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鉴赏总结心得

生命因为音乐而完整

STU Ezer Yao

跟大多数时下的年青一代一样,我是一个热衷于摇滚与电子音乐的现代人。平时的我是比较少自发去接触西方或者中国的经典名作的。即使对某些古典名作耳熟能详,但我却大多数连名字都叫不出,也不会花费心思去细细品味。想必是现代流行音乐才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吧,又或者名作的头上总带着“高贵典雅“等光环。那些经典名作和传统音乐总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种距离感,让人难以接近。这似乎已经是青年一代的普遍想法了。也正因为此,传统音乐才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虽然我是一个更加倾向于流行文化的人,但这并不会使我排斥经典音乐作品。我确实是带着了解与学习音乐名作的想法来上这一学期的课程,期望它能带给我不同于流行音乐的感受。通过这一学期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赏析音乐名作,我想我已经收获了不少。虽然我只看到这绚丽的音乐世界的小小一角,但这匆匆一瞥,已经使我对它的缤纷色彩流连忘返。

先从西方音乐名作说起吧,德彪西的《月光》应该是我最喜欢且印象最深的一首曲子了。从最初听到《月光》到现在大概也有xx年了吧。还记得初次听到这首曲子的那时候,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安谧的琴声,就如同窗外那柔和的月光一样,洒在我的身上,穿透至我的心房。一时间,月色的温柔与我同在。那悠扬的琴声仿佛让我听到了月华的呼吸一般,温柔却富有律动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欢这首《月光》。这就是好音乐的魅力所在吧。它的每一个音符,都给你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那流淌着的旋律,既像动听的低语将故事娓娓道来;又像神奇的画笔,渲染出流动的画面。你一旦沉湎其中,就会发现它正如同一个

变幻莫测的梦。

说到德彪西的《月光》,不妨将它与贝多芬的《月光》比较一下。贝多芬这首名气更大的传世之作,虽说《月光奏鸣曲》是他人强加这首曲子的名字,其本身原是贝多芬思念心上人之作。但它作为古典音乐代表作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月光》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若说德彪西的《月光曲》是一出缓缓道来的影片的话,贝多芬的《月光》就是一幅充满立体感的油画。它就像是一幅动人的瞬景,没有那种流动的感觉,却让你觉得整个故事都在其中,值得你去细细推敲和品味。

跟西方的古典音乐不注重音乐的名称不同,东方的传统音乐将音乐名称看作是音乐重要的一部分,常常用利用名字来赋予音乐新的内涵。这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很常见,例如《平湖秋月》,《渔舟唱晚》等。而我这个人有时候对有标题的音乐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这是因为我认为音乐的内涵容易被只言片语的标题所歪曲。我总是试图在音乐上听出更多文本之外的东西,避免对某首曲子作太多形象上的联想,这样才能抛开一切的对音乐本身的束缚,感受其中的真善美。

还记得老师给我们放《二泉映月》的那一次。这首著名的曲子我以前已经听过很多次,但却一直对其名为《二泉映月》不甚理解。直到老师向我们说明,这首二胡绝唱是天才音乐家华彦钧回首多年来变化无常的人生际遇,感受自己的心境变化,最终锤炼而成的一支曲子,本名应为《依心曲》,《二泉映月》不过是后人赋予这首曲子的诗情画意。或许,只有我们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曲子的灵魂,直到我们领悟到阿炳看破一切沧桑过往后笑对人生的豁达心境,我们才会明白《依心曲》才是这首绝唱的真名。而另外一件让我感到很庆幸的事,是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二泉映月》是未经数字处理过杂音的拷贝。当年录制这首名曲时的风声跟

其他吵杂声充斥其中。但就是这样糟糕的音质却叫我陶醉其中,这种未经雕琢的声音,给我深深的震撼。想来真正的音乐本身是可以超越它们的物质载体而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使你一听倾心的。

音乐仅仅是调节人类单调生活的调味剂吗?我并不认同。音乐在表达人类感情世界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灵,不论中文或古今。用音符写就的每个作品,远远不止是排列组合这么简单。是音乐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安宁,让我们共鸣,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在浮华的人生中找到自我,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此便再也不孤单。

 

第二篇:中外音乐鉴赏总结作业a

来自黑非洲的节奏

09中药学

09020xx崔凯茜

黑非洲的节奏,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说唱和RNB。这两种音乐却因现代的修改加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多个乐器共同演奏的特点,十分遗憾。不幸中的万幸,这种单个乐器演奏的节奏却比原有的多个乐器演奏的更为清晰、明确。有助于在他们的辅助下,将多个乐器合奏的复杂音效听清楚、明白。

