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之茶叶历史

前 言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仅70km,全县总面积1844.9km2,辖9镇6乡,48万人口,326国道及204省道交汇于县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

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县,现有茶园2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2万亩,20xx年产量7660吨,其中名优茶占30%以上,产值3.8亿元,其中名优茶占80%以上,茶业综合收入7.1亿元。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座落于县城,为湄潭茶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湄潭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湄潭茶业的发展,把振兴茶叶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柱来抓,组建了专门机构——茶叶产业局,负责全县茶业的发展。并于19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举办了大型茶事活动,推介湄潭茶产业,弘扬湄潭茶文化。高73.8米的“天下第一大茶壶”标志建筑获基尼斯证书,创立了“中国·西部茶业论坛”。聚集省内外专家、学者以茶会友,共商茶事,共谋茶产业发展。

优越的自然环境

湄潭县地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1"。地外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为娄山山脉褶皱地带,北东走向。地貌以丘陵、平坝地为主,占总面积的78.46%,类型多样,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县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最高处在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最低处在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交汇处,海拔460.8米。

全县地势等级按100米等高线分级统计:800米以下占总面积的15%;800~900米占32%;900~1000米占21%;1000~1100米占14%;1100~1200米占10%;1200米以上占8%。按坡度分小于5度的占22.9%,6~15度占20.8%;16~25度的占41.4%,大于25度的占14.8%。全县主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的缓坡地带,如

湄潭茶场、核桃坝生态茶区等就分布在750~9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

光能:年总辐射为3487.96兆焦/米2,处于全国低值区。在年总辐射中,散射辐射占65%。年日照时数为1163.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6%。

热量:年均温15℃,最热月(7月)均温25.1℃,最冷月(1月)均温3.8℃,年较差为21.3℃,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8℃。年总积温543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上中旬,终日11月中下旬,积温4573℃,说明茶树生长发育期较长,全年无霜期284天。

降水:湄潭位于大娄山东南侧,夏季偏南气流迎风面,水汽充沛,降水量在省内属较多的县份,常年降水量1141.5毫米。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夏季(6-8月)最多,占全年41.2%,有利于夏茶生长发育;春季(3-5月)占29.3%;秋季(9-11月)占23.4%;冬季(12-2月)最少,占6.1%。县内雨季开始期平均为4月13日,终止期为10月10日,持续时间181天,说明4-10月茶树生长盛期正值雨季,有利于喜温喜润的茶树生长,为湄潭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水文与水资源:湄潭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干流(乌江)1条,一级支流4条,二级支流9条,三级支流13条,四级支流5条,包括溪流在内的河系总长786公里,河网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达2687立方米,是贵州全省平均数的1.2倍。湄江河风景秀丽,是县内第一大河,河道长93公里,流域面积2435平方公里。

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全县总量为2.42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浅层直下水分布面积为48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96%。可利用量为0.9亿立方米。

水质除县城段有轻微生活污染外,其余基本无污染,水质良好。

土地资源:全县土壤类型多样,共有5个土类、13个亚类、55个土属、149个土种。其中黄壤是全县的地带性土壤,面积大、分布广,有126.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5.42%。黄壤土亚类又是黄壤土类中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占88.13%,PH值4~5.5,全县茶园主要分布于黄壤土亚类。土壤硒资源分布广,有害重金属含量远低于背景值。

林地及大气: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而茶叶生产主产区覆盖率在70%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为二类偏一类标准,其余乡镇为一类,没有大的工业设施,远离大城市和重点工矿区,空气、水质基本没有受到污染。

悠久的种茶历史

茶叶是湄潭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湄潭至今还流传喝“油茶汤”、吃“油茶稀饭”、“油茶汤元”与古人“饮茗粥”、“擂茶”相同的饮茶习俗。到唐代,一代宗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中唐时期的湄潭属夷州。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载有:“夷州土产茶,播州土生黄茶”。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19xx年,李联标《湄潭县志印录·食货志》记述:“物产,茶,质细味佳,所产最盛名”。

19xx年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即今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前身)于城边打鼓坡开垦连片茶场,供茶树栽培、育种、制茶、病防等研究;1940—19xx年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一代著名学者“求是”学风影响湄潭,培养了李政道等大批科学家,其农学院设立湄潭,开设了茶叶班,使湄潭茶叶得到很快发展。19xx年,在中茶公司云南顺宁实验茶厂技术人员和浙江杭州龙井茶师傅等指导下先后试制成功外销红茶、绿茶、仿龙井、玉露茶、桂花茶等,且质量很好。经当时的冯绍裘大师审评:红茶总的品质似不若祁红之优异,制造得法或可胜似祁红;绿茶其形状似不若屯溪珍眉之壮美,但色泽尚佳,清香似屯溪,滋味纯厚。19xx年前,国民政府虽然将茶叶列为统销货物,但由于贵州山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捐税苛重,茶农贫困,茶园衰败,丰富的茶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全县茶叶面积约5000亩,主要分布在今湄江、兴隆一带,为个体分散经营的老式丛播茶园,总产不到约50吨。

