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开头段-名言警句

杨志凤

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名言出处: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名言解释:

国家现在提出法治建设,而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要从基层做起,因为基层是推进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

适用范围:

适用于法治题材方面的主题,尤其是基层在法治中的作用,可以引用。

示范段落:

常听基层干部谈论信访工作的“两难困境”。其实,“两难困境”并不意味着左支右绌、没有出路。“枫桥经验”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它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两难困境在法治框架内得到化解。可见,解开繁难复杂的基层治理方程式,“法治”提供了一把钥匙。对此,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二、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名言出处:

《资治通鉴·汉文帝十年》

名言解释:

法律是天下的天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管关系亲近还是疏远都一视同仁,就没有做不到的,那么就没有人敢有所依赖而犯法的了。

适用范围:

试用于法治的主题,用于法治重要性的阐述。

示范段落: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第二篇:申论开头段-巧用名言警句

杨志凤

一、政治良否,视人与法

名言出处:

孙中山

名言释义:

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国家之所以能富强,社会之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是否坚持法治。

适用范围:

这句话与当前我国提倡的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呼应。法治不仅用于政治,在用人、作风建设方面都要严格把关。

示范段落:

孙中山曾经说过:“政治良否,视人与法”。用人者首先要能够把人用好。作为一方官员,百姓的父母官,如果不能为百姓谋利益,而仅仅是为自己谋私欲,又怎么会用心做事?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成为了高高再上的官员,凌驾于人民之上,只会献媚奉承。这样的人还会诱使身边得人腐败,甚至会直接影响上级领导的决策。选人用人弄不好,是腐败最根本的原因。自古以来,资源过于垄断,商人就要通过行贿手段腐化官员,进而造成官商勾结,如此下去,必然是一恶性循环,腐败就会带来更多的腐败。如果想让净化官场环境,实行法治势在必行。

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目标 名言出处:

十八大报告

名言释义:

提高工作作风,反腐倡廉,必须干部、政府、政治三方面一起抓,缺一不可。 适用范围:

适用于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

示范段落: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廉洁政治的主要途径、表现和标准,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廉洁政治的完整系统。干部清正、政府清廉与政治清明,三者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干部清正是政府清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干部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政府清廉是干部清正的重要条件,政府严格的清廉,势必造就和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清正干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与政治清明具有同样的关系,我们不能设想在干部贪腐成性、政府腐败成风的环境和氛围中,会诞生清明政治。反过来,唯有政治清明才能孕育一批又一批清正干部,促使政府持续保持清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