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按照传统习俗,过了阴历年初一,初五便是新春里最重要的日子,因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人们一年的财运似乎都是由“财神”决定的。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历1823年2月15日,正当人们忙着臵酒席、接“财神”、欢庆“财神”生日的时候,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李氏宗族更是欢声笑语,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因为又有一个小小的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位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婴儿,他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一生可谓荣辱参半,他有大才、大志向,曾经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豪气纵横,成为一时美谈。然而晚年的他却以“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jīng旗大将坛”的诗句收场。观其一生,登皇榜,剿发捻,兴洋务,办海防,签条约,荣辱并存,力争图强,然个人之力无法与历史趋势所抗衡,未挽狂澜风波起,大夏将倾可奈何,孤臣老泪东流尽,背负屈辱谢人寰。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先世本姓许,自江右湖口迁至合肥。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美丽富饶的巢湖北岸,属于巢芜盆地,土地广沃,溏水停注, 旱涝保收,“民物殷富,俗尚勤俭而崇节义”。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与同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慎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慎所遂改袭李姓。因而李门祖规:

许李二姓不通婚,而与族外之李则不禁。李氏“世耕读以为业”,初“清贫无田”,至鸿章高祖时,以所谓“勤俭成家,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李鸿章[2]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其中的名句为: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18] 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844年(道光24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1845年(道光25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

份受业曾国藩门下。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李鸿章13名,自然位列二甲前列,以今天标准来看,录取进士360人等于上重本,李鸿章13名可以算30多个省的高考状元之一。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15]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逊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xx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shì]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面评价

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

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23]

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说的很透彻,历览古今风云人物,其在少年时代多有过人之举,过人之语,过人之能。如毛泽东少年改写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

山。”,如少年周恩来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和“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诗句一样,少年李鸿章也曾写下“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诗句,从这句诗中不难看出李鸿章有大才,有大志向。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才与志是起巨大作用的。纵览青史,志存高远,才识过人者,多为栋梁之才。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封建官宦之家,其父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小鸿章6岁入学,聪慧过人,在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少年便有才学,18岁中秀才入学,22岁中举,25岁中进士,从此临官进官场。而在古代25岁中进士者,并不多见。毛泽东曾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想必此刻的李鸿章正是以这样的心态,怀揣大志,苦读耕耘,想要干一翻功业,秋风宝剑,一展宏图。然而此时的他并不懂得什么是时运,这也正为其悲剧的晚年埋下伏笔……

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往往会因一件事,一个人而改变命运。当然这样的事一定要刻骨铭心,所遇的人一定要德高望重。历史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李斯观厕鼠与仓鼠,感悟到人生的位臵很重要,同样是老鼠,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处境就不同,因而确立志向,求学帝王之术。成吉思汗少年屡遭磨难,为食物射杀弟弟,悔恨后知道团结的重要,兄弟情的重要。毛泽东遇到杨昌济后,志向才稳固,胆识才增长……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样李鸿章也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被称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下,李鸿章得以快速成长。但不得不说明的是,李鸿章的文采之好,常常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因此曾国藩才会觉得李鸿章“才可大用”。李鸿章曾经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

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从此虚心求教,严谨学习,为其后天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机遇常常留给有准备的人,太平天国运动数年间扩散数省,并以南京为都,建立政权。之后东征西讨,烽火连天。眼看上海就要被攻破,上海的官绅向湘军求援,然而此刻湘军无暇顾及,就在此时,李鸿章挺身而出,受任驰援上海。带着从家乡招募来的团练士兵组成淮军,快速抵沪,在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中,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李鸿章也因此战之功,隆隆直上,开启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纵横捭阖的四十年人生。然而他的功是无数尸骨堆起来的,正如古人所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样,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的过程中,他杀戮无数,从杀降一事就可看出他是一位眼明手辣的人…… 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 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 年9 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 年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 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