19xx年后,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19xx年中茶公司率先招收学员到湄潭茶叶试验站(即湄潭实验茶场)进行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各重点产茶县筹建茶叶技术指导站。从5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湄潭茶叶发展迎来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在永兴建立了万亩茶叶基地,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5万亩,生产内销毛茶700吨,出口红碎茶600吨。有国营和集体茶场2个,社办茶场13个,大队茶场149个,有成片茶园的生产队528个,各

种制茶机具286台(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改革,茶叶收购政策放开,大量乡村茶园被毁,茶园面积骤减,保存下来的茶园重抓茶类结构调整,随着粮食生产的稳定,农村经济调整的需要,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兴起,茶叶生产自90年代起稳步上升,至20xx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近3万亩,总产量1200吨,总产值2300万元。“遵义毛峰”、“上档二号红碎茶”等多次荣获部和省名优产品称号,红茶产品外销英国、澳大利亚、波兰、埃及、美国及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出口量居全省之冠。进入新世纪以来,湄潭茶业的发展,借西部大开发之风突飞猛进,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建设成品茶交易市场——西部茶城以及分布在主产茶区的茶青交易市场,硬化茶区道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等政策,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扶强企业,扶优品牌,注重茶文化宣传,至20xx年,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到22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7660吨,总产值3.8亿元。有国家级龙头企业兰馨公司、市级龙头企业栗香公司、茗茶公司、陆圣康源公司、南方嘉木公司等,生产、加工机具2000余台(套),茶叶企业达24家,个体加工户400余家,茶楼100余个,固定资产超过8000万元。茶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湄潭翠芽”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湄潭茶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湄潭茶业发展现状

1、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

湄潭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茶树品质优良,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同志生前曾盛赞湄潭茶,称其综合指标评价全国第一。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3%以上,形成“耐泡”的特点。特别是经过省茶研所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选育出了6个国家级良种,引种成功1个国家级良种,为我县及全国各地的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现简介如下:

①湄潭苔茶:又名苔子茶,系从湄潭群体中分离选出。属有性繁殖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树姿开展,分枝密,育芽力强,春芽3月下旬萌发。芽叶茸毛较多,产量高,亩产可达350公斤以上。适制绿茶,滋味醇爽,抗性强,适应性强。省茶叶研究所从其中选育出优良的单株进行无性系繁殖——黔湄101。

②黔湄419: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迟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春芽萌发在3月下旬,产量高,亩产可达484.7公斤,适制红茶,汤色红艳,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品质优良,红碎茶达二套样水平。

③黔湄502: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展,产量高,亩产可达400公斤,适制红茶,香气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红农。

④黔湄601: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树姿开展,亩产达267公斤,适制红、绿茶。抗寒性尚强。

⑤黔湄701: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树姿开展,亩产达296公斤,适制红茶。红碎茶嫩香持久,浓强鲜爽。

⑥黔湄809: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中偏早大叶种,树姿半开展,亩产达260公斤,适制红、绿茶。制绿茶外形肥壮暗绿,汤色黄明亮,香气清香高锐,滋味鲜爽。制红茶外形棕润,汤色红亮,香气清高,滋味浓爽。

⑦福鼎大白茶:原产福建福鼎,有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抗逆性强,单产高。适制绿茶、白茶及毛峰类名茶,品质优,具板栗香。引进我县后已成功进行无性繁殖,其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等含量已远高于原产地。

2、先进的茶树栽培及管理技术

自19xx年湄潭实验茶场建立及19xx年浙大西迁湄潭以后,即对茶树栽培管理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进入上世纪70年代,茶栽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以冯绍隆研究员为主,开展“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迅速从湄潭向全国茶区推广应用,引起热烈反响,使茶园的投产期从5—8年缩短为3年。仅直接到省茶研所和湄潭茶场参观交流的茶业科技工作者和乡镇茶场茶农达500余批,万多人次,涉及16个产茶省(区、市),栽培面积达200万亩以上,有力地推动了湄潭、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的发展。19xx年底,“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技术”获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此基础上的“茶树组合密植法”研究成果于19xx年获得联合国技术进步信息促进系统“发展创新科技之星”奖,并列入“世界优秀专刊技术精品”一书。

