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综述

关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综述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对校园流行语的现有研究成果从定义、

类型、特点、成因和影响等方面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 研究

一、关于校园流行语的定义

裴文倩在《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中这样定义流行语,“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通过传播, 广为流行的、使用人数多、 频率高、 范围广的词汇。”①但是至今 为止关于流行语的定义,学术界争议颇多,存在着许多不同 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间内人们说得最多的词汇。另 有理解是指民间流行的具有新颖性、 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 种口头语汇。②一时间众说纷纭难以给流行语下一个准确的 定义。

为了方便研究,我个人比较认同四川大学语言学教授杨 文全的定义,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 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 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 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汇、短语、句 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③因此以下提到的流行语都是建立 在这一基础上的。

流行语现象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大学生 为主要载体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更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研究现状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青年流行语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发表、出版了不少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从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很多是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进行分析的、描述的,也有进行解释的。纵观大学生流行语的研究,有横向介绍的,也有纵向分析的。

从整体趋势上来说,大学生流行语的研究初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包括产生的原因、流行的条件、特征、类型等方面,如韩婷婷《大学生流行语浅析》,魏明祥《大学生流行语透视》这些基础性研究为之后流行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这一文化现象,拓宽了青年流行语的研究领域,也有越来越多学者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如刘丽英《当代社会流行语及其文化心理分析》,其中有些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实证材料进行归纳和分析,这是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研究的一个良好的趋势,使流行语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真实性,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流行语。

三.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类型

大学校园流行语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它几乎触及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现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 爱情、 友情等等的类型很多,按划分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旧词赋新义 这些词语原来就已存在,但是现在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如白骨精,传统的解释是专指西游记中的白骨妖精,原著中叫白骨夫人,“白骨精”是后人所称。但是,现代有了另外一种解释,白骨精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专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三高女性”。

2、仿词、仿句、仿篇。仿词是指在现有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从而创造出的新词新语。如“卧谈会”就是参照“座谈会”而来的。 仿句指仿照某一名言警句或某句流行歌词而造出的新句。仿篇是对现成的诗词歌赋或篇章。现如今落叶的离开,是因为树的不挽留,还是风的追求?这句爱情诗句也被广泛 的模仿再创造。

3、谐音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汉字来取得言语表达含蓄、幽默、风趣或讽刺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杯具”就是由“悲剧”的谐音化用而来的。

4、缩略语。保留该词原义的基础上,省去某些形式成分,使语言简洁、有表现力。

除此之外,还有借喻等手法。

5、专业术语的借用,如“内存”内存原是计算机用语,现用来指人的头脑。

6、网络语言。主要来源于热门电影里精彩语言的引用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

四、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跨越在校园与社会边缘的群体,其流行语在很多方面与大众流行语有很多不同,并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如胡静认为校园流行语存在“追新求异、幽默风趣、简洁快捷”的整体特点;④王如辰总结出“非常规表达、中英文并用、旧词赋新义、运用缩略语、灰色调词语、紧跟时尚风”六个特点⑤ ;丛丽、刘剑锋则归纳出“来源广泛、诙谐幽默、浮躁夸张、语码混用”四个特点。⑥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少数研究者对大学校园流行语贴上了较为负面的标签 :“粗俗肤浅、语意混乱、汉英夹杂、滥用缩语”。这一点提醒我们,对于同一个文化现象,不同的研究者总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我将着重解释以下几点。

1、内部认同感强,非常规表达。大学生们为了追求时尚,张扬个性, 很多事情的表达并不是采用现代汉语常规的词句, 而是用非常规的词语和方式。如:你这次考试怎么又挂了?这个“挂”意为不及格,没通过。“天才”指天生的蠢 材。“偶像“则是呕吐的对象等等。这些词既标识了身份,

又便于交流,最重要的是这事大学生内部的语言,既标新立异,又有极强的认同感和排他性。

2、中英文并用。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校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较高, 所以在表达中经常夹杂着一些英语,显示了其独特的风貌。比如“I”服了“YOU”,“秀”是英语“show” 的音译, 意思为演出、 表演,由此又产生了一些新词,如做秀、 脱口秀、 生活秀等。

