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一篇文章

那么,如果中国人不缺创造力,那么什么让我们对于这些创造力视而不见呢?因为我们的创造力缺乏深远的影响力,没人看见也没人重视。

? 1因为我们的创新缺少深度:像上面的山寨产品就是缺乏深度最好的例子。这种组合型

创新通常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是简单的把两个产品的功能组合在一起。上述的山寨产品也是一种应用型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别人有一个先进技术,我们拿来用在一个某个特殊场合。这种没有深度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创新,没有任何技术壁垒也很容易被别人复制甚至超越。这种缺乏深度的创新先驱可以一下子凭借新鲜劲占领某个市场,但是当别人的执行力更好,做出更精致的产品时,市场就迅速萎缩只有靠拼价格在低层次上竞争了。比如,很难想象这种mp3播放器会像iPod一样给我们很深很持久的印象——除了并不美观的外形,很难想起来里面哪些是联想独到的创新。大家都觉得不过如此,如何会认可你的创造力? 2我们的创新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还是以上面的香烟盒手机为例,可以想见这种创新不会对手机的发展、香烟盒的发展产生任何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孤零零一个点的创新,构不成一个庞大有纵深的产业生态系统,无法带动手机业上一个台阶,也无法带动更多的别的厂商加入这样一个香烟盒手机市场(如果这个市场真的存在)。一个产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带动上下游从算法研究、芯片设计、软件设计、外观设计、界面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大量优秀企业参与,才能成为有纵深有影响力的创新。其实,从这点上讲,我们的山寨手机还是被认为中国人的有影响力的创新——因为达到了一定产业规模,有产业纵深,并且影响了世界手机市场格局。(当然,没有深度,有点儿拿不上台面,核心技术都不是我们的)。比如下面这个奔驰手机,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 3缺少创新的环境:当今社会的创新很少是一个人闭门冥思苦想就可以做出的。一个点子从萌芽到最后产出创新成果,需要非常多的步骤。首先中国人不擅长通过热烈的讨论把一些创新的火花逐渐做成有深度的创意,其次中国的企业也不擅长通过合作竞争(coopetition)做成一个创新。大家都听过类似这样一个比喻:你脑袋里有一个苹果,我脑袋里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就每个人都有两个苹果——其实这是错的!我们交换思想以后,也许会生下一堆普通苹果,或者一个金光闪闪的圣诞球!长期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影响,让我们养成了习惯基于立场驱动的联盟,而不是利益驱动的合作竞争。

4严谨科学的创新流程:一个点子在变成产品的路上需要无数次的磨合通过科学的流程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这里没有捷径。而反观国内,这点民科起了很坏的榜样,他们以为自己建立一套所谓的新科学体系就可以通过某种捷径推翻各种现有科学定律,搞出伟大的发明发现。我钦佩他们的钻研精神,但是我不觉得毫无章法不尊重科学规律不严格验证结果的创新,会有什么价值或者会对中国的创造力有任何正面的影响。还有一类,像上海交大汉芯这样政治催熟,违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所谓“创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丑闻或者偃旗息鼓。另外关于创新的系统和必经的流程@曹梦迪的回答讲到了一些关键点,创新要拿到市场上不断检验通过反馈来修正改进。

国外有很多机构会定期发布各个国家的创新指数,我打算引用德国Innovationsindikators发布的指数。下图是他们公布的一些主要经济体创新指数,非常有代表性。因为他们每个国家画了两道线,除了深颜色标出自己给出的排名,还用浅颜色标出了其他7个创新指数的平均排名。除了少数国家偏差较大,这个排名还是非常公允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瑞士、新加坡、瑞典、德国、芬兰、荷兰、挪威、奥地利、美国、比利时、加拿大、台湾、丹麦、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日本、西班牙、中国、意大利、俄罗斯、南非、巴西。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21位。至于具体分数,从他们公布的来看Gesamtindikator,中国还是有一定创造力的,但是明显落后于前面的十几个国家。Innovationsindikators的评论也提到中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的质量不高。这和我查阅过大量中国和国外的相关专利的印象一致。中国的专利中,总的来讲中国企业和个人的专利还是以简单的组合型或应用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这样的外围专利为主,这也显示我们的创新还是在比较低的层次上。

