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体悟诗歌意境,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知道“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出自哪位古代诗人之口吗?(生答)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他写的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这篇散文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其中描写田园美景的优美段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今天,我们再一起读读他所写的《归园田居(其一)》,看看在这首诗中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幻灯片:题目)(板书)

二、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一)、初读感知(识记重点字音、字形、词义,准确停顿,疏通诗歌大意)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诗文,相互质疑,大致疏通诗意。

2、播放范读录音。

3、学生筛选重点字词,识记音、形、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大意。教师相机补充。出示重点字词:适俗韵 尘网 羁鸟 守拙 荫后檐 罗堂前 暧暧 依依墟里烟 桑树巅 虚室 樊笼

4、指名朗读,并加以评价。教师提示五言古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个节拍或三个节拍,二三或二一二/二二一)。并指出读好一首诗有三层要求:(1)读准

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感情。

5、学生齐读。作出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读准了字音,读清了节奏。可是啊,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情感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作者的情感就包含在诗歌的每一个字中,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品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二)、再读品悟(熟悉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1)、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先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 歌。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作者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重点)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幻灯片中出示)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以上问题。 ⑴从何而归?(哪些诗句中的哪些字眼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官场。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

⑵为何而归?

明确: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追问:我们还可以从哪句诗句里读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这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追问:既然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为何要出仕?作者用了哪个字替自己辩解? (注意炼字)

明确:“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这个“误”字包含着作者的懊悔及对官场的厌恶。(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追问:据我们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又做官,难道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为了大济苍生,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只是个托词。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最终彻底醒悟,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继续留在官场的代价就是同流合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追问:归园田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明确: B、守拙归园田。(注意炼字)

追问:如何理解“拙”?

明确:拙与巧相对,守拙就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守拙实际是拒绝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坚守自己的本心。(误——守——归)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何如?

师:诗人自己是如何概括他的田园生活的?如何理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有余闲”?

明确:“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这句话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师: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小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3、把握了诗歌感情,全班朗读,进行评价。

师:从我们同学朗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意识地注意读出诗人的情感。

三、分析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意境。(三读体味)

师:古人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我们刚刚围绕题目中的“归”字着重体会了诗人情感。我们这首诗是不是也验证了这句话呢?请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就是诗人所生活的田园。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师:这些景物写在诗歌中,就是营造诗歌意境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师:回顾《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通过山、林、江、舸、鹰、鱼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这图景与诗人博大的情怀、昂扬的斗志相一致。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展开讨论准备发言。(点拨鉴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抓住景物的特征,思考这样的景物引起了我们怎样的联想、想象,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抓住写景的角度:远近、声色、动静。)

诗句赏析参考: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

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小结:(板书)这八句话作者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动有静地描绘出一幅简朴幽雅、清新自然、祥和安谧、宁静闲适而不失生机的优美的田园生活画画(恬淡自然)。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师: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品味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相信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一定会更加准确。(生读)

四、课堂练习

1、师:欣赏了这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后,我们对于景物描写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呢?(生答)请试着运用你所掌握的技巧对你熟悉的一处景物进行描写。(再次强调写景的角度、顺序,抓住景物的特征,做到情景交融。)

2、展示学生作业并评价

3、示例展示。(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在我窗外阳台的横栏上,落了两只麻雀。那里是一个阳光的海湾,温暖、平静、安全。这是两只老雀,世界知道它们为它哺育了多少雏鸟。两只麻雀蹲在辉煌的阳光里,一副丰衣足食的样子。它们眯着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毫无顾忌。它们时而啼叫几声,声音朴实而亲切。它们的体态肥硕,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赏析:作者将自己内心对自然很深的爱倾注在这两只温暖

阳光里惬意、悠闲的麻雀身上。

五、小结课堂

这节课我们在反复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再次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是如何形成意境的,还进一步感受到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人生有舍才有得。舍弃什么?坚守什么?陶渊明告诉我们应该听从内心的指引。

六、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诗。

2、你若处于陶渊明的境地你会选择归园田居吗?为什么?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5第五版)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李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 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 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比如《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当中,诗人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同学们还记得其中描写的一些句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单纯的社会。那么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它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作者简介(与陶渊明有关的四个称呼)

1.“田园诗人” 2.“靖节先生” 3.“五柳先生” 4.“隐逸诗人”

三)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诗歌情感

点拨:要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读出诗人感到惋惜、后悔、痛心疾首的感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要读出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要表现出乡村田园生活那种非常舒服、愉快的感觉,所以要读得轻快一些。

四)教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

五)检查预习

重点字词的把握:

? 韵:气质,品性。

? 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官场生活。

? 羁鸟:笼中鸟。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 池鱼:养在池中的鱼。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 守拙:固守住愚拙。这里指固守节操。

? 荫:遮蔽 。

? 罗:罗列、排列。

六)理清诗歌思路,并从意象中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

1.明确诗歌思路

朗读思考:

1)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2) 看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为“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因此诗歌可分为三部分。 诗歌具体思路:第一部分:爱丘山——落尘网——思归——归隐田园

第二部分: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所见: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落 炊烟

所闻:狗吠 鸡鸣

所感:无尘杂 有余闲

第三部分(总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明确诗歌意境

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明确:情景交融,富有意境之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地鸡鸣,而是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的意境。

3.明确诗人情感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1)比喻 2)衬托 3)对比 4)情景交融 5)白描

八)讨论: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那就是他敢于舍弃名利,从官场中走出来,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到了快乐。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取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它四首诗,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和心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