3、灰色调词语。大学生正处于敏感脆弱的时期,因此难免感到沮丧或不如意,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状况和自身前途的忧虑、 困惑及对现实的无奈。常用一些灰色调词语来表现。“郁闷”成为最有代表意义的词,考试不及格郁闷, 不愿意听课郁闷, 朋友不理解郁闷、这个词可以表达学生们的 一切的不舒畅。

4、与时俱进,紧跟时尚。大学生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一个群体,他们紧跟文化时尚,张广纯,彭晓兰就认为:“青年流行语反映了青年变化的变迁及其走向。”“流行语随着文化的变化而产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文化变迁导致语言变迁,流行语是语言变迁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流行语折射出文化变迁的事实。⑦

大学生的流行语就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20xx年湖南卫视承办的风靡全国的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带来的一批时髦的流行语,在大学校园迅速走红,像“pk”、

“海选”、“粉丝”、“想唱就唱”等。

五、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原因 学者们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原因认识存在较大重叠又各有侧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流行语的成因的研究成果,达成普遍共识的是,大众媒体的引导 ;网络交流的普及 ;西方文化的感染 ;但是由于从事的工作或关注的领域不同,一些人主要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原因,还有一些人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主流学者认为包括三方面,即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

1、社会基础。流行语是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某些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语言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就业压力大,创新意识增强,追求个性独立。种种的社会现象都在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中有所反映。因此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流行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快速化,简洁成了一个原则,例如886(拜拜了),BT(变态) 2、文化基础。大学校园流行语言的产生与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流行语的产生受娱乐性电视节目及时尚杂志、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影视作品的影响较大。正是由于这种较为高水平的受众,才会有诸如“不差钱”的词流行。

3、心理基础。大学生在学习、经济、就业、感情等方面遭遇的巨大压力 ;⑧大学生特有的从众、宣泄、叛逆、游戏、尚简、求新等心理。⑨

六、校园流行语的影响 同万事万物一样,校园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也有利弊。持肯定或包容态度的研究者认为,流行语现象体现了大学生迫切的社会参与意识、独立和创新的个性特征、勇于挑战权威的草根意识。⑩也有人认为它丰富了大学生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的意味。新词语的活跃程度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标。有的流行语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者们也到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消极面。据有关专家在局域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时尚流行语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居于前十位有代表性的是 “酷毙了、真烦、去死吧、恶心、 哇噻、 变态、 有没有搞错” 等等, 其中除了少数表示赞叹外, 绝大多数都反映了负面情绪。 但是存在即合理,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并没有把大学校园流行语看成洪水猛兽,而是冷静地分析它的产生原因,客观地研究它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并以一种理性、宽容的态度提出应对之策。

七、想要调查的方向及困惑

我们将前人对大学生流行语的研究总结归纳后发现,学者们从定义、类型、特点、成因,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影响因素方面,只提到了社会因素,但是近些年,一些流行语都是在不公正的或者黑暗的社会现象基础上形成的,比如“我爸又不是”,这句话表现了“我爸是”这件肇事事故的关注,以及对这种现象的谴责。因此,我希望在以后的调查中,从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学历等方面研究这些丑恶的,或者是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对流行语形成的影响程度和恒久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在时间的跨度上研究这些流行语是被沿用还是被岁月侵蚀。

①、裴文倩.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 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3- 4

②、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5- 6, 67, 68, 72, 75, 95.

③ 、杨文全 . 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 [J].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5-130

④ . 胡静 . 校园流行语的社会学意义透析 [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0-52.

⑤ 、王如辰 .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征及规范 [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4):27-29.

⑥ 丛 丽 , 刘 剑 锋 . 大 学 生 言 语 社 区 流 行 语

述 评 [J]. 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08(2):223-225.

⑦ 郑欣.流行语:双重视野下的语言现象研究[J] .青年学研究, 1999 (10)

⑧ 李君 . 大学校园流行语新探 [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5):79-81.

⑨ 王进 . 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 [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1-64.

⑩ 郝静 .2008 年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剖析 [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8-9.

? 、欧晓霞 . 对高校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 [J]. 潍坊学院学报,2008(5):152-154.

