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诗

唐伯虎(1470-1523),本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山水,并人物花鸟。兼善书法,能诗文。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伯虎不仅是一位诗画兼长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其六如居士之名即取自《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语。唐寅一生蔑视权贵,不拘小节。他不仅经常与高僧谈佛论道,而且还经常以诗词的形式来阐释佛教思想,以此来弘扬佛法。具体来说,唐伯虎诗词中的佛教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光易逝,人生无常。唐伯虎一生才华横溢,深得当时文人骚客的尊崇。他平时性情放浪,喜爱与文人一起酬唱奉和,以此作为生活的一种情趣。他一生作了大量的诗词,他的诗词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叹。他在《清江引》词中说:"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开,朱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北邙路儿人怎逃?"唐伯虎认为时光如流水一样迅速,春去春来,花落花开,不觉之间,一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人的一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转瞬之间就成了一位发白面皱的老人。

人是很脆弱的,贫穷疾病和天灾人祸以及人为的战争等各种灾难随时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命。世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或幼年夭折或英年早逝或老年疾病缠身,最终病痛而死。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常见世上有许多令人心碎的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等,给活着的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撕心裂肺地痛哭、悲痛欲绝的绝别,常常会令旁观者潸然泪下。且不说是亲人之间的死别,即使是生离也着实令人黯然神伤。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戍边打仗、贬官他乡、谋求生计等各种原因,不得不与亲友分别,他们那种临别时的依恋和分别后的无尽相思,常常令人无限伤情。于是便有了文人骚客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叹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奈叹息。面对人生的无常,唐伯虎便发出了"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的感叹。但是,纵使一个人能够幸运地活到百岁,也还是难逃无常鬼的纠缠。

唐伯虎在《花下酌酒歌》中也表达了对时光难返和人生无常的无奈。其诗说: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诗歌中把人生九十年的时光比作一瞬即逝的穿梭,劝人要珍惜短暂的人生,及时把握好当下的生活。在《一世歌》中,唐伯虎同样也发出了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古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现代有的人来说,人生七十岁也不过是一种奢望。一个人即使能够活到七十岁,真正能够有所作为

的时间也是很少的。殊不见,有许多我们昨天还在一起谈笑风生的人,顷刻之间便与我们阴阳两隔。更可悲凉者,很多亡者连为他们扫灵祭墓的后人也没有了。

第二,淡泊名利,清闲是福。佛教主张修行者要看破世间名闻利养,不去追求世间浮云名利,而要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以便在清静的心态中专注于道业的成就。这种佛教思想在唐伯虎的诗词中也时有表现。他在《清江引》词中说: "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无别计策。......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

唐伯虎在《清江引》词中认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蓬莱仙山等都是虚假不实的东西,即使是你现在把握在手的东西,不久都会离你而去,最后只能使你感到一切都是徒劳无功而已。与其劳苦一生为了虚名浮利而奔波,倒不如舍弃名利,使自己安心过一种清心寡欲的清闲生活。对于名利心重的人来说,当他真正放下一般人看不破的名利时,他才会真实的感觉到自己原来过得如此轻松。如果人没有了名利之心,便会有"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的感觉。到这个时候,你才会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世界上最清闲最幸福的人。

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唐伯虎是一个风流才子,他因科场案之后,从此无意于功名。他经常与友人纵情诗酒,吟诗作对。他虽生活放荡不羁,但本性正直,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此后虽有人举荐他投身仕途,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历坎坷,早已看淡名利。他自甘贫贱,以诗酒为乐,也决不"催眉折腰事权贵",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的铮铮风骨。在他心中,贫贱自足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可以不受别人的驱使,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来行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过一种清闲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那些陷身官场中的人永远也难以享受到的。

第三,世事无常,活在当下。无常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认为,一切法界有情,万事万物都没有恒常的存在。现在所存在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最终都将化为虚无。既然世事无常,过去和将来我们都无法把握,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是当下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不虚度当下的人生,做一个品德比较高尚的人,那么,你现世就会过得十分安乐。

唐伯虎对佛教无常思想理解得非常深刻。他常在诗词中阐释这种思想。如其《清江引》词所说: "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算来都是鸟,北邙路儿人怎逃?及早寻欢乐,痛饮百万觞,唱三千套,无常到来犹恨少。"

