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4.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读拼音,写词语。

q?n l?? zhüo jí dǐ kàng nú pú qū rǔ

侵 略 招 集 抵 抗 奴 仆 屈 辱

f?n x? xiào guǒ zh?n duàn huǎn bù yì cháng

分 析 效 果 诊 断 缓 步 异 常

二.用圆圈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依次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王子布鲁斯代领军队,英勇的抗击外国侵略军。( 带)(地)

(2)他们再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已的国家。( 在)(己 )

(3)回国以候,越王勾践时刻不望报仇雪恨。 ( 后 )(忘 )

三、根据拼音写汉字。

k?: ( )苦 ( )服 作( ) 功( )

yuán: 动( ) ( )圈 ( )因 ( )泉

四、词语搭配。

抗击( ) 动员( ) 招集( )

消灭( ) 受尽( ) 树立( )

五、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救( )图( ) ( )( )丰满 ( )辱( )重

转( )为( ) ( )( )无奈 ( )屈( )伸

报( )雪( ) 卧薪( )( ) ( )人( )进

兵败会稽后,勾践在( )的情况下,向吴王求和,并到吴国养马推磨。过了三年,他回国后,时刻不忘( ),为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每天(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 ),灭掉了吴国。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下面几句话不太美,请你帮它们“打扮”一下。

(1)春天,公园里的草坪碧绿碧绿的。

用上打比方的方法:

(2)树上,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

把小鸟当作人来写:

(3)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

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加具体:

2.按要求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建议 放在句子中间:

放在句子末尾:

3.生活链接

小刚独自在家看书时,突然接到同学小朋的电话,约他一起去看望生病的王老师。为了使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不用为小刚担心,请你帮他写张留言条。注意格式。

七、填空。

1.《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三篇课文中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 的布鲁斯王子, 的越王勾践, 的吴王夫差, 的雷奈克。

2. 古人有很多劝勉学生努力学习的名言,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请你再写两句这样的句子: , 。学了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不禁想起了这样的古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你能写一些吗?试试看吧: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干了整整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1.勾践在吴国受到的屈辱有 、 、 、 等。(2分)

2.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因是: 。(2分)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吗?(2分)

4.你从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由弱变强并灭掉吴国的故事中,明白了

。(2分)

(二)山村小路上

一队青年人在乡村的一条小路上行进。

一条小溪横在他们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小溪并不宽,第一个人略一迟疑,就腾地一跃而过,脚一着地就回头看看后面的人,眉宇间chōnɡ mǎn( )着胜利的微笑。

第二个也一跃而过。

第三个、第四个……都过去了。他们同样回过头迎接后来者。

最后一个却不是这样,他mò mò de( )从旁边搬了块大石头,稳稳地放到小溪中间,然后跨上一脚,又一步跨到了对面。

“走吧。”他zhāo hu( )大家后,又踏上了前进的道路。

还是这么几个人,来到了崎岖的山路上。山路旁边,有一根枯树枝凌空伸到了路中间。 树枝横在眼睛前面,多不方便啊!第一个人一伸手握住树梢,拉向身后,然后走向前去;那树枝,待他一放手,然后弹回到原来的地方。

接着又是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他们一一照例而过。

又是最后一个人,他也是一伸手,握住树梢,但他又伸出一只手,很容易地把它zhé duàn( )了,轻轻地一扔,然后快走一步,跟上了大家。

1.读拼音,在括号中填上词语。

2.选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方便(biàn pián) 弹回(tán dàn) 着地(zhu? zháo)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胜利( ) 前进( ) 容易( )

4.理解短文并填空。

短文中设置了两处场景:一处是过小溪,大家都 ,只有最后一

个 。另一处是一根枯树枝挡住了去路,前面的人 ,最后一人 。从这两处表现可以看出最后一人 ,其他人 。

5.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写下来。

6.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谁的行为对?为什么?

九、作文

学校准备在三年级举办主题为“我心爱的物品”的展览活动,你一定愿意把你喜爱的东西展示出来让全体同学分享吧!拿起笔,先把你的物品(玩具、文具、手工制作、装饰物或小动物等)向大家作一下介绍,重点说清楚它的样子。

 

第二篇: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1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借民力耕公田),周人百亩而彻(合力而耕种,计亩分实物)。其实皆什一也。”作为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 早三代的赋税制度 B. 古代土地兼并问题

C. 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D. 自耕农的土地拥有 2、富勒在评述1588年英西海战时说:“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那就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该受评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自由主义兴起

C. 工业革命开展 D.早起殖民扩张

3、19xx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 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 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商务印书馆19xx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xx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 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 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7、19xx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20世纪50年代至19xx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 1

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 D.人民公社体制

9、“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其中的“划 地田”是指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语言的变化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中国近代人们叫煤油为洋油、火柴为洋火、自行车为洋车。改革开放以来,洋油、洋火、洋车这些名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了。这说明

A.人们喜欢追求时尚 B.中国人不再崇洋媚外

C.中国脱离了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11、19xx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B.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

C.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12、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13、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14、“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中共十四大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xx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xx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6、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 产 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2

17、据右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

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

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8、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

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19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20、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下表是19xx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2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

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3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3、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4、从19xx年3月到19xx年2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 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4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18分)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xx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 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xx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 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xx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 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 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 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 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 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xx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xx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 到19xx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 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 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

5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 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xx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

26.(18分)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衣着服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xx年6月27日的《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搞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同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可见,在此时人们的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1)材料反映了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衣着服饰出现了哪些新气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90年代以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6分)

6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2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