情况等审计的同时,还应扩大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监督未涉及和不能到位的部分:

1、行政性收费的合规合法性。对涉及收费的行政事业单位,要从收费票据的领、用、管等环节入手,认真查阅文件、收费许可证、使用中的票据和票据存根等有关资料,审查行政性收费的依据、主体、收

费标准是否合法合规,收费收缴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2、收入的完整性。主要审查收入来源是否全部入账,有无将收入不及时报账、漏报、少报或不报账,形成单位“小金库”;延伸审计判断是否存在转移收入的问题。

3、支出的真实合理性。要通过对被审单位上下年度之间经费支出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行政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同时联系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分析判断其支出的真实性。

4、资金的使用效益。重点应检查社会关注的各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项目安排、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跟踪审计,看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现象。

5、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要针对资产账实分开核算管理的薄弱环节,重点审查资产的保管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购入、验收、领用各环节是否有恰当的记录,资产使用人的责任是否明确,是否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清查,账账、账实是否相符等。

6、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是否严密有效,会计监督工作是否规范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定标准核定收支等审计内容。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紧迫性,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进行,就必须强化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工

作得以顺利推广。相信通过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能够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完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方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发展研究,2005(1)。

(2)周曙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6,(5)。

(3)黄丽华,何晓民: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7(11)。

(4)潘琰: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6)陈颖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8)。

 

第二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应用及发展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姓名:李娟娟 学号:20085121024

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

指导教师:袁庆禄 职称:讲师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现象,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素质

前言:在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国家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也是单位改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更是问题不少。笔者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现象,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的具体表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以权代法,领导说了算,排斥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二是虽建有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三是监督乏力,没有相应的检查,出了问题也不知从何而起。具体表现为:

(一)内控意识淡薄,基础管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会计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具体操作中,印鉴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领导“一支笔”审批 1

情况还比较普遍,只要领导签字,什么费用都可以报销,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岗位也不及时办理清点、交接手续等。

(二)费用开支过大,控制不严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达不到零基预算要求,不够细化、准确,经常有年度预算调整变动情况发生,各项实际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出,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同时,单位一般都是按照收入规模花钱,缺乏对资金支出合理性的分析,缺少成本效益核算,致使各项费用重复浪费、开支金额庞大。

(三)资产不实,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二是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划分不清;三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清。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工作没有按规定执行,时常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态。

(四)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章难究现象严重

新《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都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规定,并且突出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在每一具体业务的控制条款中都增加了有关防范风险的要求。然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五是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

二、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难点

(一)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有的单位本身不重视会计工作,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对内控认识不透;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二)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

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上,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监督权力也 2

由单位领导授予。这种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设置,本身不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三)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

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侧重点,忽视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督促。

(四)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改革

(一)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三是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

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解决的办法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将这类收入和支出融入目前的会计科目体系当中,收入可以列入“其他收入”中核算,支出列入“日常公用支出”中核算,但这种方法很牵强。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中,增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这类收入和支出。

四、 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 3

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二)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全面清理整顿单位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自控能力。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及相关人员在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是要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应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关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的规定。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招聘,对不符合条件但已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应进行培训,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二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教育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四)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强化监督控制

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

(五)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强化责任追究

对一些单位领导随意任用会计人员,及或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才能激励和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员工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4

(六)预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为财政资金,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内设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单位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2]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5,(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