唐伯虎认为,世事本无常,世间的金银财宝、功名富贵、妻子儿女等一切现在属于你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只不过是现在暂时因缘聚合而已。一旦缘散之时,一切便由不得你去做主。故而唐伯虎在词中说: "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鹗, 算来都是鸟, 北邙路儿人怎逃?"他又在《警世诗》中说: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唐伯虎将世事比喻成飘移不定的短蓬和或圆缺变换的月亮,又像旋转方向不定的风,永远都是无常的;他又将世间所说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俗语引用于诗歌之中,以此有力地证明了世事的变幻无常。

世事虽然变幻无常,我们还必须去面对。为此,唐伯虎认为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时序的变迁和无常的侵袭,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生,过好当下的生活。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所以他在《清江引》词中说: "及早寻欢乐,痛饮百万觞,唱三千套,无常到来犹恨少";在《一世歌》中唐伯虎也说: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唐伯虎在诗词中认为费尽心机去追求眼前尚未得到的钱财名位,最后有可能被名位所累,反而得不偿失。倒不如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以免劳心费神而最后一无所得。唐伯虎所说的活在当下的观点虽然有些及时享乐、一醉方休的消极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他那种要人勿过分贪求未得的东西,不为将来过分忧虑的思想,以及让人过好当前生活的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去效仿的。

第四,忍辱处世,知足常乐e/佛教讲"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历代高僧都教导信徒,对待他人的造谣中伤,要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唐伯虎认为以

忍辱的态度来对待人我是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他还进一步主张将是非当成耳边风,置之不理,是非最后会自然消失。他在《警世诗》中说:"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人若能够以装聋作哑的态度来对待人我是非,一切外来的谣言在你身上都起不到一点作用。

人世间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能够忍耐。唯一使人不堪忍受的是人我是非。在我们周围常有一些好事之人,他们整天喜欢到处打听人我是非,然后添油加醋地到处传扬。有时甚至无中生有,故意造谣中伤别人。还有一些人,天生喜欢挑拨是非,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在张的面前说李的不是,在李的面前说张的是非,他自己却在中间当好人。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经过他们这么一挑拨,顷刻间便反目成仇。

当我们遭到人我是非侮辱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作为回报。其结果是两败俱伤,而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反之,如果能够忍得一时之辱,不仅可以平安无事,而且还可以使受辱者以此作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日后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受过屈辱之后才奋发有为的,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青年时成为护持刘邦的一员大将;春秋时吴越之争,越王勾践战败,忍受甘为吴王夫差奴仆的奇耻大辱,为了不忘国耻,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吴国,成为名扬一时的霸主。

唐伯虎针对自己人生的经验,经常劝诫世人不要去追求虚幻不实的东西,而要怀着一颗知足的心,使自己能够过得清闲愉快。他在《清江引》词中说:"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是不管在何处境下都能过一种知足的生活,这样人才会心情舒畅,若总是与别人互比高低,你便永远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孔子在评价他的弟子颜回时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正因为颜回对自己简陋清贫的生活常怀知足之心,他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唐伯虎在《一世歌》中还说: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唐伯虎认为,世上的钱财你永远也赚不完,若是人的贪,凸不足,你即使不吃不睡地去赚钱,即使你拥有万贯家财,你还是不会满足;朝里的官职众多,当你与官大的人相比时,你的官位之心又会膨胀起来。于是,你便会想尽办法去谋

取高官厚禄。当你挖空心思得到了你梦寐以求的钱财和官位时,你会发现你的一生也过得差不多了。更何况有的时候,世事并不像你所谋划的那样好,你虽然费尽心机去求取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总因阴差阳错等各种原因,使你满足不了自己的心愿。当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又求不到你所要求的东西时,你的痛苦将会更深。因此,唐伯虎在《警世诗》中说: "措身物外谢时名,著眼闲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说与明人应晓得,与愚人说也分明。"

那种一生都在为财富和地位而奔忙的人,从来享受不到一天悠闲快乐的日子和名利地位给他带来的实惠,与其成为钱财和名位的奴隶,倒不如过一种少欲知足的生活,并尽己所能地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随缘自足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可以使你过得无忧无恼。一旦你对生活有了感恩知足的心,你便不会再为眼前得不到的东西而苦恼,同时你也会更加珍惜你现前的生活。

