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结果, 他们给当下 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就农村留 守儿童语文学困生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学困生的相关 对策,以期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 学无动力,学无方法

学习态度欠端正: 在对我校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

67.5%的学困生对学习态度的认识低于平均水平, 他们学习 习惯差,学习方法僵化。

学习动机不持久:农村孩子脑海里的认识就是“学好数 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尤其是男生,总认为学习语文无用, 于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之。 课上缺乏主动意识,当思维受阻时, 他们更容易游离教学内容之外,造成低效课堂。

学习成就感缺失:学困生更容易受到挫折,这些挫折反 过来作为一种暗示,催生了他们的消极态度,形成了消极暗 示。 语文学习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但留守儿童往 往望文生畏,产生畏惧感。

2、亲情缺失,孤掌难鸣

学生性格内露外收: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善、不愿与同学 交流沟通,很多属于寂寞的行者,遇到问题不主动请教。 有的

学生性格偏激,做事鲁莽,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 手,喜欢撒谎、懒惰、好动等。

家庭温暖形同虚设:大部分留守学生家境困难,父母年 头外出,年尾回家,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平时的电话交流三言 两语不能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学校教育纸上谈兵:部分教师忽视对留守儿童这一群

体的学习指导和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关注优生, 而学困生容易引起教师忽视、放弃,甚至歧视,导致学生的自 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

二、学困生转化应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 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 信。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给学生以无限的 期望,激发学生的动力。

2、 可塑性原则:在关键期和成熟期,学生智力发展的可塑 性很大,如果给予科学指导,精心培养,能够提高智力发展水 平。 小学生是活泼发展的个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可接受 性、可塑造性,他们更需要外界的指导、帮助与关爱。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 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4、情感性原则:转化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以理 服人,情感是对学生的爱,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帮扶,情感 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三、解决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的对策

转化学困生,关键在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开展多样活动,树立必胜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其所

长,关键要发现并加以利用。 班上有位留守儿童,聪明好动。 笔者发现他很擅长跑步,在一次校运动会上,决定让其参加 800 m 比赛,后来果然拿了冠军。 以此为契机,笔者和他进行 了数次谈心,渐渐地树立他对自己有了信心。 后来语文成绩 突飞猛进,一直名列前茅。

2、培养学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在语文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 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

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根据学困生的语文基 础、表达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励与启发,使学困生产生 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跃课堂 气氛的教学效果。 给学困生机会,给他们指导,给他们宽容, 逐渐建立他们的学习成功感。 教师还要让他们参加集体活

动,提供在活动中显示才能的机会,发现闪光点,起正迁移的 作用。

3、尊重个性差异,分层评价激励

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分成几等, 而是为了促进每一位 学生更好地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

值。 强求一致常常会扼杀天才。 因此,实施的途径应多样,评 价的内容应宽泛,评价的标准应多维。

1、承认个体差异,设置分层目标: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智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必须面对 现实,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制定适 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使得学困生的个性、兴趣和潜能得到最 好的发展。

2、利用个体差异,隐性分层施教:语文教学中须考虑不同 层次学生的要求,既不能只照顾学得好的,也不能一味迁就 慢的而约束了快的。 教师要融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寻找相应 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 力。

3、善待个体差异,给予合理期望:留守儿童除了语文学习 不理想外,并不是没有什么优势,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 的闪光点,利用他们的优势项目弥补语文学科的不足,使学 生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乐趣。

4、加强家校联手,共筑钢铁长城

建立档案,促其成才: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 计划全程、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 促其成才。 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 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推行“代管”制,点燃亲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具 有爱心的情感,教师才会任劳任怨地、不辞劳苦地培养学生, 才会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学校可组建“代管家长”队 伍,负责对“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等进行教 育、管理和引导。

开展“帮结”活动,放飞希望: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 离,严重缺乏父爱母爱,失掉家庭应有温暖,学校为了留守学 生能在群体中成长,补偿缺失的家庭教育,享受家庭温暖,可 开展“三帮二结”活动。“三帮”就是帮贫、帮教、帮学;“二结”就是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同学与留守学生结对。对留守学生实 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留守儿童中学困生的转化任重道远,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须持之以恒。

 

第二篇:浅谈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教

浅谈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教

主要内容: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尝试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语文基础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从心理帮教、学法帮教两个方面阐述对语文学困生的帮教措施。

关键词:语文 学困生 成因 帮教 措施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请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小部分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积累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诸多的知识漏洞,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在许多数教师眼中他们是不可教的,往往对他们失去培育、浇灌、修枝、剪蔓的耐心。这们就往往造成优等生一天天好起来,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存在这种现状,会对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使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利,以至使他们成为一生学习的遗憾。因此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有效地驱动其“自能发展”,也是目前新课程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里面有许多的因素,象医生医治病人一样,须找到其病根,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一)心理因素

不少学困生的心理都有两面性,他们对语文比较有感情,有信心要学好语文,但是又时不时埋怨自己笨,怎么学也学不好;他们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害怕作业又多又难,缺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遇到难题就依赖同学和父母;他们的内心渴望表扬得到尊重,但又不敢发问,不敢回答,怕出丑。长期的两面心理使他们产生了以下的一些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产生“我这个人比较笨,怎么学也学不好”这样的想法,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回答,怕出错,出丑 ;

2、 惰性心理。 对学困生来说,成绩比较差,惰性是重要原因。他们有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消极听讲,或者在课堂上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

