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术语解释

一、耶和华以勒

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神试验亚伯拉罕的顺从,要他将儿子以撒献上当作祭物,亚伯拉罕完全顺从,证明了他的忠心。于是神预备了羔羊代替以撒作为祭物,所以以撒就不需要死。在这件事里我们知道神的名字是耶和华以勒。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要顺从神,要有信心、忠心。神必为我们预备一切。

二、耶和华拉法

耶和华拉法的意思是耶和华医治你。当以色列从埃及出来的时候,是神给他们话语。这是过红海以后,神所立的第一个约。这是医治的约。以赛亚先知说:"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马太福音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太 8:17)神医治了我们的灵魂,医治了我们内心的疾病。

三、耶和华尼西

耶和华尼西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旌旗。当亚玛力人与以色列人争战的时候,摩西向天举起双手,以色列就得胜了。表示需要神的帮助。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在我们的里面常常有属肉体和属灵的争战,只有神的帮助才能得胜。我们若信靠神就能胜过肉体、情欲、罪恶、魔鬼。保罗说:"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四、耶和华沙龙

耶和华沙龙意思就是耶和华赐平安。许多人在寻找精神和心灵的

平安,可是找不着。人只有认识基督,得着救恩,才有真正的平安。《圣经》中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平安的高贵应许。"意外平安"(腓 4:7)、十分平安(赛 26:3)、生命平安(罗 8:6)、长久平安(耶 14:13)。有人曾经数过,《圣经》中"平安"一词用过365次以上,表明一年365天中在主里天天都有平安。

五、耶和华罗以

耶和华若以意思就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诗篇23篇是每个信徒所喜爱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牧者,我们是他草场上的羊。以为耶和华引导他的羊,牧养他的羊,寻找他的羊,保护他的羊。

六、耶和华齐根努

耶和华齐刻努意思是耶和华我们的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谁能够除去世人的罪孽?唯独耶稣能够,除了他以外,别无赎罪的救恩。耶稣拯救我们,代替我们死,使我们信而得救。保罗说:"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信神而有的义。"(腓3:8-9)

七、耶和华沙玛

耶和华沙玛的意思就是耶和华的所在。也就是说耶和华在我们中间。主耶和华时刻与我们同在,这是我们最大的福份。有首诗歌说:"耶稣同在就是天堂。"有一位牧师说:"神与我同在,比我与你面对面在一起,更具体,更实在。"神在我们前面引导带领。神在我们后面看顾扶持。神在我们上面拯救眷顾,神在我们下面托住帮助。

处世:箴 11:12“藐视邻舍的,毫无智慧,明哲人却静默不言.”

太7: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彼前 3:16“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饶恕:太 6:14,15“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罗12:20,21“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 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弗4:26,27“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诚实:箴12:19“口吐真言,永远坚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

诗34:12,13“有何人喜好存活,爱慕长寿,得享美福: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 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谦虚:腓2:3“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箴11:2“骄傲来,羞耻也来。” 16:18“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老练:提前4:12,15“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 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并要在此专心,使众人看出 你的长进来。”

罗5:3-5“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 勤劳:箴6:6“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箴13:4“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殷勤人必得丰裕。”

西4:5“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

清心:太 5:28“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 她犯奸淫了。” 太5: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

诗51:9,10“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诗 119: 9“少年(指青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祢的话.” 彼后3:13,14“但我们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你们 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

省查:加 6:4“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

耶哀3:40“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

腓2:5,15“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上帝无暇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贪心:提前6:9,10“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 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箴5:22“恶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恶如绳索缠绕。”

情欲:约壹2:15-17“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象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加尔文的预定论。

人的全然败坏。

神无条件的拣选。

圣子有限的救赎。

圣灵有效的恩召。

圣徒永蒙保守。

预定论是非常高深的。预定即以上帝的眼光看世界。

意义、价值、苦难、罪恶、死亡、永恒、自由、上帝、爱、恨,你思想过这些词语吗?你有对他们的合理解释吗?这一切都是什么,为什么?你确定上帝存在吗,你心中有一位神吗,他是不是上帝?你认识上帝吗?怎样才能认识上帝,认识上帝对我们来说有意义,有价值吗?他能给予我们什么呢?

我浑身是伤,你都替我医治缠裹,我心灵破碎、荒凉,我的房屋倾倒,我的生命荒废,你也医好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把无尽的丰富赐给了我。原来我的罪恶在你的看顾中,你也一直保守着我,你让我看到自己的罪恶,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你让我看到自己无力消除罪恶,我站在你面前久久哭泣,我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你,我见过你,你一直都在我身边。

主啊,仇敌让我厌弃你,我在苦苦依靠你的时候,他嘲笑我:你看你都在做什么呢?你苦苦地挣扎,又有什么益处呢?看看你的窘态吧!你看到什么呢?你在幻想什么呢?你做得这事有什么价值呢?你还是个正常人吗?你的举动真奇怪,你与别人都格格不入,你放弃苦苦挣扎吧!你的主在哪里,不要作这些无益的事了,又蠢笨,又可笑。主啊,我凭信心知道,这都不是徒然的。像约伯一样,不见一人一事,眼中只有上帝。所有的发生都出于他,如此这般,就是我的福分。

我能脱离罪恶的纠缠了,我能理解苦难的发生了,我知道人生的真价值了,不再随从这个世界飘摇不定了,我认准了我的爱主耶稣,他那有我所要的一切。

我们没有平安,是因为和神有了阻隔。在肉身之中的我们会时常战兢,试探是出于不信,不是神独裁,而是我们自高。就是现在神依然是统管万有。

痛苦占据了我的心,我无力也不愿寻求解脱了,我知道嘴旁有水,而我宁可渴死。自己陷于罪恶的痛苦中,却因自己的骄傲拒绝主的帮助。主啊,救我,求你感动我。我宁肯死,也要把自己的污点洗刷干净。事实上,我中了诡计,只有上帝能救我。这痛苦这么强烈完全占据了我的心力,以致我做出任何决定都异常艰难,我也不想再做决定了,我像被罪恶的磁铁牢牢吸住,不能动弹,是我的全部力量都用来对抗罪恶了,不要再想,对它绝望,快快转向神,我已经不被定罪了,我得救了,脱离了罪恶了。

我们不认识你,直到耶稣基督来到地上,哦,我的神,我将要去见你,我属于你,这世界的一切,我是否能撇弃,只有你是我的准则,只有你是我的安全。当世界只剩我自己的时候,你与我相伴,主啊,孤独之中,你是我的欣赏,在你之中,就是生命最丰富的时候,你已消除恐惧,你已照亮黑夜,你是我的主,是我的产业,就在最荒凉的黑夜,最冰冷的夜晚,在最孤独的痛苦中,你对我说,不要害怕,有我与你同在。这真实的永生的盼望啊,这照进黑暗的光,这耀眼的强光,谁能想象上帝曾经探访过这个地球,为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从此变成了一个人。这一刻,我感受着世界的荒凉,我心中永恒的炽热,我的神啊,你当配得怎样的赞歌,主我的神啊,任何软弱都亏欠你的救恩。

肉身啊,任你的死水泛滥,你终漫不过我,我已经胜利,我再次将你踩在脚下。

信仰立场

以下是本站信仰立场

一、圣经论

我们相信圣经六十六卷都是神所默示的,是神借着圣灵感动众先知和使徒所写的。圣经是全备无误的真理,具有至高的权威,不容以任何方式加以篡改。圣经清楚地陈述神对人类的救赎计划;圣经是我们信仰生活与事奉的最高准则。我们反对任何否认圣经的论调;反对圣经过时论;反对圣经有误论,或只选择相信部分书卷的做法。我们强调解释圣经应按其历史背景和整体圣经的教训;解读圣经应求圣灵的引导,遵循以经解经的原则,上下连贯,不能断章取义。解读圣经应参考历代教会留下的纯正信仰的传统;我们反对按私意解经和主观的灵意解经。

二、三一神论

我们相信独一的真神,自有、永有、三位一体的上帝,即圣父、圣子、圣灵。圣父、圣子、圣灵其本质相同,同尊同荣,位格有别,救赎功用上有别:圣父筹划救恩,圣子成全救恩,圣灵实施救恩。但是圣父、圣子、圣灵之间不可分割,三者合而为一,圣子显明圣父、圣灵显明圣子,圣父、圣子、圣灵同受敬拜赞美。我们是借着圣灵奉圣子的名,向圣父祈祷。 我们相信上帝创造宇宙万有,按着他的形象创造人。上帝掌管并托住万有,是人类历史的主宰。全能的上帝是公义的、圣洁的、信实的、慈爱的上帝。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彰显他的主权。圣子、圣灵是永恒的,不是被造的;圣灵由圣父、圣子所差。

上帝是灵,无形、无像,基督徒当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除三一真神以外,基督徒别无敬拜的对象。我们否认对三位一体的错误解释,例如:一体三形态(水、冰、气之解说);一体三身份论(太阳、光、热之说;儿子、丈夫、父亲论)。

三、基督论

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在完全的人性里受试探却无罪。他自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救赎信他的人脱离罪恶和死亡。他从死里复活,升天坐在父上帝的右边,又从天父那里领受圣灵,并将圣灵赐给相信他的人。在末日基督要第二次降临,审判世界。

基督徒得到神儿子的名分,但仍然是人,不会变成神。无人知道基督再来的具体日期,但我们坚信基督必再来,我们可以知道他再来前的一些征兆。

我们反对基督已经第二重返肉身之说,我们反对任何人自称为基督,若有声称基督已经二次降世者,皆为异端。

四、救赎论

任何人只要认罪悔改,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使我们罪得赦免,并领受神所应许的圣灵,就必重生得救。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我们是因信称义,因信领受圣灵,因信得神儿子的名分。

我们相信神在耶稣基督里保守他的儿女到底,而信徒也应坚信真道到底。

我们相信领受圣灵就是得救的凭据,并神的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子。 我们反对以任何特殊的现象,或个人经历作为众人得救的确据。

我们反对得救后赖恩犯罪论,反对多次得救论,也反对靠律法得救论。

五、圣灵论

圣灵是三位一体真神的第三位,他是神的灵,基督的灵、真理的灵、圣洁的灵。

圣灵光照人知罪悔改,认识真理,使人相信基督而重生得救。圣灵引导信徒进入、明白真理,顺服基督,结出丰盛生命的果子,圣灵赐给信徒多种能力,以神迹奇事见证神大能的作为。圣灵参透万事。

