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保温练2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保温练2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世界人权宣言》中讲“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那些弄虚作假、________和抄袭剽窃之徒无异于学术上侵吞国家财产和盗窃私人财产者。

②公务员爱好艺术本无可非议,但刻意跻身文艺圈,在________之外,其实还藏有不少借机收敛钱财、用权力实现寻租的行为,必须关掉这些腐败“暗门”。

③很长时间以来,车王阿姆斯特朗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英雄般的存在,但现在他却被曝出服用违禁药物的丑闻,他的环法“七冠王”究竟是________还是名副其实?

A.欺世盗名  沽名钓誉  盗名窃誉

B.沽名钓誉    欺世盗名    盗名窃誉

C.盗名窃誉    沽名钓誉    欺世盗名

D.欺世盗名    盗名窃誉    沽名钓誉

解析 三个成语都含有“无耻地谋取名誉”的意思。区别:“盗名窃誉”的手法是隐蔽的,另两个的手法一般都是公开的。同样是公开的,“沽名钓誉”往往用故意做作的手段,“欺世盗名”一般不用这种手段,它含有“欺世”的意思。“欺世盗名”语义最重,“盗名窃誉”次之,“沽名钓誉”语义最轻。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神舟”号载人飞船飞行的连续成功,进一步证明我国是第三个在技术上已具备独立培养航天员的能力的国家。

B.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的个人主页,只要这样你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就可以了解你的情况。

C.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大国国民意识复苏的过程,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都空前有所增强的时代。

D.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有能力,有责任让更多的纳税人享有公共文化资源。

解析 A项,主语残缺,应删去“通过”。B项,“只要这样”表意不明。C项,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过程”与“时代”不搭配。

答案 D

3.下列填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画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春光都在柳梢头,______________。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A.杨柳青青乳燕飞              B.拣折长条插酒楼

C.小雨杨花客渡河              D.树头新绿未成阴

解析 从内容的衔接上来看,上句写“春光都在柳梢头”,由“都在”可知接下来的内容应与“柳”有关,可排除C项。而本诗写的是有关寒食节的内容,寒食清明有插柳的习俗,所以选B项。也可从押韵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各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中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①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 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适应不可改变 ③犹如滚雪球一样 ④因为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 ⑤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速度必然要降低 ⑥增长速度自然要回落

A.②④⑥③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解析 语段开始说“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分析六个句子,对应“客观规律”的只有②,故排除C、D两项。再分析其他五个句子,发现①③⑤三句内容均与“滚雪球”有关,且①在⑤前面,故答案为B。

答案 B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妙笔生花》,漫画中的主人公(  )

A.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C.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答案 B

二、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7)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8)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答案 (1)一尊还酹江月 (2)廉颇老矣 (3)天涯若比邻 (4)云归而岩穴暝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落英缤纷 (8)燕然未勒归无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5·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王澍:城市化的逆行者

李乃清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他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请谈谈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的灵感来源。

王澍:我的建筑观点,有一块就是探讨怎样重新恢复、建立起建筑和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更紧密的关系。今天是一个专业时代了,一般人接触不到建筑或者建造的活动。我们现在都用混凝土造房子,消耗资源比较多,对土地的破坏很大,污染也很厉害,我想探讨如何重新利用木头或竹子等自然材料造房子,恢复从前的建造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周刊》:您曾介绍说,“虽然外形上借用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能否透露一下这里的中国手法?

王澍:第一,穹楼形状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但是用最极限轻、最极限细的材料来搭建的,这和西方距离很大,西方的东西是重型砖石结构。第二,它的受力有点反重力的形式,有点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

《周刊》:依照中国的现状,生态型、给环境零负担的建筑这条路该怎么走?

王澍: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但实际上是处在被科技绑架的状态。你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很荒谬的建筑,比如做一个纯玻璃的玻璃楼,这是最不生态最不环保的,用了很多高科技,这类“生态建筑”造价非常高。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完成建筑。用的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而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我研究轻构主题,是跟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有关的。比如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无基础的,对土地几乎没有破坏。现在的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

《周刊》:您的作品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和融入,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可否调和?

