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南昌大学的一封信

给南昌大学的一封信,九秩昌大,庆典后多少留点思考

南昌大学,

你好,很多人和你结缘,源自于所谓的高考失利,但是既然来了,你的那颗樟树的徽章就印在了我们的骨子里,永不消逝,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愧对这棵樟树自由的蓝色。

这篇文章,让我酝酿了很久,但是一直不敢轻易的发出来。因为我怕在激情之下把对现实社会和民族普遍性的东西掺杂到对母校的反思中,让我的母校受无妄之灾。

那个时候正在做校庆的准备,恰逢厦门大学也是90周年校庆,清华已至百年。 那个时候,看见了蒋方舟童鞋给清华的一封信,所以作为引子,我就只能在我的文章中大肆引用他的文字了。大概这就是知名作家和我们不知名的人的区别吧,名人说的话就是名言,而百姓说的话,多说是句俗语,想让人信服就只能多引名言了。于是请允许我暂且怀旧:

那个时候,学弟的QQ签名说“厦大和昌大都是九十年校庆,南昌会来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有点不好意思告诉他,由于历史的沿革,挂在南昌大学校史馆里面的十一位院士,没有一位是“南昌大学”培养出来的,更不好意思告诉他,由于有医学院的存在,我们不仅像外界争议的一样凭空多出来20年校史,更添了四五位工程院士。

那个时候,我们坐观清华校庆,笑谈他们开成了“常委会”,新浪微博上面天天有人转发质疑的声音:“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29位大师,全部出自19xx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世;被批斗、抄家、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当我们骄傲自豪地赞美出自清华的这29位大师时,有否想过,这些大师,没有一位出自19xx年后清华?”

那个时候,蒋方舟童鞋给清华写了封信。

她说,大师离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大势如此,学院当然不能幸免,所以也别再长歌当哭了罢。

她说,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政府——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摸样。

她说,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然后我想,如果我写一封信给我的母校,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还没有被看到就找不到了呢?

然后我想,中国大概就是这样子吧,我要做的不是要让我的同学不相信什么,而是让他们不麻木于什么,甚至不利用什么。

然后我想,这真的是太难了,清华如是,昌大又如何?

是的,昌大。南昌的人都习惯叫他南大的,就像天津人叫南开为南大。但是当你在正式场合的时候,你的同学就会纠正你说“南大有南京和南开呢,咱们是昌大”,我不知道这个是版权意识的加强还是自我意识的减弱,但是我总觉得他是把“咱们是昌大”中间的“只能”给随口去掉了。

后来我们开始全民化的致力于#九秩昌大,祝福有我#的庆典中来,最重要的工作竟然是把写着1940的校徽全部换成1921。于是乎就有关于历史尊重与传承的质疑的声音,于是乎也会有人不屑的说,原来是这样啊,历史就是主教楼上面大校徽上用A4纸写着21盖住了原来的40。

可是我觉得,既然历史存在,既然曾经有过,就传承下来也不算是什么大事的。就算

是没有19xx年的那个国立中正大学的血统,我们承接了它的精神,也未尝不能说自己不是原来那个学校,特修斯之船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很有必要花精力去研究的东西,因为,这种清谈于社会于全人类都是无用功,在算效率的时候只能做分母的。

看一个人的好坏,看一个学校的优劣,看一个群体的作为,难道不是应该向前看的么?和去思考未来如何创造新的价值与辉煌相比,和去反思现在还有什么不足相比,去怀疑过去或是赞美过去,不是很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么?九秩昌大,只不过是这样一个承接而已。 为此我们就应该去研究我们差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感谢现任的周文斌校长,带给了我们新的校区新的平台和新的硬件,这是发展的一个基础。毕竟你在土窑里面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和发明的,即使天才如爱迪生者,也要有那么一个实验室。

但是还要劳驾现在的校长和我们所有的师生,因为我们需要做的东西,已经明晃晃的摆在那里了,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不能停住脚步,甚至离令蒋方舟所不满的清华也相距甚远:

我们不能满足。

当我们去图书馆,还是会发现小说摆在外文书籍里面,物理摆在生命科学书籍中间,一大排西文图书里面有着厚厚的正版英文Office2003指南充位置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说实话到了这两年图书馆的条件改善很多,多了很多新书,书籍摆放问题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当我们看见夏天,男生们都是穿着拖鞋赤着脚走进图书馆的时候,当我们借来一本书发现里面被“前辈”画满了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满足。这难道不需要我们从我做起,去敬畏学术,去尊重知识,去爱护书籍么?仅仅是一两件小事上面的自律却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气氛和对人生的影响。

