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指导意见(20xx)

必修模块

数学1(必修)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难度,不要求补充集合运算的性质及证明。

1.2函数及其表示:函数教学应基于具体的函数,有关抽象函数的内容不宜涉及;函数值域的教学应控制难度;变量代换不宜太难。

1.3函数的基本性质:研究函数性质的例题和训练不宜太难,应局限于具体的函数;奇(偶)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在本节教学时不要求证明。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2.1指数函数:教学时,有关根式的运算、化简应控制难度。

2.2对数函数:不必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2.3幂函数:不必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申。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部分)

3.1函数与方程: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只要求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教学中不需要给出证明。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建议及应用函数模型是学习函数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函数模型的选择上应以简单函数为主,不追求问题的难度。可指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运算。

数学2(必修)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不必深入挖掘。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对于画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几何体,只要求前一节介绍的柱、锥、台、球及它们的一些简单组合,不必研究较复杂的几何体。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不要求学生掌握。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平面的3个推论和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2012版中:线面距离、面面距离的概念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仅限于利用定义的方法。在2014版中删去了。]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直线的方程:截距式方程只作为两点式方程的一种应用例子,不必单独提出这种直线的形式。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圆的方程:/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空间直角坐标系:该内容主要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重点应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上。

数学4(必修)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弧度:对于弧长公式,教学中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进行求值计算,教学中不必作太多的拓展和补充。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一种计算机软件绘制函数的图象。

1.5函数 的图象:教学中提倡用计算机辅助研究函数 的图象。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应突出三角函数的工具性,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表示应控制在基本要求的范围内,不宜作太多的拓展。对于向量运算的交换律、数乘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只要求会用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介绍证明方法。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与坐标运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不作严格证明。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平面向量的应用主要在平面几何和简单的物理学这两个方面,不必在其他方面拓展。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控制好拆分角度的难度。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等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

数学5(必修)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解三角形计算,但不要求太复杂或繁琐的运算。

1.2应用举例:在本章学习时不必增加在空间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学习立体几何时适当拓展。应用问题应限制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上。

[2012版中:1.3实习作业在2014版中,删除了。]

第二章 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复杂的递推关系式不作要求。已知数列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习题不必太难。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注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 的条件。

第三章 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不等式的进一步介绍将在选修4-5中给出。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淡化解不等式的技巧,突出不等式的实际背景及其应用。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基本不等式: :突出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

3.5绝对值不等式:控制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难度。(本节是2014版新增的要求)

数学(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部分)

1.1命题及其关系:四种命题的转化不必要求太高。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12版中: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和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在2014版中,删除了。]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2012版中:本章每节都分为侧文与侧理两种不同要求,在2014版中,文理不分了。]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三垂线定理作为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例题,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本身不需要作深入探究。

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选修模块

数学(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部分)

1.1变化率与导数:在导数的定义教学时,不必介绍极限的定义。

1.2导数的计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不必证明。关于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不必证明,只要求能利用公式求形如 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控制导数应用的难度,多项式函数不要求超过三次。

[2012版中: 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在2014版中,删除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部分)

2.1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不等式证明可在《数学(选修4-5)》中进一步学习。证明的技巧性不宜作过高要求。

2.2数学归纳法:让学生经历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探究过程。

[2012版中:原来有三节,当时的1.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2014版中,删除了。]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应注意避免繁琐的计算与技巧训练。

数学(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强调对计数思想的理解,避免抽象地讨论计数原理。强调计数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1.2排列与组合: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不要求给予严格的证明。

1.3二项式定理:利用二项式定理进行有关的近似计算不作要求。

第二章 概率(部分)

2.1随机事件的概率:本节教学重在了解概率的意义,不必引入复杂的问题。

2.2古典概型:本节重在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不必补充复杂的问题,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

2.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4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012版中:3.3几何概型在2014版中,删除了。]

[2012版中:还有数学3(必修),包括第一章算法初步、第二章统计;数学(选修4-4),包括第一讲坐标系、第二章参数方程;数学(选修4-5),包括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四讲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在2014版中,删除了。]

2014版比2012版不同的教学要求

数学1(必修)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删除了2012版中两条基本要求:

4.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5.能借助信息技术工具,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或方程的近似解。

数学5(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

删除了2012版中1.3实习作业

第三章不等式

2014版增加了3.5绝对值不等式

基本要求:

1.理解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和几何意义。

2.能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3.掌握最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和 的解法和几何意义。

4.掌握 和 型不等式的解法。

5.掌握 和 型不等式的解法。

发展要求:

理解绝对值不等式在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中的应用。

说明:

控制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难度。

数学(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2014版删除了2012版中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014版删除了2012版中的发展要求:用空间向量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数学(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2014版删除了2012版中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2014版删除了2012版中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数学(选修2-3)

第二章概率(部分)

2.2古典概型

2014版删除了2012版中教学要求的:

5.了解随机数的产生,介绍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

2014版删除了2012版中2.3几何概型

增加了

2.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4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数学3(必修)

在2014版中删除了

[包括第一章算法初步

第二章统计]

数学(选修4-4)

在2014版中删除了

[包括第一章坐标系

第二章参数方程]

数学(选修4-5)

在2014版中删除了

[包括第一章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中)(已移到2014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第二章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第四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第二篇:20xx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学科计划及各单元教材分析

2013-20xx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计划和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1当5的条形统计图,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

2.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

,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8.

9.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

11.

12.

重点:13、用数学解决问题。

2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课时安排(附教学进度表)

20xx年下学期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进度表

20xx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学科计划及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 图形的运动(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四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

(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xK b1.Co m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八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练习二十…………………………1课时

九 数学广角——推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十 总复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4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1课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