 

第二篇: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

[摘要] 本文在调查基础上,从校园流行语的功能、特点、产生原因及其社会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进行了初步探析,从深层次挖掘出大学生们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心理形态、思想倾向、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等,以期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校园;流行语;功能;原因;评价

1 缘起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某一语言社团中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话语。校园作为社会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校园这个独特的环境下自然就出现了具有校园特色、反映青少年学生心理及精神文化的新词汇。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已成为校园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较之高中生、初中生校园流行语及其他人群的流行语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其语法构成的怪异、无规则等方面,更主要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对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一些时尚问题、热点问题等社会现象的特殊反映上[1]。校园流行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受到应有的关注。但遗憾的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大多只是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作一些简单汇总、罗列,而没有从更深层次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不仅可以更深入了解语言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从而为现代汉语、语言学等学科的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更可以从语言外部寻求到促使语言流行发展的一些依据,从深层次探讨大学生们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心理形态、思想倾向、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等,进而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课题组对大理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6份,并分专业、分性别地进行了汇总统计。同时,还深入到同学中进行走访调查,并认真整理笔录近30份。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校园流行语使用中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因此,未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下面将从校园流行语的功能、特征、产生原因及其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大学生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心理形态、思想倾向、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等等。 2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功能分析

从本质上说,语言的价值最终是要在人们的各种日常交际中表现出来的,校园流行语也同样具有交际功能,但同时还兼有了一些自有的特殊功能。在学生日常交际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所以校园流行语的主要功能是情绪功能。从整体上看,校园流行语在 1

使用范围上比较狭窄,具有运用委婉表达以避讳或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因此,校园流行语又具有一定的婉曲功能。同时,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主体有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创造力,经常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语言形式,来达到娱乐的目的,也就是说,校园流行语还具有游戏的功能。

2.1 情绪功能 使用校园流行语的交际属情感关系交际,也就是说,校园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情绪功能,交际话语相比之下更能融入说话人特定的感情因素。其情绪功能主要表现在正向情绪功能和负向情绪功能两方面。

2.1.1 正向情绪功能 校园流行语主要是在学生之间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从交际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是情感型语言交际,主要表现为友人交际和恋人交际。情感交际一般产生于交际双方纯粹的情感关系,交际的动力来源于双方真挚的情感和共同的志趣[2]。而且由于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所以这种交际一般不受规程和制度的制约,加之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校园流行语的情绪功能在交际中往往表现为积极、正向的感情。

调查显示,有61.6%的大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流行语的意图是表达自己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都希望通过校园流行语融入个人的主观情感,尤其是在朋友和恋人交际中使用的流行话语,表现出很强的正向情绪功能。据调查,有23.9%的校园流行语源于影视剧或流行音乐。诸如“爱你一万年”等经典台词,在表意上如果是平时使用略显夸张,也有些做作,但是由于是借用现成的形式,用于特定的语境,因而更能体现恋人之间表白的真诚,有一定的感染力。另外,“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等来源于网络聊天语言的校园新词汇,往往借用数学符号,利用谐音方法来表意,使恋人之间的表白别有情趣和感染力,显示出很强的正向情绪功能。还有一些看似极具暴力倾向的语言,还常常出现在友人交际中。有时朋友抢吃了自己的东西,一般就会故做愤怒状,吼道:“敢抢我东西,找扁啊!”等痞子味十足的语言使用频率也很高。这种语言外壳具有暴力倾向的语言用于友人交际,不但没有丝毫的攻击性、暴力性,反而还显得十分亲近。

2.1.2 负向情绪功能 作为学生口头常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校园流行语也及时反映着学生的心理变化。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渠道,社会暴露在学生面前的阴暗面越来越多,加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完全成熟,在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看法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及时表达出来,但是又迫于一定的压力或受现实环境的限制和个体认识的制约,不便直截表达,于是就选用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白同样的意思。校园流行语基本上反映了当今青年学生的群体心理和部分人生观,体现校园流行语的负向情绪功能。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抱怨某人(事)或对某人(事)感到无奈、气愤时,往往直抒胸臆,表达心中的不满。如“烦死了”、“晕”、“有毛病”、“白痴”等等,它们表现的都是说话人郁闷的心情和无处排解的无奈,同时反映了大学生心态的沉重。“有没有搞错啊”、“我 2

