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学习方案对照实验的设计

初中数学导学案学习方案对照实验的设计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1、“学案导学”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 “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

为坚定的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形成济阳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特就操作层面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来

2、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写原则

编制导学案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是为学习主体服务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学性原则: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彰显“导”的意义。

课时化原则:一课一个导学案,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问题化原则: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应用等尽量以问题形式明确的展现给学生。

层次化原则: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需求,让学生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

“学什么”要具体告诉学习内容,如:请学习第二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练习1至3题。等等。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如: 先个人阅读第五节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学会了吗”是对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导学案的结构,应与“基本程序”相一致。包括【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几个部分。

学习目标: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自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问题、习题、方法、应用、例题的概括总结、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讨论: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准备小组互动和大组讨论。

概括总结: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当堂检测:(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3、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包括提出自己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2、课堂上围绕导学案进行小组互查、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完成对导学案的学习。

 3、每个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后都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见,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到该导学案中。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电子稿上传服务器资源,可以相互学习并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4、”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㈠自主学习:按“导学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概括总结;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使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等。做好接受小组互查的准备和大组讨论准备。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小组讨论时发言。

㈡小组互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公布“导学案”的答案,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互查的要求:

一、 是组织有序,互相鼓励。

二、 是人人过关,通过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与交流,甚至是争论,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

三、 是有时间保证,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学生完成自主建构任务;

四、 是表达与质疑,推选代表准备大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或对老问题作出新解释。

五、 是要详略得当,控制时间,针对共性问题,留有当堂检测时间。

为了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和推广,在该模式实施初期,其简化模式为:

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

(三)当堂检测: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通过批改或抽样批改深入了解学情,获取反馈信息,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对当堂检测情况按小组评分、积分。

(四)基本操作要求

教师要做到:

1、不了解学情、不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得进行教学案设计;

2、没有满意的(含问题、习题、方法等内容设计的)“导学案”不进课堂;

3、没有自学基础和针对性不讲课;

4、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替代;

5、不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

学生要做到:

1、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互帮互学,主动帮助别人、请教别人,有“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合作共赢的意识和精神;

3、敢质疑、敢创新、敢负责、敢表达;

4、自主学习时,孜孜不倦;小组互动时,轻声细语;大组讨论时,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附:导学案编写格式要求:  

题目____         ____年级            

    主备人______        班级____         姓名______        

1、编写内容要求:  

【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  

 2、“导学案”教师流程:  

主备人设计“导学案” →集体备课修改“导学案”→印刷“导学案”→上一节课前发“导学案”→收阅检查“导学案”。  

3、“导学案”学生流程:  

课上课下预习“导学案”→课上落实“导学案”→课后巩固“导学案”。

 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的操作

可大体分为以下三个程序:

程序一: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基础工程,它体现了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方向和要求,是评价教与学成效的依据。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把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便于学生和教师掌握,使大纲落到实处;二是现行教材。把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到目标中去;三是这些目标既要可供教师使用,也要可供学生和管理人员使用。

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是:①全面性原则;②方向性原则;③层次性原则;④评价性原则。

程序二:课堂教学

目标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程序,可分为如下几个过程:前提诊断——展示目标——达标教学(实施目标)——目标达成练习——反馈与矫正。

下面对程序二中的每个步骤再作详细说明:

(1)前提测评(时间5-8分钟)。

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认知诊断手段,目的在于通过回顾、复习、检查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系统连贯。诊断的内容一般是教育性、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要依据教学目标准确地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诊测。

(2)展示明确教学目标。

这是目标教学独特而显著的标志之一。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这个目标既是教者的目标,也是学者的目标,是众矢之“标”。教师要依据这个目标备课,围绕这个目标上课,针对这个目标测试,对照这个目标矫正;学生要依据目标上课,围绕目标听课,针对目标自测,根据目标补救。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增强师生共识,区别目标高低层次,分别予以自达、助达、导达措施。明确教学目标一般放在上新课前几分钟进行。当然,仅靠这几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反复地进行,从课前的初知,到课中的细知,直到最后的掌握。

(3)实施目标(达标教学)。

目标的实施过程是课堂的主体工程,要求师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双方必须对应目标点,对应目标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启发,或点拨,或讲练,或自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反对教师一个目标一个目标逐次解答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引导学生,依靠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完成这一过程。

(4)目标达成练习与检测。

目标实施后,教师可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习题或自行设计的练习,组织学生自练或检测,让学生自我测评。检测完毕,立即公布答案,可记分,也可不记分。教师通过巡视查看或举手等形式,获得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提供依据。