直到听过了黑非洲传统的音乐,才明白流行起来的只是黑非洲音乐文化中那个很小的一部分。黑非洲的音乐令人震惊,无论是他们的音阶、旋律亦或是刺耳的感觉。他们的音阶和传统上的八分音阶不同,而且很难比对而唱,形成了独特的音调。他们的旋律短小精悍,但是却有者不断的变化和演绎,难以预测。再加上热闹的气氛,堪称是噪音的狂吼,无一不是让人钦佩的节奏。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这样复杂的音乐只是一些简单的乐器。一段中空的木头加上一块动物的皮,就成了非洲最有地位的非洲鼓。一段木头加上一小片木头互相摩擦,便是简单的琴。即使只在手上抹上一些沙子或者是玉米粉,便可以开始演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兄弟,一起使用不同长短、粗细的中空棍子在“木缸”中敲打,只是他们的配合使用许多的手法,由不同的人动手,就有无数种花样来演奏。他们都在敲打自己的节奏,也在配合别人的节奏,实在不敢相信这样的表演可以真的排练出来。

只要可以热闹,这样对于非洲人而言似乎就已经足够。只要是一些音乐,他们便可以起舞,便可以加入欢笑。这样的简单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奢华。可以想象,在非洲落后的地方,有些地方只有树、草。就地取材来做出他们自己的节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非洲很少看到有铜管乐器。而这种简单材料让他们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节奏。就像是《地图》中所做的一样:“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演奏,不仅仅是这样,而且是这样,这样,还有这样。”但是,黑非洲的人们可以做的更尽兴,更彻底。每个现代乐师都会心疼自己手里的乐器,因为它们价值连城,更好的可能它们完美的音色而成为稀世珍品。黑非洲的人们却完全没有这个顾及。他们的乐器取自于大自然,取自于身边,甚至就是他们自己(体鸣)。而且对于他们而言,热闹的杂音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手中可能就是刚刚才顺手做出来而且不知道使用寿命为多久的乐器。这样的乐器,既是弊亦是利,失去了多少就得到了多少。于是在这样的观念下,各种各样的演奏手法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搭配都被保留下来,互相珍惜。

非洲大草原或者是大沙漠作为一种广阔的环境,给予了他们狂放的情感和孤独的感觉。因此他们的音乐也像游牧民族一样有了大声、疯狂的元素。有时他们的噪音审美甚至会给我带来一种美妙的众人在一起唠叨的宣泄之感。不得不说,非洲广阔的视野和环境,造就了他们复杂多变的节奏和巨大的声响。

然而在非洲,对音乐影响最大的不是他们的材料,不是他们的环境,而是他们的感觉。鼓手们敲打的节奏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人们的舞蹈和配合还是在配合他们的感觉,在传承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是感觉,而不是向现代社会那样的纸和笔。既是是现在,想要记录下那复杂的节奏仍是一个巨大的任务——像上文所述,那些兄弟一起打出的节奏都不一样,每一秒钟都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每当你找到相似的感觉时就会觉得它又改变了。还有非洲的多声部合唱、多种节奏的结合、即兴的表演??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更何况我们的记录方法——欧洲传统的强势的记录方法五线谱上的音高被非洲这些音乐批评挑战,不仅是记录不够准确,而且也记录不下那种感觉。如同数学一样,这种记录也是无法来形容那种感觉的,这种不确定性极强的记录是无法来传承这种感觉的。他们的感觉默契地通过他们的演奏传递给彼此,在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为美丽的节奏。这才是非洲节奏最大的魅力,他有一种和别人沟通的快感,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快感,掌握的快感。这种节奏通过他们手中的鼓点乐点甚至发出的噪音结合在一起,犹如在大沙漠在大草原中疾呼一般爽快淋漓,这就是他们的感觉。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当我们这些外人想要学习非洲音乐的时候有种无法言语的痛苦,他们

会要求你感受这种感受,再自由的击打,使用你看到的技巧。可是被欧式几何限定住了的我们却没有办法理解这种狂放的节奏,这种无法定义的技巧,这种和我们学到的三连音或者其他什么不一样的东西,无法感受他们的感受。这并不奇怪。外国人念起中国的床前明月光自然没有中国的思乡之感。我们看到明月会惆怅,但是非洲的少女们则会对着圆月整晚的起舞,就是这样么简单,因为感觉不同。

这种多元音乐文化让我比以前更清晰的感受到了各种音乐的不同。和以前的音乐不同,这种教育更加细致,更加丰富多彩。

上完本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然受到了不同地区的经典音乐,尤其是印度和非洲的音乐。《地图》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希望以后能够听到更多的不同的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