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真正的纯粮酒

纯粮酒是怎样炼成的

白酒,从诞生起,就是纯粮酿造的。人们才说,酒为五谷之精华。正是因为酒来自五谷纯粮,才赋予了它醇厚的品质和不朽的文化韵味。使得传统白酒如同传统文化,神圣而庄重。人们才用酒祭祀和敬神,用酒表达敬意和祝福。

那么,又怎么会有不是纯粮酿造的白酒呢?

这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为了节约酿酒用粮,白酒行业开始探索用代用原料生产白酒,用甘蔗和甜菜渣、薯干、玉米等制造出酒精,然后把酒精和酒糟混蒸,吸入发酵白酒的香气和滋味,再加入增香调味物质,模拟传统粮食白酒的口感制成勾兑白酒。

80年代以后,勾兑白酒技术日益成熟,形成两种工艺的产品,纯液态法白酒和固液结合法白酒。白酒行业将这两种产品统称为新工艺白酒。纯液态法白酒,以食用酒精加入香精香料,模仿粮食固态发酵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以食用酒精为主体,加入少量粮食固态发酵的调味酒,制成与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口感类似的产品。

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不仅在白酒,葡萄酒也有了“新型”的。都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虽然新工艺白酒的出现,对节 1

约粮食、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具有积极作用;但酒的香气、滋味、口感和风格远远无法达到传统纯粮固态发酵产品的水平。

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完全采用粮食(固态)埋入密封容器(窖池、缸等),经自然发酵生成再蒸馏而出。完全采用粮食靠微生物自然发酵生成,微量组份相当丰富而复杂。现已探明的成份有300多种,还有不少未探明成份。决定口感的正是纯粮酿造中产生的微量成份,但不只是由各组份比例决定,更多是由形成的大分子基团电磁场性状决定(味觉原理)。新工艺白酒对口感的模仿也主要是对微量成份的添加,因为还没有全部探明,更远没有弄清它们的分子聚合性状、电磁性状,根本不可能完全模仿到位,这就决定了新工艺白酒与纯粮白酒质量上存在着根本的差距。 有专业人员称,用酒精勾兑出来的白酒带有明显的刺鼻味,喝时有明显的苦味,有辣喉的感觉。而纯粮酿造酒,饮后不上头,不刺喉,不口干,香气独特,味醇尾净,酒体丰满。

新工艺白酒起源的初衷就是采用一些创新技术模拟或模仿纯粮酒的口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做中、低档酒,在质量上离高档纯粮酒还是有很大差距,这是业界所公认的。

所以现在的高档白酒,必须是纯粮固态发酵的。只有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才能达到最高的质量水平。

2

但是生产纯粮固态发酵法白酒,有一个高门槛,就是生产成本高、周期长。 这就注定在长期以来的市场上,真正的纯粮酒,只能是少数。更多琳琅满目的所谓纯粮酒,其实是廉价的新工艺白酒。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权威机构的纯粮认证就显得非常必要。

20xx年5月13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公布施行《全国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审定规则》,开始对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进行审核认证并授予识别标志。剑南春成为首个获得纯粮标志的企业。之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和全兴大曲等中国名酒企业,被授予纯粮标志。中国名酒没有哪一个不是纯粮固态发酵的。

20xx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经过产品理化指标检测、感官质量鉴评和生产现场审核等程序,专家对鄂尔多斯白酒按照《全国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和《纯粮固态白酒审定规则》的标准进行了严格审核,最终,认定鄂尔多斯白酒完全符合规范、符合规则要求,授予鄂尔多斯白酒“中国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认证称号,允许“鄂尔多斯”白酒系列产品使用纯粮固态发酵标志。 鄂尔多斯酒业成为内蒙古唯一获得纯粮固态发酵认证的企业。

酒是神圣的,品质造就品牌。做酒如做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实实在在才能长久。

3

李满林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4

 

第二篇:话题热议中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话题热议:中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杨老师:

您好!请问:1,中学生中有真爱情吗?2,考试是年轻人最重要的目的和最“正经”的任务吗?3,早恋,何谓“早”,何谓“影响学习”(我敢说现在的青少年基本都有恋人,中考高考各科状元不乏在考时候与恋人庆祝的,成绩与早恋没有客观联系)?4,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代沟现象十分严重,如此不痛不痒的一味“不准”究竟是教育下一代还是挑拨关系?——lvq405

lvq405:

您好!您的这几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而且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您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探究的人,我非常乐意与您在这里进行探讨。

1,中学生中有真爱情吗?

中学阶段的“恋爱”充其量是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感悟、经验、探索、实践、学习、创造和总结获得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以及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成长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感悟、经验、探索)和成长性(实践、总结、创造和升华)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学时期的恋爱有一定盲目性,感性重于理性,纯真但不现实,同时动态性和成长性本身就包含了不稳定、不确定的诸多因素,所以“恋爱”之中的中学生的情绪是愉快的,情感也是纯洁无瑕的和天真的。

2,考试是年轻人最重要的目的和最“正经”的任务吗?

