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读书报告

《人因工程学》读书报告

初次接触《人因工程学》时以为这是一门研究如何改善人为因素从而提升机械效率的学科。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书本上说:人因工程学就是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目的在于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学科。看到一则笑话说矮张飞“身高八尺”,惯使一条“丈八蛇矛”,是身高2.25倍的蛇矛张飞能使得开吗?这足以说明,古文学着只注意人物的塑造,却忽略了人、机、环境的协调性。其实就是了解人的身体,心里等因素,调节机器设备,改善人的工作环境,实现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学习。 人因工程研究起源于英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兴起,当时由于战争加强了人的疲劳程度,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在战争和后勤中的作用,各国家开始对此项目进行研究。战后此项目在工业中得到重视,但是该研究却只是研究如何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很多时候由于忽视了人的能力,导致经常发生意外事故,这让人们意识到人的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从此,人机关系的研究由人适应机器跳转为机器适应人。20世纪xx年代,人因工程学得到新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而且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人因工程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们拿的手机的形状公用,汽车座位设计,脚踏板的设计,飞行员的事物等等。我国人因工程学研究从20世纪xx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但总趋势还是趋向于应用。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 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人因工程学系统地研究人体特性,如人的感知特性、信息加工能力、传递反应特性;人的工作负荷与效能、疲劳;人体尺寸、人体力量、人体活动范围;人的决策过程、影响效率和人为失误的因素等。

(2) 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人机系统的效能取决于它的总体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问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等问题。

(3) 研究人机界面设计。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利用人机界面上的显示器与控制器,实现人与机的信息交换的过程。研究人机界面的组成并使其优化匹配,产品就会在功能、质量、可靠性、造型及外观等方面得到改进和提高,也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 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场所设计包括工作场所总体布置、工作台或操纵台与座椅设计、工作条件设计等。

(5) 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作业环境包括一般工作环境,如照明、颜色、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粉尘和有害气体等,也包括高空、深水、地下、加速、减速、高温、低温及辐射等特殊工作环境。

(6) 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人从事体力作业、技能作业和脑力作业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工作能力及信息处理特点;研究作业时合理的负荷及能量消耗、工作与休息制度、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方法;研究适宜作业的人机界面等等。

(7) 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人因工程研究人为失误的特征和规律,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找出导致人为失误的各种因素,以改进人—机—环境系统,通过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克服不安全因素,搞好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8) 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人因工程学要研究人的决策行为模式;研究如何改进生产或服务流程;研究组织形式与组织界面,便于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使员工行为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等。

 

第二篇:《人生》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人生》

初读《人生》,作者开篇所引用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不仅可以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更为主要的是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主题思想,即作为年轻人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然后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以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悲剧。

这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走后门”顶替了。无奈之下,失去工作的他只好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劳作。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直喜欢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大胆的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炽热的爱情又使他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因为叔叔部队转业到地区工作,然他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

手的机会,并让他与中学同学黄亚萍走到了一起。高加林陷入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并和刘巧珍分手。刘巧珍含泪接受,在绝望之中与一个她所不爱的农村青年结了婚。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备受现实打击的他痛苦万分,在德顺老汉的劝解下,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高加林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努力融入时代的潮流。他自尊自信,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也存在极大的性格缺陷,在面对困难时,他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通过折磨自己来逃避现实。在面对爱情时,他背弃了与刘巧珍纯真的爱情,而选择了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也造成了他和刘巧珍爱情的悲剧。不难看出,路遥对高加林这一形象既爱又责,既肯定又否定,这恰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极度忠实于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物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同时又贯注着作者对人物的审美评价。这种写法往往比直接的攻击更有力度,更令人深思。

在小说《人生》中,刘巧珍是路遥成功塑造的又一典型形象。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她敢于执着爱情,背离传统,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 为神圣的代表。尽管没有文化,但她具备了一个农村人在那狭隘的天地里很难具备的一些品质。她是那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有着朴素的一视同仁的观念,她有着向往知识的强烈愿望,她有着炽烈奔放的爱情取向,她有着自强自立的精神,她有着承受一切的土壤般的厚度??德顺老汉铮铮有声的话语是对她最诚挚的评价“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 我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 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 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他对现实 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

从内容上看,作者用平实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且耐人寻味;从写作艺术上看,更有独特精彩之处。笔者认为最出色之处有两点:一是环境描写。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巧妙地穿插环境描写,尤其是善于用环境来暗示情节发展,烘托气氛。例如,高加林因为不公平的原因而遭撤职时,作者描写了一个大暴雨即将来临的情形:“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

些最爱叫唤的虫子都悄无声息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的等待中。”用暴雨将至的情形暗示主人公的心情:难过、愤恨。在主人公上城当了一位记者,满心欢喜开始新生活时,作者又恰当地插入环境描写:“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用美丽的夕阳与主人公的心境形成完美和谐的对照,突出高加林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二是人物心理描写。作者在构思情节的过程中,巧妙而顺理成章地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刻画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总是很直白地叙述“加林的父母在心里说”、“加林痛苦地想”、“巧珍内心里正像开水锅那样翻腾着”??作者用直白的开场,引出一段人物内心活动,简明浅显,却合情合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令作者产生亲切感,拉近作品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城市生活对于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作者思考这一现象,既深入地开掘了生活中所饱含的富有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毫不隐瞒地袒露了生活的丑恶与庸俗。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这一人物性格的全面塑造,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即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选择和思考。虽然那个时代的青年已是我们的父辈,但每一代青年都要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太多的盲目和不成熟。在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一问题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一部《人生》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路遥以朴实的笔调告诉我们,所有的好高骛远都好似过眼烟云,一切不以现实为基础的梦想都只是美好的幻想,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唯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一部奠基作,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 《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刘 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也在于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 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某些特定矛盾。 《人生》 浓墨重笔的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加林与亚萍昙花一现的爱 情也同样具有悲剧意味,自然表现了强烈的感情倾向和道德评价,但 又没有仅限于此。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 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浪潮冲 击下城乡交叉地带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变化 以及深刻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等。这样,这就强化了作品的 现实主义深度,使其有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诚然,作品没有替高 加林找到一个爱情归宿,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也没有为读者做出明确 的预测——作品没有能解决它所提出的问题。然而,它并不意味着这 是作品的缺点。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富 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矛盾,无论是有答案还是没有答案,其作品都是有 很高认识价值的。 《人生》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人物悲剧,而是映射着 xx年代初期 人们的人生现象。 “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当时青年的共同特征。 但也有历史的惰性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

当时青年一 代的狂热、虚无的东西。这些都在高加林身上交织起来,因此,认为 作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改造,高加林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 的,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