约》;1896 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 月《中俄密约》;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 年9 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说白了就是列强将中国当成了提款机,没钱就来取。而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兴则四夷皆服,衰则百兽驻足,内忧外患,让一大批人觉醒了,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一些大臣开启了洋务运动,实业救国,希望以此巩固统治,富强中华。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他创建淮军,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兴建工厂,创立北洋海军,购买舰炮,整顿海防等等事件,足见其有爱国之心,有振兴中华之愿,然而甲午海战的惨败,让其多年的梦想全部破产,他不得不撑着老骨去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背负千秋的骂名。面对举国上下的声讨,面对国人的“皆曰可杀”,他只能背起这一切,继续坚持撑下去……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他在晚年最后的人生时刻,曾经写下过这样一首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从此诗中可以看到他内心中的凄苦,此时秋风宝剑已卷刃,只剩下孤臣老泪东流尽。然而这驳杂的一生并非是自己所能左右的,历史的趋势也并非自己所能扭转的,虽有其才,不得其时,他的晚年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待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的落幕正是大清王朝的落幕,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因为后人总会迎来新的曙光……

李鸿章一生简单概括无非是做了三件事: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对此我只想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认识。

首先最招人痛骂的“卖国贼”之事,连最极端的责骂者也不能不承认李中堂是“代表”清政府签约的,这一点真的很重要!说起“卖”这个字,李鸿章连自

由市场的小贩都不如,为什么?人家卖的是自家的瓜菜,可以随意处臵,怎么卖都行。而李大人虽贵为中堂,但这个国家是他的吗?按现在的话说他只不过是一个“职业经理人”,随时都会被解聘的,朝廷的股东大会甚至操着对他项上人头的生杀大权。李鸿章自幼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中国政坛纵横数十年,“忠君爱国”四个字我想他会刻骨铭心的。纵观他老人家一生的经历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说李鸿章误国我绝不否认,这要看当时的历史条件、环境的制约、认识的局限等客观因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何况李鸿章并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说李鸿章卖国的人,我觉得他一定欠缺历史知识,甚至可以说是无知!这话可能刺激了很多人,会指着我痛骂,但请静下心来认真翻阅一下史料,有条件可以仔细看一看这些不平等条约原件的影印件,除了心力憔悴的李鸿章用尽悲愤之力将自己的名字重叠写成一团,隐约能辨认出是一个“肃”字外(因为朝廷封他为一等肃毅伯),最重要的是条约文本上盖着董事会主席,大清朝天子光绪皇帝的玉玺,也就是说若无此印,老李签过字的东西废纸一张,屁用不管,这个答案可以说明问题了吧?更不用说他老人家在大清气数将尽,列强如狼似虎,民族生灵涂炭的大环境下,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我无语!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要有自己客观的思考和判断,不要再向一位至死都在希望自己国家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老人身上泼脏水了。 再说一下zhenya太平天国的问题,如果对太平天国稍有了解,那么对洪秀全的“拜shangdi会”是xj组织这个结论有疑义吗?如果有人认为是好东西,请在当今社会也照此成立一个,我想被立即取缔、彻底粉碎是必然的。太平天国横行华夏大地十余年,可能现在史学界对此仍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讨论,这很正常。但我看问题比较简单,认为一个事件、一段历史过程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是否代表了真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使我们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走向了复兴之路?可惜我看到太平天国带给中国的是一场灾难,清政府被迫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平息这场内乱,使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陷于崩溃,极大的削弱了中国的综合国力,面对千年一遇的大变革大动荡,只能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而“天朝”建立之后的所作所为除了给广大劳苦大众带来更加巨大的灾难以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吗?这些年来各种史料的披露,使人们更加看清了这场运动的本质。我倒是觉得《太平天国》的停播远比《走向共和》的禁播更有实际意义,《走向共和》只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争议,而停播《太平天国》则说明对这场运动有了较客观的审视,毫无疑义任何主流社会都不可能容忍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农民的起义、农民的战争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洋务运动”不用多说了,评价基本是肯定的。我只想说我们这些后人真真切切的在享受着近代工业化带来的成果。如果没有李鸿章“富国强兵”的坚定信念,发展民族工业的呕心沥血,力排众议高瞻远瞩的放眼世界,大清的命运会更加糟糕,整个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也未可知。没有洋务运动打下的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一片荒漠中产生奇迹。建立现代化海陆军、铁路、钢铁、电力、电讯、银行、现代采矿、造船、兵工、大学、军事院校、交通物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等等,凡是和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重要领域,追根朔源都是发端于“洋务运动”的。这都是在一百多年前风雨

如磐,满朝昏聩、大厦将倾的乱世中艰难推进的,这更加显示出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主要人物的伟大。

重温历史,我觉得不应只是激愤地去唾骂某一个人,让你去和洋鬼子谈判未准能谈出比老李更好的结果,同时也不必简单的为什么人去翻案,时间能证明一切,历史自有公论!要深层次地研究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历史环境。甲午海战失败了,但在我的心目中北洋水师光荣殉国的将士们都是民族英雄!八国联军杀进了北京,但淮军中面对洋鬼子视死如归,血战到底至死不退的罗荣光、聂士成以及广大爱国官兵,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这点说老李还是带出点好兵的!

