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话题作文导写一

作文导写 (一) 童年回忆

卷首语

童年是我们口中吟唱的一首歌,是我们心底最清澈的那眼泉,是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蓝天里最快乐的那只雁。童年他播种在树边山岗的田园里,它藏在城市喧嚣的院子中,它抖落在小伙伴飘飞的衣袖里??看,它咧着嘴,躲在青黛的山峦中偷笑;它乘着风,在天空飘逸的云朵里穿梭;它张开好奇的帆,装着金色的梦,载着我们一同启航。

童年是天真无邪的笑脸,童年是幽默滑稽的语言;童年是轻盈欢快的舞蹈,童年是??打开记忆的心窗往事浮现在眼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童年是草丛里的蚂蚱,一蹦蹦出满山的童话; 童年是水洼中的蝌蚪,摆动岁月快乐的尾巴; 童年是树桠上的鸟巢,放飞多少神奇的梦想,

童年是屋檐下的眺望,远远近近,都是妈妈的牵挂。

要求: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构思作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书写认真。

立意点拨:

童年回忆:角度一:童年是草丛里捉蚂蚱的童话。 角度二:童年是水洼中捉蝌蚪的岁月。 角度三:童年是树桠上掏小鸟的回忆。 角度四:童年是屋檐下妈妈眺望时的牵挂。

?? ??

高分妙招: 打造作文亮点 点燃写作智慧

作文批改或阅卷时,常有语文老师为一篇作文的立意深刻或气势磅礴而拍案叫绝;为一位考生的文思飞扬或知识广博而交相传阅。有时一个亮丽的开头,一个蕴借的结尾,一个充满哲理的句子,一段饱含深情的表白,一个则撼人心魄细节,也让阅卷老师啧啧称赞。这些精彩之处的光芒不仅照亮全篇,而且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拨动其情弦,激活其灵感,引发其共鸣。这些精彩之处,就是近些年所说的作文亮点。“商业登记/“

作文亮点的基本内涵

有语文教育专家针对考试作文说,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就让它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光彩,如果不能像星星一样闪光,那么,至少要留住几只萤火虫,把文章点亮。这里所说的“太阳”,“月亮”“星星” “萤火虫”,就是一篇作文的诱人之处与闪光之处,即作文中的亮点。

中考作文阅卷一般是两位教师“背靠背”地批阅一篇作文,但判分的弹性依然存在。在一分钟或几十秒钟“定生死”的情况下,所阅作文若呈现一点亮点,展露一点亮色,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进而产生“这小家伙还可以!“的赞叹,判分高一点是不奇怪的。反之,如果作文没有亮点,”四平八稳,波澜不惊“,难以激发起阅卷老师的给分热情。也就是说,作文亮点是影响作文评估的积极因素。一个考生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熠熠闪光的亮点。

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打造作文亮点,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写好一篇作文,需要涉及诸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观察能力,审题能力,选材能力,提取能力,运思能力,布局能力,表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常常是综合在一起的,也是比较抽象的,其心理“内隐性”比较强而实际“行为性”比强弱。这些作文能力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与可评估性,要想依此进行作文训练只能“说起来好听,做起来不灵。“而作文亮点与此不同,有着具体的可观察性与可评估性。比如标题是否亮丽?开头是否诱人?结尾是否蕴借?中学生大都能看得出来,好的可以继承或模仿,差的可以改正或避免,所以,作文亮点具体的可观察的而具有训练的可操作性。

作文亮点的主要内容

标题亮丽。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要立题目。所谓题目,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额”,额,是人的面部最高的面积最大的显着部分,目,即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如“最宽广的孤独“,新颖诱人,含蓄深刻,妙趣横生,不看内容,单看题目就已不同凡响,就能打动阅卷老师,就能拿到作文的高分。拟题应遵循下列原则:精练而贴切,角度适宜,范围适度,简洁而醒目,一语中的,要言不烦;警策而新颖,不落窠臼,抓住读者。当然,尽量不用现成的话题作为文章的题目。