王澍: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现在面临的其实没什么冲突,中国人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人和自然完全融合。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周刊》:上世纪90年代,您就批判中国“新建筑大量爆发的非常态的状态”,今天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澍:愈演愈烈。地方政府疯狂建设的欲望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中国从前是以自然引领来立国的,而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是最弱的,盲目地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大家实际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不了解也没有信心,处在整个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完全迷失的状态。

《周刊》:您有一个观点,向乡村学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澍:我们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

《周刊》: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

王澍: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作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自然肯定比人优越,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

在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中,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而在中国,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做的事情。

《周刊》:您眼中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澍: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城市已经是不需要的东西了,我就待在村子里,用互联网和全世界方便地联系,大城市现在的状态是工业文明的遗产,是跟意识形态一样的权力的表达,当走进一个更加平民化的状态时,当我们想让整个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包含足够多样性的序列时,就不需要大城市了。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的,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7.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问到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它所在的位置来思考作答,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因为是访谈录,第一段自应介绍被采访人。从结构角度来说,第一段多为引出下文服务。

答案 ①介绍采访对象的身份、建筑理念和成就。②让读者先对采访对象有个大概了解,为下文的采访内容作铺垫,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8.王澍在建筑方面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是“在建筑方面”,就不要涉及其他内容,“观点”则主要从《周刊》的问话来寻找王澍的回答内容。

答案 ①建筑应该和普通人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②建筑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运用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③中国建筑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应该盲从西方。④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在乡村,传统的乡村建筑状态是中国未来理想的建筑状态。⑤互联网时代,大城市不再需要,建筑更加平民化。

9.访谈中,王澍提到“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外国人差不多”,意味着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对自己的传统陌生无知;“是另外一个国家”,说明中国的传统的东西正在丢失,亟须保护和传承。

答案 ①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珍视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②我们要尊重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需要继承和发展。③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取地保护。我们要宣扬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中医理论,广州骑楼、西关建筑文化等,让更多的人感受和思考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20xx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考点解读

主标题:文本的语言特色考点解读

副标题: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正确解读考点,做题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语言特色,文章结构,中心思想,考点解读

难度:3

重要程度:5

内容:

(一)课标考点解读

“阅读新闻、通讯作品??并能辨析所读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新课标的这个要求概括为“分析语言特色”的考试要求。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这在阅读能力层级里,是C级。

(二)解题方法指津

分析文章语言,在考查时大多以简析题的形式出现,应对这类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辨明文体,注意个性。就语言特色而论,一般说来说来,简明是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的基本特点,通俗是传记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色。但其类别不同,语言的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常常各有不同。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所以,分析传记语言,我们首先当辨明传记的类别。而新闻类里的消息、通讯与访谈的语言风格的个性差异也很明显。

2、有引有析,述评结合。在分析文本语言的时候,最忌空洞概括,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这样不仅可以集中笔墨深入分析,更可以做到有理有据,避免空洞浮泛。不过选择的例句必须是“典型例句”,就是最能体现整个文本主要语言特征的语句,只有抓住了这样的语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做到窥一斑以见全豹。

3、明晓一般,具体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搭配与排列,实用文体自有其结构的一般特点,比如消息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而传记则多采用依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组织材料的结构方式。但具体的文本其内在的结构还是有它们各自的特点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具体分析。分析文章结构的通行方法是,对文章进行归类切割,然后 1

考察这些相对独立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选择一个名词把它概括出来,什么并列式的、对比式、递进式、螺旋式、封闭式、双线错出式等等。除此而外,我们往往还要分析这种结构对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凸现文本中心的积极作用。

4、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有的只需要一句话,有的却需要把文章呈现出来的主要内容、这个内容里的蕴含、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可能有的社会影响都要概括出来。到底怎么做,这一是由文本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题目要求决定的。我们要善于相机行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语、句,这些词、语、句在通讯与传记里多属于议论性的,我们平时遇到的也多是些篇幅较小的文本,这些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对那些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探寻,关键性事情必然承载着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必然反映着作者的主要意图。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

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