神在基督里将圣灵的各种恩典赐给教会,以彰显基督的荣耀。基督徒因信和渴慕,可以经历圣灵的浇灌和充满。

我们否认使徒时代后无神迹奇事及圣灵恩赐中止论。

我们不反对别人说方言也不勉强别人说方言,但我们反对强调说方言是得救的凭据。 我们否定关于圣灵仅为一种感动力而非有位格的神学观点。

六、教会论

教会是由神在耶稣基督里召来的人所组成的。

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神的家,以真理为柱石和根基。

教会有其地方性和普世性,包括现时在全世界各地信仰纯正的教会和历代圣徒组成的教会。 教会的行政应按圣经的原则运作,其属灵工作不受世俗的权势的支配和辖制。但在法律层面上则顺服宪法。

在教会内弟兄姐妹互为肢体,各尽其职,连于元首基督,在爱中建立自己。普世教会应在圣灵里,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教会的使命是传扬福音,教导、牧养信徒,栽培、差传、驳异扶正,维护真道。基督徒奉主名聚会不受人数或场所的限制。人人为祭司,人人有传福音到天边地极的权利和义务。

七、末世论

我们相信基督会再来,得救的人身体也将复活。主耶稣再来的日子除天父之外,无人能知。基督再来之日,将以大能、荣耀与众天使一同驾临。天使将要吹响号筒,在主里睡的人要先复活,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活着的身体改变,一起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得到荣耀的身体。 撒旦要被扔到硫磺火湖里。基督要坐在宝座上审判万国万族万民,凡名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人,他们就被扔到火湖里,天地要被火焚烧,死和阴间也被扔到火湖之中。

那些名字记在生命册的人将进入新耶路撒冷永远与神同在。我们相信信徒在等候主再来时,应当常常竭力多做主工,传讲生命之道,在世为主发光,在言语、行为、信心、爱心、圣洁上结出丰盛的果实。凡如此行者会得到各种赏赐。

关于灾前、灾中、灾后被提的解释,我们承认各宗派有不同的看法,不能绝对化。基督徒的本分是警醒、预备,迎接主的再来。

 

第二篇:基督教

第二章 基督教的开端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典籍

犹太教:

1、希伯来圣经(Tanach);(《托拉》5卷—即《摩西五经》或《律法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先知书》8卷、《圣录》11卷)

2、塔木德;(《密西拿》、《革马拉》)

基督教:

1、旧约(与《希伯来圣经》排序不同)

2、新约

圣经

“圣经”(the Bible)字面意为“这些书”。希腊短语是复数,用以指被基督教徒视为权威的书卷或作品的结集。

旧约

有39卷,开头是创世纪,结尾是玛拉基书。用希伯来语写成,也有一些篇幅较短的章节用亚兰语。

1、五卷律法书。(摩西五经)

2、历史书。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

3、先知书。包括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

基督教徒认为,“旧约”是为耶稣基督到来预备道路。

新约

“新约”有27卷,全部用希腊文写成。

4卷“福音书”,构成对耶稣基督的生平、受难和复活的全面记述。 第五卷是“使徒行传”。

后面为“书信”。记录了基督教徒的信仰和行为方面的教导。

新约的内容确定于教父时期,这一过程为“正典的确立”,(“正典”即“标准”,“圣经正典”即被教会奉为权威的一组确定的、数目有限的作品),确定正典的依据是公认而不是权威的强加。

新旧约的联系与区别

马西昂(2世纪的基督教徒)认为:

新旧约中的上帝并不是同一位。

旧约属于上帝对待世界的一个阶段,新约中基督的降临以某种方式超越旧约或使旧约相对化。

旧约中上帝知识创造了世界,并沉迷于律法;新约中上帝赎回了世界,关心的是爱。

福音书

“基督徒”这个名称在产生时是一个侮辱性用语。

公元1世纪,新约使用日常希腊语(一种特殊的希腊语),“福音”译自“evangelion”,有两个词根,“好的”和“消息”。 “福音”即“好消息”——就是耶稣基督。 “福音书”就是叙述“耶稣好消息”的书卷。

福音书必须被视为有关耶稣生平和教导的有选择的记载。

福音书本身是早期教会最重要的神学文献之一,福音书记载的耶稣的所有教导以及时间都含有特定的神学意义。

同观福音

这三部福音书中的大部分材料是在彼此共享的主题下稍作变化而成,基本观点相同。很多情况下,使用的是完全同样的语言、词汇以及语法结构,而且是在同样的上下文中。因此被称为“同观福音”、 “共观福音书”或“符类福音”

马太(玛窦)福音(同观一)

可能写于公元80—100年间

由马太所写

对象是犹太人,指向《旧约》及其与基督教信息的关系,说明耶稣基督的确是旧约圣经预言的弥赛亚。

对法利赛人的严厉批评超过其它福音书。

书中关于耶稣的再来和末日审判是其他福音书中没有的。

马可(马尔谷)福音(同观二)

可能在公元60—70年间写成

由希腊人马可所写

对象是外邦人

说明上帝不单单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世人的神。

《马可福音》是四部福音书中最早的作品,为其他福音书提供了范本,在一定程度上,《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马可福音》的改写本。

路加福音(同观三)

是跟随过保罗的医生路加所写

以极优美的希腊文写成

向非犹太人阐明关于耶稣基督的记载,是早期基督教两部历史书的第一部

证明基督教与《旧约》之间的连续性,同时也坚持认为耶稣就是上帝所有应许的成就,旧的方式已经被新的取代。

使用罗马历法为主编年

对耶稣建立的教会性质的强调,这些教会将要持续到他再来的日子。 四本福音书中最易理解的福音书。

约翰(若望)福音

可能写于85—100之间,作者是一群人,他们把自己描写成至少是第二代基督徒。 写作的目的在介绍耶稣就是希腊人思想中上帝的逻各斯(λογο?,意为“话语”)以人的形像的呈现。

《约翰福音》和“保罗书信”代表着保罗派的观点。

对待犹太人的态度

在《同观福音》中,敌视和迫害耶稣的只是犹太教的祭司、长老和法利赛人。 在《约翰福音》中,迫害耶稣的也成为整个犹太民族,基督教对犹太人的仇恨从此被煽动起来。

第一节 耶稣的生平

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就是耶稣基督

“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马可福音》1:1的首句)

耶稣

耶稣是基督教教义的中心人物,是基督教的创始人。在基督教中,也称为耶稣基督(Iēsous Christos或Iēsous Christos)。是希伯来文Jeshua(耶书亚)。Jehoshua (约书亚),Joshua(约书亚)等词的希腊文译音,意为受膏者,原意为“耶和华(是)拯救”,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本为尊称,后常与耶稣连称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期间,“耶稣”在希腊化的犹太人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

耶稣生卒

按《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的记载“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的佰利恒”,耶稣生年应定于公元前4年

耶稣的母亲是玛利亚,后称圣母玛利亚,父亲约瑟

耶稣家人

耶稣的父亲约瑟是个木匠,可能在耶稣传教后去世

圣母玛利亚在耶稣的门徒和非基督信徒之间徘徊,但她非常坚定地站在耶稣一边,在使徒行传中,她是教会领袖之一

耶稣有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等弟弟及典籍中没有提到名字的妹妹 雅各在耶稣生前不是基督教徒,但后来成为耶路撒冷基督教会的领袖

耶稣传教

耶稣30岁从施洗约翰 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

众人认为耶稣是弥赛亚

耶稣之死

耶稣受到两次审讯:

一次是宗教审讯,因宗教罪被指控

一次是政治审讯,因政治罪被审讯

耶稣复活

耶稣死后第三天的黎明,几位妇女到耶稣膏耶稣的身体,发现洞口的大石头被移开了,坟墓是空的,耶稣的尸体不见了!

四十天后,当耶稣和门徒在橄榄山聚集时,他被接升天

五旬节,就是耶稣钉十字架后约第五十天,圣灵普遍降临在门徒身上

与耶稣相关的节日

耶稣受难的日子定为受难日,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定为复活节(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间,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

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定为圣诞节

耶稣出生年被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

使徒传教

耶稣死后,其十二个门徒奔走各地进行传教,促进了基督教的形成

安德烈

Andrew(亦译“安德肋”)。西门彼得的弟弟。为人忠厚老实。起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后与哥哥西门彼得一起跟随了耶稣

据说曾到巴尔干半岛、黑海一带传道

约公元60年,在希腊的帕特雷被钉在叉形十字架上殉道,因此叉形十字架被称为“安得烈十字架”

希腊教会称安得烈是“第一个被选召的使徒”,奉他为守护圣徒,他还是苏格兰的守护圣徒

天主教会定11月30 日为其瞻礼日

西门彼得

Peter(“伯多禄”):原名西门(Simon,亦译“西满”),加利利的渔民,家住迦百农,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是耶稣最紧密的三个门徒之一,被公认为十二使徒之首。耶稣给他起名叫“矶法”(Cephas,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译作“彼得”),对他相当器重。他曾第一个公开承认耶稣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

《新约》中的《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是彼得所写

约公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基督徒,被倒钉死在十字架上

罗马教会是彼得建立的,罗马主教据此提出“彼得优越论”,自称罗马主教是圣彼得的嫡传继承人,应是普世教会元首,遂成为教皇制的理论基础

天主教会称彼得为第一任教皇,定6月29日为圣彼得瞻礼日

约翰

John(亦译“若罔”),西庇太的儿子,大雅各的弟弟。耶稣最喜爱的门徒 耶稣把母亲玛丽亚托付给他照看

耶稣升天后,约翰和彼得积极进行传道活动,被保罗称为“教会的柱石” 《启示录》、《约翰福音》与三封《约翰书信》

公元104年去世。天主教会定12月27日为其瞻礼日

腓力

Philip(亦译“斐理伯”),伯赛大人,耶稣最早亲自选召的门徒之一。 曾到小亚细亚一带传道,最后在希拉波立殉道。

天主教会定5月1日为其瞻礼日。

巴多罗买

Bartholomew(“巴尔多禄茂”),为人坦率诚朴,口直心快

曾到印度、亚美尼亚等地传道,最后在亚美尼亚殉道

天主教会定8月24日为其瞻礼日

多马

又名底土马,即“双胞胎”的意思。被称为“怀疑的多马”。他的疑惑使他最后才恭敬地承认耶稣(约20:28)

到印度传教,印度南部马多马教堂声称多马是其建立者,印度基督教徒视其为守护圣人

天主教会定12月21日为其瞻礼日

马太

曾是迦百农税吏,耶稣死后,在犹太传道8年,然后去了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 《马太福音》的作者

遗骨现存意大利的萨莱诺

天主教会定9月21日为其瞻礼日

达太

又称为雅各的儿子犹大(路6:16)

