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雨晴寻常事 山水有清音

品读《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道士化鹤”的理解。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曾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我们结识了襟怀豁达,浪漫飘逸的苏轼;曾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让我们结识了豪情壮志,顾盼自雄的苏轼;曾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结识了睿智善思、高瞻远瞩的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后赤壁赋》,去感受苏轼的别样情怀吧!{幻灯}

首先,我们自由朗读课文,敲开语言的外壳,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2、划出文中流露情感变化的词语{学案}

问题一:明确,流露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悲、恐—惊寤(齐答)

探究二:到了赤壁,苏轼情感有哪些变化?最终是否找到乐?

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何而乐(世俗之乐) ,思考

依据文本,至少说出三个原因。师板书3:1友-好 2景-幽 3肴-佳 4酒-美5妻-贤)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准确。诗人把美酒佳肴、呼朋引伴的世俗“乐”写的很具体很形象。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乐”的味道来。

游前(一生朗读,一生点评,师补充,若有必要,教师范读。本段情绪比较平缓轻盈,朗读有难度,应注意引导)

为何而悲(融于自然)

师: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情随景迁,感概系之了,变为悲了(生齐读,师评价) 借景抒情

依据文本,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师:刚才还是游兴盎然,瞬间就变化了,诗人携友来到江边,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吧?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

(前赋: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后赋: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师: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板书4:1、人是物非、人非物非)

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

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幻灯}

触景生情,时间改变了景物的形态,也改变了作者的心态转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归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师: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师: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二客不能从) 师:艰难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怪异、阴森、险峻)

感慨师: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划然长啸,会有什么寓意吗? 师提醒:古人登高和长啸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吗?有哪一些? (学生讨论: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什么要登高,为什么要长啸,都凝聚了哪些情绪?(学生讨论: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幻灯}

师:古人长啸也是很有文化意蕴的

王维有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琴乃寄托,解脱自己的痛苦;而啸为抒发,难以抑止

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

——成公绥《啸赋》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步履维艰,声声长啸正是是他辛酸的历程,是他不甘的挣扎只怎能不悲?

总结: 心有所郁结,故而登山,想融于自然。没有它物以寄托,更无朋友相应和,啸声却引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的伟力携带着恐怖与阴森回应了苏轼。想融于自然,却被自然所排斥。因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所以,高处不胜寒,只有回人间,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明确:为伊消得人憔悴,寻寻觅觅

”前17分钟

一生读弟4段

探究三:写鹤记梦有什么深意?

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

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 温馨提示:1、第四段写了几件事

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 2、鹤有什么特点

适有孤鹤 (孤高 寂寞)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超凡脱俗)

《放鹤亭记》,“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梅妻鹤子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资料}

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弃世而自举的

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

放鹤招鹤 与鹤相处 书法内心弃世的幽情

超凡脱俗

总结: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3、鹤、道士与我是什么关系

我:寂寞

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超凡脱俗,超然物外

小舟从此逝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句话出自《庄子·列御寇》。意思是,有手艺的人就会很苦劳,人人会央求你做,有智慧的人就会感到多忧愁,而什么都不懂的人却很悠哉悠哉的,吃饱了到处去遨游吧,就好像那不系帆的船任风儿吹到什么地方都不在乎。

我、超然物外(赤壁赋)

苏轼渴望精神超越。苏轼遇到了鹤,鹤化为道士,进入了诗人的梦中。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指鹤——作者注)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

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 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4、赤壁之游乐乎?

探究一:为什么要游赤壁

历史之赤壁 [资料]

诗文之赤壁

苏轼当年游过的赤壁“两赋一词”{幻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料}

明确:望尽天涯路,冲出重围

生活之赤壁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鱼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答李端叔》){资料} 《答秦太虚书》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书剑报国 致君尧舜。主宰历史 ,现在生活的困窘和精神的凄苦,内心是苦闷的,让苏轼想到了突围,想到了超脱;后的乐勒想到。

总结:主客的问答是不和谐不对称的。大鸟化作道士入梦,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因而“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然而那道士“赤壁之游乐乎”一问和“俯而不答”与“顾笑”之态,仿佛是俯察人世,对人间的悲欢离合,升迁沉浮都了然于胸,他高高于上,明知作者游赤壁不乐而故问,明知作者有所期盼却顾而不答,杳无踪迹。这含有嘲讽的意味,是寂寥之中对自己没有超脱的自嘲。

以景写情,以梦托情

外儒内道 苏轼 豁达乐观

儒佛道作为精神武器

儒:入世 立言立德立功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乌台诗案”打破了苏轼“书剑报国”和“致君尧舜”的美梦

前:望美人兮天一方 后:江山不可复识

道:物我相融 自然无为(出世)

年龄越来越大,贬得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艰辛

后:道 鹤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

入世 出世

执着于朝廷,执着于自我的理想与抱负;同时,又在挫折后向往旷达,不为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这其实就是作者出世隐退与入世进取、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平衡艺术。 明确: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探究四:苏轼的意义

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苏轼的意义”来结束全文,“苏轼是封建士大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达到最理想化融合的鲜明人格化身”。

林语堂说,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个宰相,而多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就是他的超越。 苏轼对我们的意义(启发)文人的突围造就文化的灿烂

现代人 挫折 突出重围 的方法

1、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抱负远大,“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特别是遭受新党的排挤和乌台诗案的打击后,仕途的艰险便使他从老庄思想中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自我安慰,自我疗伤,例如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执着于朝廷,执着于自我的理想与抱负;同时,又在挫折后向往旷达,不为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这其实就是作者出世隐退与入世进取、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矛盾交织。