学生的任务是从儿童时代走向成人社会。在儿童时代走向成人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就需要学会做人;学会人本思维;学会掌握与环境和谐生存和发展必要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学会这几条,除了潜移默化所养成某些东西以外,其中有不少东西特别是一些间接经验或科学知识是需要教育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完成的,教育的强制手段包括纪律约束、惩罚、考试等等,另外,由于在目前的条件之下,考试也是选拔人才和录用就业者的一种比较公平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试是改进教与学方法/选拔人才和录用就业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年轻人最重要的目的和最‘正经’的任务”。在此您可能要问了“年轻人最重要、最正经的任务是什么呢?我认为年轻人最重要、最正经的任务是通过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会组织和利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幸福愉悦和快乐的在这会上生存的能力;多参加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学会组织和利用众人的智慧与力量,培养超越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多结交朋友,学会与同性/异性相处以及爱与被爱,进而发展和培养尽义务、负责任、享幸福、获照顾的对等的友情/亲情实践能力。

3,早恋,何谓“早”,何谓“影响学习”(我敢说现在的青少年基本都有恋人,中考高考各科状元不乏在考时候与恋人庆祝的,成绩与早恋没有客观联系)?

我反对用“早恋”这个词!如果要解释这个词的话,“早恋”就应该是顾名思义就是过早发生恋爱的行为。可是什么时候为早?上高中的最后一天为早,那么上大学的第一天还是不是早呢?呵呵,我很难说出来,所以这是我反对用“早恋”这个词的第一个理由。

“早恋”一词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是一个本土化概念,涵义是:经济上和生活上没有独立的、距离婚姻还有一定时间的男女中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恋情。这种恋情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感悟、经验、探索、实践、学习、创造和总结获得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以及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成长的过程;是学生成长、成熟以及升华爱的标志。因此我认为是非常正常的表现!这是我反对用“早恋”这个词的第二个理由。

生命的本体是爱,爱是人类的灵魂。爱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思想、观念和言行的体验经验中积累和升华而获得的,真正的爱是信任、尊重、鞭策、激情以及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成长过程。爱能使人获得快乐、喜悦、鼓舞和创造力,更能使人诱发创造思维,发挥生命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全部就是爱的教育,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沟通、理解,教会学生爱。这是我反对用“早恋”这个词的第三个理由。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生恋爱是迫不及待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中学生在“练”爱中健康成长。其实,男女生在一起并不是师长想象的那样亲密接触。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之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师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和同学广泛接触,相互交流,共享成长所带来的快乐与烦恼。孩子既是独立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个体,又是与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他既需要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发生关系学会爱与被爱,也需要与社会环境中的人发生关系学会诚实、守信、和谐乃至爱与被爱。每个人来到世上的人都是来体验幸福、和谐、喜悦与爱的,同时也肩负着创造幸福、和谐、喜悦与爱的责任。如果在学生时代没有为体验幸福、和谐、喜悦与爱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就不要幻想将来会自然而然创造幸福、和谐、喜悦与爱。这是我反对用“早恋”这个词的第四个理由。

爱是人类的一切,爱是所有感觉的总和,当然也包括中学时代的“练”爱,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批判式、反省式、定性式的方式方法对待它,更多的是往阴暗的一面看和想,而忽视了“中学生恋爱”的动态性(感悟、经验、探索)和成长性(实践、总结、创造和升华)。动态性和成长性本身就包含了不稳定、不确定的诸多因素,这就要求师长以最佳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承担责任。学生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而是在生活的体验中逐渐达到心灵丰润、健康与成熟的。对老师、家长的教诲,同学、社会的影响,他们同样会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对不同观念和情境进行比较、选择、批判和整合后,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由此逐步树立自己独立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后再外化为行为。这一过程说白了就是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应该得到尊重。这是我反对用“早恋”这个词的第五个理由。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亲密交往用“练爱”比较恰当。

至于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亲密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我认为这是师长反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主要理由之一。他们往往举一反

三来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诸如某某人因为“恋爱”而没有考上大学之类。其实,如果仔细推敲,他们又不能自圆其说。许多异性交往而影响学习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师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

精力是一个伸缩性极大的东西,它受情绪的强烈支配。心情好时,山欢水笑浑身是劲;心情不好时,风愁雨泣无精打采。情感心理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又有非常高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造成学习负面效率,相反还有可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并不多,只能算作正态分布之特例,而非常态。根据特例而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只能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不良的诱导或阻碍。对于“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的言论者如果我用一句大不敬的话来说的就是:只知道制造读书的机器而不知道创造情感丰裕的人,他只能对社会贡献残、次品。在一些名牌大学里,有不少人最终因为情感问题而痛苦不堪,前程自毁就是证明。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兼顾智力提升和情感发展升华,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

4,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代沟现象十分严重,如此不痛不痒的一味“不准”究竟是教育下一代还是挑拨关系?

在此您提到了“代沟”一词,解决“代沟”也更多的是要求父母师长转变观念做起。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沟”——也就是农民浇水所使用的沟,农民在挖沟的时候一般都把沟内的土扔向沟的两边,这样就形成了沟沿。在“代沟”之中,如果我们把一边的沟沿看作是父母师长的思想观念的话,另一边的沟沿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观

念,假设父母一边的沟沿填进了沟内,而我们自己一边的沟沿仍然高高横立着的话,那么沟通之车就无法畅行,只有把我们自己一边的沟沿也填进了沟内,沟通之车才能畅行无阻。至于“不准”是过去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作为六七十年代的过来人,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老师们教育方式方法在转变,当然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不符合现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准”也会在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中删除的。

不知以上回答您是否认同,您的朋友杨永龙敬请您批评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