只有约翰福音十四章22节记载关于他的事迹

可能与埃德萨教会的建立有关,也有传说将他与非洲教会联系在一起 有人认为是耶稣的表弟和《圣经?新约?犹大书》的作者,有争议

天主教会定10月28日为其瞻礼日

雅各(西庇太的儿子雅各)

James(亦译“雅各伯”),亦称“大雅各”或“长雅各”,加利利渔民。与弟弟约翰一起跟随耶稣,为耶稣最亲密的三门徒之一。性格暴烈,耶稣称他为“雷子”(Boanerge,意为“雷霆之子”),曾与彼得、约翰一同目睹耶稣改变了圣容 耶稣升天后,成为原始基督徒社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主持耶路撒冷的教务工作 约公元44年,被犹太统治者希律?亚基帕一世(公元37-44在位)所杀 据说他曾去西班牙传道,天主教会定7月25日为其瞻礼日

西门

迦南人,《路加福音》称他是奋锐党的人(路6:15)

曾在在埃及、波斯等地传道,与拉撒路、亚利马太的约瑟到苏格兰传教 天主教会定10月28日为其瞻礼日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有人认为是耶稣的表弟和《雅各书》的作者,但有争议

公元44年,大雅各在耶路撒冷殉道,他成为耶路撒冷基督徒的核心领导之一,保罗称他为“教会的柱石”

公元48年,耶路撒冷会议时,他与彼得一同主持会议

公元62年在耶路撒冷殉道

据说西班牙阿瑞亚主教西奥多勒斯于835年在圣地亚哥发现了他的坟墓 天主教会定5月1日为其瞻礼日

犹大

Judas Iscariot,即叛徒犹大,耶稣基督最初选立的12使徒之一,负责管帐

吃逾越节晚餐时,耶稣揭露了这个叛徒的企图,显明了自己的神性。他为门徒洗脚时,也温慈地洗犹大的脚

犹太教长老司祭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

他们到客马尼园西门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

犹大之死

出卖耶稣基督次日是逾越节,犹大在耶路撒冷城郊自缢

犹太大祭司用犹大出卖耶稣基督的钱,将那块地买下来,埋葬了犹大,这块地被称为“血田”,后来作为安葬在耶路撒冷去世的外邦人的坟地

保罗

保罗(3年—67年),原名扫罗。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于便雅悯支派的以色列人,出生在犹太北方,基利家的大数城,这里是当时罗马帝国的主要学术中心之一。大数是罗马帝国的直属领地,根据出生地国籍原则,具有罗马公民的身份 保罗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得耶稣启示转而信奉基督,改名保罗 保罗传教

加入彼得与雅各的传道团,在地中海各地进行三次的传道之旅,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许多教会。期间被关押两年,出狱后再次往各地传教

公元64年被罗马皇帝尼禄处死

是第一个去外邦传播福音的基督徒

公认为对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是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有人认为保罗是基督教的真正创始者)

梵蒂冈将他封圣,新教通常称他为使徒保罗

对犹太人的态度

保罗肯定犹太人在整个救恩历史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但他认为自己受到上帝的特别呼召,要将福音带给外邦人而不是犹太人

保罗对耶路撒冷的教会有深厚的受恩之情,与那里的教会领袖保持定期联系和友好的关系

圣母玛利亚

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施洗约翰的母亲以利沙伯的表妹

与约瑟订婚后、还没有结婚前,天使长加百列向她显现,告知她从圣灵怀孕,将要生一个名叫耶稣的男孩,被称为圣者、上帝的儿子和“以马内利”(上帝与人同在)

新教认为玛丽娅是犹太人、为圣民,出身于大卫王族、为神圣家族,为圣者耶稣的母亲,又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为圣徒,所以才被称为圣母

圣子出生 约瑟和将要临盆的玛丽娅回到原籍伯利恒镇登记人口,由于各个客栈人满为患,只得住在客栈的马厩中

玛丽娅分娩后,一个马槽就成为小耶稣的摇篮

当晚,几个牧羊人从郊外赶来,天使指示他们来拜见马槽中的圣婴,即未来的弥赛亚

东方博士经耶路撒冷来伯利恒朝见圣婴,宣称耶稣未来要作以色列国王 1854年,圣母玛丽亚纯洁受胎说确定

19xx年,圣母升天说产生

使徒

“受差遣者”。

基督所任命的、负责传讲天国福音的人;

亲眼目睹复活了的耶稣的人,或复活的基督亲自向他显现的人。

耶稣开始传道活动后,从追随者中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作为使徒,为自己的助手。这12个人被称为“十二门徒”,后来也称“十二使徒”。犹大因出卖耶稣后自尽,补选马提亚为使徒。

耶稣复活以后,使徒们宣讲福音

彼得和约翰在圣殿治愈瘸子,藉机讲道

七执事之一的司提反被处死后,信徒们被驱逐出耶路撒冷,却使基督教信仰广泛传播

保罗是传播基督信仰,创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

洗礼

洗礼可能是作为外邦人加入犹太教,宣布他们改变信仰成为敬畏上帝的人的一种仪式

艾塞尼人经常举行洗礼,将此作为保持道德和宗教纯洁性的途径

基督教的洗礼只进行一次,成为初入教的仪式,表示初信者生命的转折点 洗礼的含义

一、归于神

二、领受圣灵

三、洗去罪污

四、与主同样

弥赛亚

Jehoshua,相当于希腊语中的基督(Iēsous Christos或Iēsous Christos)

以色列民族从《旧约》的预言中得知,大卫王的直系后裔将兴起一位国王,能统帅全民族恢复大卫-所罗门王的光荣,这位“大卫的子孙”被称为“弥赛亚”,即“受膏者”,意为“被上帝膏抹的人”,其希腊语名称为“基督”

耶稣对于基督徒的意义

1、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建者

2、耶稣显明了上帝

3、耶稣是得救的根据

4、耶稣是基督徒的榜样

耶稣之死

出卖耶稣

犹太教长老司祭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

他们到客马尼园西门家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

宗教审讯

耶稣因宗教罪被指控,在亚那家进行审判,耶稣的敌人宗教法庭控告他亵渎神 这是一次非正式的调查,由七十名成员组成最高宗教法庭,即犹太公会 政治审讯

耶稣因政治罪被审讯,在罗马总督彼拉多那里,耶稣的敌人在民事当局指控他图谋政治叛乱

提出三条罪状:

1、耶稣败坏犹太民族

2、耶稣禁止人向罗马缴税

3、耶稣称自己为“王”

耶稣之死

耶稣遭到严刑拷打,被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三小时后去世 永生

信耶稣基督,就是开始了与上帝的一种新关系,死亡不能摧毁或阻挠我们目前与上帝的关系,反而会继续和深化这种关系,死亡扫清了我们经验上帝临在的最后障碍

通过基督我们将会进入与上帝的完全关系,这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主题

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开始于现在,成就于将来

希律王

前37年,罗马人任命希律为犹太人的分封王

公元前4年,他临死前5天,下令杀死了被认为将接替他位置的儿子安提帕特 希律死后,奥古斯都决定把巴勒斯坦地区分给三个兄弟。大儿子亚基老分到撒玛利亚、犹太以及以土买,没允许他称王,给了一个“民族统治者”(Ethnarch)的头衔。公元6年,亚基老被召回罗马,然后流放到高卢。以色列被并入罗马帝国,成为罗马的三级省份,由骑士阶层的代表科坡纽进行管理,接受叙利亚地区的罗马长官的管辖,这些人被称为“总督”

亚基帕分到了巴勒斯坦的北部,包括加利利和庇哩亚。亚基帕喜欢奢侈的生活,大肆建造大型公共建筑。他处死了施洗约翰(马可福音6:17—29)。彼拉多把耶稣送到他那里进行审讯(路加福音23:6—12),他又把问题交还彼拉多。他在彼拉多离任后继续其统治,直到39年

第三个儿子腓力得到巴勒斯坦东北部,是惟一和平仁慈的统治者,直到34年

第二节

1、罗马的兴衰

罗马的起源

埃涅阿斯

亚尔巴龙伽城国王侬米多尔,弟弟阿穆留斯

罗慕洛斯(Romulus)、雷慕斯(Remus)

公元前753年,巴拉丁山上建罗马城

“罗慕路斯”的读音 “罗马”成为城市名。

萨宾人

罗马的起源

公元前7世纪,埃特鲁斯坎人征服罗马,建立王国,即“王政时期”。

公元前501年,经历了7个王朝的统治后,拉丁人推翻了埃特鲁斯坎人的统治,建立罗马共和国。

罗马文化的分期

公元前7—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期”。

公元前510—公元14年,史称“共和时期”。

公元14—476年,史称“西罗马帝国时代”。

476—1453年,史称“东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的扩张

罗马的勇武精神和纪律观念

追逐功利。战争是罗马人维系生活的重要手段。

罗马人为了掠取财富和土地而战,也为了罗马国家的荣誉和个人的名誉而战。 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

库里亚

王政时期:政治权力机构有三:库里亚大会(胞族会议)、元老院(议事机构)、国王。

300个氏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库里亚),决定战争、提出法律条令、审判重大案件、选举高级公职(包括国王)

元老院,辅助国王治理国家,有权通过或否决库里亚的决定。

国王,终身制,掌握行政权,实际控制国家。

执政官

罗马共和国:执政官,2年一任。

公元前470年左右,平民迫使贵族同意设立保护平民权利的保民官,对贵族制定的侵犯平民权利的法律有否决权。

前366年产生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执政官,打破贵族垄断元老院的一体化局面。 前287年规定平民会议的决议无须经元老院同意自动对罗马公民具有法律效应。 独裁者

罗马共和国:前2世纪下半叶,骑士与元老院、农民与富豪、无公民权的意大利人与罗马人之间矛盾激化,导致革拉古兄弟改革,失败,骑士地位提高。内战爆发,导致军事独裁。

苏拉

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凯撒)

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

罗马政治管理

行省建制,中央统治,分省管理。

凯撒

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 ,前102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最伟大的执政官。其家族与传说中埃涅阿斯的儿子相联。

前60年,他调解了庞培与克拉苏的矛盾而结成三头同盟,此年当选为执政官。 前61年成为高卢总督,统治高卢9年。

前53年,克拉苏阵亡,三头同盟瓦解。

前49年,庞配解除凯撒职务,凯撒回兵击溃庞培,实行独裁。

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

死后被按照法令列入众神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尤利乌斯”。

奥古斯都

盖乌斯·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

盖撒的甥孙,他结束了内战,使罗马得到稳定,也得到罗马民众和元老院的拥戴。 前30年击败安东尼,兼并埃及,先后被授予“奥古斯都” (Augustus)和“英白来多”的称号,晚年获得“现世神”和“祖国之父”的称号。

