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文化建设

10月20日,华西村党委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了华西村50年来发展壮大的历程,提出了“做文化人,建文化村”的目标。

50年来,华西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物质、精神双脚走,尊重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融汇各种文化、创造特色文化,在发展中积淀文化,以文化来反哺发展,形成了华西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被专家学者们喻为“华西持续发展的精神密码”。可以说,如今的华西村,是集花园、林园、果园、公园、乐园于一体的文化大观园。华西村始终把加强文化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华西灵魂”,形成了以体制、机制、班子为核心的“华西机制”,铸就了尊重传统、敢于创新的“华西精神”,从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华西文化”。

一是物态文化层面:建筑文化独领风骚、饮食文化香溢四海、艺术文化奇葩竞放。华西村的建筑已经形成了“不土不洋、土洋结合”,“内外相融、中西结合”的文化风格。金塔、塔群、民族宫、长廊、长城、孔庙、孟庙、天安门、山海关、桥文化等仿造的民族风格建筑错落有致,但同时又仿造了欧式别墅、美国白宫、德国天文台、法国凯旋门等外国著名建筑。高度为328米、名列世界第15位高度的“龙希国际大酒店”已经投用,这幢大楼外部造型呈现“三足鼎立,明珠置顶”之态势,金色球体,碧色柱体,金碧辉煌,象征着华西“三制”相承、如日中天,体现了振奋向上的华西精神和节节攀升的美好寓意。目前,大楼已是一个文化景点、艺术盛典,是华西人共享的文化大楼。华西村的特色风味菜肴已成为游客的必享之品,20xx年6月,由华西村农民组成的代表队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一举获得了团体金奖和4块单项金牌。20xx年,华西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民族美食节”,来宾和游客累计超10万人次。目前,华西已有30多道菜点被评为“江苏名菜”、“中华名小吃”,并曾获多项国际金奖。华西村“中华美食园”,汇聚全国八大菜系,30余种烹饪技巧。整个华西,总共能一次性容纳25000人用餐,场面蔚为大观。华西建村以来,有吸收、收集、积累、珍藏文化艺术品的传统,大到铜钟、石狮、麒麟和龙王、九龙壁等,小到书法、字画、瓷器、雕刻、绣品等琳琅满目。特别是龙希大酒店内,珍藏了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名品,五头各达一吨重的金牛、银牛、铜牛、铁牛、锡牛,还有价值8000万的珍贵原木“小叶紫檀”、荣获“2011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特别金奖”大型玉雕“三山五岳”、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陈明湖创作的“百鲤化龙”、不可复制的西藏“唐卡”、东汉时期难以估价的“聚财罐”,距今8000—10000年的阴沉木,堪称“人类文化的见证者”。大楼博物馆内精心收藏

祝枝山、张大千、李可染、林散之、黄胄、范曾、沈鹏、张海、尉天池等古今名人的字画珍品,以及汇集的各个朝代的各种文化艺术品,总共有7000多件。其中,金牛和银牛被评为“天下第一金牛”、“天下第一银牛”。如今,人们欣赏大楼时,不仅被她的雄伟气势所震撼,而且会被她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吸引。

二是制度文化层面:管理文化符合国情、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组织文化永葆先进。华西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也就是特色“三制”:一是体制,“一村两制、公私合作”,集体控股,个人参股;二是机制,既有激励,又有约束;三是班子,老中青结合,文武将双全。有了“三制”的保障,就能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发展促效益,这样华西不仅管出了好班子、好村民、好职工,而且增加了管理手段、提升了管理效果、丰富了管理文化。华西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三”,一是“三创”——创新、创优、创效;二是“三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有效生产。依靠“三创”和“三产”,华西现阶段的经济转型“越转越想转,越转越会转”。华西村提倡“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制度管人、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人管制度、科学合理、灵活有效” 、“给大家一个平等的舞台”、“给外来人员提供一个事业”的用人理念,无论是本地职工还是外来职工,都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家,凝聚了人心。面向未来的华西村又以“科学发展、节能减排”为标准,规划了“十大项目”:远洋物流、海洋工程、龙希大楼、航空公司、空中旅游、山林喷灌、化纤核钢、能源开发、现货交易、新市启动,展现了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华西村先进的组织文化,确保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力量。19xx年刚建立党组织时,全村仅12名党员,如今的大华西,党员数量已达1968名,村党委下设5个党总支、51个党支部、187个党小组。村党委班子不仅达到了“一信”(信仰共 产 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宽”(思路宽、胸襟宽)、“三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驾驭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能”(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能官能民、能民能官,能进能出、能出能进)、“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做到了“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是行为文化层面:教育文化润物无声,语言文化形神俱佳,产业文化科技促成。华西村深谙“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的道理,坚持德育为先、富而有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道德观念作支撑,使村民一边富

“口袋”,一边富“脑袋”。华西村于20xx年6月率先在基层党组织中成立了村级党校,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思路。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对传统文化和道德加以改造、加工,赋以新的涵义,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里建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壁画,还有建业窑、杨家将、二十四孝亭等传统题材载体,教育村民懂孝道、讲诚信、树正气、明大义。华西村的“幸福园”里立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这5位伟人塑像,有黄帝、炎帝、孔子、墨子、老子传统文化形象和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塑像。老书记吴仁宝还亲自编写了《村歌》、《六爱精神》、《十富赞歌》、《十穷戒词》,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过去的华西人,大多数只会一种“吴语”。现在,中心村35岁以下的村民大多数会讲英语,还有数十位青年出国深造,会讲俄、德、法、日、西班牙等8种外语。老书记吴仁宝堪称“语言大师”,已在各种场合讲过2000多场报告,浓浓的“吴语”,道出了丰富的哲理名言。华西村不仅在发展上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且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了“公有型”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成果让村民共享。积极吸纳现代文化精髓,始终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不断丰富文化内涵,逐步拓展文化产业。还借重新技术手段,建设网络文化产业,进军互联网娱乐、物联网应用、移动数字阅读等行业,打造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研究院,凝聚一批数字技术、数字出版、电子制造的相关产业集群,建立一个百亿级的数字出版基地。华西村开发的易博士电子书,仅用半年时间就超过了日本索尼,位居国内电子书的前三强。

