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

一、第一章 绪论

1、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掌握)

2、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掌握)

3、 社会语言学的分类(理解)

4、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区别和联系(理解)

二、第二章 语言变异

1、 语言变异的定义及与语言变异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语言变项、语言变式、语言变

体、语言社团(重点掌握)

2、 性别变异的含义、表现形式、性别变异的原因(重点掌握)

3、 年龄变异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中的变化(重点掌握)

4、 阶层变异的含义、表现(掌握)

5、 行业变异的含义、行话的定义、行话的分类,秘密语及其构成手段(掌握)

6、 语域的含义,制约语域的因素(重点掌握)

三、第三章 社会语言学研究程序及调查方法

1、语言调查的目的、类型、程序(理解)

2、定性、定量研究的含义和区别(掌握)

3、抽样的含义、抽样的要求(掌握)

4、随机抽样的含义和类型(重点掌握)

5、非随机抽样的含义和类型(掌握)

6、调查问卷的设计(重点掌握)

四、第四章 语言的接触

1、语言接触的含义及其产生的结果(重点掌握)

2、语言的借用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词汇的借用;(掌握)

3字母词的定义、字母词的分类、字母词产生的原因、字母词的使用(重点掌握)

4、语码的定义;语码的混合的定义及类型;语码转用含义及类型;语码混用的含义及原因(重点掌握)

5、语言转移的类型;语言转移的表现和模式;语言转移的原因(重点掌握)

6、双语双方言现象的定义、双语者与双言者的定义;中国境内的双语、双方言的类型(掌握)

7、语言态度的定义、组成因素;影响语言态度的因素;语言态度对语言能力、语言行为的影响;语言态度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态度调查的内容(重点掌握)

「社会语言学」是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言语社区各语言变体、各变体的功能和各变体的使用者及其特点。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传统语言学是20世纪以前还不完善的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社会的各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

社会语言学也研究社会本质和差别对语言的影响,如族群、宗教、地位、性别、教育程度、年纪等,和语言的差别如何能用来区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

对象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内容 社会的语言生活应该是社会语言学首要的研究内容

语言学

语言学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广义的语言学包括语文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情况,叫做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叫做历时语言学或历史语言学。对多种语言作综合研究,试图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叫做普通语言学。把语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叫应用语言学。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追溯某些语言的亲属关系,叫历史比较语言学。用比较方法发现人类各种语言的某些共同现象,叫类型语言学。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叫对比语言学。

语言学(英语:linguistics)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学包含了几种分支领域。在语言结构(语法)研究与意义(语义与语用)研究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主题划分。语法中包含了词法(单词的形成与组成),句法(决定单词如何组成短语或句子的规则)以及语音(声音系统与抽象声音单元的研究)。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相关分支,它涉及到语音(电话)与非语音声音的实际属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出与被接收到的。

与学习语言不同,语言学是研究所有人类语文发展有关的一门学术科目(通常只有根据语言,非文字)。传统上,语言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但是现在语言学越来越独立了。语言学研究句法和词语等语言的描述,也研究语言的发展史。

联系语言学与社会学互相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内容: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

其中言语社区又包括双语社区、语码转换等。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语言变异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三种。

语言变异的类型分为:代码转换和借用

代码转换是指把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放在一种语言里,其特点是临时的、不固定的; 借用是指把另一种语言的成分放在一种语言里,其特点是固定下来的。

语言变体,是指语言在系统上和在条理上相互区分的各种形式。

语言变体,是指为了满足社会上一部分语言使用者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变异体系。最常见的语言变体有社群变体、地域变体、语体变体等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北京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语言变项的概念有利于语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各种社会因素和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语言现象就是指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

语言接触是一个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

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这种接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语意或等等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变化。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如果两个民族由于集体迁徙或军事征服而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里面,这两个民族就有融合成一个民族的可能,它们的语言也会融合成一种语言。语言的接触也会产生“洋泾浜”、“混合语”等特殊的语言现象,也会使人们提出人造的国际辅助语的要求。这些都是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重要现象。

语码混用(Code-mixing),是指在使用一种语码时,由于特定的原因,大量混用使用另一种语码要素的情况。是个人行为,它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大多是句子内部词汇替换,或可称为“句中语码转换”现象。