14年去世。

罗马的英雄主义

为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名誉,不惜牺牲生命,这是罗马英雄主义的灵魂。 荣誉比任何金银珠宝更为重要昂贵。

最可耻的是“叛徒”、“逃兵”。

罗马的宗教

现实的国家义务和法权关系是罗马宗教的最高宗旨,神是国家的傀儡。 共和国中期后,罗马神的系统化按照希腊神话体系进行。

2、罗马与犹太人的关系

前63年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玛喀比王朝灭亡。

前37年,罗马任命以土买人大希律为犹太王,建立希律王朝,共维持了五代130年的统治。

基督教传入罗马的时间

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基督教最初在罗马帝国并没有受到特别的迫害。 据哲罗姆推算,使徒彼得于公元42年来到罗马。

罗马人对基督徒的迫害最初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第一次大规模迫害发生在尼禄当政时期。

罗马人对基督徒态度的改变

罗马人最初将基督教与犹太教相混淆。

基督徒所奉行的信条和仪式引起罗马人的反感,

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偶像和罗马人世代尊崇的神明,有些基督教徒甚至拒绝履行一些必要的义务如服兵役等等,触犯了罗马人的传统观念。

罗马人对基督徒的迫害

虔诚的基督徒坚信,为信仰而殉道是灵魂上升天国的捷径。有些狂热的基督徒甚至不惜通过砸碎罗马人的神像等方式激怒罗马人,这种行为进一步引发了3世纪中叶和4世纪头十年罗马帝国对基督徒残酷的迫害。

基督教影响的扩大

为阻止基督教信仰在军队和上层社会中的扩散,罗马皇帝迪希厄斯和弗里利安在250—259年间先后两次对基督徒进行了极其残酷的迫害。

260年,加利伊纳斯执政,他改变了对基督教的迫害政策,准许基督教会自由活动,并发还教会财产。此后的40年被称为“长期和平时期”,基督教的势力再度猛增。

到了303年,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因宫廷纵火案对基督徒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镇压。

被基督教改变的罗马皇帝

加勒利乌斯

李锡尼

君士坦丁

狄奥多西

加勒利乌斯

加勒利乌斯于310年患一种疾病,第二年临终前在病床上做了基督徒式的忏悔,并签发《宽容法令》,准予基督徒有生存、敬拜上帝,甚至建立教堂的权利。 李锡尼

313年,与君士坦丁联合颁布《米兰敕令》,在帝国境内不再迫害基督徒,无论基督徒还是其他人都有信仰自由,立即无偿归还被没收的教会建筑和土地。但为了对抗君士坦丁,李锡尼继续迫害基督徒,禁止基督徒到教堂做礼拜。324年,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李锡尼被流放到迦撒罗尼迦并在那里被处以死刑。 君士坦丁

312年,米尔文桥战役前祈求上帝保佑。

313年,君士坦丁和东罗马皇帝李锡尼联合颁布《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 ,这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

相信一种统一的宗教信仰将有助于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这使他对基督教格外偏爱,赋予教会团体极大的独立权力,捐资建造教堂,豁免教会赋税,甚至违背《米兰救令》关于信仰自由的原则,压制其他宗教的活动。

337年,君士坦丁去世,临死时受洗入教。

狄奥多西

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了一道敕令,要求全体罗马人民“遵守神圣使徒彼得

带给罗马人的信仰”,基督教成为国教。

此后的十多年间,狄奥多西下令拆毁帝国境内的所有异教庙宇和大量的多神教神像,将基督教置于至高无尚的独尊地位。

基督教独尊地位的确定

380年,基督教成为国教。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拜占庭

从公元后370年左右,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梅蒂奧拉努,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称为拜占庭帝国。

从历史上看,继承罗马正统的理应是拜占庭帝国而不是所谓的神圣罗馬帝國。 神圣罗马帝国

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 961年,地位虛弱的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請求奧托一世進入義大利稱王。

962年2月2日,約翰十二世為奧托(962年~973年在位)加冕,稱頌他為“羅馬人的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公元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公元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帝国世袭

1.法兰康拉德王朝

2.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3.萨利安王朝

4.苏普林堡王朝

5.霍亨斯陶芬王朝

6.韦尔夫王朝

7.霍亨斯陶芬王朝

8.空位时期 (1254-1273)

9.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10.哈布斯堡王朝

一、二、三帝国

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国。

1871-1918 普魯士帝國(德意志帝国)為第二帝國。

魏玛共和国在19xx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希特勒執政時期(19xx年-19xx年),史稱為第三帝國。

第一次反法同盟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處決神聖羅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以及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1792年,利奥波德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其子弗朗茨二世于1793年與普魯士、萨丁、英國、荷兰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7年,聯軍被拿破仑的法國意大利方面军打敗,被迫議和而瓦解。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神圣罗马帝國与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年底拿破仑隻身返國,發動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1800年,拿破仑指揮意大利方面軍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仑議和,解散反法同盟。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稱帝。

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与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取得奧斯特利茨战役胜利,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將帝國軍趕出意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簽訂《普勒斯堡和約》。

1806年7月12日,16個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

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查理曼帝国

高卢

前1世纪,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被古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

前58—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共和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

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查理曼帝国

486年,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击败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

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840年,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公元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

中法兰克王国

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 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的雏形。

东法兰克王国

弟弟路易(804—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

法兰克王国。

存在时间为843年至公元10世纪。

东部领土,是一片被征服不久的德意志地区,较其他地方落后。萨克森、法兰克尼亚(Franken)、巴伐利亚及士瓦本等公国相继崛起,使得卡洛林的王权旁落。 亨利一世在936年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他力主建立一个得以凌驾于各公国的王权,因此大力镇压各公国的叛乱。

962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他加冕,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自此,东法兰克王国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

基本上是德国的雏形

西法兰克王国

弟弟秃头查理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存在时间为843年至987年。

西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包括了阿基坦、布列塔尼、勃艮第、加泰罗尼亚、弗兰德尔、加斯科涅(Gascogne)、普罗旺斯、图卢兹及法兰西岛(?le-de-France)等。 基本上是法国的雏形。

卡洛林王朝的路易五世去世,由于他膝下无嗣,使得西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王朝绝嗣。其后,神职人员及贵族们推举卡佩家族的继承人雨果·卡佩为西法兰克国王。雨果·卡佩建立起卡佩王朝,西法兰克王国终由法兰西王国所取代。

儒略历

(Julian calendar)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

月份的意义

一月 Januar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神雅努斯

二月 Februar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节日Februa

三月 Mart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

四月 Aprilis 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词aperire,意思为“开始”,意味着春天开始 五月 Ma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花神玛亚

六月 Jun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共和国的创始人Junius

七月 原名Quintilis,后改Julius。古罗马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为恺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 原名Sextilis 后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为后来独裁者屋大维是生于此月,元老院将此月改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原来应排为小月,从二月中抽出一天补上,变为大月,将后面的月份重新排大小月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语“第七”的意思

十月 October 拉丁语“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 Novembris 拉丁语“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语“第十”的意思。

第三节

“基督徒”这个名称在产生时时一个侮辱性用语。

基督教略早于68年,约在一世纪中叶已经产生。(《启示录》主体部分写于68年下半年)

基督教可能在小亚细亚或埃及的犹太人中间产生。

66—73年犹太人被镇压后犹太教没有覆灭,一些犹太教旁系衰亡,基督教越出犹太人界限,在罗马帝国的各族居民中广为传播,世纪末基督教社团大部分由非犹太人组成。二世纪起,大量非犹太人加入基督教,基督教的非犹太化过程加快。 原始基督教是犹太教中主张弥赛亚降临说和世界末日说的一个教派。这一教派的人联合在一起,盼望世界末日的来临,盼望新的世界秩序的产生,不接受现存秩序。

原始基督教

一世纪中叶,小亚细亚产生几个犹太教的社团,这些社团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命:

1、等待导致旧世界的覆灭和新世界的创立,扭转犹太人和全人类的命运;

2、仇视现有秩序;

3、盼望弥赛亚的降临以实现未来的转变;4、提出“羔羊”概念,认为这是实现所期待的转变的保证。

基督教

据四世纪末教会历史家菲拉斯特里计算,在基督教的头几个世纪里,共有一百五六十个异端,不少是二世纪产生的。

基督教就是从其中的一个“异端”发展而来的。

由于社团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发生变化,基督教放弃了现实末世论,代之以灵魂不死和来世生活的教义,对财富采取中立的态度。

教会的变化

1、社团在崇拜、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要求专职领导人员。

圣职:主教、神父、助祭。

2、与犹太教彻底断绝关系。

A、遵守律法——割礼

B、仪式——安息日

仪式

随着末世论的入神状态的消失,需要其它因素激发宗教热忱。

基督教凭借热情洋溢的崇拜活动,使民众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

基督教建立自己的仪式时,把希腊化世界的诸宗教和犹太教的仪式吸收过来。 圣事

洗礼

圣餐

基督教成功的主要因素

基督教的新奇性、排他性和有关恶的说法是基督教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基督教最为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的三个特征:

(1)灵魂得救观念;

(2)社会特征;

(3)组织结构。

基督教的作用

基督教是当时人们唯一可能的庇护所和藏身地。

基督教的真正力量不在于保障它的信徒的安全,而在于使他们忘记安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基督教”名称

耶稣的门徒并无称呼,彼此称兄弟姐妹,集在一起称为Ecclesia。

中国把“Religio”译为“教”,“教”为中国观念。

“Religio”为精心选择或约束之意,“education”为拔出之意。

基督徒从未以“Religio”自居,教会内“Religio”指“修会”而非信仰。

1054年,东方基督徒坚信传统信仰,自命“正统教会”(Orthodox),中译“东正教”。

马丁·路德始,茨温利、加尔文继之,号召返回福音时代的信仰,重整教会( Protestantd church),此即Proformation“重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联合抗议罗马教会的改革派称为抗议派( Protestantes)。

抗议派最初只包括路德派、加尔文派和尊格里派,英国圣公会尚未成立,也没参加抗议。但今人把凡不遵从罗马教皇领导的基督徒都理解为抗议派。 凡不属于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就统称为“抗议派”( Protestants)。

Deus

初期传教士将拉丁文“Deus”音译为“陡斯”,后译为“天主”。

“Catholic Church”译为“天主教”。

“Protestant”译为“基督教”(新教)。

“基督徒”名称的由来

尼禄迫害耶稣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被称为“基督徒”(Christian),这是因基督(Christ)而得名。

