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干部下乡调研报告总结

“四个覆盖”专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村官:高珊

所在村:师素镇西芝兰村

“四个覆盖”是县委领导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四个覆盖”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党的领导和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相结合,化解各类矛盾,提供致富载体,解决发展难题。师素镇今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纵深推进“四个覆盖”,围绕这一核心任务,西芝兰村的村干部和党员优先带头,学习、宣传、落实和维护四个覆盖,力争把西芝兰建成全县幸福指数最高的农村。

一、西芝兰村积极响应县委号召,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我村现共有党员18人,建立党支部的条件十分成熟,村里建立党总支,再按行业、产业和党员分布情况设立党支部。充分做到了把党的组织建到各种经济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和基层民主组织中去,建到园区中去,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具体工作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就像源头活水一样,党的领导又有了新领域,党的组织活动又有了新阵地,党员发挥作用也有了新平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同时,通过党的组织全覆盖,把一批有本事、有威信、懂经营、会管理、群众认可的“能人”,紧紧吸引到党组织周围,使党在我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使群众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重要环节,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党的关怀,为我村社会稳定

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投票选举村代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民主组织,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按照选举规定,每5至15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我村总人口数为838人,总户数为265户,由于人口较少,共选出16名村民代表,组成村代会,将村代会建成常设性议事、决策机构,作为村民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我村还整合现有各监督组织,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能整合为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村级事务的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村级组织新架构。在西芝兰村,凡是涉及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都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由村代会和村监会全程监督。既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突显出来,也把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决策重大问题的权利通过村代会的形式发挥出来。还进一步明确了村级各组织的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包揽村政村务的做法,真正实现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这一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过去“村两委”班子“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政权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人是大家选的,事是大家定的,钱是大家管的,过程是大家看着的,群众情绪得以理顺,村干部行为得到了规范,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尤其是一些村民代表,由过去的“消极面”变为“积极面”,主动配合“村两委”开展群众工作,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单打独斗、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在建立村代会之前,我村每年都有一两次上访记录,推行这一模式之后,我村信访量几乎为零,村民有任何困难都会在村代

会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实现农民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桥”和“船”,能够促进市场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从去年开始,我村立足本地实际,从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特色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模式,把经济合作组织建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建在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上,建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积极引导干部、农民创办不同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目前,我村主要形成了销售型、加工型两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工作模式,即把上述各类协会、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健全起来,逐步把所有农民都纳入到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当中。通过这些组织,把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化“链条”。农民群众由过去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经营变为有组织的生产经营,由产中收益变为产中、产后双收益,由单打独斗闯市场变为抱团上阵抢市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发挥了规模效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村已建立起农村经合组织1个,带动农户33户。在经合组织带动下,我村设施蔬菜种植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蔬菜品质好,深受客户喜爱,大多销往京津地区及南方一些省市。

四、广泛地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实施平安自治,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依据这一思路,我村实施了基层维稳组织全覆盖。

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自己为自己看家护院”,我村在全县及乡镇领导的带领下推行了“3+1”基层维稳组织模式。即在村一级建综治工作站,设综治专干、治安隐患信息员和矛盾纠纷

调解员。这“一干两员”专抓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在过去生产队或现居住片区的基础上,建综治小区,每个小区管40到60户农户;综治小区再往下,每10户设一综治小组,由一个威信高的人来协调10户之间的事。此外,我村还设立了由8人组成的治安巡防队,每天昼夜开展治安巡逻防范。“3+1”组织模式,以村民对村庄共同利益的认同为基础,把农民当成维护农村稳定的主体和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力量。划小了农村社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使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解决,也减轻了乡、村两级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实现了党委、政府组织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有限的警力与无限的民力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帮助自己,改变了过去村民之间人情淡薄、关系冷漠的状况,形成“有困难大家帮,有矛盾大家解”的良好局面。

无论是对我村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群众,“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的推行,无异于一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的革命。而自20xx年x月x日“四个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四个全覆盖”在推进过程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实践效果。社会管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半截子民主”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村民自治更加规范。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农民致富道路更加宽阔。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更加巩固。“四个全覆盖”工作模式,由于满足了群众当前求富、求安、求乐、求做主的需要,而且契合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

充分肯定。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的核心职能和党员服务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带领农民搞自治,推动农民唱主角,让农民在当家做主中学会民主,在经济合作中实现共富,在社会参与中共享和谐。

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乡领导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四个覆盖”。这其中存在的村与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群众性活动相对较少、组织网络重点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根据这些情况,我村因情制宜,确立了以后工作的方向,即以“全面推、重点抓、出特色、树亮点”为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举措,抓巩固完善、抓拓展延伸、抓对接融合、抓利农惠农,努力推动“四个覆盖”向我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延伸拓展,不断深化“四个覆盖”领域、丰富“四个覆盖”内涵。

 

第二篇:干部下乡调研报告

深入基层 了解民情

——县园林管理局下乡住村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调研人员:申、孙、赵、杨、李

调研方式:入户访谈

调研乡村:常金、北栗、常珍三个村

调研背景: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组织千名干部转变作风下乡住村开展“六个一”活动的总体部署,我局以理论联学、发展联谋、实事联办、责任联动、党建联创、项目联建的“六联”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现状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并对村民务工情况、村民收支结构、物价变动、乡村教育、民风民俗等课题进行了访谈。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一再强调我们调研的建设性和温情化,使大家与老乡交流过程中敞开心怀,为老乡送上一份关怀,自己在加深对农村深入认识的同时,也收获一种对乡村的情怀,防止进入为调研而调研的误区。

写在前面的话:

