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大事年表

 

第二篇:日本战国史书评

浅谈日本战国政治制度

——《日本战国史》书评

都知道中国有个战国时代,也都知道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从春秋时代而来,我们的近邻日本同样也有战国时代,尽管日本的战国时代不能与我们的战国时代同日而语。当今的中国,一定要对我们中国的近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不可不洞察其历史,而战国这段历史,正是日本历史长河中的恢弘一笔。

通过阅读《日本战国史》(陈杰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2-01),一窥到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历史镜像。陈杰将日本这段起伏跌宕的时代完好详细地展现给我们,并且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段历史复述,写的有评有据,从“风起云涌”,到“信长之野望”,再到“三个恶人”,最后到“中国之雄”,生动形象的再现英雄辈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战国岁月,在我们感伤缅怀英雄的同时,更应取其精华,深究其内在的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体会。

在这里,我不想简单的叙述书中的历史记载,而是选择战国这段历史里面的某一特质——政治制度,来阐述一下我对这本书和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时间,一般认为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乱世中,日本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文化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日本的方方面面都遗留着战国时代的影子。在战国这个乱世中,有过“桶狭间夜袭”、“严岛合战”那样惊心动魄的谋略交锋,出现过清水宗治、浅井长政那样凄婉壮丽的悲剧英雄,也留下了安土城、大坂城那样豪华绮丽的历史遗迹。整个战国时代,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日本战国时期对日本整个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的,乱世中形成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值得我们去深究。通过阅读《日本战国史》这本书,不是单单了解历史本身,虽然书中作者按照各个势力集团的兴衰次序一一道来,但我要透过历史的尘埃,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战乱纷飞时代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城市的兴起

室町时代后期,随着农民起义和庄园崩溃,农民对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松弛,工商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发展,15、16世纪,工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这些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西欧中世纪城市那样的自治城市。从政治上看,这些城市拥有自己的武装,有自己的行政设施。他们都享有守护和领主不入权,排除了国家以及领主势力对城市内部事务的干涉。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和独立的检查和司法权力,建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另一类城市称为“城下町”。“町”在这里就是“市”的意思,城是封建领主的驻地,“城下町”就是他们在城附近设立的市集。各地的大小封建主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为了吸引人口,增加财政收入,纷纷在自己的领地内建立了这一类城市。城下町数量特别之多,规模大小不一,他们虽然没有政治自主权,但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正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力量,市民阶级的力量迅速增长。而城市的崛起为政治制度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封建制度模式

日本的封建王朝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暂,近几百年的时间,发生了巨大的政治转变。

从经济结构看,日本封建庄园主要分属三个系统:一是皇室和朝廷公卿所谓的公家系统庄园;二是寺院神社所领有的庄园;三是以幕府将军为首的武家系统领有庄园,这是领主势力最强的一股,类似于西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

从政治结构上看,政治制度上采取双头制即“天皇与将军”。日本虽是君主制,却与中国的君主专制大有不同。全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是天皇,中国的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为一个人参与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则作为神统治日本。天皇是公家首领,其家臣为贵族血统的公卿。也正是因为双头制,促使在幕府末年的时候各地大名以天皇的名义推翻落后的幕府体制,即明治维新。日本跨入现代化。同期的中国因为中央过于集权,导致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后,革命派全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现在中国青年的迷失与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政治制度的差距可以说是中日如今文化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官职与役职,将军为武家首领,是全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掌管地方大名和诸势力,掌握全天下的军事经济文化。大名为各地的地方官,各有役职,如幕府管领、关东管领、奥州探提、羽州探提、萨摩守卫、伊贺守卫等。

双头制的好处是天皇可以不必对政治上的失败负责,即可“万世一系”,保证皇族的血统传承,日本人对天皇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自来自于此。战国是个下克上的时代,不过谁也不敢挑战天皇权威。霸业的创始者织田信长、继任者丰臣秀吉、再到后来乱世的终结者德川家康都对天皇毕恭毕敬。乱世的风云儿三好庆次、松永久秀也不敢拿天皇开玩笑。各地大名如“军神”上杉谦信、“战将”今川义元都恭恭敬敬地需抬出天皇的旗子“上洛”,即“进京”,与中国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很相似,可想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从附庸结构上看,家臣制度是层层效忠的。家臣只对自己主上负责:家臣的家臣不是家臣,主人只能管理自己的家臣。这和西欧时期“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极为相似。家臣数量的多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定。家臣之首为家老。家臣有两种,分为谱代家臣与外样家臣。谱代家臣就是指数代侍奉同一个领主家族的家臣,这样的家臣一般更为忠诚,也更为自己的主子所信赖和重用。与其对应的称“外样”,指新近依附的家臣,或者是屈从于大领主的地方豪族。无论是织田信长,还是丰臣秀吉,或德川家康,家臣在他们面临危机的时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或献身救主,或起义叛变,或销声匿迹,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幻。

三政权和法律结构(总结)

由于纷乱的战国时代使得日本政治结构日益分散,这几百年的此起彼伏,各大势力的兴衰无长,堪比中国的五代十国历史时期,政权统治也表现出多元模式。公家与武家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二重政权长期并存,强大的寺院、神社势力也介于其间,地方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所谓“国”。导致一元化的集权统治无法或难以维持,统一的政府和权力难觅踪影,各种法律并存,司法权严重分立——朝廷法、国衡法、幕府法、大名法、寺社法、分国法等,令百姓无所适从。在书中,作者从各大家族的崛起、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谁掌权谁就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法律体系,统治集团的频繁更替让这个错乱的时代变得漂浮不定,直到最后的“吃日本战国麦子的人”——德川家康的当权,让战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趋于稳定和统一。

天下大事,历来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这个几百年来的战国时代,日本这一民族的多元化、个性化、矛盾化的特点得以体现,一系列政权的更替,让政治制度激荡起伏,对后来的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读《日本战国史》,带着对日本战国历史的兴趣,带着对日本民族了解的渴望,带着对日本政治制度的摸索分析,心中逐渐有了新的轮廓和印象。好个风云变化的战国,好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好个复杂迭起的政治制度,好一本《日本战国史》,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广了我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