——塔西佗

“基督徒” (Chrestus)是犹太教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创立者。

——苏埃托尼乌斯

基督信仰,就是信仰耶稣为基督。

凡是信仰耶稣为基督者就称为基督徒,信仰耶稣为基督的信仰就是基督信仰。 耶稣的门徒仅仅宣讲耶稣为默西亚。

外人蔑称其为“拿撒勒”派。

希腊化地区蔑称耶稣的门徒为“默西亚”派。希腊语中“默西亚”即基督,此后耶稣的门徒和所有信仰耶稣的人就称为基督徒,其信仰称为基督信仰。 “基督徒”取代了“拿撒勒派”,因非犹太人不知“拿撒勒”的含义。

圣保罗著述

保罗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立门书》。

保罗书信构成《新约》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的重要文献。 保罗的创造

与主流犹太教派观点的分歧

与希腊哲学思想的分歧

与雅各的分歧

保罗书信

保罗书信

罗马书

大约写于主后53-58年

指出与神恢复正常关系的唯一办法是信靠基督。

主题──“救恩” :信靠基督是进入救恩和成圣的唯一方式。义人因信得生(1:1)

加拉太书

关于旧约、割礼和传统宗教节日等问题。

申明自己见到了复活的耶稣因而获得权柄。

律法是在上帝与人立约后制定的,旧律法的效力到“那蒙应许的子孙来到”之时就结束了,不可能借助遵守律法获得救恩。

割礼对基督徒没有任何价值。

处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关系问题。

信基督,就应像耶稣那样生活。

帖撒罗尼迦前书

解决教会和基督徒生活方式的问题。

在教会中,基督徒应该:

尊敬在他们之中做工的人,就是那些领袖;

彼此和睦相处;

彼此鼓励在基督里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基督徒应该:

以善报恶,这是基督徒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常常喜乐。

在与上帝的关系方面,基督徒应该:

不住地祷告;

让圣灵引导他们的生活。

帖撒罗尼迦后书

解决教会及其仇敌、教会与未来和教会与社会等问题。

教会面临日益严重的反对。

上帝站在教会一边,最终为他们做主。

基督的再来以及所有伴随他再来的事情不是在看不见的或是神秘的情况下发生。 真正的基督徒要全面地参与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活动中。

圣保罗与希腊哲学的分歧

理性与信仰

斯多葛学派以对世界以及世人的本性的思考为基础,其学说中的“神”是人类的理性。保罗信仰的基础是上帝直接向人类启示,主要通过耶稣的降生、受难和复活进行启示。

斯多葛学派的“神”是一个定义不清的抽象概念,有时与理性相联系。保罗始终认为上帝是一位有位格的存在,具体彰显在基督身上。

救赎和未来

斯多葛学派认为“救赎”存在于自我满足中,试图管理自己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罗认为救赎不可能依赖自己,而是与耶稣基督的神秘合一有关。

斯多葛学派对于未来没有期盼。保罗相信,现在的世界一定随着将来的到来、耶稣基督的亲自参与而完结,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出现。

圣保罗与雅各的分歧

《雅各书》2:24——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罗马书》3:28——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守律法。 信和信心

对于保罗来说,“信”特指作为基督徒生命特点的那种对耶稣的信心和委身,关注点集中于作为个人委身的那种“信心”上。

对于雅各,“信心”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指相信有上帝的“信心”。 行动

保罗的“行为”,是自己承担责任的态度,是敬虔的人为了蒙上帝喜悦,或获得上帝的称许而做出的行为。

雅各的“行为”,指由于信靠基督而自然产生出来的行为。他强调,教条若没有实际效果,就毫无价值。

圣保罗与主流犹太教派的分歧

历史观

法利赛人相信历史是有目的和意图的,上帝根据一个特定的计划安排事件的顺序,计划的顶点是弥赛亚的到来并领导人民。保罗热烈支持这一观点,认为上帝安排历史进程时,目标是让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最终获得救恩,这两种人融合在同一个团体中。

复活

犹太人相信死而复活,保罗强调了这一观点。作为基督徒,他进一步认为若不相信耶稣死而复活,就无人保证世界上有死而复活这样的事。

法利赛人相信天使和魔鬼的存在,撒都该人不信。保罗保留了法利赛人的信仰,并根据的经历对其进行了发展,宣告说,在十字架上,耶稣胜过了邪恶的力量。 对待律法的态度

法利赛人相信为了讨上帝的喜悦,就需要接受犹太律法和习俗的观点。保罗不同意这种观点。但他接受了更为基本的前提:为了讨上帝的喜悦,一个人必须成为与上帝立约的民中的一员。

法利赛人坚持割礼,保罗则认为可以靠着基督赐给他的圣灵的能力,开始一个崭新的生命。律法变得多余,割礼也失去功效。把割礼转化为洗礼。

割礼

神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你们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是家里生的,还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来的,生下来第八日,都必须受割礼。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

——《圣经·创世纪》17:9—14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你制造火石刀,第二次给以色列人行割礼。”约书亚就制造了火石刀,在除皮山那里给以色列人行割礼。

——《圣经·约书亚记》5:2—6

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华遇见他,想要杀他。西坡拉就拿一块火石,割下他儿子的阳皮,丢在摩西脚前,说,你真是我的血郎了。这样耶和华才放了他;西坡拉说,你因割礼就是血郎了。(《出埃及记》4:24--26)

割礼是上帝选民的标志,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区别的重要特征,是耶和华信仰的最显著的印证。

接受割礼是犹太人得到上帝救赎的惟一标志。

亚伯拉罕割礼

神又赐他割礼的约。于是亚伯拉罕生了以撒,第八日给他行了割礼。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位先祖。

——《圣经·使徒行传》7:8

割礼的日期

割礼在出生后第八天进行,是神创世第二个周期德开始,意味着新生(这或许与成人礼有关)。其历史含义是犹太人团结与统一的标记,是犹太人与上帝立约的现实凭据。

割礼的演变

外面肉身的割礼,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

——《圣经·罗马书》

因信称义取代割礼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彼得就起来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又藉着信洁□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现在为什么试探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

——《圣经·使徒行传》

弗洛伊德的看法

犹太教与基督教是父亲神宗教与儿子神宗教的关系,割礼是阉割的象征性替代,基督复活是弑父的曲折反映。

——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

割礼含义的变化与解决罗马帝国统治下犹太人的信仰危机相关:上帝与犹太人的约是否有效?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所以那未受割礼的,若遵守律法的条例,他虽然未受割礼,岂不算是有割礼吗?而且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这有仪文和割礼竟犯律法的人吗?外面肉身的割礼,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 ——《圣经·罗马书》第二章

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称那受割礼的为义,也要因信称那未受割礼的为义。这样,我们因信废了律法么?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

——《圣经·罗马书》第三章

律法使得犹太人与神发生直接联系,割礼因此具有了神圣的意义。但在基督教这里,割礼却内化为信仰的凭证,作为神与犹太人立约的记号上升为纯粹的“信”。割礼的永恒意义即通过象征性死亡得到重生的权利。

割礼不再是某一民族的标志,而是信仰的象征,只要同意与上帝的约,就可成为上帝的选民。

“如此看来,这福是单加给那受割礼的人吗?不也是加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吗?因我们所说,亚伯拉罕的信,就算为他的义。是怎么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礼的时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呢?不是在受割礼的时候,乃是在未受割礼的时候。并且他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们也算为义;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礼,并且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因为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义。 ” ——《圣经·罗马书》第四章 我保罗告诉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我再指着凡受割礼的人确实的说,他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圣经·加拉太书》第二章

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都勉强你们受割礼。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 他们那些受割礼的,连自己也不守律法。他们愿意你们受割礼,不过要借着你们的肉体夸口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弟兄们,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阿门。

——《圣经·加拉太书》第六章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我保罗告诉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我再指着凡受割礼的人确实的说,他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圣经·加拉太书》第五章

只有外在的条件而没有内在的本质,绝不能成为犹太人。只有内心跟神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犹太人──神家里的人。参加教会聚会、接受洗礼、坚信礼,或成为会友都不足够,就像单纯接受割礼也不足以成为犹太人一样。

割礼从限制性极强的肉体印记蜕变为纯粹精神信仰。其后,割礼不再具有现实价

值而有了见证的价值。

割礼指向救赎的承诺。

洗礼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著呢?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著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著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圣经·罗马书》第六章

洗礼成为悔改的象征和见证

你们在他里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乃是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你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神的功用。

——《圣经·歌罗西书》第二章

洗礼从割礼发展演变而来。

洗礼的核心意义是受洗者的公开信仰宣言。

洗礼使人在基督内得到新生。洗礼是向公众的一种宣告,表明受洗者向世界死去,并已经在耶稣基督里获得新生。

信徒透过洗礼而重生;借着坚振而坚强,并在感恩(圣体)圣事中领受永生之粮。 洗礼在人灵魂上烙上一个不能磨灭的印记,使受洗者祝圣为基督教敬礼的人。因为有此烙印,洗礼因而不能重领。

洗礼的四重含义

第一是归于神

第二领受圣灵

第三是洗去罪污

第四与主同样。

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

基督教的合法化

313年,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君士坦丁在米兰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利西尼乌斯共同颁发了一个敕令,即《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

宣布绝对的信仰自由,将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其他宗教置于完全同等的法律保护下。命令发还在最近的迫害中没收的教会财产。

教会权威的确立

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基督教世界大会,即尼西亚公会议。 由尼西亚公会议所提出、君士坦丁公会议所修订、卡尔西顿公会议所确认的《尼西亚信经》。

信经确立了“三位一位”以及“基督神人二性联合而互不混淆”的正统教义,并且树立起教会在人间的绝对权威,成为后世基督教世界一致同意的普世宣言。 基督教独尊地位的确定

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敕令,基督教成为国教。

基督教福音赋予妇女、奴隶一种新的地位

肯定所有的人在基督里为一,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共同的基督徒团契,种族出身、性别和阶层的差别只是相对的,要被信仰者藉着信仰所建立起的与复活基督的新

关系所废除。

百基拉、亚居拉夫妻

替罪羊

祭司在赎罪礼上把全犹太人的罪恶,象征性地披放在赎罪的羊身上,把赎罪祭羊推下山崖摔死。

礼仪源于亚伯拉罕遵命杀子祭祀上帝。

耶稣即为免除人类罪恶的羔羊。

圣餐(弥撒)