四是精神文化层面:以建设精神文明、繁荣戏曲文化、组织节庆文化推进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和诚信观。华西村80年代末设立了全国首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全面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产、供、销”。“华西特色艺术团”自编自演各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戏的京剧、锡剧、越剧、杂技和歌舞,如《诚信典范》、《华西百桥图》、《人人爱唱“六爱”歌》、《要看稀奇到华西》、《科学发展观》、《和谐华西》、《这个道理真可贵》、《美丽的华西村》、《将相和》、《五女拜寿》、《姑嫂比武》等优秀节目,每年演出500多场。从20xx年开始,华西村每年都要热热闹闹地过“三个节”:一是立夏“诚信节”,二是立秋“旅游节”,三是立冬“孔孟节”。“三个节”的最终核心是诚信。村民家庭,已经户户接通了宽带,家家配有健身、书房功能的活动室,家家有藏书。今年,全村征订报纸、杂志达1万余份。读报、看书、上网、健身等已成为华西人生活的主流。每户村民家庭还建立了“五室”:学习室、荣誉室、接待室、餐饮

室、健身室等。教育村民文明上网、守法上网。不能只懂电脑,没有头脑,也不能光有头脑,不懂电脑,一定要既懂电脑,又有头脑,提高效率,为我所用。 华西村的强村富民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文化建设之路。如今的华西村,不仅是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象征,更是新时期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牌。

 

第二篇:参观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参观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按照县委安排,4月6日至13日,以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为目的,我们带领全县县、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17名党支部书记到江苏省华西村进行了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期间,实地参观了华西村高度发达的工业园区,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园艺中心,设计精心、配套齐全、洋气十足的农民别墅,广纳世界各国微缩建筑的世界公园,外观别致、高高耸立的塔群;在可容纳千余人的民族宫先后听取了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题为《坚持华西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的讲话,老书记吴仁宝关于华西村的介绍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见解;与华西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密切接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耳闻目睹的情景,使我们充分领略到华西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之新、气魄之大、速度之快、活力之足,全体考察学习的同志倍感精神振奋、眼界大开。很多村书记感慨万千,总的感觉是所看很感动,所听很激动,所访大触动,回平江要快行动,纷纷表示要虚心学习华西经验,虚心学习吴仁宝,千方百计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更快更好地富起来。华西村党组织的坚强有力领导,华西村的特色发展道路,华西人的艰苦创业精神,确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基本特点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四十八年来,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敢为人先,创新创业,铸就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华西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发展道路坎坷曲折。70年代初,华西村仅有667人,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老书记团结带领华西人,围绕制订的《15年发展远景规划》,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984条田埂,削平57座土墩,完成110多万土方,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至19xx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创办小五金,吴仁宝又率领华西村人悄然发展起村级工业。至改革开放前,华西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 ,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19xx年3月,与上钢二厂签下了合作协议,一年后上钢二厂与华西联营的申华线材厂建成投产。从19xx年起,该厂以每月2.5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第一个10亿元级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xx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十多年来,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是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生产发展:“十五”期间,华西集团继20xx年实现销售超百亿、20xx年销售超两百亿后,20xx年又一举突破销售三百亿大关,华西集团成功跻身全国一千家大型企业的百强之列,排第94位。全村有60家企业,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国4万多人就业。村级集体资产达30多亿元,人均资产130多万元。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生活宽裕: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全村有小车600多辆,每户家庭最少的有1辆,最多的有3辆。真正实现了“基本生

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乡风文明:该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华西村目前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村容整洁:华西村坚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作为做优环境的着力点,实现了农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了“一分五统”的村级管理新思路,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主要经验

根据这次参观考察情况,总结华西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常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发展的成效来奏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多年来,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依靠创新,华西积极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和私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依靠创新,华西率先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品牌合作,创造了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发展奇迹;依靠创新,华西积极推行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依靠创新,华西把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自强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种志向,是一股锐气,更是一种奋勇争先、敢于超越的境界。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江南小村,发展成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幸福村,靠的就是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面对“十五”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荣誉,华西人没有陶醉,没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提出“各地学华西,华西怎么办”的思考,确保在未来5年内,实现“五个五”(即20xx年实现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投资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伟目标。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吴仁宝老书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华西村带头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有效地调动了华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华西村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正是有了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集群,才撑起了华西集团三百亿级规模的巨型大厦,并推动华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

民优先,善于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进民富,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营造强大合力。

三、几点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西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户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他偏偏要收参观者十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为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吴仁宝曾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他还说:“是共 产 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 产 党员?!”几十年来,在“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个亿。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启示之四,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 产 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过去,我们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虽然在消除两极分化、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方面发挥过作用,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村级经济薄弱使农村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差;社会救济、社会扶持基本上依靠村民个人的少量募捐和政府的财政性拨款,很难大面积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助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的组织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