我县茶农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成熟的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按照此栽培法进行种植,已实现每亩当年种,当年收入100元左右,第二年500元左右,第三年达1500元以上的良好效果。

“农村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技术示范”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我县低产茶园的改造提供了经验。本项目于19xx年—19xx年,由省茶研所吴子铭、孙继海两位高级农艺师等在我县流河渡茶场设点,采用“深耕、补密、增肥、稳水”八字方案,以改土为中心进行基础改造,改造三年的亩生产茶叶由3.9公斤提高到54公斤,改造第一年还亏损5115元,第二、三年共盈余12576元,起到快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良好示范效果。19xx年12月在全国茶叶科学技术讲座上作了大会交流,省内外不少单位到现场参观,贵州省农展馆还将此经验在省内重点茶区作了巡回展出,编印了科普小册子宣传。

3、茶树的保护工作

湄潭茶业的发展得宜于省茶研所大量科研成果的应用,在茶树病虫害研究方面,一是基本摸清了湄潭的茶树病虫草害;二是进行害虫天敌和病毒的研究。如运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和云尺蛾等,于19xx年率先提出以农业、生物、药剂对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省茶研所收集各种植保标本7000余份,是全国收集茶树植保标本最多的研究所。以夏怀恩研究员为主的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茶树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在19xx年贵州科学大会上获重大科技成果奖。

4、品质优异的湄潭茶叶产品

【绿茶】

①青毛茶: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前边远农村茶区缺乏加工机具而作,目前除少量用于普饵茶原料外,基本不生产。工艺是杀青—→揉捻—→晒干。

②炒青绿茶:国营茶场及乡村茶场采用炒青绿茶初制工艺。主要工艺是杀青(滚筒)—→揉捻—→二炒(滚筒、烘干)—→三炒(滚筒)。常年产量1000吨左右。

初制绿毛茶进入精制,主要工艺是分级—→去杂—→拚配等。

【红茶】

①工夫红茶:19xx年开始研制,取名为“湄红”,主要工艺是萎调—→揉捻—→发酵—→干燥—→精制。

②红碎茶: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消费者对红茶品质更注重内质的浓强鲜,红碎茶成了主导世界茶叶市场的产品,我县红碎茶执行国家四套样标准。主要工艺是萎调—→30型转子机—40型锤击机—→25型转子机—→发酵

—→烘干—→精制。

【贵州针茶】

此茶是我县20世纪90年代,由茶农根据外地客商需求所创制。主要原料是黔湄系列无性系大叶种的单芽,全年皆可采制。常年产量1500吨,均价120元/公斤,按加工方法又可分为脱毫针(青针、绿针)、白针,主要外销江南及北方市场,用于直接饮用和高级花茶原料。主要工艺蒸气杀青—→烘干(脱毫)。

【名茶】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品牌众多,共有32支获省、部名优产品称号,现将其中有代表的简介如下:

①湄潭翠芽:贵州十大名茶之一,是湄潭县制茶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新创名茶,所选原料为福鼎大白茶和湄潭苔茶。品质特征: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子状,色泽翠绿,埋毫不露,香气醇郁,清芳悦鼻,汤色清澈明亮,滋味厚鲜爽,回味郁厚持久,叶底明亮鲜活。加工工艺基本上与湄江茶相同。19xx年获遵义市首届名优茶品评会第一名,荣获唯一的“名牌产品”称号,20xx年、20xx年、20xx年连续获贵州省名茶称号,2003、20xx年连续获“中茶杯”一等奖;20xx年获“中绿杯”金奖;20xx年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xx年获“茶王”称号,20xx年获“中茶杯”特等奖,并多次获北京茶博会金奖。此茶于20xx年6月由县茶业协会向国家商标局申请证明商标,成为全县共推的公用品牌,20xx年以来由县内各家企业名义参评,已28次荣获国内主要茶叶行业及省茶叶行业授予的金奖等荣誉称号,成为贵州扁形名优绿茶的代表,全县年产量500吨。

②湄江牌湄江茶:湄江茶是贵州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湄潭茶场,属扁形茶。创制于19xx年,系仿西湖龙井茶制作。湄江茶采摘细嫩,制工精细,形似瓜米,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醇厚回味,叶底嫩绿黄明净,匀齐完整。19xx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审评,湄江茶与杭州西湖狮峰龙井,各有千秋,别具一格。19xx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常年产量400~500公斤。19xx年达到2500公斤。湄江茶原料为湄潭苔茶,主要炒制工艺为摊放—→杀青理条—→摊坯—→二炒搭坯—→摊坯—→三炒压坯—→选坯。

