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批评”的艺术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永安小学 张志奇

批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批评效果。教师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该十分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让批评语言尽可能体现出“度”.“爱”.“宜”.“妙”。本人认为,批评只是帮助学生摒弃缺点,改正错误,激发他们进取心和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有效地运用批评的语言艺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进行的探讨和认识。

一、适可而止——体现“度”

所谓体现“度”,是说教师的批评不能超越被批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地使学生难堪,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教师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感到无地自容,学生便会失望,从而进一步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勇气。

“度”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同,教师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也应因人而异,但是少做到以下三点:

1. 不应侮辱学生的人格。教师的语言应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文明、亲切、感人,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去侮辱学生。

2.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你是没指望了”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应该成为教师的忌语。

3. 不威胁和恫吓学生。教师应该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交朋友,靠教师真诚、贴心、感人的话语感动学生,而不是用威胁和恫吓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二、情之所至——体现“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国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关心和热爱,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

三、因人而异——体现“宜”

学生个性不同,对教师批评的心理承受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教师批评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说什么,怎么说,根据对象,区别对待,也就是批评要适宜。

例如:对待外向豁达者,教师可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明确要求,令其改正。对待内向拘谨者,教师要给予情面、要有余地,不要批评太尖锐。对待倔强者,教师要压住火气,冷静处置,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奇效。

又如:对待好学生,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待他们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待差生,则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一无所有,对教师再多一次的批评,往往显得满不在乎,所以,教师要体现出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用真诚感动他们痛改前非。

四、刚柔相济——体现“妙”

“刚”,即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批评和严格要求。“柔”即教师对待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似水柔情。

教师的批评语言要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刚和柔巧妙结合。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刚而缺少必要柔,只注重批评语气的严肃、严厉,而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抚慰,则学生会认为教师

不近人情,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造成逆反心理;反之,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只做过分的宽容,而缺乏严肃认真的批评,则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软弱可欺的错觉。这样学生往往不惧怕教师,使教师的真诚帮助,热心开导付诸东流。

 

第二篇: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三讲)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三讲)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老师如不能了解、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无形中就被架空了。大量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表扬,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往往引起学生反感。

怎样才能提高批评效果,达到批评的目的呢?我感到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端正态度,二是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批评态度是达到批评目的的前提。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批评态度,不少教师认识并不清楚。一些老师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批评观”,使得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有三种:

第一种,羞辱性批评。羞辱性批评就是用挖苦、讽刺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一位 班主任 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同学在呼呼大睡,老师叫起他罚站,并提高了嗓门道:“课堂上能够不受干扰,安然入梦,你的本事可真大啊。”那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这种批评就是典型的羞辱性批评,很容易刺伤学生稚嫩的心灵。 第二种,威胁式批评。威胁式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一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即收到效果,往往用“要不然??”“否则??”之类最后通牒式的语言。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说:“今后不能再迟到,否则就别进教室!”威胁式批评只会产生负效应。一方面威胁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学生很难听进教师的批评,批评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付诸行动,时间一长,教师说话就会失灵,威信也就丧失了。

以上几种批评,由于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有所改进,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师的批评,是通过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沟通师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批评学生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批评方式学生才能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批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截了当法。对于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喜欢爽快的孩子,直截了当的批评可能更易被他们所接受。班主任在批评他们的时候,可以以“自己人”的身份,单刀直入,不绕弯子,直接传递批评信息。对犯有严重错误又不肯承认,或怀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措辞可以严厉一些,使他们受到触动,幡然悔悟。

委婉说理法。对于自尊心强、性格内向、偶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宜用委婉说理的办法,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时可让学生自己谈谈认识,或让他们对照有关规定及好学生的标准,检讨自己的言行。这种把班主任的批评信息隐含在分析、比较和师生交流中的方法,因其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往往更具说服力。 表示惋惜法。那些平时各发面表现都很好的学生,悟性较高,一旦犯了错误,自责、后悔心理强烈。对于这些孩子,过多的说理往往显得多余,班主任可以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发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你本来可以被评上三好生的,但现在??”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言,效果却明显。 含蓄“射法”法。那些天真幼稚、年龄较小的孩子,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存在。班主任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苗,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的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

说:它们要快快长大好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的脸都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互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之言,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以“扬”代“弃”法。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可能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班主任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带“罪”立“功”法。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班主任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既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和方法:

1.态度要诚恳,评价要客观。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能因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把心中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进行挖苦、讽刺。批评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批评学生,评价要客观,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

2.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面对同样情形,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语言批评学生,效果可能截然相反。如前面提到的上课打瞌睡的情况,教师不妨这样处理:脱下衣服披在打瞌睡的学生身上,当睡觉的学生醒来,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心着凉了,我知道你昨晚没有休息好。不过,教室里睡觉很容易感冒,不能让老师总是为你操心啊!”这样,被批评的同学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定会改正。

3、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学习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耐心地帮助他们,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使用严厉的口吻,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下课后不要夹着课本就回办公室。课余正是老师和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最好时间。

4.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步,教师不能批评了完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教师判断失误,错批了学生,应主动向学生承认错误,赔礼道歉。这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还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总之,批评是门综合艺术,批评的语言千姿百态:对自尊心强的,批评时要照顾面子;对好胜的,不妨先肯定其成绩;对性情软弱的,批评中含有鼓励和信任!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就不能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那么,我们是拿不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金钥匙”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