补充:关于教育对创造力的抑制:我非常不同意中国的教育会扼杀人的创造力的观点,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不会被扼杀的,最明显的反例就是在大陆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到了海外仍然能做出国际一流的创新产品或者学术成就。我更愿意用抑制这个词。我不认同@姜锋那种断言式的结论,至少这篇IJ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ducation的文章《CREATIVITY AND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ijge.net/ojs/index.http://www.php/ijge/article/download/171/212 (PDF)以及里面大量引文中提到的的教育工作者

的调查可以说明,教育对创造力的抑制确实客观存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更适合培养工程师(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什么重要区别?)。对于那些拔尖的个人来讲,他们也许有机会找到合适环境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教育、文化因素对于整个国家的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展,确实是有损害的。对此我们不用视而不见,也不必妄自菲薄。

 

第二篇:安全创新文章

集团月安全例会谈创新

安全生产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公司历年十分关注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xx年以来,集团安监部领导多次来我公司指导与检查工作,从细节与流程上提出相关宝贵建议与意见。在我公司贺总的亲自组织研究下,结合公司实际,不断摸索,发现和归纳了“三个结合围绕一个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在一季度的安全生产管理上起到了很大的成效。

现将我公司安全管理创新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新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

在以往的安全管理中,以人为管理手段,规章制度为环绕。其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断的增打人员的管理面,完善规章制度是一种传统模式。我公司在实践中发现高新技术的代替能加大人员的管理面,又能有效的克制安全隐患的存在。

1、可视化监控与人员监察相结合

自20xx年伊始,我公司全部实现无死角24小时监控系统的实施。白天由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现场巡查,巡查死角与夜晚,利用可视化监控系统实施监控,实现全面有效的安全检查面,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存在。

2、辐射监测系统与职业病体检相结合

自20xx年起,我公司客滚检测线,配备一台辐射监测仪、两台辐射报警仪,操作人员佩戴辐射剂量检测笔定期对安检设备设施进行辐射监测,在与员工定期的辐射体检制度相结合,有效的预防职业病的危害性。

3、电脑识别利用与持证上岗相结合

在外来单位入港进行特种设备作业时,由于对外来企业不了解经常有人证不符和假证情况的出现,我公司利用网络的便利,逐一核对特种设备人员上岗证的真实性,杜绝无证上岗现象,提高了特种设备作业的安全性。

二、书面理论与现场作业相结合

根据市场的需求与作业流程的变化,而适当调整相关的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做到现场实际实践经验与书面理论互通。调整后对职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使职工充分了解岗位的危险因素的存在与岗位的操作方式方法。

1、人工检流程的制定

在进行客滚检车作业时经常遇到停电与机械故障问题,为了更好地使车辆在特殊情况下通过安检,经公司安监部牵头,各部室研究并制定人工检车的相关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让本岗位职工熟悉掌握在特殊情况下人工检车的方法,给客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2、检车流程的细节化

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公司客滚车辆通过检车线时,司机忘记拔钥匙,车在档位等相关错误操作时,车辆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启动,造成车辆与安检设备设施的损坏。经过对整个流程的细化并按照实际情况,改编检车线操作规程,并制作司机检车流程提示牌,有效的避免车辆在安检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3、重新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集团下发的相关文件与要求,按照公司实际,重新制定各项安全应急预案。更清晰明了的表示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怎样处理,以最小的降低企业损失。

三、安全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以往以来安全管理人员只负责安全方面工作,忽略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行政管理要倚靠安全管理,这样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如将两方面结合,不但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又能互相借鉴,形成从行政上抓安全,从安全上管行政。自20xx年始,我公司调整管理人员岗位,在缩减管理岗位的同时增加了安全岗位的增设,行政管理的一把手又是本部门、单位安全管理的负责人。真正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经一季度的工作实践,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将安全管理有效的整合,又能实现行政管理的经验与

安全管理的方法互通。

四、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方针为中心

以上“三个结合”的中心,离不开我国安全基本方针,从技术、流程、规程制度等为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以及时发现与避免隐患的存在实现“预防为主”,最后做到“安全第一”,不安全就不生产的原则为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