唐伯虎在诗词中表述了大量的佛教思想。他把诗词作为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劝诫世人看破世事,珍惜当下的生活。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诗歌不仅能够得到文学的审美愉悦,而且还能够得到佛教人生哲理的启示。

 

第二篇:digao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盛 敏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河南,郑州 450005)

摘要: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以绮丽的语言书写生命寂寥的感伤,记录了一个美好的生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与奋进的过程。该组诗是对知己友人的唱和,它真实地袒露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感,隐隐传出梦醒之后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哀伤。《落花诗》与《葬花吟》情绪格调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实传递了某种共同的时代精神。唐寅的人生追求渗透了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江南才子对传统人生道路的怀疑与否定,对新的价值实现的个性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实现了文人的真正自由。 关键词: 唐寅 《落花诗》 感伤 颓放与自由

[正文] 唐寅,明代中后期江南极具个性的文学家,兼擅书画。惜其流传下来的诗文作品不多,七律《落花诗》三十首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唐寅对自己所作的落花诗十分喜爱,曾多次书写,诗与书相得益彰,带给世人一份华美的感伤。

《艺圃撷馀》有云: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1

沈石田即沈周,苏州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唐寅的老师。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沈周丧子,作落花诗七律十首,唐寅葬花而想起此诗,唱和了三十首。唐寅在自跋中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2于暇日书之,并附有小图。在这段话中,诗人回首往事,仍有一种酸涩的情绪挥之不去,可见其书写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各种唐寅的诗文集刻本都收录了《落花诗》,但根据1

2 《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附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 《落花诗》,辽宁博物馆藏本

1

唐寅每次书写的墨迹,有很多落花诗句与原集中所收的并不相同,显然经过修改。其大异者有十七首,因而落花诗实际上总共有四十七首。除唐寅外,文征明、徐祯卿等皆有和诗。而唐诗“柔情绰态,如泣如诉”,在当时广为传颂。

伤花惜春的感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但为此而恸哭,特地拾落花盛以锦囊而葬之,并且一气呵成落花诗三十首,确实让世人看到了唐寅的任情狂放和洒脱背后的巨大不平,诗人胸中的郁勃之气凭借着对落花的激情吟咏喷薄而出,带给读者一份深沉的感伤。时光的流逝,青春的陨落,美丽的衰颓,生命价值的空幻??汇聚成一曲生命的悲歌。品读这三十首落花诗,萦绕在心头的,是一种强烈的感伤情绪。春光难挽韶华易逝的惆怅,生命短暂身世凄凉的哀伤,甚至还有背离了传统道路之后孤独无侣的迷惘,梦醒了,而前路并不分明。《落花诗》是对知己友人的唱和,它真实地袒露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感,隐隐传出梦醒之后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哀伤。唐寅哭花葬花感花伤己而作诗,甚至盛锦囊而葬之的惜花心性,都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场景,两者之间实传递了某种共同的时代精神。

《落花诗》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个美好的生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的过程:风雨突至的愤慨、青春的生命凋残陨落的感伤、痛苦中的反思与追问,最后是对生命的了悟。作为个人,是没有办法改变社会的大环境的,可能的,只能是改变自己。但个体生命的姿态是可以选择的,他可以适应社会,也可以叛离社会。唐寅选择了后者。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调整了固有的价值取向,并且以全新的视角去观照人生的风雨。终于了悟:生命是一个过程,不必为花开花落而悲喜,只要曾经美丽,曾经绽放,曾经在极致中展现自己,她就是一个动人的存在。这是繁华刊落后对生命的理性烛照。因而,《落花诗》于绮丽的语言中实包蕴着极丰富极深刻的情感内涵:

1、风雨突至的愤慨

唐寅出身于苏州阊门,世代经商,颇有家资。跟明代许多商人家庭一样,唐寅的父亲广德在积聚了相当财富之后,希望儿子走科举道路,读书做官。唐寅性颖利,聪明殊凡,十六岁以第一名考入苏州府学,才华展露,文章跌宕融畅,大为时辈所倾服。性格放荡不羁,常与沈周、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相往还,切磋文艺。不幸在他约二十五岁的时候,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不久妹又嫁而早 2