语码混合指的是语言中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混合。语码混合通常会在多语言环境下发生。有些学者在语言的诸多方面研究中交替使用语码混合和语码混合,尤其在句法、词法的研究中,二者都被用来指从两种或多种语言系统提取语码的表达。语码混合强调语言结构或语言能力。语码混合发生于精通使用两种语言并在一句话语里从一种语言混合至另一种语言。语码混合指两个流利的双语使用者交谈时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混合语言。

 

第二篇:社会语言学 提纲

一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三个方面:1 拓宽了语言研究领域。2 提出数量化的概念。3提出了历时和共时之间的一个中间概念,静态和动态研究结合。

(二)实践价值3个方面:1 为制订语言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 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和资料。3 有助于认识社会文化和历史。 二 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二)访谈法(三)观察法(四)实验法

(二)访谈法:拉波夫认为访谈的不同语境导致了谈话的不同语体风格,掌握语体差异:语体材料都具有研究价值,可以进行对比研究。调查者要有意设置相应的语境以引导谈话,获取所需的材料。 1 念词表体:语体最为正规。 2 念语段体:语体的正式度略低。

3 留意说话体:语体较平时说话时正式,但低于上述两种情况。 4 随便说话体:最自然的日常语体。 (三)观察法 1 隐蔽观察法

调查人员以其他身份,暗地观察记录。优点可获得自然状态语料,缺点是无法充分控制变量,不能完全掌握被调查者的特征。可以隐蔽地使用录音、摄像等,在公共场所进行调查,免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嫌疑。 2 快速隐匿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由拉波夫在调查纽约市三家百货公司的社会分层时首先使用的,调查人员不暴露自己的身份,采用巧妙的诱导技巧,能不露真相地让被观察者说出所需了解的语言变异形式,迅速地搜集到有用的言语资料。 3 参与观察法

调查人员深入到被调查对象的实际生活中,参与其言语活动,观察、搜集所需的资料。可获得大量真实的语料,而且能体验、感受到该群体的语言习惯、交际方式、文化特点等。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四)实验法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运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物质手段有计划地干预、控制或模拟语言现象,以取得一些研究资料。它主要用于测试人们对某种语言现象的态度或反应。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因变量,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保持不变;缺点是实验条件下的材料不如实际生活中真实。 三 社会语言学研究者的素质和要求: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具有基本的研究素质。

1、 良好的语言学素养。2、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3、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4、

吃苦耐劳、乐于深入生活的品质。 四、 关于“语言变异”:(一)定义:

1、 祝畹瑾(1992):变异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

2、 陈松岑(1999):它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的状况。

3、 周庆生(2010):人们的语言形式发生变化是由于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

造成的,这种语言变化在社会语言学中称作语言变异。

4、 郭风岚(2006):语言变异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言上的差异。言语交际与人类社会

息息相关,语言变异更会受到交际者的身份(性别、年龄、职业等)及其所处的社团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它与交际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存在共变关系。从这个角度说,语言变异的主体是社群,语言变异是语言的社会性变异。 (二) 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

⑴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所有成员。非社会集团或个人创造的,非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即使在阶级社会中,语言也不具有阶级性。语言具有全民性是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⑵语言的全民性是由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全民性是就语言的结构系统和整体功用而言的,不排除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别和变异。语言无阶级性并不意味着语言和阶级没有关系。⑶阶级社会,阶级深刻、多方面的影响到语言。不同的阶级创造、使用具有本阶级色彩的、特殊的词语和表达形式。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同阶级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意识渗透到具体的词语和言语活动中。

3 阶级(阶层)方言:随社会阶级变化而在语音、语法、词汇以及语用习惯、风格上发生变异后形成的语言变体。是社会方言的一种形式。

4 行话的来源和形式:⑴由词语变异而来的行话 ⑵通过语音变异获得的行话 ⑶文字、符号形体构造出来的行话

5 社会网络是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一个人日常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些人说话,通常有一定的对象或范围,他与这些人就构成一个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对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和语言演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6 米尔罗伊 社会网络研究的三个概念:

