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以地事秦 事:侍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 速: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势 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赂秦而力亏

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亲交好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第二篇: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 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 则耻师:(动词 拜师)

【之】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 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 词类活用

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⑧ 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③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

词,道路、途径)

【乎】

①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

助词,表推测,吧) ②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

间,在) ③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

较,比)

【于】

①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

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③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10.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 分 今:没有

11.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⑤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⑦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⑧ 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3.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被动

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

断句

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8.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13.则曰-省略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