开篇诱人。元朝时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凤头就是说,起头要美丽,有如凤凰之首。”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可以设置疑问,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论哪种方式,都应遵循下列原则:要点题,明点,暗点都行,要新颖,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考场作文尤其要入题快,要迅速表现文章内容,“过场”,不能太长。议论文要尽快,记叙文要像电影一样“早点开演”,“缩万里于尺幅,摄百态于笔端”。

结尾意蕴丰富。结尾是文章结构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能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这一笑,可使人驻足,令人心动。元人乔梦符认为,好的结尾

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明人谢榛说: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尾要言有尽意无穷,有余味耐咀嚼。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这样的结尾不仅为文章增光添彩,而且耐人寻味,让读者读完文章难以释怀,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可以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或充满激情地呼吁,可以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可以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当然,应该尽可能照应开头与标题,使结构圆合,前后呼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中心凸显。考试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文章,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抓“警策”。这就需要考生学会凸显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映文章的要点;否则,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你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话,吃亏的显然是你自己。在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中,凸显中心的主要方法是设置中心句。中心句安排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均可以;中心句的出现的频率,一次、多次均可以;中心句的层次,有全文的中心句,也有段落的中心句。段落中的中心句最好放在开头,这样“一目了然”。有考生还用小标题来代替中心句,也是一种办法。在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中,凸显中心的主要方法比较多,可以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中心,可以通过形象描绘寄寓中心,也可以直接抒情明示中心。

思想深刻。思想深刻,在于作者能察他人之不能察,悟他人之不能悟,思他人之未所思,言他人之未能言。在于作者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提取、立论之时,有独到的眼光,有别致而正确的认知。思想深刻,既是作者卓越才识的表现,也是作者辩证思维的表现。

大气磅礴。“文以气为主”,中国的古文大家都追求文章的大气。庄子文汪洋恣肆,孟子文雄辩滔滔,贾谊文气势磅礴,让人读后有境界开阔、痛快淋漓之感。高考作文,如能写出一点这样的大气,便易于打动阅卷老师,易于获得高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这种大气之文呢?关键在于抓住一个“大”字,诸如大题材、大主题、大境界、大智慧、大意象、大精神,就能写出大气磅礴的作文来。

选材别致。写文章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如果选择上好的面料做衣裳,做出来的衣裳就美观、挺括。如果面料质地低劣,即使工艺高超,也制不出好服装。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

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根据写作的目的,所要告诉读者的道理,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要多选;和中心思想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也要选,但要少选,只要不影响把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清楚就行;和中心思想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不选。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

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

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文化丰富。作文如能合理地运用文化,将使文章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使阅卷老师为之一震,容易获得高分乃至满分。这样的作文可以称为“文化作文”,类似于散文中的“文化散文”。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写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与审视题材。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看黄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物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都是典型的文化意象,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喻指。

作文评改细则:

基本要求:

一、书写:书写美观 5 书写认真 3 书写一般 2 书写潦草1 二、语言:表达效果好10 语言乏味 6 语言罗嗦 4 病句较多 2 三、内容:内容丰富 10 内容较少 6 内容空洞 4 四、选材:材料典型 10 材料扣题 6 材料随意4 五、中心:中心鲜明10 中心含糊 6 中心散乱 4

六|、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5;思路混乱、结构松散、首尾脱节3 特色要求;酌情加1—4分,加到50分为止。

1. 感情特别真挚感人,对人生、社会、自然有独特感受。 2. 立意新颖、深刻。 3. 构思巧妙。

4. 语言有特色:生动优美、幽默流畅、朴实感人、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化味

儿浓、大气磅礴??