这次调研虽有固定的课题,但在调研中是分小组进行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又因整体而言,这次调研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比较广泛,各种问题了解不太深入,我个人又比较关注村民对于生活方面的情绪,所以这份报告在主观想法方面会浓些。

这三个村是区下辖的三个行政村。常金全村人口1170人,党员32人;常珍全村有1150人,党员32名。北栗全村1090人口,党员30名。在调研过程中主要了解了村里的土地、消费、务工、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和老乡对于这些的看法。下面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一、土地

经营状况:人均耕地1.3——1.5亩,以种植玉米和蔬菜为主。机械化耕作,灌溉以电抽取为主,经济效益良好。

出现现象:因二十几年未再分地,造成土地拥有很不均衡。因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给亲戚、朋友现象很普遍。宅基地使用和审批也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

村民态度:近来经营土地收入较为可观。国家政策好,但农用物质涨幅大,甚至抵消了免除的农业税。规模经营能降低成本,不反对甚至赞同规模经营,但要实现规模经营,需政府做很多工作,并且必须保证农民利益。村民对重新分配土地并无强烈要求,一则是因为国家政策长期不变,二则是因为土地已不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则是重新分配必

然导致土地多者的反对,阻力也较大。

一些想法:土地增收潜力不大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造成的生活紧迫的矛盾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内在动力。整体而言,土地收入虽已不占农民收入的主要比重,但各村各家情况差异也较大,土地于他们而言仍很重要。

二、消费

在村民的日常消费、耐用品消费、大众消费以及医疗教育支出中,以房子、婚庆、丧葬为主的大众消费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负担。

房子:村子里的建筑以二层楼房与平瓦房居多,新建的房子主要是二层楼房,村民建房比较实用和理智,并无过度攀比之风,村中道路两旁有许多砖垛,因为有许多村民准备建房,另外,砖价上涨较快也是原因之一。建房费用这几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前些年建一栋五间平房手工费一间1500元,现在一间就要1700元。如今一所新房建下来再加上装修要8——10万元。一位老乡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说他家的一座配房三年前要2万,现在建下来就要4万元。

婚庆、丧葬:婚庆、丧葬等支出也是村民的一大负担。就以宴席而言,一般要40——60桌,个别甚至上百桌,而一桌要花费一百多元,这是对于办理的一方来说。对于其他村民来说,每年的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婚丧嫁娶、添孩子之事也都要随礼,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自身经济条件每次

送二十至三五百不等的礼,一年遇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种事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村民对此多有不满情绪,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因为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中,“花钱事小,丢面子事大”依然是很强的观念,一家人一辈子也遇不上几次这种事,办得太寒碜,惹人笑话。鉴于这种情况,一位大叔提出希望政府或村委能出面对这种情况引导、规范一下。对于要结婚的家庭来说,花费还远不仅仅于此,在村里一般情况而言,结婚时男方要有一所新房(8——10万元),彩礼要3——5万元,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电动车、摩托车等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也是需要配备的,这些又要花费1——2万元。如此算下来,一个婚结下来要支出十几万到二十万元。这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费用,而这一部分钱基本都是要有父母来负担的(因为年轻男孩多外出打工,但多数不怎么往家寄钱)。而父母普遍认为自己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为他们张罗结婚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负担确实沉重,以上计算的还是家中一个男孩的情况,如果两个或多个,那负担更是可想而知。

三、务工

村子里有在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两种形式,本地的一般是作为泥瓦匠在周围村子里帮人盖房子,还有到康宝、昂生、亨德谊、清华务工的,也有到村办预制厂务工的,工资一般在50——60元∕天,有的月工资800元左右。在外地打短期

工的有去建筑队的,长期工有作焊工、泥瓦工、做小生意的等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十几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广东等地的工厂里务工的。我们在访谈时,有姐妹俩,大的二十岁,在平顶山上了大专刚毕业,小的十八岁,初中毕业。她们认为上学并无太大用处,成本过高,并且毕业后工作依然很不好找,村里十五六岁辍学的很普遍,有的家长当女儿学习不怎么好时就不让上学了,让出去打工,但有的家长也不想让女儿出去打工,认为女孩子离家出去他们会不放心,再说家里也不指望她们去打工挣钱,而男孩多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上而辍学。在聊到农村和城市生活时,两个女孩儿也流露出了对大城市精彩生活的向往,并且认为农村生活平淡无聊,但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大城市的可能性不大,自己也坦然接受,过些年就出嫁,要长期生活在农村。而与这个例子相呼应的是与一位大伯的交谈,他当年帮村里推销苹果,在外打工、做生意,行走大江南北几十年,现在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外出打工,爱人也去世几年了,自己与两岁大的小孙女一起生活,料理着家里的七八亩地过活,生活还算不错,准备这两年建新房。

这位大伯虽然恰好算是那两个女孩子的父辈人,但我却从这位大伯身上看到了两个女孩子的未来,这仿佛是一个轮回:上学——辍学——打工——结婚——再打工——回乡(儿女已成人——再打工——……),不知道这个圈子会转

几圈,但我希望它能早日被打破。

作为占人数大多数的农民在历史上一直是历史的推动者和主力军,但他们却也多数时候不是领导者,他们的生活和轨迹是被其他人或者说是历史设计好的,只能身不由己。想到城镇化,就突然想起了贺雪峰老师的那句话:农民要体面地进城,在农民不能在城市体面地生活之前,他们有权利选择回乡在村里过相对体面地生活。

在下乡调查的这些天,我们看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但也仍存在着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辩证分析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取得成果。经过这次下乡实践调查,收获颇多,我们应该关注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民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