当我们去自习,到了晚上十点半,保安进来说也不说就关灯清场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理生楼自习室里面还能在每天晚上九点以后听见扫地的阿姨们骂街一样的高声对话而学生却无可奈何时,我们就不能满足。当主教楼的热水器旁边还有人用两个加起来快比他自己还大的暖瓶接热水来自习,导致其他同学接不到开水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自主学习室外,为了挂时间排着队挂时间的同学在开门的一刹那瞬间变阵冲向门边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所有的考研教室,占座时候一窝蜂的拼命,自习时候落座率却低得可怜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这个学术的圣地很是需要人们去维护他的安宁,不管是服务的工作人员还是我们学生自己,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我们走在路上,吃着雪糕或者喝着饮料,却找不到垃圾桶扔瓶子和塑料袋,商业街的垃圾桶还是被一堆垃圾包围着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我们还在为了抄一点近路就践踏草坪,六食堂门口只好无奈的铺上了地砖,一栋门口踏出了小径,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润溪湖里面还漂着我们的饮料瓶子和一次性饭盒,好读书的龙腾湖畔也只能看见湖里的死鱼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而不是它旁边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仅仅需要稍微早一点去上课而不是为了赶时间的去抄小路踏草坪。 当我们在网上发表言论,会有人按照IP或者学号找到我们要求我们和谐上网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有关部门为了掩盖某些其实并不需要掩盖的负面新闻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哪个学校没有学生自杀事件?凭什么我们在自己学校的论坛上面发个帖子大家缅怀下死者就要被删帖然后打电话告知不要发帖?难道逼着我们去外面的网站发帖让死者不安么?这种消息不是越是捂着越是会留言四起人心惶惶么?当我们发现学校的网站有了错误去询问,当我们觉得事情有不公正的地方去确定的时候,得到的不是满意的答案而是连珠的炮轰和谩骂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家园网还在内部设有“和谐部”,当学校的贴吧吧主还要“比较配合工作”我们就不能满足。我们不是恐怖分子,我们不是定时炸弹,我们

爱自己的母校,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学生组织来防范我们?

(貌似对比他们的某种言论,我们说的话还更和谐....)

当我们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忘记了学业,当我们还在荒废时间,当我们还认为那个对我们严厉但是讲课一丝不苟的老师“不好”,当我们还在找比较容易过的选修课,当我们还在一窝蜂的考一些并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证书,当我们想尽量的去在某些比赛或者活动中“挂个名”,当我们还在费尽心机在奖学金评定的时候多加一分,我们就绝不能满足。年轻的时光经不起挥霍,青年的热血经不住投机取巧的不劳而获。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也有不能承受之轻。

今年,我心情很复杂,因为我的两个专业课老师要退休了,而我们是他们的关门弟子。两个从江西大学时代就为南大付出青春和汗水的老人,两个治学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又热心肠愿意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老师,即将离开这个学校了,这一代老师的离去,不能不说是南大的一大损失。于是,我们可以说,当青年的教师中多少存在着那么一些无心教学,满口吹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满足。可是遗憾的是,很年轻的老师里面,待人的耐心和教学的责任心,比之即将离去的老人,确实有差距。

我刚刚走过校园,发现校庆的条幅还没有全都去除,然后就在学校的师生通道看见了有学生对于条幅挡住窗户的投诉。我想,做事,还是应该有始有终吧。况且,90周年的校庆,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就如同给爱车换了新的马达,加满油,准备出发。90周年灿烂的烟火让我想起了去年的迎新庆典,有个小女孩说“我长大以后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也考南昌大学”。不知道十年以后的百年校庆,我会以一个什么状态什么身份回到豫章故郡,也不知道南昌大学会以什么姿态雄踞洪都新府,但是总希望这棵自由的蓝色香樟树更加茂盛吧。

和蒋方舟一样的话就不说了吧,锦上添花的好话实在是懒得说,泼点冷水让大家清醒的事确实是必须做。

我们只是想能够有尊严有骨气的读书学习享受权利恪尽义务而已。

我们,不管是五毛还是愤青,想要的其实都只是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但是我们不是更应该用努力和创新去创造母校的希望而不是用庆典和言论来吹嘘母校的声望么? 我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不管是为了母校还是为了自己,需要做的就只有三点,求真,求是,求实。在这格物致知之后,方能厚德以泽万人。

啦五米图

20xx年5月15日

 