靠”、“去死吧”等则在发泄不满的同时,还展现出大学生血气方刚、大胆质疑、不屑一顾的反叛精神。再如“拽什么拽(云南方言词语)”、“你以为你是谁啊”、“什么东东啊”等流行语在评价讨厌的人、事、物时高居榜首,可见,这些形式上的反问句,在事实上并没有反问之意,表面上是在表明一种态度,事实上则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有很强的负向情绪功能。

2.2 婉曲功能 校园流行语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高校学生有时使用的交际暗语。从整体上看,校园流行语在使用范围上就比较狭窄,使用之初的一个目的就是运用委婉表达以避讳或保护隐私。如高校内部有一些规章制度规定学生不能做一些事情或不好公开讨论一些事情,学生为了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就使用这种交际暗语。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身边使用频率最高的或比较喜欢的流行语中,有不少是具有婉曲功能的交际暗语。如:在高校内部规定学生不准打麻将,学生就以“砌长城”来表达;由于不好公开议论某人如何,学生便用“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用“教(觉)皇”代指很嗜睡的人等等;“轧马路”、“甜蜜一下”等则是恋爱用语,指外出约会,私密性特点比较突出。这些话语在交际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避讳或保护学生的隐私,有极强的婉曲功能。

2.3 游戏功能 游戏功能,指的是通过言语实现的娱乐功能。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主体有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创造力,经常创新性地使用一些语言形式,来达到游戏的目的,实现娱乐的功能。

调查显示,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大多都喜欢用谐音、双关、反语、拆字词游戏等方式进行表达,而严格遵守语法规则的只占4.9%,这说明大学生们使用流行语表达时,除了传情达意的目的外,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放松、娱乐的效果。甚至淡化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属性,而局限于达到娱乐的目的,实现游戏的功能。如“大喜(洗)之日”、“偶像”(呕吐的对象)、“天才”(天生的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等在交际中,尤其是在友人间使用的时候,主要是一种调侃,失去了原有的私密性,淡化了它的交际目的,也不具有攻击性,只是作为一种娱乐的工具来使用而已,这也正是校园流行语游戏功能的体现。

3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产生的深层原因

如果说校园流行语的情绪功能、婉曲功能及其游戏功能是校园流行语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依据的话,那么,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大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近年来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等社会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就是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产生的深层原因。

3.1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因素 首先,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吸收的新知识新信息多,是新词汇广泛流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如“奥吉亚斯牛圈”(指很脏的地方)、“葛朗台”(指很吝啬的人)、“别里科夫”(指顽固、保守的人)等专业性极强的流行语大量出现。 3

同时,大学生外语水平相对较高,使他们的语言信息量增大,新词新语不断涌现,有时也更愿意用部分简洁的外语词汇来表达相应的意思。如“Yeah”、“Oh,my god”、“FT”(faint的缩写,晕倒的意思)等新酷词广泛流行。

其次,由于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们已不再轻松,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如“考研”、“就业”、“创业”、“郁闷”、“去死吧”、“有没有搞错啊”等校园流行语正是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烦躁,甚至怀疑、失望、自嘲的一面,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对高学历和自身素质不断追求的进取意识。

3.2 大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因素 调查显示,有27.9%的大学生把创造新词作为一种时尚,有30.2%的同学使用校园流行语是为了求新求异、寻求新鲜感。校园流行语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一种创造精神,他们想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群体的东西,体现了大学生要求独立的心态。同时说明大学生们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对新词语充满着好感,在日常交往和表达中,更愿意使用“早恋”(早锻炼)、“爆好”(好极了)、“轧马路”(约会)、FB(腐败,指吃饭)等体现大学生独特个性心理的新词新语,而陈旧、古板的词汇却往往不受他们的青睐。

