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实验报告

盐: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

绵白糖:晶体细小均匀,颜色洁白,质地软绵

味精: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

对着光看它会软的,背光看就一块白糖,如果放大镜看它是颗粒状的!

食盐棱形

白糖 立方体

味精 柱形

碱面 粉胶状

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针状。

4.放大镜下晶体的各种形状:白糖、食盐的晶体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碱面的晶体是一簇簇针状;水晶的晶体是立方体,像金字塔;黄铜矿的晶体像立方体;雪花的晶体像梅花;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那一些较大的环形山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而那一些小的环形山是因为陨石雨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测试历程(1)从不同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巨细不异的石子。

需要解答的题目:石子撞击的坑是不是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定:沙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筹办巨细不异的石子、沙土模型,之后从不同高度往沙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论断:从不同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巨细不异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2)从不异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巨细不同的石子。(应该是“不同”)

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不是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定:沙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 筹办巨细不同的石子、沙土模型,之后从不异高度往沙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 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论断: 从不异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环形山形成的缘故原由有:陨石撞击、火山 爆发

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最佳答案:(1)从差别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大小不异的石子。

不懂的题目: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定:含沙很多的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筹办大小不异的石子、含沙很多的土模型,然后从差别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酿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酿成的坑深。

论断:从差别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大小不异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2)从不异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大小差别的石子。(应该是“差别”)

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定:含沙很多的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 筹办大小差别的石子、含沙很多的土模型,然后从不异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 大石子酿成的坑比小石子酿成的坑深

论断: 从不异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制造模拟“环形山”实验设计方案

作者:江翔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xx-12-20 14:40:43

制造模拟“环形山”实验设计方案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江翔宇 139xxxxxxxx

造一些模拟的“环形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的一个体验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教材实验设计:

准备材料:

盘子、沙子、注射器、胶管、小石头,一杯水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到沙堆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用来证明火山爆发,形成环形山)

2、撞击法:用小石头砸向沙堆,观察现象。(用来证明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

我的实验设计:

准备材料:

一次性杯子(切去一部分,留下三分之一,底部戳个小洞)、淀粉、滴管、一杯水

实验方法:

1、滴水法:在处理过的一次性杯中,放上淀粉,然后用滴管从高处滴水,撞击淀粉,观察现象。(用来证明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

2、喷水法:滴管吸满水,插入一次性杯子底部的小洞,不要漫过淀粉,用力挤压,观察现象。

设计的意图:

首先我对这个实验的材料进行了修改。因为本单元内容之前,我们学习的内容中已经用过滴管和淀粉,所以材料准备起来就相对比较方便。从科学角度来说,淀粉这个材料比沙子更加科学,因为月球表面的确是一些类似淀粉的粉尘物质。淀粉相对比沙子要轻,效果上会好很多。滴管在本次实验中用到两次,提高实验材料的使用效率,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实验效果会更加逼真。

再次,从学生操作层面来说,我的实验设计更加简便,利于学生的操作。同样是喷水法,教材中的方法,需要将胶管插入沙堆底部(这里其实很难插,因为需要出水口朝上)。而我的设计,只需要笔直插入底部小口,挤压就可以看到效果。教材中是撞击法,用小石头砸沙堆,在课堂上孩子砸来砸去,操作也简单的,但是课堂就不容易保持节奏,很容易出现乱子。我的设计,滴水法来模拟陨石撞击月球的实验,就容易操作多了,而且学生看到的现象也比较真实。

最后从实验的效果上来预计,我的实验设计效果会更加好。这个效果是以我前面的设计最为前提的。

改进思考:

其实学生有的可能会说,有些坑不是一些裂缝吗?可能是太阳照射,让月球地表开裂形成环形山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月球本身昼夜温差比较大,热胀冷缩,地表开裂,形成环形山。但是,现在一般的观点,或者权威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如何与学生说明白呢?我再次想法设计一个实验,用石膏粉作为材料,其实以上的实验,也可以用石膏粉作为材料。石膏粉放入一次性杯子中,加水搅拌,过一段时间就会很硬的石膏块了。然后将石膏块一部分放在酒精灯上烤,马上放入水中,多来几次,看看什么变化,会不会形成向环形山一样的变化。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

  一、工具和机械

  1,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

  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

 实验过程:

  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

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

 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不同的作用。

 实验结论:1、用克丝钳能轻易地将一根细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能轻易地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能轻易地把一张纸剪碎。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应使用钉锤最省力。

  2、杠杆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实验过程:1)组装杠杆尺,左边代表阻力和阻力臂,中间的螺丝代表支点,右边代表用力

和用力臂。

  2)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一格挂四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

衡。

  3)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

衡。

  4)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四格挂一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

衡。

  5)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第一格挂一个钩码,第三格挂一个钩码,

也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1)阻力臂小于用力臂,杠杆可以省力;

 2)阻力臂大于用力臂,杠杆会费力;

  3)阻力臂等于用力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要使杠杆尺平衡,左右必须:阻力

X阻力臂=用力X用力臂,或者杠杆尺左

右力与力臂乘积的和相等。

  3实验名称:杠杆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过程: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

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

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

?

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论: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4、轮轴

  实验名称:省力轮轴

  实验材料:支架、钩码、绳、轴1个、轮2个

 实验过程:1)组装轮轴装置。

  2)在轴上挂  2个钩码(阻力),轮上挂1个钩码(用力)可以保持平衡,记录

实验数据。

  3)更换上大轮,轴不变,在轴上挂 3个钩码(阻力),轮上挂1个钩码(用力) 可以保持平衡,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1阻力在轴上,用力在轮上,轮轴可以省力;

2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名称:费力轮轴

  实验材料:支架、钩码、绳、轴轮

实验过程:1)组装轮轴装置。

  2)在轴上挂2个钩码(用力),轮上挂1个钩码(阻力)可以保持平衡,记录

实验数据。

  3)更换上大轮,轴不变,在轴上挂3个钩码(用力),轮上挂1个钩码(阻力) 可以保持平衡,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阻力在轮上,用力在轴上,轮轴会费力;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

越费力。

  5、定滑轮和动滑轮

 实验名称:定滑轮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

1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匀速提起

1个钩码,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

读数;4)改变测力计拉动方向,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6实验名称:动滑轮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1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匀速提起1个钩码,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

读数;

4)改变测力计拉动方向,反复多做几次,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7实验名称:滑轮组

 实验目的:(1)正确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让学生探究滑

轮的秘密。

  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箱、钩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 1、组装一个定滑轮、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2、组装一个动滑轮,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3、组装一个滑轮组,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拉力

 4、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方向。

  8、斜面

 实验1  研究的问题:斜面可以省力吗?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过程:1)搭建一个简单斜面。

  2)用测力计垂直匀速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3)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拉上去,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反复多做几次。

 4)比较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和沿着斜面拉上去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2  研究的问题: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三个高低不同的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

纸。

  实验过程:1)搭建一个坡度较大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 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搭建一个坡度中等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 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搭建一个坡度较小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 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4)比较三次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省力的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小。

  实验结论

 

第三篇:20xx上册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乐安镇思游完小科学实验报告单

 20##年 下 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