密度:网络成员之间的实际联系数与全部可能联系数的比率。复合度:网络成员之间的角色关系是单一的或是多重的。

聚合群(聚合圈):一个社会网络中的某一个高密度、高复合度的人群,他们对整个网络的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整个网络的规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五、 言语社区: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有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常在一起进行言语交际的人群就可能构成一个言语社区。言语社区也称为“言语社团”、 “ 言语社群”、“ 言语共同体”。1 有相同的语言变项的运用特征。2 有一定的交往密度。3 自我认同。

六、 言语交际能力 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影响言语交际的因素有四个:场景、话题、参与者、角色关系。

1 “场景”(setting)兼指说话的时间、场地、情景。

2 “话题”(topic)指谈话的主题,话题不同,所采用的语言、语体和措辞也可能不同。 3 “参与者”(participant)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4 “角色关系”(role relationship)每一个在社会上生活的人都会扮演多重角色,角色不同,谈

1

话的策略、语气、风格也应不同。

七、称呼与称谓

(一)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崔希亮》 (二) 称呼的功能:

1 呼唤、招呼功能,即引起对方注意或明确话语指向的功能。有时仅表达礼貌或尊敬。

2 评价描述功能,即情感表达功能。在日常言语交往中,表达说话者呼唤,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抒发个人的情感。

3 转题功能。要转移话题,为分清话语结构层次,提醒听话者话题已经转移,往往要用一个称呼。 (三) 称呼语研究:1 “师傅”用法调查(祝畹瑾1984)2 “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传余 2007)

3 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郭熙 1997)零称谓。

八、礼貌语言:礼貌语言原则:礼貌语言的基本原则是“恭敬和谦虚”, 即对听话人表示恭敬,同时说话人应有谦虚的态度。

下列3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使用礼貌语言。

1 请求某人做某事。表达方式通常是在正式提出请求前,使用表示礼貌的话头,例如:劳驾、麻烦您、对不起等。

2 在权势关系中处于较弱的地位,例如下级对上级、百姓对官员、下辈对上辈、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等。

3 需要顾全“面子”或需要客气的场合。谈话的对象往往是比较陌生的人。

九、 会话分析 会话是言语交际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之一。社会语言学要研究的是会话的内部结构如何,会话自始至终是如何起承转合的,参与者在会话中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会话顺利进行。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要弄明白发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 受话者又是怎样理解他的意思并做出反应的。

(一) 会话结构:三个基本部分:1 话头语或话头序列、2 话轮替换、3 结束语或结束序列,最简单的会话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其他部分:插入序列:非邻接应对的话轮或话步,但未逸出同一话题。分岔序列:逸出同一话题的话轮或话步。 *话轮替换:

话轮:会话的基本单位。会话中某一个人的一次发言。

话步:话轮的基本单位。一次发言中的一个话题。一次发言大都只有一个话步。

邻接应对:会话者至少应有一次轮换发言。每一次轮换发言如果在内容上是相承接的,就称为“邻接应对”。 话轮替换一般都是在邻接应对中进行的。 (二) 会话策略:

1 始终维持话轮替换和邻接应对。

2 同一个话题结束前避免分岔序列。

3 冷场时,指名下一个发言人,或用提问的方式诱发下一个发言人。

4 有可能被打断的时候,发言人会用提高声音或加快语速、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手段来制止他人打断他的发言。

5 两人或多人同时说话时,会有人主动退出,以维持正常的话轮替换。

十、 语言或方言的可懂度研究

以某一方言为母语的人与其他方言接触,通常会觉得有的方言容易懂,有的方言难懂。也就是说,方言或语言的可懂度是不一样的。可懂度的不一致不仅跟不同方言的语言结构接近程度不同有关,而且跟方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有关。可懂度的两点思考:

1 语言之间的可懂度是不对等的。没有单一的互懂度,互懂度因方向不同而有差异。比较方言之间的差异,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

2 互懂度的差异与文化扩散方向相关。可懂度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扩散方向。

十二、 濒危语言和方言

(一)濒危语言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二)评估语言濒危状况的指标:(说明:指标1-6用于评估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状况,指标 7-8用于评估语言态度,指标 9 用于评估记录的紧迫性。综合使用九项指标对于描述一种语言的总体社会语言面貌尤为重要。)

1语言代际的传承、2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3语言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现有语言使用域的走向、5对新语域和媒体的反应、6语言教育材料和读写材料、7政府与机构的语言态度和政策(包括语言的官方地位和使用)8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 9语言记录材料的数量与质量。 (三) 保护语言多样性