圣餐(Eucharist),也称“弥撒”(Missa)、“主餐”和“交圣餐”。

圣祭中藉着耶稣的体血(面饼和葡萄酒)能强化自己的德行,由主礼人将祝圣过的面饼和葡萄酒分给已受洗礼的信徒。

重演耶稣死亡的时刻,不是纪念,而是回到耶稣死亡的时间,是上帝选定的“完满的时间”(Plenitudo temporis)。

第四节 基督教教义的形成

犹太教与基督教信仰的差异

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斐洛与基督教

教父神学

修道运动

圣经

尼西亚信经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区别

基督教最初是从民族主义的犹太教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许多方面保持了犹太教的特点。例如在圣教历史、罪孽意识和救世福音等方面,深受犹太教的影响。但是基督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与犹太教截然不同的。

首先,基督教接受了律法,但却不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信仰。 其次,犹太教的道德观是效果论,基督教是动机论。

基督教具有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成为一种传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

犹太教的上帝要求人们对敌人采取“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的态度。

犹太教的上帝对世人爱憎分明;基督教的上帝则对一切人都充满了爱,表现出极度的仁慈和宽容 。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道德观

基督教的改进主要表现于禁欲。这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性。犹太教明令禁止淫乱,但从未提倡禁欲,且鼓励“要繁殖和增多”。在基督教中,禁欲被当作一种崇高德行而加以赞美。

其次是财富。犹太教劝人安于现状,贫穷固然为上帝所愉悦,但富裕也不是邪恶。

基督教则把贫穷与富裕截然对立起来,贫穷是一种美德,富裕却是罪恶的象征。

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唯灵主义

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的“肉身”,希腊哲学为基督教提供了唯灵主义的“精神”。

希腊文化的两个问题

希腊文化有两个难以解决的致命的问题:

第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蕴含着“人”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性”的代称。 第二、希腊诸神与人类的品格的接近,暗含着当神的榜样失效后,人类找不到绝对的坐标。

希腊人对历史的看法

人类经历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暗时代,与希伯莱人从原罪到救赎、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U 字型描述形成反差。

赫西俄德笔下的“堕落”历程被用基督教的观念重新解释和强化。

希腊与希伯莱在原罪的基础上相遇。

奥尔弗斯教

奥尔弗斯教提出了一种精神与肉体相对立的二元论思想,以及灵魂轮回转世直至永生的观念。

至善

这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奠定的传统,也是“二希”文化之所以能通过基督教相融的基础。

柏拉图从苏格拉底的“至善”追溯出理式,进一步促成了希腊哲学与希伯来思想相互解释的可能。

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二元论。

肉体和现世的物质生活当然也就不值得留恋,灵魂或精神可以达到理式世界,但是只有在挣脱了肉体的束缚后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新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对基督教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他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理式世界与感觉世界、灵魂与肉体对立的二元论,这柏拉图哲学是通过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而与基督教神学相联系的。

普罗提诺与基督教的联系

“太一”、“奴斯”和“灵魂”

“太一”即上帝,“奴斯”即圣子基督,“灵魂”即渗透于每个信徒的信仰中的圣灵。

“太一”通过自我规定而呈现为“奴斯”,这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奴斯”通过分化为“灵魂”而与“太一”重新达到合一,这就是基督复活和在信仰中(以及在教会中)实现的灵魂救赎。

基督教吸取和发展了斯多葛主义的一些观点

一、斯多葛主义认为人对国家的责任应该服从于人对上帝的责任。

二、斯多葛主义是一种超肉体的灵性生活。

基督教对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的改造

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的圣教历史构成基督教的思想来源。

基督教总的倾向是用希腊哲学来改造犹太教。

斐洛与基督教

斐洛

生活于约前20年-40年,是希腊化时期重要的犹太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联系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纽结。

把《圣经》与希腊哲学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个哲学家。

斐洛生活于亚力山大,坚信基督教是一种普世宗教;认为各种哲学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来自上帝的真理,许多希腊哲学思想在摩西五经中早已有所阐述。 斐洛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他用希腊哲学来改造犹太教,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形而上学理论的宗教。

他用比喻的方式解释犹太经典,从而使《圣经》旧约从一部纪实性较强的历史典籍变成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寓言启示。

道成肉身

斐洛对基督教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建构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道成肉身”——的理论雏形。

“内在逻各斯”

“外在逻各斯”

斐洛的另一些观点

“原罪”

“救赎”

教父神学

教父

教父,来自拉丁语“父亲” (pater),这个短语既指教会教父时期,也指这个时期中所生发出的独特观念。

教父时期

狭义指新约结束(100年)到卡尔西顿公会议(451年)。

广义:新约结束(100年)到750年。

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两个阶段(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其神学的一部分。

教父哲学具有浓重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色彩,用神秘的信仰超越和排斥理性为特点,探讨的问题主要在于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三个方面。它适应了基督教反对异教文化的要求,也符合基督教对蛮族进行精神净化和道德教化的使命。 教父神学理论体系

(1)创世说;

(2)三位一体说;

(3)原罪说;

(4)救世说;

(5)天堂地狱说。

修道运动

一、禁欲生活作为“殉道”的替代,抵抗肉体诱惑的人也是殉道者。

二、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做魔鬼的陷阱,向往崇高道德境界

修道运动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在这场发韧于3世纪的苦修苦行活动中,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白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相抗衡。 修道运动的创始者是3—4世纪的埃及人安东尼 。

315—320年间,帕科米乌斯在埃及南部的塔本尼希建立了第一所基督教修道院。 修道运动最初由亚历山大里亚主教阿塔纳修斯介绍到西方,西方教会的三位教父杰罗姆、安布罗斯和奥古斯丁以其典范性的身教言传为修道主义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本尼狄克教会

西方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本尼狄克 。

530年,本尼狄克创建蒙特·卡西诺修道院。

本笃教会的修士担任传教工作,认为劳动高贵。

本尼狄克教规

本尼狄克教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修道士们愈演愈烈的苦行竞争,使修道院成为以修道和农业劳动双重活动为主的封闭性社团。修道院发扬了农艺,维持和复兴了学术。

继承文明

中世纪初期,修道院是西欧社会中惟一保存了文化的场所 。

卡西多鲁斯认为,对古典文化的了解是正确理解《圣经》的前提,抄写手稿本身就是“体力劳动”。

圣经

旧约

新约

为了向人类显明他自己,仁慈的上帝屈尊降纡,用人的语言向人类说话:??通过圣经的全部语言,上帝只讲了惟一的道,在他惟一的道中完全表达了他自己。 上帝是圣经的作者。上帝启示的真理包含、呈现在圣经文之中,是在圣灵的感动之下写成的。

——《天主教会要理问答》(1994)

圣经的版本

东西两大教会的法定圣经是一样的,即“旧约”46卷书,“新约”27卷书,共73卷书。

马丁路德认为7卷次经不能成为“正典”,只能当作有阅读价值的灵修书籍,所以新教只承认“旧约”39卷,“新约”27卷,共66卷。

尼西亚信经

信经

对信仰的陈述。信经不是详尽,也不想这样做。

最初的基督教信经得最简单形态只是“耶稣是主”,任何人做了宣告,就被认为是基督徒。

尼西亚信经

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基督教世界大会,(尼西亚公会议)经过后来的几次会议 ,最终形成了由尼西亚公会议所提出、君士坦丁公会议所修

订、卡尔西顿公会议所确认的《尼西亚信经》,确立“三位一位”以及“基督神人二性联合而互不混淆”的正统教义,树立起教会在人间的绝对权威,成为后世基督教世界一致同意的普世宣言。

天主教版本之尼西亚信经

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他所创造的。 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他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他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万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他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被埋葬。他正如圣经所载,第三日复活了。他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边。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他的神国万世无疆。

我信圣神,他是主及赋予生命者,由圣父圣子所共发。他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他曾藉先知们发言。

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

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阿们

基督教(新教)版本的尼西亚信经

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上帝而为上帝,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

3. 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贞女玛丽娅成肉身,而为人;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5.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6.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7.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

9. 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

10.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11. 我望死人复活;

12. 并来世生命。 阿们!

“末世论”与“救赎说”

从“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的重大标志。

在“救赎说”中,“千禧年”的理想消失了,此岸与彼岸对立起来,肉体与灵魂相分离,耶稣通过受难和复活已经救赎了世人的罪过,向世人昭示了灵魂获救的福音。

灵与肉的二元对立构成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成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阿里乌主义

Arianism,一种主要的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圣父先于圣子,耶稣基督是上帝最高的创造物,否认他的神性地位。

阿里乌争论对基督论在公元4世纪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巴比伦塔

人在上帝面前自作主张。

逆着上帝意愿的罪,人类进入世界。罪切断了上帝与被造物的亲密关系,导致人类悖逆上帝,偏行己路。

博提乌斯

约480—524,奥古斯丁的学生,终生为“俗人”,被誉为“最后一个罗马人”。 认为基督徒应当了解古典学术,通过手册、翻译、评注尽可能保存古代学问。 《哲学的慰藉》:

财富、声誉等尘世奖赏中不存在幸福,只有在“至善”即上帝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人类的生活应该在追求上帝中度过。

俄尔菲斯神话。

俄耳甫斯教

围绕解放狄俄尼索斯-扎格列欧斯展开,狄俄尼索斯-扎格列欧斯被视为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世界的灵魂。

扎格列欧斯反对提坦们的战斗,扎格列欧斯之死及其复活等事件,都被俄耳甫斯秘密教仪视为一种象征,是人的生命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历险的象征。 俄耳甫斯教认为,人类具有双重本性,善与恶并存于人性中。

仪式的目的是释放这些罪恶,并洗净灵魂上的污垢。

福音书

公元1世纪,新约使用日常希腊语(一种特殊的希腊语),“福音”(gospel)词源为古英语词“godspel”,译自“evangelion”,有两个词根,“好的”和“消息”。 “福音”即“好消息”——就是耶稣基督。

“福音书”就是叙述“耶稣好消息”的书卷。

福音书必须被视为有关耶稣生平和教导的有选择的记载。

福音书本身是早期教会最重要的神学文献之一,福音书记载的耶稣的所有教导以及时间都含有特定的神学意义。

同观福音

也称“共观福音书”或“符类福音”,是《新约》的前三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

福音书不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时间顺序,是《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 《马太福音》

约翰福音

也称“第四福音书”。

公会议

Oecumenical Councils,基督教世界性主教会议 。产生于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之

后。325~787年 ,由罗马皇帝主持召开了7次公会议 ,尼西亚公会议(325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381年)、以弗所公会议(43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451年)、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公会议(553年)、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公会议(680~681年) 、尼西亚第二次公会议(787年)。参加者包括希腊——罗马世界及西亚北非大部分地区教会的主教和部分神学家 。