校园流行语大多是幽默的,显示一种独特的交往方式。其中有一部分是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是创造性地借用的,在某些方面体现出当下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调查中发现,第一,很多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而且语言粗俗化,不注重个人修养。如“拽什么拽(云南方言)”、“你以为你是谁啊”、“啊,偶像”、“我×”等等。第二,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情绪控制力差,暴力倾向严重,做事不考虑后果。如“修理他”、“砍死他”、“找扁啊”等等。第三,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态度冷漠,责任感缺失。如“没劲”、“关我屁事啊”、“别赖我啊”等。第四,反映部分大学生心态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化,而且轻视生命。如“崩溃啊,想跳楼”、“我要自杀”、“烦死了”等等,也许大学生未必都会言出必行,但动辄就说到“死”,也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校园流行语反映的都是大学生消极的一面,同时还反映了大学生朝气蓬勃、敢于创新的一面。如“个性”、“正点”等。另外,还反映了大学生追求上进,有一定的忧患意识。“考研”、“过级”、“就业”、“郁闷”、“恶心”等虽然反映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烦躁,甚至怀疑、失望的一面,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等社会现实,适时反思自己,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进取意识。

3.3 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等社会信息的冲击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而网络、影视、时尚杂志、广告等媒介已成为时代前沿信息的重要载体。据调查,有53.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影视、时尚杂志、广告等媒介是对大学生平时的交际语言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只占8.5%。加之大学校园作为科技文化的前沿,大学生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 4

的群体,在他们口中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汇自然也就令人目不暇接。

同时,要求生活快节奏的时代特征对促成校园新词汇流行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生们也更崇尚简洁、方便、快捷,他们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将原来复杂的文字简化或用数字、英文字母等代替,因此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显示出快节奏的风格。如:“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管办”(学生综合管理办公室)、286(智商低)等。 4 校园流行语:汉语的殿堂还是坟墓[3]

“校园流行语”一词,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起来了,对于校园流行语究竟是汉语的殿堂还是汉语的坟墓的争论,也一直都没有停息过。那么,对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都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呢?

4.1 来自反对者的声音 面对这些肆意横行、生猛无忌的鲜活流行语,语言学家往往会感到晕眩。这背后究竟是对传统语言经典的苍白乏力和无力传承,还是对年逾不惑的焦虑和惶恐,抑或是对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的指责和非难?

以语言学家为代表的反对派终于对校园流行语发难,称“流行语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谑和反叛,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分析认为,校园出现大量反常规语言,会对语言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呼吁“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要找找方向了!”心理学专家也认为:“校园流行语良莠不齐,尤其是负面词太多,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净化校园语言。”

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对于校园流行语风靡一时的现象,有些老师也产生了反感和担忧,认为这不利于青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意志情操的陶冶。也有老师表示,年轻人迷恋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更应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

4.2 来自拥护者的声音 拥护者与反对者一样理直气壮:语言是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只要具备交际和传情达意的功能,就有其存在的理由。不懂生活中的语言,只能说明语言学家的失职,怎么反过来指责人家“污染”?

教育科学学院的小张同学说:“使用流行语是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凭什么要受到干涉?” 当笔者问及影视台词何以在同学之间津津乐道时,洱海文学社的一名社员说:“我们钟爱这些台词,是真正为作品本身要表达的精神所感动。”谈到大学生究竟喜欢流行语的哪些方面时,受访的一名女生表示:“这些非常规的校园流行话语是我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法。”还有许多同学都表示:也说不上喜欢其中的什么,就是一种寂寞的宣泄,像唱流行歌曲般,也许领会不到什么实质,但起码能填补有时的无聊空虚。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创造新词汇这一行为的态度,大学生们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只占

3.1%,相反,认为有利于汉语言的丰富完善的同学则占22.9%。如果说这表明的只是一种 5

态度的话,另一项调查数据则反映了一种明确的行为方式。有36.2%的同学乐于接受流行语,并有意创造新词汇或运用新词汇,而表示反感,不愿接受行为的比例只占4.9%,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流行语都有一种亲近的态度。

对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存在的意义,有专家认为,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新词语的活跃程度甚至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标。校园流行语反映的则是一种创造精神,它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大可不必对此太紧张。

研究大学生校园流行语,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了解语言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从而为现代汉语、语言学等学科的教学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从语言外部寻求到促使语言发展变化的依据,从深层次挖掘出大学生们特殊的生存状态,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至于校园流行语究竟是汉语的殿堂还是坟墓,笔者以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些看似合理和不合理的新词语,会随着存在的需要与否而逐渐被接受或淘汰,无需纠缠不休。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92-323.

〔2〕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38-72.

〔3〕胡方.网络流行语:汉语的殿堂还是坟墓〔J〕.青年时代. 2005.(3):46-47.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