第二篇:给南昌大学的一封信

给南昌大学的一封信,九秩昌大,庆典后多少留点思考

南昌大学,

你好,很多人和你结缘,源自于所谓的高考失利,但是既然来了,你的那颗樟树的徽章就印在了我们的骨子里,永不消逝,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愧对这棵樟树自由的蓝色。

这篇文章,让我酝酿了很久,但是一直不敢轻易的发出来。因为我怕在激情之下把对现实社会和民族普遍性的东西掺杂到对母校的反思中,让我的母校受无妄之灾。

那个时候正在做校庆的准备,恰逢厦门大学也是90周年校庆,清华已至百年。 那个时候,看见了蒋方舟童鞋给清华的一封信,所以作为引子,我就只能在我的文章中大肆引用他的文字了。大概这就是知名作家和我们不知名的人的区别吧,名人说的话就是名言,而百姓说的话,多说是句俗语,想让人信服就只能多引名言了。于是请允许我暂且怀旧:

那个时候,学弟的QQ签名说“厦大和昌大都是九十年校庆,南昌会来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有点不好意思告诉他,由于历史的沿革,挂在南昌大学校史馆里面的十一位院士,没有一位是“南昌大学”培养出来的,更不好意思告诉他,由于有医学院的存在,我们不仅像外界争议的一样凭空多出来20年校史,更添了四五位工程院士。

那个时候,我们坐观清华校庆,笑谈他们开成了“常委会”,新浪微博上面天天有人转发质疑的声音:“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29位大师,全部出自19xx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世;被批斗、抄家、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当我们骄傲自豪地赞美出自清华的这29位大师时,有否想过,这些大师,没有一位出自19xx年后清华?”

那个时候,蒋方舟童鞋给清华写了封信。

她说,大师离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大势如此,学院当然不能幸免,所以也别再长歌当哭了罢。

她说,现在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漠然,我的同学们不是不关心,而是自动维护着政府——仿佛维护着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摸样。

她说,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然后我想,如果我写一封信给我的母校,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还没有被看到就找不到了呢?

然后我想,中国大概就是这样子吧,我要做的不是要让我的同学不相信什么,而是让他们不麻木于什么,甚至不利用什么。

然后我想,这真的是太难了,清华如是,昌大又如何?

是的,昌大。南昌的人都习惯叫他南大的,就像天津人叫南开为南大。但是当你在正式场合的时候,你的同学就会纠正你说“南大有南京和南开呢,咱们是昌大”,我不知道这个是版权意识的加强还是自我意识的减弱,但是我总觉得他是把“咱们是昌大”中间的“只能”给随口去掉了。

后来我们开始全民化的致力于#九秩昌大,祝福有我#的庆典中来,最重要的工作竟然是把写着1940的校徽全部换成1921。于是乎就有关于历史尊重与传承的质疑的声音,于是乎也会有人不屑的说,原来是这样啊,历史就是主教楼上面大校徽上用A4纸写着21盖住了原来的40。

可是我觉得,既然历史存在,既然曾经有过,就传承下来也不算是什么大事的。就算

是没有19xx年的那个国立中正大学的血统,我们承接了它的精神,也未尝不能说自己不是原来那个学校,特修斯之船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很有必要花精力去研究的东西,因为,这种清谈于社会于全人类都是无用功,在算效率的时候只能做分母的。

看一个人的好坏,看一个学校的优劣,看一个群体的作为,难道不是应该向前看的么?和去思考未来如何创造新的价值与辉煌相比,和去反思现在还有什么不足相比,去怀疑过去或是赞美过去,不是很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么?九秩昌大,只不过是这样一个承接而已。 为此我们就应该去研究我们差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感谢现任的周文斌校长,带给了我们新的校区新的平台和新的硬件,这是发展的一个基础。毕竟你在土窑里面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和发明的,即使天才如爱迪生者,也要有那么一个实验室。

但是还要劳驾现在的校长和我们所有的师生,因为我们需要做的东西,已经明晃晃的摆在那里了,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不能停住脚步,甚至离令蒋方舟所不满的清华也相距甚远:

我们不能满足。

当我们去图书馆,还是会发现小说摆在外文书籍里面,物理摆在生命科学书籍中间,一大排西文图书里面有着厚厚的正版英文Office2003指南充位置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说实话到了这两年图书馆的条件改善很多,多了很多新书,书籍摆放问题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当我们看见夏天,男生们都是穿着拖鞋赤着脚走进图书馆的时候,当我们借来一本书发现里面被“前辈”画满了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满足。这难道不需要我们从我做起,去敬畏学术,去尊重知识,去爱护书籍么?仅仅是一两件小事上面的自律却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气氛和对人生的影响。