这7次会议得到东西两派教会的共同承认,新教各主要宗派仅承认前4次公会议。 9世纪后期的第八次公会议以后的历次公会议均是由教皇召开的天主 教世 界主 教会议 。

拉特兰1——4次公会议

里昂1、2次公会议

维埃纳公会议

康士坦茨公会议

巴塞尔 —— 斐拉拉——佛罗伦萨公会议

拉特兰第五次公会议

特兰托公会议

梵蒂冈1、2次公会议

旧约

天主教和东正教法定圣经的 “旧约”有46卷

新教法定圣经有39卷,不把7卷“次经” 作为“正典”,只能当作有阅读价值的灵修书籍。

摩西五经(5卷)

五卷律法书: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律法的副本或第二部律法)。

内容:世界的创造,罪的起源和性质,对以色列人的呼召,以色列人的早期历史。 最重要的主题:上帝将律法赐予摩西,以及这件事对以色列人生活的意义。 历史书(12卷)

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

记述了上帝选民的历史的各个方面,从进入迦南应许之地,到被掳巴比伦的耶路撒冷人的归回。按历史顺序排列。

智慧书

讲述如何获得智慧,指明智慧与上帝的关系,对人生奥秘进行深入了解,奥秘的终极源头是上帝。

约伯记

(大卫的)诗篇

(所罗门的)箴言

传道书(传教书)

雅歌

先知书(16卷)

大先知书(4卷):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

小先知书(12卷):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大”、“小”指书的长度。

被圣灵感动、想让人们知道上帝旨意的一些人写的作品。

次经

Deuterocanonical writings,收录了旧约时代之后的一些作品,包含在希腊拉丁版圣经但没包含在希伯莱版圣经之中的书卷,被认为是“次要的经典”。

1546年,特兰托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制定细致的目录,认定旧约是“包含在希腊拉丁版圣经中的那些旧约作品”,取消了“旧约”与“次约”的任何区别。 马丁路德认为不能成为“正典”,只能当作“次经”为有阅读价值的灵修书籍 次经目录

共7篇:

托比传(Tobit)

犹滴传(Judith)

所罗门智训(Wisdom)

便西拉智训(Ecclesiasticus)

马加比传上(1 Maccabees)

马加比传下(2 Maccabees )

巴录书(Baruch)

新教反对天主教为死者祷告的做法,认为以炼狱为基础的做法没圣经的依据——天主教依据的《马加比》下属于次经——而且鼓励了大众迷信和牧师的敲诈。 天主教认为新教师将任何与这一神学观点相冲突的作品排出于圣经正典之外,然后依据这样的圣经建立其神学。

基督教徒认为,“旧约”是为耶稣基督到来预备道路。

新约

基督教会认为,新约圣经真正体现和汇集了教会对耶稣的理解,以及耶稣对人的生命和思想的影响。

新约圣经是基督教会认可的惟一文献。

“新约”有27卷,全部用希腊文写成。

4卷“福音书”,构成对耶稣基督的生平、受难和复活的全面记述。

第五卷是“使徒行传”。

后面为“书信”。记录了基督教徒的信仰和行为方面的教导。

新约的内容确定于教父时期,这一过程为“正典的确立”,(“正典”即“标准”,“圣经正典”即被教会奉为权威的一组确定的、数目有限的作品),确定正典的依据是公认而不是权威的强加。

新旧约的联系与区别

马西昂(2世纪的基督教徒)认为:

新旧约中的上帝并不是同一位。

旧约属于上帝对待世界的一个阶段,新约中基督的降临以某种方式超越旧约或使旧约相对化。

旧约中上帝知识创造了世界,并沉迷于律法;新约中上帝赎回了世界,关心的是爱。

旧约属于上帝对待世界的一个阶段,新约中的基督降临将以某种方式超越旧约或使旧约相对化。

信仰的原则和理念是正当的,信仰的实践不再是正当的。

旧约中隐含着新约,新约显明了旧约。

——圣奥古斯丁

旧约与新约的联系

上帝的身份、目的和行为是连续的;

两约的职分是连续一致的(先知、祭司和君王) ;

加尔文认为,旧约与新约的具有根本的相似性与连续性,并无根本的间断。

一、上帝意志的永恒不变。

二、都颂扬和宣告在耶稣基督里所显现的上帝的恩典。

三、都拥有同样的“神迹和圣事”,都见证上帝同样的恩典。

福音与律法的区别只在于显现的清晰度不同

加尔文认为,旧约与新约在形式上有五个不同点:

1、新约比旧约有更多的清晰性;

2、旧约与新约对比喻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

3、律法与福音,或说字句与灵意的区别;

4、旧约引起恐惧和战栗,使良心受捆绑,新月产生自由和喜乐;

5、旧约启示针对犹太民族,新约启示针对普天下所有人。

卡尔西顿定义

卡尔西顿公会议

Chalcedonian defintion,451年,在卡尔西顿公会议上规定了对耶稣基督人性与神性关系的理解,成为东西方基督教会一致认可的正统。

会议提高了罗马主教的地位,同时又批准君士坦丁堡牧首在东方教会中的领导地位。但罗马教会对后者始终不予承认,此乃为东西方教会长期分裂的症结。 卡尔西顿信式

规定基督为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有真实的神性和真实的人性;其神人二性“不混、不变、不分、不离、同存于一个位格之中”。这就是被后世大多数教会承认为正统基督论的最初公式。

卡尔西顿信经

我们跟随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

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

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挽近时日,为求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玛利亚所生;

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诸圣教父的信

经所传给我们的。

立约

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割礼是外在记号。

1、开始用一个特殊的名字称呼上帝。

2、上帝向他的选民——以色列人——显明了他们应尽的义务。这就是摩西领受的无条件的命令。

律法与信仰

律法

律法是神藉摩西给以色列国的立法制度。

律法是要显出人的罪,并且叫人因神慈爱的救恩而归向神。

律法带来的是死亡的刑罚。

罪与赎罪

按神公义和圣洁的属性,人类不能无罪释放,必然要付出代价。

耶稣藉着死替代有罪的人而死。

耶稣没有废掉律法,却是藉着他的生命和死亡成全了律法。

律法对基督徒无效

相信耶稣的人不再在律法之下,他是在恩典之下。

律法对基督徒已经失效。

信徒的好行为不是因为害怕刑罚,而是基于对救主的爱慕,渴望讨他的喜悦。基督成了他生命的主宰。

登山宝训与律法

律法不是为得救的人而设立的。

登山宝训比律法所定的准则更高,它不仅坚守律法和先知的原则,更把它们加以补充,发掘出其中更深的含义。

效果与动机

犹太教的律法明显地带有强制性,是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惩罚)规范人们的行为,注重的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及其效果。

基督教的道德则更多地基于人的内心自觉,它通过一种肯定的方式(道德反省)来协调人的行为,更侧重于人的内在的善良动机。

摩西十戒

1、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想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受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4、当纪念安息日,受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

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于安息日,定为圣日。

5、当孝敬你的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尼西亚公议会

公会议

基督教各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承认的早期基督教公会议有4次:尼西亚公会议所提出(325)、君士坦丁堡公会议(381)、以弗所公会议(431)和卡尔西顿公会议(451)。

教义之争

部分原因是基督教内部知识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紧张关系;

部分是罗马帝国的不同地区试图通过不同的神学争夺地位和保存各自的特征。 阿里乌派

Arians,属于较重知识理性的一派。否认基督等于上帝,坚持认为圣子是圣父创造出来的,不可能与圣父并存,也不可能与圣父同样构成。

阿塔纳修派

基督既是圣子,同时也是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绝然相等,由同样本质构成。

尼西亚信经

尼西亚公会议提出、君士坦丁公会议修订、卡尔西顿公会议确认的《尼西亚信经》,确立“三位一位”以及“基督神人二性联合而互不混淆”的正统教义,树立起教会在人间的绝对权威,成为后世基督教世界一致同意的普世宣言。

天主教信仰的模式和异端说

天主教的信条是逐渐确定的

1215年,有关弥撒的学说才正式颁行

天主教信仰有明确的模式,凡与固定的程式化说法不同的信仰即异端。这种对教义整齐划一的关心,一方面增强了教会的凝聚力,一方面削弱了教会的力量

三位一体(Trinity)

圣父、圣子、圣灵,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本体又称为本原、本质。

只有独一的上帝;圣天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天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天父。

这些位格不是分离的存在(separate existence)——而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但按神圣本性而言,三位一体是三个独立的存在——父、子及圣灵。Trinity、Dreieinigkeit(three-oneness)、Triunity。

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

圣子在永恒里由圣父所生,圣灵在永恒里出于圣父和圣子。圣父、圣子、圣灵同尊荣、同权能。

上帝是灵,就可传递属性而言,是无限的、绝对的、超越的、自有永有、永不更

改、独一、完美、伟大和永恒的;就自在本性而言,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帝的道德属性包括圣洁、公义、爱和真理;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管治者、罪恶的审判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真理的启示者。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相信与否定三位一体,是正统与非正统信仰的分水岭。

上帝

上帝是父,是一位有位格的充满活力的神,而不是一种无位格的静止的神圣力量。

“上帝是父”应理解为“上帝像人的父亲”

——圣托马斯·阿奎那

上帝的三个“化身”

智慧:是一个与上帝分开又依赖于上帝的存在物。

上帝的话:上帝的言辞是一个实体,一个既来源于上帝,又独立于上帝的存在物。 上帝的灵:上帝在创世时的临在和大能。

只有独一的上帝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上帝是造物主

对上帝与被造物进行区分

创造意味着上帝对世界拥有主权案和所有权

上帝是造物主,意味着被造物是善的

神学

“神学”( theology)由“Theos”(神、上帝)和“Logos”(话语)两个希腊 词合并而成,“神学”就是有关神的话语,即有关神的研究,或有关神的学问。 神学家就是“一个学习认识神的人”

神学的范畴

1.圣经论(Bibliology)

2.神论(Theology)

3.基督论(Christology)

4.圣灵论(Pneumatology)

5.人性论(Anthropology)

6.罪论(Harmatiology)

7.救恩论(Soteriology)

8.教会论(Ecclesiology)

9.天使论(Angelology)

10.末世论(Eschatology)

四大教父

圣杰罗姆、圣安布罗斯、圣奥古斯丁 、圣格里高利。

圣安布罗斯

Ambrose,约340—397年,担任过米兰大主教,其影响在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甚

