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隆中对》

一、 文学常识

1、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

著《三国志》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

二、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2、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一词多义

(1)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2)用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3)信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4)国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

(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

(5)已 然志犹未已 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以。 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 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中国南海 古义:用来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说)(对??说)(因此)(运用,使用)(出力,效劳)(可信,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义)(地方)(地势)(国家)(国都)(实在,确实)(果真)(停止)

自董卓已来 (通“以”,以)

已历三世 (已经)

(6)以 以弱为强者 (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用来)

以向宛、洛 (而)

(7)因 因屏人曰 (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三、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四、语句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先主曰:“君与俱来。”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岂有意乎?

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愿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羽、飞乃止。

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五、课文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5.5、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

欲信大义于天下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分)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

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

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

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

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

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④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11、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第二篇:《陈涉世家》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陈涉世家》

一、 文学常识

1、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花费毕生的精力,用“不虚美、不隐恶”的笔调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苟富贵,无相忘。

(2)发闾左適戍渔阳

(3)为天下唱

(4)固以怪之矣

(5)将军身被坚执锐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

夜篝火

狐鸣呼曰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将军身被坚执锐

皆刑其长吏

3、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卒中往往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无,通“毋”,不要。 適,通“谪”。 唱,通“倡”,首发。 以,通“已”,已经。 被,通“披”,披着,穿着。 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感到)奇怪 篝,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铁甲; 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锐利的武器。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空隙。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古义:亲自。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1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怜惜,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

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动词“会”与“计”的连用,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4、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 (恰逢)

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聚会)

(2)将 项燕为楚将 (名词、将领、大将)

上使外将兵 (动词:率领、带兵)

(3)次 皆次当行 (编次,依次编排)

之次所旁丛词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4)书 乃丹书帛 (写)

得鱼腹中书 (字条)

(5)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 (于是,就)

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6)为 皆次当行,为屯长 (做、当)

为天下唱 (介词:给、替)

(7)故 广故数言欲亡问词,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 (名词,缘故)

(8)道 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 (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9)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派)

陈守令皆不在 (官名,县令)

2

(10)数 以数谏放 (多次)

卒数万人 (数词.几)

(11)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行列、队伍之列)

乃行卜 (去、往)

行收兵 (行军)

三、语句翻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者,阳夏(iǎ)人也,字叔。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

辍耕之垄上,怅(chàng)恨久之,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曰:“苟富贵,无相忘。”

说:“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人家雇佣来耕地的,哪里能富贵呢?”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900人停驻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

失期,法皆斩。

误期,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斩首。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shuò)谏故,上使外将兵。

3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现在有人传闻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了。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为楚将,数(shuò)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倡导(反秦),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吴广认为陈胜的分析很正确。于是就去占卜。

卜者知其指意,

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

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说:“你们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功,并能建立功业。不过你们还是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陈胜、吴广喜,念鬼,

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

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说:“这是叫我们先威服众人啊。”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

于是就用丹砂在绸条上写上“陈胜王”,

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绸条,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

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wàng)”。

里用笼罩着火,装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大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士兵们夜里都很惊惶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来爱护士兵,士兵(戍卒)中听从吴广差遣的人很多。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4

(一天)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

忿恚(hùi)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使军官恼怒,让军官来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听从吴广差遣的戍卒(士兵)。

尉果笞(chī)广。

军官果然用竹板打吴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军官拔出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下剑杀死了那个军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就应该被杀头。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仅能够免于斩刑,而因戍守边塞而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

王侯将相宁(宁读作nìng)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徒属皆曰:“敬受命。”

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

袒右,称大楚。

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来祭天。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胜立自己做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然后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蕲县攻下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

攻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皆下之。

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他们)军时又沿途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5

攻打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与起义军在城门里作战。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

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手里拿着锐利的武器,

伐无道,诛暴秦,

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的号召)。

四、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6

11、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舆论准备包括:

(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

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12、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13、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五、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六、人物形象的理解

1、陈胜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原因:

(1)陈胜年轻时便有“鸿鹄之志,所以当遇雨失期,900戊卒面临“法皆斩”的命运时,他便与吴广谋“举大事”,宁可“死国”而不“亡”,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他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精辟地分析当时政治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3)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他根据秦二世搞阴谋继君位又矫父命杀太子扶苏,政治不得人心,又根据楚人反秦情绪最强,都把复楚希望寄托在楚名将项燕身上。于是果断提出:“诈称扶苏、项燕”这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

7

(4)巧妙机智地起义准备工作:决定起义,但他们并未鲁莽起事,而是巧妙机智地先将“陈胜王”置所罾鱼腹中,借神的力量“威众”,又以“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大造舆论。

(5)精心策划的组织发动工作:利用吴广素爱人得民心而被笞,引起士卒的同情,然后选好时机,并杀两尉;接着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并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当徒属皆曰“敬受命”时,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率众进攻大泽乡。

2、 课文分析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才能。

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

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

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

然后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

接着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最后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