卒。家人的相继去世,令寅头生白发,遂作《白发》诗抒其悲怆,而此后益加跌宕无羁。后来由于文征明、祝允明等挚友的讽劝,唐寅遂墐户绝交往,二十九岁时参加应天府乡试,中第一名解元。孰料三十岁入京会试时,却因徐经科场受賄案被累下狱,出狱后罢黜为吏,寅以为耻,不就。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妻子反目,兄弟异炊,潦倒落魄之至。《与文征明书》3,言被累之苦、出狱之艰以及归家种种落拓的窘况,令人感叹不已。唐寅作落花诗那年三十五岁,离科场被黜之事不过五年,刚刚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其胸中块垒郁勃之气,无由自泄,假诸风云月露以泄之”。4

《落花诗》的许多篇章即展现了风雨对美丽和生命活力的摧残,融入了诗人的极大愤慨,诗中风雨意象频繁出现,象征着恶劣的外部环境:“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可怜窗外风鸣树,辜负尊前月满轩。”“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落花诗》第二首: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流。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愁。 风雨的来袭、命运的突变,诗人始料未及。噩运面前只有惊愕和愤慨,“控诉欲呼天北极”表现的是一种呼天抢地的悲愤和巨大的不平,是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控诉。雨是“倾盆怪雨”,面对它的狂虐,美丽的生命一霎付诸流水。该诗情辞激烈,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一朝成为空幻,诗人一下子跌入虚空中,徒然带来内心无限的愁闷。

狂傲洒脱如唐寅者,遭遇如此不幸,实属可悲可叹。知此,方能明白其惜花怜花叹花的万千感慨绝非无病呻吟,亦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心中实燃烧着一股难以抑止的悲愤。

2、悲怆沉郁的生命感伤

感伤是《落花诗》的主调,是笼罩这个时代的情绪,是生活于封建末世的敏感士人情感的宿命:个体生命的被压抑,生命活力的被摧残,美丽与青春被强行遏止,生命存在的种种艰辛,重重因袭的重负缠压着这颗渴望张扬的倔强心灵,3

4 《唐伯虎全集》卷五 《唐伯虎全集·序四》,何大成序,北京市中国书店,19xx年6月版

3

带给他无限的生命感伤。

在沉闷的时代空气中,娇艳的春花,美好的容颜,青春的生命,乃至一切曾经充满活力的存在,都会被无情的外在力量所摧毁。个人被这种肃杀的时代风气所笼罩,无法变秋为春,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面对死气沉沉、窒闷的社会,越是敏感的个体,越能强烈地感受到人性的压抑。唐寅如此,曹雪芹也是如此。宝玉所珍视的女儿像花朵一样,无可挽回地枯萎下去,甚至被摧残而凋零;他所从出的阶级和社会正走向变本加厉的凶残;他厌弃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却又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他绝望而痛苦,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幻灭感,散发出诗意而感伤的气息。这种感伤深深植根于他的悲剧的时代,是曹雪芹对人生悲剧的敏锐把握。《落花诗》与《葬花吟》情绪格调的惊人相似,让我们看到明清两位敏感的文人在封建末世的共同悲哀。

唐寅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思想教育,士子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早已在他的心 底生根,但是,无谓的现实却又让他的青云之志瞬间落空。这必然带来无奈和悲 凉的心绪:

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 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 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身渐衰颓类如此,树和泪眼合同枯。 光阴易逝、年华易老,诗人对此有无限的感慨。较之《白发诗》的“怆然百感兴”,《落花诗》更添了几分英雄落寞的暮气。诗中多处暗示了自己痛苦的遭遇:“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无疑是其经历的写照;而“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等句则借“落花”之意象,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世俗的认同,社会的承认,需要掌声。而现实的无奈带给他的是无法排遣的寂寞心境。“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长洲日暮生芳草,销尽江淹黯黯魂”;“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日几回”;“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都是这一种心境的反复写照。这些为世所弃的浓重感伤透露出来的真实信息是唐寅此时心中尚存一丝不甘,传统价值的实现也许仍然是他心底深处的微妙期盼。等到他又经历了宁王宸濠的叛乱,这一份隐约的期待才最终从他的心底彻底抹去。