(5)反馈与矫正。

根据检测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点的补救,挽救教与学的过失,直至完全达标。反馈与矫正都应该是双向的:反馈给教师的信息,使教师及时矫正;学生通过检测反馈,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矫正或同学之间互相矫正。反馈与矫正应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以上四个环节中都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但要注意防止因时间有限而走过场。

程序三: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用于评价学生掌握教学目标程度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统计分析,掌握学习质量数据,改进教与学。方法是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作一测试,不打分,不分等(单元测试)。

终结性评价在期末进行,以命题考试形式实施,统计指标是及格率、人平分、优秀率、标准差等,要打分,要分等,试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以上几个程序,在实施中是缺一不可的,其顺序也不可颠倒。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示例(以初中代数"方程和它的解"为例)

1.前提测评阶段(4分钟左右)。

师:在小学时,我们对方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再在学习了代数式和等式的基础上,对方程作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请看黑板(出示测评题,用幻灯小黑板均可)。什么是代数式?什么是等式?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答略)

2.展示教学目标阶段。

老师通过幻灯或小黑板把己写好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展示目标为:“识记”方程的概念,弄懂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掌握”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运用”,会根据条件列方程。然后请学生对照目标要求看书。

3.实施目标阶段。

学生看书完毕,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分析举例阐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分析说明两个"解"字的不同含义,提醒学生应注意列方程时的两个问题,讲练结合,方法可灵活。

4.达标练习检测阶段。

教师出题检测:用方程的概念判断某些等式是不是方程为一类,根据条件列方程为一类,检验解为一类。每类出2到3个题不等。教师通过巡视、提问告诉学生答案,学生自测。

5.反馈矫正阶段。

教师对照以上三类题目的测试,围绕三大目标,对知识点进行反馈矫正,可再举例说明。

                                               

                                             济阳中学数学课题组   

                                                    20##年10月

 

第二篇:初中数学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谭跃飞)

谈初中数学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贵州省德江县高山中学 谭跃飞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对每一个老师新的要求,也是每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谈几个方面看法:

一、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的成效有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愉快学习,自主地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要方法就要抓住导入环节,设下创意情境,提出问题,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设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老师提出问题:“考考数学家”,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在法国遇到一个很有名气的数学家,在电车里他出了一道题目:甲乙两人相距50千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2千米,乙每小时走3千米,甲带了一只小狗丁诺,它每小时走5千米,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时它又往甲这边走,碰到甲它又往乙这边走,问小狗丁诺在甲乙相遇时,一共走了多少千米?学生惊讶又不知所措,老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憧憬和热情,老师可让学生先思考,大胆直言,然后老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有趣。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局限于结果,不注意过程,只注意掌握公式,会做基本的题,最易忽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在一部分中等成绩学生学习上比较明显,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开始为学生编好阅读题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分类,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1)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2)圆周角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3)圆周角定理有那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又如学习立方根时可和平方根知识作比较,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比较容易地掌握平方根知识。

二、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去议,去质疑,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例如一次函教Y=KX+b(k不等于0,k、b为常数)k、b的符号,确定一次函数图像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总结出六种位置关系。 带动学生“做一做”,学生在动手操作、试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让学生用剪刀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根据它的对称性,把等腰三角形沿着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对折,使两部分完全重合,学生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性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动手、动脑使其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要想培养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行设计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三、让学生学会反思,会复习,会知识纠错

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比较一题多解的不同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并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是否减弱,结论是否加强?题设和结论互换后是否成立?问题是否推广?等等,总之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各种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归纳、类比等方法,要重点给学生介绍逻辑探索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复习,一般当天进行,而系统复习,是每一章节学完后集中一般时间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复习方法和技巧。 同时, 学生学懂的知识一般在作业和考试中都不会错,往往容易错的是一些难点及知识点比较多、方法不同的综合题,以及容易忽略的简单知识问题,或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可引导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次作业或考试出现的错题抄在上面,先分析再写出错误的原因,并把正确的答案重新做在旁边,这样就会加深印象,以后就会避免出现重复类似的错误,完善学习方法。

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我校学生来自各个农村,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大,大面积的学困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到无从入手,对学习数学几乎失去信心。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地认识到,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讲解,并在练习的设计上适当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基础进行了分组,小组内互助帮扶合作学习,同班学生互相交流,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收集、了解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解决的办法,加强小组内优生对“学困生”的指导帮扶,学习检查,为“学困生”请教问题,追求进步提供了保障,优生在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灵活应用水平,同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学得到,我对课堂练习作了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解答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数学知识。对于学困型学生,进行耐心辅导,抓双基过关。这样,通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顾虑,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很多,但教师必须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接受新教材理念的“教师应当作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而并非一定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观念,而应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

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好的方法落实到实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