当我们去自习,到了晚上十点半,保安进来说也不说就关灯清场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理生楼自习室里面还能在每天晚上九点以后听见扫地的阿姨们骂街一样的高声对话而学生却无可奈何时,我们就不能满足。当主教楼的热水器旁边还有人用两个加起来快比他自己还大的暖瓶接热水来自习,导致其他同学接不到开水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自主学习室外,为了挂时间排着队挂时间的同学在开门的一刹那瞬间变阵冲向门边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所有的考研教室,占座时候一窝蜂的拼命,自习时候落座率却低得可怜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这个学术的圣地很是需要人们去维护他的安宁,不管是服务的工作人员还是我们学生自己,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我们走在路上,吃着雪糕或者喝着饮料,却找不到垃圾桶扔瓶子和塑料袋,商业街的垃圾桶还是被一堆垃圾包围着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我们还在为了抄一点近路就践踏草坪,六食堂门口只好无奈的铺上了地砖,一栋门口踏出了小径,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润溪湖里面还漂着我们的饮料瓶子和一次性饭盒,好读书的龙腾湖畔也只能看见湖里的死鱼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而不是它旁边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仅仅需要稍微早一点去上课而不是为了赶时间的去抄小路踏草坪。 当我们在网上发表言论,会有人按照IP或者学号找到我们要求我们和谐上网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有关部门为了掩盖某些其实并不需要掩盖的负面新闻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哪个学校没有学生自杀事件?凭什么我们在自己学校的论坛上面发个帖子大家缅怀下死者就要被删帖然后打电话告知不要发帖?难道逼着我们去外面的网站发帖让死者不安么?这种消息不是越是捂着越是会留言四起人心惶惶么?当我们发现学校的网站有了错误去询问,当我们觉得事情有不公正的地方去确定的时候,得到的不是满意的答案而是连珠的炮轰和谩骂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满足。当家园网还在内部设有“和谐部”,当学校的贴吧吧主还要“比较配合工作”我们就不能满足。我们不是恐怖分子,我们不是定时炸弹,我们

爱自己的母校,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学生组织来防范我们?

(貌似对比他们的某种言论,我们说的话还更和谐....)

当我们为了一时的快乐而忘记了学业,当我们还在荒废时间,当我们还认为那个对我们严厉但是讲课一丝不苟的老师“不好”,当我们还在找比较容易过的选修课,当我们还在一窝蜂的考一些并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证书,当我们想尽量的去在某些比赛或者活动中“挂个名”,当我们还在费尽心机在奖学金评定的时候多加一分,我们就绝不能满足。年轻的时光经不起挥霍,青年的热血经不住投机取巧的不劳而获。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也有不能承受之轻。

今年,我心情很复杂,因为我的两个专业课老师要退休了,而我们是他们的关门弟子。两个从江西大学时代就为南大付出青春和汗水的老人,两个治学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又热心肠愿意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老师,即将离开这个学校了,这一代老师的离去,不能不说是南大的一大损失。于是,我们可以说,当青年的教师中多少存在着那么一些无心教学,满口吹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满足。可是遗憾的是,很年轻的老师里面,待人的耐心和教学的责任心,比之即将离去的老人,确实有差距。

我刚刚走过校园,发现校庆的条幅还没有全都去除,然后就在学校的师生通道看见了有学生对于条幅挡住窗户的投诉。我想,做事,还是应该有始有终吧。况且,90周年的校庆,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就如同给爱车换了新的马达,加满油,准备出发。90周年灿烂的烟火让我想起了去年的迎新庆典,有个小女孩说“我长大以后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也考南昌大学”。不知道十年以后的百年校庆,我会以一个什么状态什么身份回到豫章故郡,也不知道南昌大学会以什么姿态雄踞洪都新府,但是总希望这棵自由的蓝色香樟树更加茂盛吧。

和蒋方舟一样的话就不说了吧,锦上添花的好话实在是懒得说,泼点冷水让大家清醒的事确实是必须做。

我们只是想能够有尊严有骨气的读书学习享受权利恪尽义务而已。

我们,不管是五毛还是愤青,想要的其实都只是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但是我们不是更应该用努力和创新去创造母校的希望而不是用庆典和言论来吹嘘母校的声望么? 我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不管是为了母校还是为了自己,需要做的就只有三点,求真,求是,求实。在这格物致知之后,方能厚德以泽万人。

啦五米图

20xx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