前辈固然可敬,我辈更应努力!真的感谢那么朋友在吧里发表了这么多的真知灼见,我这个后来者也会多写一些文章,多和大家探讨问题,爱读史才会更爱国。祝大家不断进步!

 

第二篇:对李鸿章述评

对李鸿章述评

10级自动化01班,曹风

摘要:李鸿章,一位智者,老者,叱咤于晚清政坛。细数李鸿章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在经济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械局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军事方面,他创建淮军,组建了北洋舰队,为当时的大清在军事上作出了极大贡献,也为后来的中国军事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外交方面,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外交的先行者。李鸿章一生是传奇,富有争议的,但历史不能忽略他的贡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外交

引言

毕竟历史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 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大多数人都会为他一生所从事的“洋务”而痛骂他,

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李鸿章做为大清国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他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是无能为力了。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也要遭爱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马关,他不仅在马关遭受刺客的袭击,更在伤痛之下,仍坚持与日本,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却在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国时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其中的困处,除了亲身经历,是不能能彻知晓的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 李鸿章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xx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治)、光(绪)两朝,凡清廷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重大举措,莫不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早研究李鸿章的是梁启超。梁肯定李鸿章既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又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并将其与古今中外历史人物

进行比较,得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都持否定态度。如胡绳指出,李鸿章把面对外国侵略者势力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地位说得如此地软弱无能,把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吹嘘得如此地不可抵御。他的这种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心理,可以代表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的整个官僚集团中的主导思想.李鸿章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刘广京认为,李鸿章提出的革新方案是相当温和的,同西方及日本的“国家建设”比较,显然缺乏近代化的总体方案。但李不仅提倡近代军事工业,而且鼓励中国商人同西方商行的竞争,戴逸认为,李鸿章是近代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者之一,他所从事的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马关条约签定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虽然有时意气多于冷静的分析,难于对其作出全面而切合实际的估价,但却反映了朝野上下的思想动向,表现了人们对战败乞和的愤慨和国运垂危的关注。

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

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披露,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细化,由以往宏观的定性的评判,转向微观具体的、有特指对象的量化分析。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研究,可以着重剖析这一集团在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功用和地位;李鸿章在近代军事外交每一件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做法,都有详尽的资料可供研考;再如李鸿章的吏治手段,李鸿章的赈灾举措,李鸿章的富民思想和理财经验,李鸿章的人际关系,李鸿章的教育改革,等等,无论其成败得失,我觉得他山之石,对于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参照作用。由于很多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我对于他的评价是,尽到了一个对于封建王朝忠臣的心作为人臣,鞠躬尽瘁。可是因为做的是少数名族的人臣,所以汉人一般对这类人都没什么好评价。但是,我觉得他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

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但是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垃圾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有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

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我觉得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在历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荣,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不是面团。对李鸿章也是如此,我觉得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

三, 主要结论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至少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和外交的近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经济近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

物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在外交近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近代化外交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虽然签定了《马关条约》),晚年又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但是,毕竟他也做过一些对中国名誉有损的事,他签定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应该纪念这位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近代外交的老前辈。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人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是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才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漫骂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铁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他创造了太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许多人都会为他一生所做的丧权辱国的事而痛骂他,可是,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倒最小,他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他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也无能为力了。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要受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签定《马关条约》时,他不仅在马关遭到刺客袭击,更在伤痛之下,仍坚持与日本,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却在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同时受到各方面压力。其中的难处,除了亲身经历,是不能知晓的。

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卓越才能,也在经济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借着大清财力,更接着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为大清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定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受益。生于大清最黑暗、最动荡

的年代,每次总是出现在国家有难之时,每次总被国人误解。这也是在中国,评价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很容易也很艰难的。但不可怀疑的是,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参考文献

1

王显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第1期

2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李鸿章》

3

《中国近代史纲要(20xx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曹风男 1991 01 21 安徽滁洲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01班 31xxxxxxxxxxxx(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