唐寅起初积极科考,积极入世,他要求取功名富贵,实现传统士阶层的价值定位。科场案后,海内以寅为不齿之士,又夫妻反目,诗人备极哀伤,具书文征 4

明,尽言心绪。信中颇有效墨子、孙子、司马迁、贾生等成一家学之心。言“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亦将齁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传之好事,藏之高山,没身而后,有甘鲍鱼之腥而忘其臭者,传诵其言,探察其心,必将为之抚缶命酒,击节而歌呜呜也??若不托笔札以自见,将何成哉?”5前途既已无望,欲发愤著书,功无由立则立言,以求不朽。这仍是士大夫建树自我的传统途径。而他,早已经被主流社会所排斥。既如此,若再汲汲以求士的理想的实现,岂不是自取其辱吗?事实上,唐寅很快便益加放诞,常寄情于风月。文征明曾劝之,几失和6。袁袠为《唐伯虎全集》作序,言其免归后“益自放废,纵酒落魄,所著述多不经思,语殊俚浅。人或规之,伯虎曰:‘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寅遭青蝇之口,而蒙白璧之玷,为世所弃。虽有颜冉之行,终无以取信于人;而夔龙之业,亦何以自致?徒欲乘空言,传不朽;吾恐子云剧秦,蔡邕附卓;李白永王之累,子厚叔文之讥,徒增垢辱而已。且人生贵适志,何用刿心镂骨,以空言自苦乎?’”7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之后,唐寅选择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背弃,他索性游离于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绝意仕途,远离政治,以一种卓然的姿态立世。

3、颓放与自由

《落花诗》触目皆是世事无常的感慨。荣与辱、浮与沉、生与死都在急剧的变化中,花开短暂,红楼掩面人转眼即成青草骷髅冢。此时的诗人,心中已然有了一份勘破风雨的淡然与透彻。

明正德九年(1514),江西宁王朱宸濠突派人来吴地征聘贤豪名士,四十五岁的唐寅不甘于终生埋没于闾巷之间,以为是一次好机会,怀着对抱负伸展的美好憧憬,即乘船去南昌,并得到宁王的热情款待。但唐寅很快便发现宁王在乡里欺压百姓,对上密谋造反,才知自己陷于虎穴狼窝,却又不敢提出辞呈,遂佯狂以酒自污。宸濠曰:“唐生妄庸人耳。”唐寅这才摆脱了宁王,回到苏州。四年后,宸濠果以谋反被诛。

唐寅虽然逃过了杀身之祸,但其后怕之心是可以想见的。自此之后,唐寅彻底地死了仕进之心,并滋生了严重的消极颓废情绪,写下了大量人生若梦、世事5

6 《唐伯虎全集》卷五《与文征明书》 《唐伯虎全集》卷五《答文征明书》

7 《唐伯虎全集·序二》,北京市中国书店,19xx年6月版

5

难测、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诗篇。益发放浪,每日沉湎于诗酒,寄情于书画,“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并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其《桃花庵歌》表明自己安贫守志,不慕富贵的人生操守: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里流露出某种自我调侃的情绪,颓放中洋溢着对个性自由的坚持,这实质是在政局的威慑挤压下,在不能直接实现 “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后,对自我价值实现进行的一种调整。《桃花庵歌》中的思想情绪在《落花诗》中也有着较多的表现。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共当中。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 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花开花又落,本来就是春天固有的内容。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一个生命都在这过程中展现各自的美丽,人又何必无端羡嗔呢?你看田间地头那一个个的青冢,就是红楼上那曾经娇羞的红颜啊!生死荣衰,本就是生命自然的过程,只要曾经绚烂,又何必在意那最后的结果呢!就像那枝头的鲜花,坠茵落溷,一任清风了。这是经历了人生风雨的唐寅对生命存在的追问,和对传统生命价值的反思。一生走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踏过悲观,超越凡俗,生命来了又去,只要曾经真诚地做一回自己,又何必在意那最终的归宿呢!