③夜朗牌遵义毛峰:是省茶研所19xx年为纪念遵义会议研制,贵州省十大名茶之一。19xx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xx年起评为贵州省地方名茶,2000

年获第二届国际茶博会金奖。遵义毛峰属炒青型条型绿茶,外形条索园直显峰,色泽碧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采用原料为福鼎大白茶,主要炒制工艺为杀青—→出锅揉捻—→干燥,常年产量500公斤。

④银凤牌清江绿:产于湄潭县马山镇清江,是19xx年由省茶叶公司专家指导研制成功的创新名茶,清江绿属炒青型绿茶,外形紧细,色泽翠绿润亮显毫,汤色碧绿明净,香气鲜醇持久,滋味醇厚甘爽,叶底黄绿柔和。所选原料为湄潭苔茶和福鼎大白茶。炒制工艺:摊放—→杀青—→锅揉—→炒坯—→搓条做型—→提香定型—→干燥;19xx年被评为贵州省地方名茶,19xx年获国家旅游局、商业部、轻工部、纺织工业部颁发的旅游产品“天马奖”。常年产量5000公斤。

⑤湄江牌红碎茶二号和一号上档:是贵州省湄潭茶场生产的优质出口红茶。品质特征:外形颗粒紧结、匀整、色黑润;内质滋味浓强鲜香,汤色红艳,叶底红亮。工艺流程:鲜叶—→偏轻萎调—→振动输送槽—→30型转子机—→振动输送槽—→30型转子机—→滚切机—→发酵—→烘干—→精制。19xx年获省优、部优。常年产量1000吨,20xx年后停止大宗生产。

目前,部分企业已恢复了功夫红茶——遵义红的生产,以大叶种单芽及一芽一叶为原料,产品质量优,获广州茶博会金奖,主销华东地区,而卷曲型的遵义曲毫也以优异的品质获“中绿杯”金奖。

此外,结合茶树修剪,生产边茶原料,常年产量1000吨以上。生产砖茶、茶多酚、茶籽油。县内还有部分代茶饮料,如苦丁茶、老鹰茶等。

5、科研硕果累累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创立于19xx年,是全国最早的茶叶研究机构之一。现有科研人员33名,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8人,内设茶学研究室和一个试验示范基地。60多年来,省茶研所科技人员潜心于茶叶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先后出版专著14部,学术交流论文56篇,发表学术论文672篇;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10多项,获奖成果63项,培训科技人才上万人次,茶树育种、栽培及茶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均居于全国前列。在19xx年农牧渔业部首次公布的全国地(州、市)以上涉农专业科研所“七五”综合评估中,在全国1232个所中排名302位,在全省38个所中排名第二,在农业

厅8个所中排名第一。拥有“夜郎牌”遵义毛峰、夜朗翠片、黔江银钩、贵州苦丁茶、银杏碎绿茶、贵州天然富硒茶等系列产品。20xx年8月起与湄潭县人民政府签定了技术服务协议,成为湄潭县茶业发展的技术依托单位。

6、充满生机活力的茶叶企业

(1)湄潭茶场

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建立于19xx年,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前身同属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19xx年省茶研所与茶场分立,前者从事科研现直属省农科院事业单位,后者从事生产,直属省农业厅国营企业。全场共有职工1500余人,茶园面积9000余亩,年产茶叶1500吨左右,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其中在永兴镇、复兴镇交界处形成“万亩茶海”,是326国道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湄潭茶场曾经是我省最大的红、绿茶出口基地,主产“湄江牌”湄江茶、湄江毛峰、湄潭绿茶、湄潭红茶等系列产品,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远销国内外。

(2)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距县城4公里的遵义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占地55亩,总投资1360万元,有员工148人,以直销为主要方式,主要产品有兰馨牌雀舌、湄潭翠芽等,年生产名优茶150吨,大宗优质绿茶800吨,年产值4000余万元,公司连营的有机茶基地3000余亩,位于兴隆镇龙风茶区,“兰馨”为贵州省著名商标。20xx年获省级龙头企业,20xx年获国家级龙头企业,是中国茶叶百强企业。

(3)市级龙头企业——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湄潭县城,其生产基地距县城10公里的永兴镇流河渡村,自有茶园500亩,联营茶园2800亩,会员茶园7300亩。公司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无性系茶树良繁基地200亩以上,现已在工业园区、复兴镇、马山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房,固定资产总投资2350万元,有机茶园面积(含联结会员)15000余亩,主要生产栗香牌湄潭翠芽等,年生产名优茶200吨,大宗茶1000吨,总产值4500万元,员工142人。“栗香”为贵州省著名商标。目前该公司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是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4)市级龙头企业——贵州省湄潭县茗茶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湄潭县城,生产基地距县城4公里的湄江镇金花村和距县城15公里