苏轼的赤壁三咏,也就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集合,也就是他精神的挣扎历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郎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豪壮酣畅;《前赤壁赋》中“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以及“望美人兮天一方”,仰慕与进取之心毕现。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入世的情怀、壮志难酬的感伤、英雄迟暮的落寞。与此同时,残酷的现实又销蚀着作者的豪情,《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前赤壁赋》中的“宇宙永恒,共适风月”、《后赤壁赋》中的“寻仙问道”就是作者出世的故作旷达。进取的激情遇到现实的冷水,最终归于消隐的平淡。

作为人,我们必然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必然接受成功得失,常风雨交加,风波难测。作品对于作者的本质在于 可以面对风雨无常的境遇,以最佳的方式定人生风波,找到一种共通的幸福密码,完成精神突围。结合文章,总结苏轼的幸福秘笈。

1、乐观豁达

前《赤壁赋》通过苏子与客夜游赤壁,主客问答的方式,完成了遭遇人生重创后的自我宽慰、自我解脱的心路历程。

林语堂: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作为北宋贬谪时间最长,贬得最远的苏轼,他选择了以诗酒为伴的生活方式,不一味的抗争,活得随缘自适 2、精神信仰(达者 穷则)

3、“穷而后工”

文学和生命的厚度,往往是有苦难累积的。俄罗斯文化,苦难即得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上帝给 今

要北京人另双手 生于19xx年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要了赶紧死生计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精彩地活着 座右铭:人生只有两条路

4、地域文化

《南方人物周刊》里讲,四川人是天下的盐巴,四川人是中国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着一种韧性和从容不迫的气质。不论是周围的重庆,还是昆明,甚至对整个中国来说,这是浮躁城市所缺少的。”

《定风波》

一所,也无风雨也无情,平衡 眼里有山有们耳听江上之清风,目遇山间之明月,与苏子共适,享受那份人生了悟后的乐

 

第二篇:《后赤壁赋》教案讨论稿

《后赤壁赋》教案(讨论稿)

知识目标:

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顾和乎) 二、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能力目标:

一、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二、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二、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三、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齐背苏轼《赤壁赋》的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是《赤壁赋》里苏轼笔下的赤壁,又如何呢? 二、赏析课文

(一)齐读全文,整体把握: 第一段(游赤壁前)夜游黄泥坂 第二段(游赤壁时)复游赤壁的过程 第三段(游赤壁后)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 (二)串解第一段(可先齐读或者个人读)

1、字词 望:农历每月十五 顾:环顾 乐:以之为乐 已而:不久 如?何:怎么 薄:迫 顾:可是 诸:兼词“之于” 不时之需(来预备)不经常的需要。

2、重点翻译: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但是(我们到)哪里去弄些酒来呢?回家后我与妻子商量它 3、小结

(1)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那么因何而乐呢?——因景美

(3)因何而更乐?—— ①有客②有肴(举网得鱼)③有酒(藏酒待不时之需

(4)文章的题目是《后赤壁赋》但这一段却写夜游黄泥坂的快乐作用是什么?——烘托游兴,为游赤壁作铺垫

(三)串解第二段(可先齐读或者个人读)

1、字词摄;提起 履:践踏 披:分开 踞:蹲坐 危:高

反:通“返”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表转折) 摄衣而上、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表修饰) 反而登舟(表顺承)? 2、重点翻译: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却已经不能辨认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我们)返回到船上,在大江中漂流,任其停在那里就在那里休息。 3、小结

(1)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那些字概括。 ——悲( 予亦悄然而悲)、——恐( 肃然而恐) (2)悲又从何而来呢?恐从何而来? —— ①江山不可复识 ②历幽景而恐 (四)探讨

1、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

明确:前赤壁(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特点:宁静清幽)

后赤壁(冬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特点:险峻、冷清、深幽)

分析:社会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国事堪忧) 个人心境:作者平生第一次大起大落

2、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用原文作答)这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反思训练 “乎”实例解释: 1、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吧” 例如: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例如:危乎高哉。?

4)用在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或者不翻译。 例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作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时间。“在”“到”。

1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给”“向”“跟”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示比较。“比” 例如:以吾一日长乎耳。(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 3、练习

1)儿寒乎?欲食乎?(“吗”)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 “比”) 3)噫嘘唏,危乎高哉。(“啊” “呀”) 4)郁乎苍苍。(“??的样子”)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

6)天下事有难易乎?(“吗”,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

8)反而登舟,凛乎其不可久留也。(“??的样子”) 4、“顾”的用法: 1)道士顾笑 回头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4)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

5)顾安所得酒乎?副词:可是 6)顾而乐之.看 四、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名师》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串解第三段(可先齐读或者个人读) (一)重点字词:

顾:看 适:恰逢 玄、缟:黑、白

戛然:声音响亮悠长的样子 西:向西飞(动词)须臾:过了一会儿 畴昔:从前、以前 顾:回头 惊寤:惊醒 (二)小结(讨论)

1、鹤的意象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用:写夜逢孤鹤正是为了下文写梦中会道士做一个铺垫。

2、这段写夜逢孤鹤和梦中会道士有什么内在联系?传达的诗人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分不清是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正如庄周梦蝶,分不清是庄周化为蝴蝶。孤鹤、道士与作者虽三而一。 诗人情感:企望超脱尘世,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三)探讨: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

明确:其一,《古文观止》评语:“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就是说,只有一片虚无缥缈老庄哲学,借此来表现哲理。

其二: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作者以此结尾,真是一笔双关,意味深长啊。 三、总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四、反思训练

《名师韬略》相关练习 五、作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