(四) 我国保存濒危语言资料的必要性及对策: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社会主义国家,语言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中国语言学的宝贵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里保存了各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语言中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是该语言使用者传统民族文化、传统经验最直接、最集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无文字的语言或文字不发达的语言更是如此。语言作为一种载体,蕴藏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共同体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2 就语言学本身来说,我 国丰富的语言资源是发展中国语言学的宝贵财富,积累的语言资源越丰富,发展语言学的潜力就越大。

3 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各少数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特殊的感情。弱势语言的调查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具有某种政治意义。 目前正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调查所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为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出版一部描写性的专著。 2 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系列词典丛书》。

2

3 录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保存各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声和形象资料。

4 建议为每一种弱势语言制订一套拼音字母,教会本民族对此问题有兴趣的知识分子,作为记录和保存该民族语言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延缓该语言的衰亡。 (五) 关于濒危汉语方言

1 为什么会有濒危方言?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不会停止说话。另一方面,任何地方的方言都具有丰富而完善的表达系统。方言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这种方言的“用途”越来越少,“ 作用”越来越小,简而言之,是因为这种方言“没用”了。在当今的汉语方言中,方言“没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没用”的方言越来越多。事实上,与处于同一境地的那些弱势的民族语言比起来,弱势汉语方言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⑴语言政策中对方言缺乏明确的规定,方言的语言地位低。

⑵使用范围极为有限,如目前学校、公务、传媒等正规场合一般不允许使用方言,甚至在不少家庭里方言的用途也在减少。

⑶有言无文,无书面语和书面文献(粤语除外)。 2 如何看待濒危方言?

⑴方言消亡是大势所趋。变化是语言的本质特点,汉语方言也不例外。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汉语方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变化趋势是“趋同”,这主要表现为弱势方言“趋同”于强势方言或普通话,也就是朝着消亡的方向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⑵人为干预不可缺少。方言消亡不可避免地将会在政治、心理、社 会、文 化、语 言等方面带来各种消极的后果。因此,尽管语言变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面对濒危方言现象和方言走向消亡的形势,我们并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相反地,我们应该积极干预,而且也可以有所作为。当然,这里所说的“干预”不是指那种简单化的“抢救”或“保护”, 而是指在顺应潮流的前提下, 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方言变化,并 引导方言变化的进程,以尽可能地减弱方言消亡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六) 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

参看《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 年第 1 期曹志耘老师的文章。思考: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 一 相同之处:1 传统方言学的初衷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社会语言学的目标之一也是研究语言演变。

2 研究对象相同,都是实际使用的语言。 二 不同之处:

1 描写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同质有序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异质有序的。

2 描写语言学的旨趣是描写共时的同质的语言,社 会语言学的旨趣是研究共时的异质的语言。 3 传统方言学全面调查一种方言的语音,以 归纳音系为直接目的;社 会语言学着重调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语言差异。

4 方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的具体调查方法不同。方 言学的被调查人是经严格的程序人为选定的,并且是一地一人调查定标准;社会语言学是多阶层和多人次的随机抽样调查。

5 方言学醉心于偏僻的乡下方言的调查,重 视农村地区方言点的调查材料,社 会语言学一般致力

于调查和研究大中城市或城镇的方言。

6 方言学上的方言区是根据语言特征划分出来的单位,社 会语言学上的言语社区是根据语言层化特征、交往密度、自我认同划分出来的单位。

7 方言学几乎不研究“语言计划”, 而“语言地位、语言标准、语言规划”等问题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课题。

三 社会语言学是方言学发展的新阶段。

(七) 关于语言保存

语言保存: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

语言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语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避免弱势和濒危的语言、方言衰亡。

十三、 语言与文化

(一)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2文化特征对文字的影响、 3文化特征对词汇的影响、4文化特征对语音的影响、5文化特征对语法的影响

(二)1亲属称谓的分类: 2亲属称谓与民间忌讳心理、3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4亲属称谓与宗法观念、5亲属称谓的演变及其文化原因

(三)人名和地名的文化内涵1人名的文化内涵、2 地名的文化特征、3地名演变的文化原因 (四) 语言与民间心理:1、语言禁忌 2、语言巫术 3、 语言迷信 4、语言和民俗