的兴隆镇兴隆村,自有茶园面积200亩,连营茶园面积1000多亩,有机茶园(含职营)300余亩,公司主要由原湄潭茶场加工厂老工人组成,加工技术熟练,公司已建成占地30亩,总投资800万元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夷州”牌湄潭翠芽曾多次获奖,为全县品牌创立作出贡献,年生产名优茶80吨,大宗茶120吨,产值2500万元,员工120人。

(5)龙头加工企业——盛兴茶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距县城4公里。是我县招商引资的一家规模企业,占地18亩,总投资1200万元,以生产贵州针茶、遵义曲毫·遵义红等为主,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

(6)出口企业——天泰茶叶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占地115亩,总投资3000万元,公司一期工程将于20xx年5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出口眉茶,年产量5000吨以上,创汇3000万美元。

(7)市级龙头企业——陆圣康源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距县城4公里的遵义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占地104亩,总投资5300万元,第一期工程年生产300吨茶多酚,需粗老茶叶原料3000吨以上,茶渣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形成循环经济,产值6000万元以上。

(8)市级龙头企业——南方嘉木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工业园区,共有总投资1200万元,年加工茶籽2万吨的茶叶籽油生产线,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省内空白。

7、市场建设

(1)农业部定点市场——西部茶城

西部茶城建于20xx年正式投入使用,其交易区营业面积11460米2,库房3000米2,交易大厅6座,营业用房350间,入驻客商130家,主要经营中高档名优绿茶及茶叶机械,年交易量2500吨,交易额2.1亿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建立有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及航空代办业务,20xx年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

(2)茶青交易市场。为实现产业化分工,最大限度地保护茶农利益、企业增效、提高产品质量。我县于20xx年首次建设了全省第一个茶青交易市场,按照覆盖茶园1万亩左右,车程半径30分钟为基本标准,我县已建立茶青交易市场19

个,年交易茶青18000吨,交易1.62亿元,主要涉及中高档茶青,并带动了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8、生态茶叶专业村—核桃坝

核桃坝村距湄潭县城10公里,地势呈小丘陵状,土地为黄壤,全村3348人,现拥有良种茶园6800亩,人均2亩,改革开放后,核桃坝村人民在多次受到我国三代领导人接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何殿伦同志的带领下,在省茶研所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利用荒坡荒地,大力发展良种茶园,省茶研所选育的各种良种在核桃坝都有栽培。核桃坝村成了我省最大的茶树良种场,所繁育的茶树良种苗除自用外,大部分销往县内外、省内外。现该村拥有加工厂二座,加工点10余个,职业中学一间,主要培训茶叶乡土人才。该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其中来源于茶叶的收入就达80%,茶叶亩产值4000余元,是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小康村”。以何殿伦同志为原型的电视专题片《老茶农》,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播出,传播甚广。该村已规划建成茶叶生态农庄。核桃坝村种茶致富的经验带动了湄潭茶业的发展,也给其他地方提供了示范经验。全县人均1亩以上茶园的专业村已达到20个。

8、丰富的茶文化

茶文化,一般指茶与文化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历史、生活习俗,也包括与茶有关的茶叶生产、营销、科技、教育、物质财富的创造等内容。茶文化不仅是饮食文化的重要成份,包含了很深的文化隐义,表达了一种人际关系,既是饮料,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还有保健之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期间,西迁湄潭的浙大“九君子”创办了《湄江吟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赋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流传至今的“油茶汤”,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茶叶的眷念。各届名人对茶的赞颂,更是将茶文化的发展推上了高峰,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我县于19xx年创立了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著名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多次来我县考察茶文化发展史,对我县的茶文化成果赞不绝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权启爱来湄考察后说中国近代茶的发源地应是湄潭。随着湄潭城乡经济发展,茶艺和茶文化的深入宣传,环境、电力、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秀丽的湄潭更加骄艳。现摘录部分如下:

茶诗?茶词

吟茶树(编者加)

傅传耀(原遵义市委书记)

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

绿了千千岭,清醒万万家。

品明前茶

黄天俊(原湄潭县委书记、遵义市委副巡视员)

绿野听琴韵,湄江品剑茗;

河清思海宴,醒眼望清明。

采茶女

清·吴宗周(湄潭知县)

两岸踏歌声,士女采茶工且艳;

