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 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 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 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 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 理诗意 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 (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 联想 ——诱发——悲情 (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 意象 ——表现——悲情 (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 抓意象 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 思背景 探主旨

 

第二篇:登岳阳楼公开教学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感悟雄浑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

2、在对比阅读中进一步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2、背景资料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正是深冬。这时杜甫已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身世之悲)。

当时吐蕃进攻唐王朝,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国家之忧)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的诗歌。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

2..结合课本,疏通文意。

3.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自主探究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才能实现之情。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哪句诗?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博大壮阔,雄浑壮观。

1

3、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此身漂泊苦东南,右臂偏枯右耳已聋)。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政治生活坎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未能实现,最终一事无成。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

小结主题1:此诗为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而作。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之景,气势磅礴。后四句转入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突出了自己坎坷的遭遇,身世的凄凉,又由己推及国家,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深化了诗歌主题,诗人的忧国之心跃然纸上。

小结意境2:

前四句写景(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 宽阔广大 开阔

五六句叙身世 (孤舟 ) 凄凉悲伤 狭窄

七八句抒感慨 (关山) 广阔胸襟 开阔

意境:雄伟壮阔、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五、小组合作探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诗境:

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如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雄浑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

1、李诗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六、结语:

七、课后练习:

《登岳阳楼》

【唐】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