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梵高 林鸿儒

如何理解“被误读的梵高”

姓名 林鸿儒 学号1453025 专业 生命科学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家必须自身是穷苦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去观察世间人生百态,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心中的世界。然而这个世上总存在着一些“例外。”文森特·威廉·梵高,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家,尽管他常常被人们所误读。

“梵高经常被人误解为艰苦、准备好的画家,他本能地看见什么就迅速画什么。而事实上,凡高的黄昏和黑夜详尽反映了他开阔的文艺知识。”在1888年,他写给妹妹威尔的信中提及到,在他画第一幅星夜画布时,他受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启发:“他看见?在广阔的密布星星的穹隆下-这上天人们称为上帝-在世界上一恒不变。”当我们想到梵高,想到这位人生“苦难”的艺术家,他的“苦难”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却往往忽略了他自身从小培养的良好艺术素养与文化知识。

我们知道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但什么是印象派画家,个人感觉就是穷困潦倒(毕竟当时印象派作品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穷的只剩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笔一挥,辅以浓墨重彩的绘画风格,画出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在我这个外行人眼中,觉得只有“哪根筋搭错”的人才能画出如此“美丽”的作品。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以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成为了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他 不 差 钱 !!!他,叫梵高。

要了解“与众不同”的梵高,我想也许要从其出身谈起。梵高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的叔叔们是画商。他的弟弟提奥在后来成为了成功的艺术画商。等等,我们讲的是梵高,那为什么提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使梵高成为了一种人——不差钱的人。历史上许多艺术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凭借画画这门技艺来养活自己。而梵高不一样,从小的艺术熏陶让他深深爱上了画画,似乎得了一种“不画画会死”的病(开个玩笑)。我们知道梵高生前只卖出去一张画《红色葡萄园》,400法郎,大约是他弟弟给他的2个月的生活费。可是这点“小钱”却让不差钱的梵高受宠若惊。毕竟他一辈子只卖出去一幅画。

是什么让不差钱的梵高能够甘于寂寞,待在一个小镇里,不断的创作?是一颗纯粹的心灵,是一种对艺术的深深热爱,是一股敢于表达自我,想做就做的意志。这最后一点,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性格古怪”却常常成为了我们解读梵高的切入点。那么我也从这点切入吧。

初恋遭受重大打击,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他偏执而又孤独,嗓门粗大,举止无礼,招人厌烦。他被小孩子称作红头发的傻瓜,被大人称作三十岁的白痴。他割下自己尖叫的耳朵,却毫无知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任烛火将自己的手掌灼烧至暴皮起泡??种种正常人不太会做的事,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以致他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临终的时候,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言:“这苦难啊,永远也不会终结”。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同情他。我们阅读梵高的苦难,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梵高的生活比照,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投射在他的身上,于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就这么风马牛地有了联系。也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的,梵高,常常成为了困苦艺术家逆袭的代名词,无数中小学生

用梵高的事例做为议论文的论据,说他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从事艺术事业,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一个不差钱的,真正喜欢艺术的艺术家。然而我们,却遗忘了他的艺术,只记得他在“困苦中奋斗”。

其实,如果梵高生活在当下,我想在如今这个包容的社会,用“有钱,任性”这两个字能够很好的诠释梵高。然而,他生活在过去,生活在一个自己的艺术,自己的行为不被接受的时代。一个纯粹的心灵,惨遭压抑。一个敢爱的人,被伦理所束缚。种种对爱的追求,在我们眼中演变成了生活的苦难,成为了他性格怪异的标志。即使梵高活得并不如意,但他还是从事着艺术创作,他对艺术的向往,无人能挡。

纽约市博物馆当代艺术展馆的馆长-法国印象主义者卡米耶.毕沙罗的曾孙说:“我们通常认为梵高是无惧、疯狂、热情挥洒着画笔,在他的白天的作品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夜晚的阿尔勒咖啡厅,他的触角受到约束,你同样看到作品中的睿智。虽然他经历了精神痛苦和忧郁,但他从没有停止欣赏自己所为,这令人十分惊讶。

梵高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做艺术家。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画面上,可是他的画作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这就像一个世所罕见的歌唱家,拼将全部生命向着茫茫天宇引吭高歌,可大地上却没有一个听众,没有一丝回音。悲哀啊,上帝造就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旷世奇才,却没有相应地造就出能够欣赏他的观众,致使他终生都被误解被忽略被漠视被遗忘,他甚至羡慕像雷诺阿、莫奈、莫里索等画家,他们都能够幸运地被众人讥笑和咒骂,而梵高就连被人们讥笑和咒骂的资格都没有。他好像完全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但是梵高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画什么! 其实梵高早已习惯于忍受苦难。但是,即使他是超人,其忍耐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还要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我曾读到一些不负责任的美术史家的论说,他们认定梵高是在精神病发作的情况下开枪自杀的。这无疑是对梵高的又一次误读。事实上,梵高在做出自己的最后抉择之际,头脑异常清醒。这在他写给他的弟弟、也是对他的艺术最理解、最珍爱的艺术品经纪人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表露得十分清楚,他写道:“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希望你能够马上看到这些画——我认为这些画会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告诉你??”