满城奏箫管,孩童竹马咏而归。

参观中央实验茶场

江恒源(民国曾任江苏教育厅长)

龙井新茶待客尝,杭州佳味图湄扬;

寄居湄邑怀故里,犹憎倭寇恨惆怅。

临江仙 试新茶

苏步青(著名数学家,浙大教授)

山县寂寥春已半,南郊茶室偏幽。一欧绿泛细烟浮。清香逾玉露,逸韵记杭州。

几日行云何处去,垂扬堪采归舟。天涯底事苦淹留。草青江上路,人老海西头。

试新茶

刘淦芝(浙大教授,湄潭实验茶场首任场长)

乱世山居无异珍,聊将雀舌击献嘉宾。

松柴炉小初红火,岩水程遥半旧甄。

闻到银针香胜酒,尝来玉露气如春。

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

湄潭茶场夜月

郑晓沧(浙大教授)

藤榻凉生几倾杯,娟娟修竹出湄隈。

嫦娥亦有娇羞态,放绕疏林缓缓来。

一种清幽画不成,天边螟色映长庚。

霞长如带民如染,上缀明珠分外明。

重访湄潭有感

李联标(著名茶学家,湄潭实验茶场第二任场长)

阔别湄潭四十年,如今两鬓已皤然。

地灵人杰今胜昔,稻熟鱼肥茶更香。

湄潭茶场

高天才(浙大校友,湄潭人,现居加拿大)

一片效原绿满瘗,高楼栉比四山青。

茶娘歌唱茶山曲,缕缕余音荡湄城。

步吴廷柱茶友原韵奉和

林治(茶文化专家)

湄江碧波伴琴声,一杯清茶无限情。

朝阳亭中忘今古,禅心洗净赛月明。

茶调?茶歌

茶馆小调拕

卢仰柱(解放前进步教员) 晚风吹来天气燥,东街的茶馆真热闹,咳呀!楼上楼下客满座,茶房开水叫声多,杯子碟儿叮叮当当响啊,瓜子壳儿噼哩叭啦噼哩叭啦地抛,有的谈天有的吵啊,有的苦恼有的笑,有的谈国事,有的发牢骚只有那茶馆老板胆子小,走上前来细声细语说得妙,诸位先生生意呈关照,国事的意见千万少发表,谈起国事容易发牢骚,引起了麻烦你我都糟糕,说不定一个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我的茶馆也贴上大封条??

随阳山茶歌

王复等(省茶研所科技人员)

手工制茶难,费力流汗卖价贱。

投资一结算,除了锅巴没有饭。

群众有意见,茶叶发展受阻拦。

社员日夜盼,机器制茶早实现。

茶乡之梦(节选)

罗章伦(湄潭县原人大主任)作词,黄明曲作曲

喝一杯姑娘的香茶圆一个甜蜜的梦;让梦中的您带着姑娘的深情,带着茶乡的芬芳,去寻找幸福家园。

采一束茶乡的翠芽圆一个绿色的梦;让梦中的您带着姑娘的深情,还着茶乡的芬芳,去拥抱希望明天。

茶趣闻

烈士茶馆入党

关祖潜烈士在湄潭中学读书时就是进步青年,19xx年的一天,关祖潜同志与一位姓张的同志到茶馆喝茶谈话,后通知被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期间,深得周总理等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19xx年回湄潭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次年被杀害。

浙大学生与湄江茶社

抗战期间,浙大在湄办学七年。湄江茶社在县城西门之外,课余、假日,同学们在喜欢带着书和笔记,来这里复习功课,一面喝着湄江茶,一面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李政道坐茶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回忆在湄潭永兴读书时说到:我在浙大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物理实验是在破庙里做的,教室和宿舍设在两个会馆里,白天到茶馆看书、作习题,泡上一杯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看一天书,茶馆再闹也不管。

茶 礼

湄潭是个茶叶主产区,逢年过节或结婚喜庆,普遍以茶酒为礼。无论在城乡,“客来敬茶”已成为普通的礼仪。在湄潭随阳山一带还有煮“油茶汤”待客的习俗。湄潭饮茶成风,县城内高中档的茶楼、会所,便于洽谈生意或联络感情,上茶室进音乐茶座,显得高雅、恬静,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多的是露天茶座,2元钱一杯茶,消除热天的酷暑,一到傍晚湄江河沿岸都是喝茶的人,一幅“千人品茗”的意境。赶集天,乡下群众进城镇、乡场坐茶馆,泡杯茶几角钱,憩一憩解解渴,摆摆龙门阵,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城镇家庭特别是书香之家,都备有各种好茶,用以自用和招待亲朋、同事等。