至超过教皇。运用新柏拉图哲学解释《圣经》的寓意。

提出“天恩”思想,认为上帝之所以帮助这部分基督徒而不帮助另一些基督徒完全出于天恩。这一思想为奥古斯丁发展成恩宠论。

圣奥古斯丁

354—430,是基督教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包括天主教和新教。 387年,接受洗礼并完全接受基督教。

395年,出任北非希波城主教。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围绕人生而有罪和神无所不能原则展开。

罪恶

在《上帝之城》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罪恶”说:人类始祖滥用自由意志,丧失了向善的能力和绝对知足状态,此为原罪。 “原罪”代代相传,人人生而有罪。凡在此世之人皆生于情欲之中,继承了道德败坏的本性。

除了“原罪”之外,还有因自由意志而犯的“本罪”。

罪是人的本体论规定。

“原罪”由于人违反了上帝的意愿听从魔鬼之言所致,“本罪”由于人的私欲、嫉恨和纷争所致。

罪感

罪感即因忘恩负义而引起的内疚,人因而感到自身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自感卑下渺小,进而渴求从自然生命的非真实状态中超拔出来,希望将个体生命与绝对真实的价值本体联系起来,凭借上帝的恩惠,补赎自身的罪恶,重新获得行善的能力,复归于善。

天恩论

上帝可把整个人类打入地狱,但他有选择地拯救一部分人。

人类无法决定自己是否得救,也无法知晓。

严格意义上的“公正”会导致所有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上帝的选择出于人所不知的奥秘

善行

行善是补赎自身罪恶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本身就应该行善。无人知道谁被选中,每一个人都该行善,期盼自己在上帝的选民之列。

奥古斯丁认为,行善的原则是博爱,即过一种为主献身、热爱主和自己邻居的生活。

相应地,人应该避免“贪婪”,或者因一己私利而爱好世俗之物——禁欲思想。

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人类有两个敌对集团构成:按人的标准生活和按上帝标准生活的多数人和少数受到天佑的人。

地上之城是暂时的、不完善的、罪恶的和会毁灭的;上帝之城是永恒的、完善的、美好的。

无人知道末日审判何时来到,但随时可来,所有人都应尽力过一种公正的生活,准备接受末日审判。

教会论

教会是上帝之城在人世的体现,人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能得救,获得永生。 世俗国家只有服从教会,为教会服务,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

学习古典文化

奥古斯丁有限接受古典学问。

允许基督教上层人士到世俗学校学习,其他人只需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教育,凡人真正的智慧是虔诚。

学校消失后,修道院和教堂附设学校教授古典知识。

奥古斯丁的理论为保存古典著作和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合法性依据。

圣礼

奥古斯丁把圣礼从三种发展为七种:洗礼、坚振、圣餐、告解、神品、婚配和终傅。

圣格里高利

590—604在位,本笃教会的修士,被誉为“伟大的圣格里高里”。

强调苦行和炼狱,认为人经受炼狱的净化后才能进入天堂。

创办拉丁礼拜仪式,平歌成为天主教仪式的重要组成——格里高利圣咏。

改变东方具有更大的宗教权威的局面,创建一个更为自治、以西方为取向的拉丁教会。

宗教政策:

重申教皇权力至高无上,尤其高于主教。

资助本尼狄克会的修士,教化新的民众,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格兰皈依基督教,同时促使法兰克王国与教皇联合。

庇护本尼狄克会,使之成为其后几百年西欧惟一的修道院。

圣杰罗姆

Jerome,约340—420年,第一位有重要贡献的教父。他认为《圣经》中的很多内容不能按字面理解,而应从寓意出发。

最主要的贡献是把《圣经》由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译成拉丁文,称通俗拉丁文译本,一直为罗马天主教使用。

其作品对拉丁文学风格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圣灵

圣灵像风

圣灵像气息

圣灵是神赐能力

圣灵的作用:

启示:带领我们进入上帝的真理

救赎:使人成圣

基督徒生活:将我们彼此联合成一体,并与上帝联合成一体

十字架

十字架是献祭

十字架是胜利

十字架是宽恕的标志

十字架是上帝之爱的表征

《使徒行传》

是路加福音的续集,都写给提阿菲罗。

可能写于60—80年间。

接着福音书,描述耶稣的一小群门徒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遍及世界各地的基督教运动。

讲述最多的是彼得和保罗的事情,还有其他几个早期的基督教领袖的事迹:腓利、约翰、耶稣的兄弟雅各以及司提凡等人。

写作意图

1、相信基督教能够改变世界;

2、基督教可以与罗马帝国建立良好的关系;

3、把历史以系统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提阿菲罗知道有关基督教的事实。

天国

指神的统治被承认的范围

天国是基督教救赎论的成就,在天国,罪、罪的惩罚、罪的权势最终都被彻底消灭,上帝在信徒个人和群体中完完全全显现。

包括了现在和将来的两个维度

尽管拯救只有到将来才能全部完成,但由于圣灵在我们里面,信徒现在就能确证那些将来才会发生的事情。

炼狱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可能写于51—51年,写于哥林多。

前书解决基督徒生活方式和教会的问题。

后书解决教会及其仇敌、教会与未来和教会与社会等问题。

修道院

共同体被一堵高墙所围,强调从世界退出和隔离的观念。

共同的服饰、食物、居室布置,以及为共同利益的共同劳动。

耶稣的训导

(1)上帝是天上的父,人们是兄弟;

(2)金科玉律(欲施诸己者必施诸人);

(3)宽恕并且爱自己的仇敌;

(4)以善报恶;

(5)力避虚伪;

(6)反对把仪式视为为宗教的要素;

(7)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8)复活与建立天国。

逾越节

被称为“主的逾越”,主向埃及人的头生儿子实行报复时,会“逾越”他自己的子民的家。

源于出埃及之前发生的事件。

以色列人每年把“逾越节”作为“永久的圣规”加以庆祝,纪念上帝的拯救。 标志:羔羊,苦饭,无酵饼。

“Lord”为“主”的专称,用于称呼“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Lord”是对称呼上帝名字的这四个字母的翻译,不能用于称呼其他的神。 这四个字母的组合被称为“Tetragrammaton”,源于“四”和“字母”的希腊词。

祝福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同在!

——哥林多后书13:14

第五节 基督教圣职

教会

教阶制

上帝的国

教会

《新约》所用的希腊词为ekklesia,即“那些被呼召的人”,是一群分享同样生命的人,这生命是耶稣本人的降生、死亡和复活得来的,而且具有圣灵恩赐的能力。 耶稣的确希望有一个持续不断的信徒群体,其门徒建立的教会是这种群体的实体。

教会是属灵的群体

所有基督徒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教会是基督教正确教导的宝库

教会将全世界的基督徒连接在一起,旨在使他们在信心和成圣的道路上成长。 信徒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国的一部分,这个群体就是教会。 从神学的角度看,教会就是表现上帝的新秩序将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变化的一个缩影。教会生活就是预尝上帝国度的生活。教会不属于使徒,随着圣灵的到来而建立,教会成员最终向上帝负责。

加入教会,就是对一种生存方式的委身,是不可能退出的。

教会的变化

95年左右,发生巨大变化。成员们不再被视为平等,而分为“神职人员”和“平信徒”。教会按照越来越制度化的方式进行组织。

1世纪末,成为教会成员的关键不再是受到圣灵的感动,而是接受教会的规章和纪律。

2世纪中期,转变完成,现代意义上的教会出现。

圣奥古斯丁等人将教会与有组织的社会等同起来,认为教会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合法统治者。

455年,罗马大主教利奥一世接受皇帝的授权成为了第一个教皇。

八世纪中叶,经过“丕平献土”正式形成拥有一定版图的教皇国家。

教会的特质

统一性:上帝同样的呼召,教会的统一体表现在不同文化、不同处境的不同团体中

神圣性:教会和信徒在目前皆有罪,末日审判时,这些罪会被清除

大公性:即普世性,统一性与大公性是同一教会相互交织的两个维度 使徒性:教会的根基是使徒们的见证

教阶制

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

神职教阶有:

主教

神父

助祭

治权教阶

1、教皇(来自拉丁文,原意为“父亲”。)

2、枢机主教(宗主教、红衣主教)

3、首主教(牧首主教、大主教),教省之首。

4、总主教(省区大主教)

5、主教:

都主教

大主教

教区主教

机构

教皇

枢机团

修会

公会议

“上帝的国”与“末世论”

针对“上帝的国”的不同理解产生的问题称为“末世论”,它所关心的是上帝的主权。这种主权通过上帝方式的不同形式能够为人所感受到,无论在个人的生活中、社会中,或在整个宇宙运动的终极含义中。

“上帝的国”与耶稣

一定程度上,耶稣认为上帝的国的基本性质已经彰显在他的生命和工作中,即上帝的直接介入不仅表现在他的生命和教导中,也表现在耶稣之死、复活以及赐下圣灵给教会这些事件之中。

上帝的行为是其话语的外延。

耶稣的神迹奇事不仅宣告了上帝的国的降临,而且做了解释。

上帝的国

在福音书里,清楚地暗示“上帝的国”是某种有组织的结构。

“上帝的国”有两个方面:它是上帝对于门徒的引领,以及上帝向世界所显现的。当然,“上帝的国”会以某种方式从政治的角度影响世界。

上帝的国的子民

成为上帝之国的一分子不仅让人获得以一种亲密而个人的方式认识人上帝的权力,也赋予他们某些责任:

悔改

上帝对他们的看法胜过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

希望接受上帝方式的人必须好好使用上帝赐予他们的资源,随时准备就自己的行为向上帝交待。

上帝的国与社会

上帝对待我们的方式取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接受上帝标准的人必须在行为举止上像上帝一样,由于上帝的慷慨延伸到社会边缘的那些人,耶稣的门徒也应该这样做。

“国度”不仅意味着于上帝的一种崭新的关系,也意味着人们生活在一个爱和互相服侍的新社会团体中。

教皇

公元455年,罗马大主教利奥一世自称“教皇”,从这个时候起,基督教便开始有了教皇。

教皇宣称是基督在人世上的代表,他在教会、信徒中具有最高的权威. 现在教皇住在罗马“梵蒂冈”,亦称“罗马教皇”。

教皇国

751年,丕平三世于按旧约中的仪式涂膏登基成为国王。

754年,教皇斯德望三世再次为他涂膏,丕平同意将拉文纳送给教皇,教皇则认可卡洛林王朝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

755年开始,教皇开始要求丕平遵守诺言,丕平两次对伦巴底人作战并将所有赢得的土地送给了教皇,教皇国创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