一个拥有着强大内心,对自己所认同的艺术至死不渝的梵高已经跃然纸上。 有空看看他的画吧,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真正的伟大。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 你会看到到那个迷惘的梵高,那个痛苦的梵高,那个热爱太阳的梵高。他对自己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但他还是枯萎了,这么多这么多的苦难,一个平凡的生命不能承受。1890年7月29日,他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他走的那天,夜晚繁星点点。

文中对梵高的描写和评论部分取材于百度,个人语文功底有限,还望老师海涵。

 

第二篇:被误解的梵高 林鸿儒

如何理解“被误读的梵高”

姓名 林鸿儒 学号1453025 专业 生命科学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家必须自身是穷苦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去观察世间人生百态,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心中的世界。然而这个世上总存在着一些“例外。”文森特·威廉·梵高,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家,尽管他常常被人们所误读。

“梵高经常被人误解为艰苦、准备好的画家,他本能地看见什么就迅速画什么。而事实上,凡高的黄昏和黑夜详尽反映了他开阔的文艺知识。”在1888年,他写给妹妹威尔的信中提及到,在他画第一幅星夜画布时,他受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启发:“他看见?在广阔的密布星星的穹隆下-这上天人们称为上帝-在世界上一恒不变。”当我们想到梵高,想到这位人生“苦难”的艺术家,他的“苦难”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却往往忽略了他自身从小培养的良好艺术素养与文化知识。

我们知道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但什么是印象派画家,个人感觉就是穷困潦倒(毕竟当时印象派作品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穷的只剩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笔一挥,辅以浓墨重彩的绘画风格,画出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在我这个外行人眼中,觉得只有“哪根筋搭错”的人才能画出如此“美丽”的作品。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以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成为了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他 不 差 钱 !!!他,叫梵高。

要了解“与众不同”的梵高,我想也许要从其出身谈起。梵高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的叔叔们是画商。他的弟弟提奥在后来成为了成功的艺术画商。等等,我们讲的是梵高,那为什么提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使梵高成为了一种人——不差钱的人。历史上许多艺术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凭借画画这门技艺来养活自己。而梵高不一样,从小的艺术熏陶让他深深爱上了画画,似乎得了一种“不画画会死”的病(开个玩笑)。我们知道梵高生前只卖出去一张画《红色葡萄园》,400法郎,大约是他弟弟给他的2个月的生活费。可是这点“小钱”却让不差钱的梵高受宠若惊。毕竟他一辈子只卖出去一幅画。

是什么让不差钱的梵高能够甘于寂寞,待在一个小镇里,不断的创作?是一颗纯粹的心灵,是一种对艺术的深深热爱,是一股敢于表达自我,想做就做的意志。这最后一点,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性格古怪”却常常成为了我们解读梵高的切入点。那么我也从这点切入吧。

初恋遭受重大打击,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他偏执而又孤独,嗓门粗大,举止无礼,招人厌烦。他被小孩子称作红头发的傻瓜,被大人称作三十岁的白痴。他割下自己尖叫的耳朵,却毫无知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任烛火将自己的手掌灼烧至暴皮起泡??种种正常人不太会做的事,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以致他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临终的时候,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言:“这苦难啊,永远也不会终结”。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同情他。我们阅读梵高的苦难,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梵高的生活比照,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投射在他的身上,于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就这么风马牛地有了联系。也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的,梵高,常常成为了困苦艺术家逆袭的代名词,无数中小学生

用梵高的事例做为议论文的论据,说他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从事艺术事业,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一个不差钱的,真正喜欢艺术的艺术家。然而我们,却遗忘了他的艺术,只记得他在“困苦中奋斗”。

其实,如果梵高生活在当下,我想在如今这个包容的社会,用“有钱,任性”这两个字能够很好的诠释梵高。然而,他生活在过去,生活在一个自己的艺术,自己的行为不被接受的时代。一个纯粹的心灵,惨遭压抑。一个敢爱的人,被伦理所束缚。种种对爱的追求,在我们眼中演变成了生活的苦难,成为了他性格怪异的标志。即使梵高活得并不如意,但他还是从事着艺术创作,他对艺术的向往,无人能挡。

纽约市博物馆当代艺术展馆的馆长-法国印象主义者卡米耶.毕沙罗的曾孙说:“我们通常认为梵高是无惧、疯狂、热情挥洒着画笔,在他的白天的作品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夜晚的阿尔勒咖啡厅,他的触角受到约束,你同样看到作品中的睿智。虽然他经历了精神痛苦和忧郁,但他从没有停止欣赏自己所为,这令人十分惊讶。

梵高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做艺术家。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画面上,可是他的画作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这就像一个世所罕见的歌唱家,拼将全部生命向着茫茫天宇引吭高歌,可大地上却没有一个听众,没有一丝回音。悲哀啊,上帝造就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旷世奇才,却没有相应地造就出能够欣赏他的观众,致使他终生都被误解被忽略被漠视被遗忘,他甚至羡慕像雷诺阿、莫奈、莫里索等画家,他们都能够幸运地被众人讥笑和咒骂,而梵高就连被人们讥笑和咒骂的资格都没有。他好像完全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但是梵高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画什么! 其实梵高早已习惯于忍受苦难。但是,即使他是超人,其忍耐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还要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我曾读到一些不负责任的美术史家的论说,他们认定梵高是在精神病发作的情况下开枪自杀的。这无疑是对梵高的又一次误读。事实上,梵高在做出自己的最后抉择之际,头脑异常清醒。这在他写给他的弟弟、也是对他的艺术最理解、最珍爱的艺术品经纪人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表露得十分清楚,他写道:“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希望你能够马上看到这些画——我认为这些画会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告诉你??”

一个拥有着强大内心,对自己所认同的艺术至死不渝的梵高已经跃然纸上。 有空看看他的画吧,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真正的伟大。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 你会看到到那个迷惘的梵高,那个痛苦的梵高,那个热爱太阳的梵高。他对自己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但他还是枯萎了,这么多这么多的苦难,一个平凡的生命不能承受。1890年7月29日,他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他走的那天,夜晚繁星点点。

文中对梵高的描写和评论部分取材于百度,个人语文功底有限,还望老师海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