崔徽空写镜中真,洛水难传赋里神。国色自来多命薄,桃红又见一年春。 已无锦帐围金谷,漫把青鞋踏曲尘。绕树百回心语口,明年勾管是何人? 此诗首联,在诗人后来的书写中更改了两个字:“空”变成了“自”,“难”变成了“谁”,两字的更换可以看出唐寅晚年心理的巨大落空感已经稍稍平复,他 6

已经在写诗作画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让生命的活力重又流淌在艺术的天地里。唐寅有这样一首《感怀》诗,就以活泼的语言描画了他的这种生活状态: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这首诗是对自由自在而平平常常的生活的歌颂。在旧的价值追求破灭以后,唐寅并不寻求某种虚幻的超脱——炼丹或坐禅,而是沉浸于个人的艺术爱好。“生涯画笔兼诗笔”有一种陶醉于自己的艺术天地的洒脱。诗画创作既是作者的经济来源,也寄予了他的人生乐趣,更在某种程度上给诗人带来了一份社会声誉,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成就。“漫劳海内传名字”,游离于社会主流意识之外的唐寅在这里显然找到了某种被认同的满足感。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实现了文人的真正自由。

颔联感叹时光飞逝,迅如弹指。“铅华”通常用来指女子的妆粉,“铅华狼藉”意味着红颜老去,青春不再,是与青春和美丽的作别。这两句写时光以令人心惊的速度推移,“又辞春”,又与春天作别的伤春情绪中实已扩充开去,融进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

唐寅修改后的落花诗句,多次透露出其罹祸后对功名富贵的全新理解,此诗颈联就传达了佛家参透生死的彻悟。红颜蜕尽,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堆白骨而已。宝马香车,弥望生尘,生命的繁华与喧嚣,最后总要归于沉寂,归于零落。而人,又何必斤斤计较一时的得失呢!

尾联“绕树百回心语口,明年勾管是何人?”可以想见孤寂的诗人人生的彷徨和对于生命的追问。心问口,口问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可贵,真正值得珍惜的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生命的大轮回之中,属于自己的,只有这不满百年的岁月。唐寅《一世歌》与《一年歌》因此就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一生中,除去年幼、年老、睡梦、烦苦、冬寒、夏热、风雨、无美景、无情趣,还剩下多少时光可以享受呢?难道值得为任何东西牺牲人生的快乐吗?语言虽俗,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4、孤独前行的寂寞与悲凉。唐寅毕竟是一个儒士,经历了太多风雨的他虽然对生命价值有了新的体悟,但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摆脱儒家的情怀,前行中的孤寂更易使他忆起那曾经高居榜首的现实荣耀:

7

天涯晻溘碧云横,社日园林紫燕轻。桃叶参差谁问渡,杏花零落忆题名。 月明犬吠村中夜,雨过莺啼叶满城。人不归来春又去,与谁连臂唱盈盈? 伯虎性狂傲,除祝允明、文征明等少数几位挚友之外,可以说没人能够真正理解他。其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透露出唐寅心底深深的孤寂与凄凉,读之陡生一种人生沧桑之感。他的挣扎、抗拒、追寻的艰难生命历程化作一曲沉重的生命悲歌,流淌在一代代追求、奋进、失意的士子们心间。伯虎以诗、书、画的绝美艺术点亮了他短暂而坎壈的人生,《落花诗》又以华美的艺术形式诠释了一个不甘沉沦的生命在封建末世的挣扎与奋进。

唐寅多次书写落花诗,一则为喜爱,一则示其郑重,暗示出寄予其中之深意。吾师圣华先生《冷斋诗话》评曰:“余谓子畏诗才隽爽,近于六朝,而深于情,自叹不偶,借落花以写寂寥。”8其实,唐寅的落花诗,经过了多次的书写修正之后,其内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透露出唐寅生活与生命体验的变迁。但经过多次修改后的落花诗句并没有衰颓之气,而是在淡然与了悟中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袁中郎序其集,谓:“大都子畏诗文,不足以尽子畏,而可以见子畏。”9《落花诗》亦是如此。唐寅写落花、叹落花,是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歌唱,读其诗、品其人,犹带来一份生命的感动。

参考文献:

[1] .唐寅. 唐伯虎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6

[2] . 陈伉 曹惠民编注.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

[2] . 王成觉 萧里群. 唐伯虎行书字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11

[3] .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10

[4] . 骆玉明.纵放悲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 李圣华.冷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

8

9 李圣华《冷斋诗话》页2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唐伯虎全集·序一》,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6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