十四、 语言规划

(一) 语言规划的性质、意义

1、定义:“语言规划”( language planning)是应用语言学的术语,也是社会语言学的术语,又称“语文规划”、“ 语言工程”、 “ 语言标准化”等。语言规划的基本含义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 计划、有 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 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语言立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三者的内容互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中语言政策是基础、核心,是行政行为;语言立法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升华与保障,是法律行为;语言规划是语言政策的延伸与体现,又是语言法规的具体执行,其理论可以为语言政策、语言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性质

(1)语言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兼有社会行为。 (2) 语言规划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

(3)语言规划又是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旷日持久地坚持工作,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3、 语言规划的任务:确定语言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协调语言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语言权利,

3

提高语言声望,强 化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 准化,增强语言活力,充分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促使语言及语言生活持续、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 语言规划的意义:语言规划是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中的大事,对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1) 语言规划的政治意义主要表现在确定语言地位,协调语言关系,保障人民语言权利,强化国

家统一意识,从而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语言规划对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发展有重要作用。3 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使

语言文字更加规范、好用,从而增强语言的社会功能,提高交际效率和工作效率,适应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3) 语言规划还可以对语言的历史演变产生积极影响,使语言结构本身更加规范、精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 语言规划的对象、内容:

1、对象:语言规划的对象总的来说是语言本体及语言使用。语言本体包括口语、书面语,语言和文字,辅助语言与辅助文字;语言使用是指这些语言文字在社会及各个领域的使用。具体说,语言规划的对象是社会语言问题,具体包括语言地位、语言关系、语言规范等 问题,主要是克服社会交际的语言障碍,创造或改善语言使用的条件与环境。

2、内容:学术界通常认为,语言规划的内容包括语言地位规划和语言本体规划两大部分。具体内容有:

(1) 贯彻、体现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政策;(2) 确定语言地位,协调语言关系;

(3) 制定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的规范标准和法规规章;(4)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5) 确定语言规划实施办法。

此外,语言规划还要考虑如何协调、发挥相关机构、部门的作用,如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以及教育、文化、传媒、商贸、信息、宗教等部门的作用。

(三) 语言地位规划:

语言地位规划,是指语言规划时为语言文字确定应有的、适当的地位。这种规划通常要借助于政治、立法、行政力量来进行,否则是难以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 配合政府制定语言政策。2 选择、确定标准语、共同语或官方方言。3 创造、改革文字。4 协调语言关系。5 保障公民的语言权利。 (四) 语言本体规划:

语言本体规划,是指语言规划时对语言文字本身所进行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目的在于改善和增强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便利人们使用。主要内容有:1 全民共同语与民族标准语的推广与规范。2 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行。3 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4 新词语的整理与规范。

三、语言规划的理论、原则

(一) 语言规划的基本理论: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 语言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可塑性。 (二)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制定和实施语言规划,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生活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

因素的实际,符合社会和群众的需要,使语言具有完善的交际功能,并正确有效地引导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求实性;动态性;系统性;可行性。

2 政策性原则。指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贯彻、体现语言政策的重要规定和主要精神。政治性;群众性;理论性。

3 稳妥性原则。指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的约定俗成。要有一定的宽容

度,目标与要求要实际、适当,采取的步骤、方法要稳妥。传承性;宽容性;渐进性。

4 经济性原则。指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符合合理、简便、好用的要求。简便性;适用性;效益性。

四、 语言规划的方法、步骤

(一) 语言规划的方法:1 约定俗成与从俗从众2 行政干预与语言调控3 学术规范与辞书指导4 宣传引导与媒体示范5 个人作用与名人影响 (二) 语言规划的步骤:

1 调查社会对语言及语言使用的需求,评估语言生活状况,为制定语言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2 研究决策,选择规范,即选择标准语、共同语或官方方言,确定语言地位与语言关系。 3 制定语言文字的各项规范标准及语文法规,编写相配套的规范性、权威性发音手册、语法教材、字典词典、拼写指南、语文课本、语文读物。

4 组织实施语言规划,推广使用语言规范及其各项标准,调动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学校教育、传播媒体、文学艺术和社会名人积极参与实施、推广。 5 完善语言社会功能,扩大规范语言的使用范围。

6 评估、总结语言规划实施情况,检验语言规划的社会效果。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