湄潭茶业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已出台了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xx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到20xx年达到220万亩,重点支持湄潭等20个产茶县(市、区);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湄潭为核心打造100万亩中国茶海工程的奋斗目标,湄潭县委、县政府更是立足湄潭县情。制完了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由茶叶资源大县向茶叶产业强县的转变。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标准化茶园为重点,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实现茶叶产业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注重单一种植向注重产加销三个环节转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国内外市场转变。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目标任务。20xx年至20xx年,新发展茶园20万亩,到20xx年,茶园总面积突破3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达到50%,无公害茶园达到100%。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创建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湄潭翠芽”品牌获得地理商标保护;开设“湄潭翠芽”品牌专卖店100个以上,

大宗茶地名品牌批发部10个。完善西部茶城市场功能,建设茶青中心交易市场10个以上。茶叶总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茶叶总产值超过1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惠及茶农30万人。把茶叶产业打造成富民兴湄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3、提高加工企业建设规模。扶强壮大本地企业,招商新建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小企业联合,建设规模企业。规范龙头加工企业建厂标准,中型龙头加工企业建厂标准为: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基地面积2000——5000亩,产值1000万元以上;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建厂标准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基地面积5000亩以上,产值2000万元以上。

4、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茶叶加工厂,支持老企业技改升级,鼓励新建涉茶加工厂,建厂或技改投资规模达到中型龙头加工企业以上标准的,享受下列政策:一是建厂或技改贷款,贴息3年;二是投产后按企业当期实现的县级地方税收等额奖励3年;三是优先安排征用土地,建厂用地作农业用地管理,非永久性建筑物占地,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四是优先安排产业化项目和技改项目,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获得成功的,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10万元、1万元;五是建厂或技改的县级规费一律缓交。

5、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的要求,对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分阶段、分步骤全面整改,落实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推广成套名优茶机械,推广洁净化能源,改善加工环境。每年在全县建设一批新型标准化示范厂,对达到要求并验收合格的企业,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奖励,获得QS、ISO、HACCP认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鼓励支持涉茶企业创造条件,开辟国际市场,力争出口创汇。

6、加强茶业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集中力量编制项目,建立茶业项目库;积极组织茶事活动,大力开展茶业招商引资工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茶加工;鼓励企业和外商租赁、承包开发生态茶叶基地;支持本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嫁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营,利用外来企业的资金、品牌、网络优势,发展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产品科技含量,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茶化工和中低档茶等多元化茶产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源投入茶叶加工

装备制造、茶叶包装、茶具及茶艺术品等相关产业的开发和生产,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三、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市场化进程

7、实施名茶精品工程。全力打造“湄潭翠芽”品牌,完善工艺、推广机制、统一规格、提升品质,逐步实现“湄潭翠芽”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积极组织企业推介“湄潭翠芽”产品,参加“中茶杯”、“中绿杯”和国际名茶评比活动,对获得最高奖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万元,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税收达到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

8、建立品牌管理制度。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湄潭翠芽”地方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流程,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加工。以县茶业协会为主体,制定“湄潭翠芽”管理制度,严把使用“湄潭翠芽”品牌关,规范企业使用“湄潭翠芽”品牌行为,申请“湄潭翠芽”地理标志保护、注册证明商标,统一包装监制,统一专卖店标识,统一大宗茶批发部标志。

9、加强品牌市场管理。由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质监、工商、茶业协会等部门,共同抓好“湄潭翠芽”品牌茶市场运行管理,定期、不定期联合开展市场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净化“湄潭翠芽”茶销售市场,提高“湄潭翠芽”茶市场信誉。

10、加大品牌宣传和推介。制定“湄潭翠芽”公用品牌推介方案,采取政府牵头、部门承办、企业参与、财政补贴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团到全国大中城市和湄潭茶主销区,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举办湄潭茶业研讨会、品茶会。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叶展示展销交易会,主办广告、宣传、推介活动,在省级以上电视台广告“湄潭翠芽”连续3个月以上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在出省高速路永久性广告牌上广告“湄潭翠芽”半年以上的,每幅一次性奖励2万元;在地级以上城市广场组织推介以“湄潭翠芽”为主题的品牌周活动,每次奖励2万元。

11、加快营销市场网络建设。加强与外地客商的合作,培育“委托代理商”队伍,借船出海。建立湄潭茶信息网,大力推广网上销售。支持企业和经营大户到大中城市建立经营网点,开设专卖店,进入超市大卖场,构建湄潭茶叶营销网络。凡在地级以上城市专业市场开设统一标识的“湄潭翠芽”专卖店,经营一年