3、 畏难心理。有些稍难一点的需要思考一下的问题,不愿去思考,有时还埋怨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要求太高,难以接受。我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出现抄袭同学的作业或胡乱做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因素

不少学困生的家长终日只为生计劳碌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即使检查,也只停留在翻看和口头检查上,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不少学困生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课外学习也不很重视,晚饭后不是看

电视,就是聊天、打麻将。由于缺乏家庭的教育与监督,学生的学习惰性就一天天养成,缺漏的知识点就越积越多,渐渐就形成学困生。

(三)语文基础因素

许多学困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连最基本的识字写字和读课文,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更何况是阅读和写作了,我班上就有一个学困生到五年级还是连拼音都不会拼,根本无法通过拼音来认识生字。造成学困生语文基础薄弱除了主观原因,还有不少客观原因,因为这些学困生是插班生,又来自不同地区,以前学习的教材和氛围甚至要求不一样,这些学困生语文基础薄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一些教师认为他们无可救药,而忽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于是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

(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地听老师讲课,这说明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急需培养。有的学困生记忆能力比较弱,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或遗忘较快,在我教过的学生里,就试过有好几个学困生两天时间都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一段课文的背诵任务(约300字)。在学困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不可忽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对于学困生,很多人只盯着智力因素,而一直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其实是教学的一大失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较大困难与非智力因素有紧密的关系。比如有的学困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跳过不读或胡乱读一下,有的学困生遇到难题就依赖别人,许多学困生只能完成机械的抄写作业。这都说明他们怕学、厌学,绝大多数是学习目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

二、学困生的帮教策略

(一)心理帮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处于懵懂的、可塑的阶段,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泽指出:“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本能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把激励带进课堂,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1、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项活动,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去关注学困生,不倾听他们的声音,那真是学困生的悲哀,校园的悲哀。每一位语文老师可以公布自己的小灵通或邮箱,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老师电话或者写在纸条上投到“知心信箱”。起初学困生不会主动诉说,这时我们就要做有心人、热心人、知心人,主动找学困生交谈,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使他们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和教诲。我在教学中就一直用博客的方式,鼓励

学困生在上面留言,把自己的疑惑和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如果不想留姓名就不留,这个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困生少了面对面的压力,也没有了让别人知道的尴尬,渐渐就能大胆地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在老师的博客上说出来了。

2、要给他们客观的鼓励。课堂应有学困生的声音。首先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就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为了让一个学生读好一个语句,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她读,直至第八遍这个女生才读正确、流利。这期间,听不到一句训斥,看不出一丝厌烦,有的只是鼓励和赞赏。再次,可以运用 潘昌湘老师的“你能行”的心理暗示的手法,间接地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如当自学生字新词或练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特意来到他们的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一会儿朗读课文,老师相信你能行。比起一般的学生,后进生们更渴望认可与鼓励。我们对后进生应多表扬,多鼓励,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后进生的表扬的客观性,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同学们不认可,后进生自己也不愿接受,这就起不到表扬应有的激励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

3、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学困生不敢和优秀生交往,归根结底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我在教学中就经常尝试让优秀生帮学困生过生字词听写关,帮助他们改正作业错题,检查他们的背书情况等,甚至让个别优秀生和中下生同桌,学困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用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拨去学困生心头的阴霾,给他们一个明媚的天空。

(二)学法帮教

1、 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的教学方式。

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因人而宜,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中小目标,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把它分成一级——正确(2分);二级——正确、流利(3分);三级——正确、流利、有感情(5分)。在实际操作中,以评价细则为指导,联系每一篇课文,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获取相应的积分。这样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

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操作的,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以“写好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帮助学困生脱困。

2、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激励学困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普遍面临书源枯竭,不知读什么书,怎样读以及没有兴趣读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从“创造条件解决书源,树立榜样好书共享,结合课文推荐书目、优秀生带读、定期进行学困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会”这些途径来引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也可以让学困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看自己想看的书,使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这些年来,经过引导、推荐、由浅入深的阅读,班上部分学困生还是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在预习课文布置的查资料一项,有些学困生都能很积极去对待,并把查找到的资料发到我的博客上。

3、个别辅导、单项操练

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只要持之以恒,当他们的基石垒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上课的专注力会越来越高,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我班上四年级时有一个学困生,除了简单的生词会写,课文能结结巴巴地读以外,几乎所有的基础知识都不会,如比喻句、反问句,关联词的运用等,每次测验只要和语法有一点关系的题目都不会做。我针对他的情况,为他制定了一个帮教计划,每周两次,一次由优秀学生帮他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等。另一次由老师自己帮他复习,我把小学涉及到的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词语搭配、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意、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等),每次帮他复习一项,并出一些由浅入深的练习(量不能多,不超过十道题),当场复习完让他做,错了再帮他纠正,下次复习新内容前再巩固一两题。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补漏,这个学困生的成绩很快赶上来了,由原来的不及格边缘上升到70多分,还有一次考到80分,课堂上也不会一片茫然的表情了,有时还能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成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对他们不讥不讽、不舍不弃,对其抱以爱心、耐心、用心的态度,相信这块冰砖终归会有融化的一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

2、《认知偏差及其表现》

3、王守恒《教育发展研究》20xx年第11期 安微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李维高等教育出版社

5、《教师要善于表达师爱》 铜山县教科所《徐州教育科研》20xx年第2期

浅谈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教

浅谈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教

王慧敏

天河区长兴小学 语文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