 

第二篇:“挫折”话题作文导写

【作文题】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凡伟人,无一没经受过挫折的磨练,然后才成就一番伟业。 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②要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话题阐释】

以“挫折”为话题写作文,有许多切入的角度和可行的思路:可以采取排比构段的方法,或列举对待挫折的种种积极态度,或列举挫折对人生的种种积极意义,写成气势雄浑、文笔飘逸的散文;可以叙述自己遭遇挫折的经历,畅谈面对挫折的感受和启迪;可以寓道理于故事,委婉地表达如何对待挫折;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分析挫折话题的方方面面,从挫折出现在人生中的概率、意义及如何去面对它等方面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述,阐释对挫折的认识。

关于挫折,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佳话和诗文名句,如果能在文中巧妙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定能彰显作文的文化底蕴,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吸引老师赞赏的目光。

写作前,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以下方面打开写作思路。

一是挫折出现的概率。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总是难以避免,学习成

绩的下降,同学关系的不良,家庭成员的不睦,身体突发疾病,目标难以实现……这些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冲击,产生一种“挫折心态”,一方面让人在现实中变得消沉,好像看不到未来,感到乏味和无聊,另一方面却又让人有一种激愤,觉得这是社会对自己不公不义的结果。 二是挫折与成功的关系。挫折与成功相伴相随。挫折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冷漠,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教益,使人接受教训,还可磨炼意志,使人坚强。如果能从挫折中总结教训,从跌倒处爬起来,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是对待挫折的态度。邂逅挫折不必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把挫折当成人生的必修课,因为,挫折感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必需的营养品,缺乏它,人就会因“缺钙”而患上软骨病;把挫折当成人生的调味品,因为,正是由于经历过挫折与失败的洗礼,我们才能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平和心态;把挫折当成人生的铺路石,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佳作赏析】 向挫折微笑 涂丽琴

礁石的挫折,是无休无止的恶浪,但它们总是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骏马的挫折,是绵延不绝的巍峨,但它们依然奔腾不逡,含着微笑,看着群峰;我们的挫折,是难以胜数的坎坷,但我们应该锲而不舍,含着微笑,面对崎路。

向挫折微笑,展示的是勇敢者不屈的信念。

童第周,我国盛名远扬的生物学家。少年时生活十分贫苦,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入宁波师范医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他试读半年。面对困难,童第周没有气馁,而是微笑着接受事实,废寝忘食,发愤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

成了生物学专业的高材生。正是由于他不向挫折低头,勇敢地战胜困难,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向挫折微笑,体现的是乐观者奋起的动力。

爱迪生,世界“发明大王”,家喻户晓。然而他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惨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研究,而是在灾难中竖起奋起的旗帜,在厄运面前坚定前行的步伐,向挫折微笑。他以惊人的

冷静面对废墟,甚至感谢大火将以前的谬误过失烧得一干二净。在火灾刚过去的第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向挫折微笑,凸显的是无畏者执着的毅力。

徐霞客,铸就《徐霞客游记》,彪炳史册。他为了实现少年时“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的梦想,徒步跨越千山万水,“风餐露宿,常是饥寒交迫;常遇毒蛇盗窃,处境殆危”,但他向挫折微笑,在“洞穴栖身”的磨难中孕育执着的毅力,在“云雾做伴”的多舛中撑起不灭的信心,终于以30年的努力,写成了这部地理学巨著。纠正前任著述中的诸多谬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应有礁石的品质,向挫折微笑,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中,惊遇“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欣喜。

我们应有礁石的品质,向挫折微笑,让我们在“海风天雨浪潮涌”的

砥砺中,实现“少年立志当拿云”的抱负。 (选自《考试报 读写天地》)

【点评】此文有四大得分亮点:一是开头运用排比句,以“礁石的挫折”“骏马的挫折”起兴,引出“我们的挫折”,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二是主体部分以“向挫折微笑,……”构成排比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向挫折微笑”的精神和品质,思路清晰,结构井然;三是三个方面各举一个

典型事例为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四是恰当引诗文名句,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功底。

(已发表于纸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