以上的每个一次性补贴2万元;开设“湄潭翠芽”旗舰店每个补助10万元,在全国知名茶叶专业市场开设统一标识的湄潭茶叶批发部,经营一年以上的,每个奖励1万元。

12、完善西部茶城功能。理顺西部茶城管理体制,盘活闲置资源。建立西部茶城信息中心,定时发布全国各大茶叶市场营销信息。完善西部茶城茶叶质量检测系统,杜绝劣质茶叶销售。统一外销茶叶包装,规范经营部标识。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压级压价,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建设“诚信西部茶城”。

13、培育茶馆业。以县城为中心,发展茶馆业,提升茶馆业的茶文化品位,引导和促进消费,推进茶文化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具有湄潭地域文化底蕴的特色性茶馆,逐步向外连锁拓展,推广湄潭茶文化,扩大湄潭茶的消费市场。

14、开发茶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茶文化研究会的作用,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文人文化和精英文化,整理湄潭茶的典故、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茶诗、茶词、茶文、茶歌,编制湄潭茶文化宣传读本,利用学校、茶乡艺术团和导游人员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天下第一壶”,促进茶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精心设计茶旅游线路、茶旅游街、茶博馆、茶业馆,建立生态茶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大力开发茶叶旅游商品和特色包装,扩大旅游茶销量。

四、建设优质茶园,加快基地化进程

15、实施茶树良种工程。依托省茶研所,建立“湄潭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地方性优良茶树品种。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办法,确定良种育苗基地,实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打造茶叶无性系良种苗木基地县。

16、加快生态茶园建设。以规划的茶园基地为单位,统一茶树品种,实行密植免耕栽培。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农用物资管理,控制源头,降低“农残”,大力推进“三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建设和认证。优化区域布局,坚持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建设“猪沼茶”循环生态茶叶基地。加大优质茶园推介力度,以基地招商,以生态引资。

17、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鼓励企业、单位、能人、外商和茶农合作组织,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建立协会、集团帮扶等形式,建设新茶园,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提高茶园亩效益。以规划的基地为单

位,组建协会组织,分步建设清江、湄江湖、核桃坝、云贵山、仙谷山五个茶叶产业带。

18、完善茶园建设扶持政策。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实现组织化管理的,对发展茶园的主体每亩补贴120元,有项目支撑按项目管理;已建成的茶园,组建协会管理,实现基地化经营,每亩一次性补贴协会工作经费2元;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获得证书的,每亩一次性补贴100元;购置茶园农业机械,实行农机具补贴。茶叶产业带主要公路、茶园基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等优先安排项目,配套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社会化服务

19、健全组织机构。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和联系茶叶产业的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调整县茶桑局的职能,成立湄潭县茶叶产业局,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适应茶产业发展的内设机构。涉茶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解决本乡镇茶业发展的人、财、物问题。县政府将适时调整财政体制,对重点涉茶乡镇实行以奖代补。

20、完善茶产业资源档案。统一统计时限,坚持对茶园、茶厂(场)、茶农、经营户、经纪人、茶楼、茶馆、茶叶包装厂和茶叶市场、茶叶主销区及在外茶叶窗口等情况进行年度普查、登记造册,不断完善茶业资源档案。

21、建立茶叶检验检测体系。拓宽与省茶研所的合作领域,联合成立湄潭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充实技术力量,补充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采取定期检验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网点、茶青市场和成品茶市场进行监控和抽检,确保全县茶叶质量、卫生安全。

22、健全茶业服务体系。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茶叶协会工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构筑茶叶种植户、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对市场、企业、茶农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服务。

23、提高茶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省茶研所、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教学、编印资料、推荐进修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产业专业人才。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

职工和科技人员参与茶叶产业化经营。加强茶叶实用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以县职高为阵地,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整合相关培训政策和资金,开设茶叶专业班,培养茶叶实用技术人才。加强茶业特色队伍建设,以县茶文化研究会为依托,建立茶文化培训推广中心,培养茶业特色人才。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定期对茶业从业人员进行等级鉴定,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4、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科学制定茶业发展考评办法,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表彰一批有机茶叶基地、示范加工厂、优秀营销企业(大户)、优质服务茶馆、先进乡镇、先进单位、先进村、先进协会、先进个人。

25、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以上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树良种工程、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加工厂新建或技改贷款贴息、品牌宣传推介、考核评比奖励、市场监管、技术培训、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项目资金实行申报、审核制,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同时捆绑扶贫、农发、水利、交通、农电改造、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等项目,多渠道投入,建立茶叶产业风险基金,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