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有赖于英语文化教学20xx 发表

小学英语教学有赖于英语文化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19xx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一种语言就是在一种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英语就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的一朵奇葩。有人认为,只要学会英语语音、语法,掌握大量词汇,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就算掌握了英语。其实不然。一个人即使能做到上述这些,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语言习惯、话语的内涵等,不但影响与西方人的交流,甚至还可能造成误解。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教学问题日益受到中外语言

学家的重视。

传统的语言观都是着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认识,没考虑到语言与其它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而传统的语言教学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所要求的文化性背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导致许多人只会做题,而不会将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文化的误解比语言误解更可怕。英语国家和我们的生活观、价值观和我们不尽相同。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用中国的语言习惯去交际,习惯从中国的视角去对照西方文化。我们的学生都处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英语的国际性已不必再做赘述。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社会意义,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许多困难。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

二、渗透英语文化知识的实践

1、扩展教学内容,渗透有关文化知识

接触和了解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该国文化的了解,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时,我适当为学生增加了有关的内容。如在有关Food一课中,当学生学习了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and steak等单词后,教师可带plate, fork and knife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中西饮食异同的认识。现行的教材中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扩展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并领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2、巧借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新课程理念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中说:“Hear and you forget; see and you remember; do and you understand.” (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真正掌握。) 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从中获知异国文化。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策划、组织、管理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为他们将来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奠定基

础。例如,高年级可以定期举办英语的手抄报活动比赛,每次活动确定一个文化主题,例如圣诞节主题报、万盛节主题报等等。英语手抄报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手抄报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们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而这动手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此外,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自编的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并感受异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3、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

小学生年纪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重,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在布置校园和教室的时候,适当设计一些英语标语,警示语,名人名言,张贴学生的英语手抄报。这英语文化氛围,将会吸引学生极大的关注,从而促进英语学习。平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他们可以张贴自己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当他们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越了解,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越浓厚,对英语学习也就更加积极。有时当英国国家公共假日到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进行庆祝,并在欢庆中了解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在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事先和学生一起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午休时播放英文歌曲、童话剧、西方文化背景介绍,让他们接受文化熏陶。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是紧密相连的。英语教学在很长时期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以至我国的英语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费时低效”的尴尬状态。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靖江市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锐 136xxxxxxxx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学习餐具时引入西餐的餐具摆放,在教学食物单词时,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反映。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体会和理解,致使学生不知道在何种场合下该说什么话,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具体为:

1. 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 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 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 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 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 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 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加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主意渗透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3B Unit7 At a snack bar中,教学内容为食品类单词(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饭分别吃什么。最后,由教师进行个人小结: I’m Chinese. 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 I’m English. 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 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 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dessert? 教师回答:It’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 cream.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C部分的语言文化内容融入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4B Unit9 Breakfast B部分的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3B学过的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 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Wu Yang is from China. He can use chopsticks. Mike is from America. 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

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欢度圣诞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圣诞节的有关风俗和习惯,并布置教师,还在上课时带来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和一些小礼物(gifts),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边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边将小礼物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制的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送给其他同学,同时播放Merry Christmas,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圣诞老人”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

三、深入挖掘语言素材,开展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联系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方面,语言更有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我们平时常常忽略,如单词、句子结构、语法构成等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thank you. 若不想要,只要说声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

又如学生们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相应地把“周老师”称为“Teacher Zhou”。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职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式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片面的解释:周老师= Teacher Zhou。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因此教师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主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尽量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能力。

2. 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郭、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仕清. 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3).

3. 孙春玲、冯国平.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误区及对策.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6).

4. 焦新荣. 设计制作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英语周报,2004(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