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在沟通中理解与信任

家校共育——在沟通中理解与信任

余曼玲

摘 要:现在的老师们无不感慨,社会进步太快了,新鲜事物太多了,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使现在的孩子难教了,家长难沟通了。这些的确是社会进步的负面作用,但除了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更为重要。新暑期的教育虽然存在许多困难,但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那我们就要为现在的教育负责,为我们的“将来”负责,选择恰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最大限度的理解教师的工作,从而能自主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家校携手共育,在沟通中实现理解与信任。

关键词:沟通 理解 家校

家长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自身的素质、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对每一个孩子及其家庭情况作具体分析,善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区别对待,以适应不同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家长的和谐相处,和家长高效沟通,从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信任。

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之一——以诚待人

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坦诚。这对老师和家长,尤其重要。当教师和家长沟通之时,应有一个坦诚的心态,不保留,不言过其实,不捏造不实之事,将事情的原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知家长。家长和教师之间应建立真诚互信的情怀。互信是家长和教师沟通的基础,展现诚心诚意、抱着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的原则。沟通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沟通时能给与适当的反应,使意见的交流顺畅。

教师还应做到礼节周到热情,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千万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长或指示家长怎样怎样,否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家访时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而家长来访时,我们要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在交谈中要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老师,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都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衣着整洁,精神焕发会给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也是对家长的尊重。

选择良好时机和家长沟通,在家长太忙或自己抽不出时间接待,都不是合宜的时机。有的教师在与学生发生矛盾而无法解决时,请家长协助,而家长一时抽不出身,而仍然要求家长赶来,结果问题不能解决,反而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来访,而自己又没时间接待,把家长晾一边,只会导致家长牢骚满腹。教师应事先有计划,把双方时间安排好,并事先列出具体谈话内容,然后逐条和家长沟通。

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之二——面带微笑

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 无法拒绝。教师在面对家长的指责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渡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之三——讲究说话的艺术性,巧妙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

首先,教师与家长谈话态度要热情,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接近的家长,让家长感到自己是受老师尊重和被老师接受的。其次,老师说话应幽默风趣,因为这样有利于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

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

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学生的行为不论好坏,都应向家长说明。和家长交流时,教师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差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差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而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因此,应先向家长说明好的部分,使其心情放松后,再说明不好的部分。此时家长较容易接受教师讲述学生要改善的地方,也比较愿意配合教师来协助其改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教师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往往也会热血冲头,碰到这种家长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才行,特别是对我们学校来说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家长都有强烈的维权意识。碰到此类家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拒绝。教师在面对家长的指责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渡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之四——善倾听、巧引导

教师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

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之五——以理服人

面对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很苦恼,也很着急,他们迫切希望从教师那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将会增加家长对你的感激和信任,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在给家长建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诚恳的态度,让家长感到自己倍受重视和尊重,进而乐于和教师分享看法、协助老师解决问题。教师应以诚恳的语言和家长交谈,不嬉笑怒骂、不冷嘲热讽,应多以我原则。教师面对家长不能居高临下,我们不要使用“你应该”或“你必须”这样命令性的字眼,而应该说“我认为?”“我觉得”“我需要您的协助”或是征求家长的意见,如“您认为怎样”“您觉得如何?”“您的想法是?”“您的意见是?”这些婉转、协商性质的词语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家长更乐意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教师与家长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积极沟通,从而达到理解与信任,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第二篇:沟通 理解 信任

沟通 理解 信任

很久以前听过一则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了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棍很奇怪,“为什么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打开了呢?”钥匙笑笑说,“因为我了解他的心啊!”——是啊,小小的钥匙之所以能打开坚实的大锁,凭借的不是他的蛮力,而是他对锁芯的了解。我想,人们之间的相处与交往是否也该如此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去对待别人。如果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主观感受,就好像守在自我封闭的堡垒中,与其他人彼此隔离,许多误解和纠纷于是就会产生。

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学习、生活中,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与父母、老师、同学的相处中种种消极情绪严重。我们中学生正处长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能力逐渐增强、独立性逐渐显现,对父母、老师、同学的要求、管教、关心可能越来越不以为然,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希望别人理解与信任自己,别人也需要我们的理解与信任,而要做到双方的理解和信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沟通。

“沟通从心开始!”——那么怎么沟通?又如何打开彼此的心灵通道呢?简单来说一是要向别人敞开心扉,学会尊重。与人交往时,当出现分歧和差异的时候,如果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尊重别人的个性、意愿和选择,那么我们就能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看法、要求和行为方式,也就自然不会简单地猜疑、否定、排斥和抵触;二是向自己敞开心扉,满怀善意。当误会与矛盾出现时,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我们就会更加地体谅对方的心情,理解对方的行为,明白对方的需要。

理解与信任是一种美德,实现理解与信任需要积极的沟通。高尔基曾说过,“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会默默地相互尊重呢?”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善解人意”这个成语,不也正体现了满怀善意、细心体贴、主动理解他人的美好道德品质吗?

从心开始沟通,倾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随着时间地推移与累积,人们彼此间的信任也会越来越深厚。当一个人学会沟通,懂得理解与信任,就一定会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阳光与幸福,也一定会收获到浓浓的真挚情谊!

美好的校园生活是我们每个同学都渴望的,让我们从理解与信任开始,尊重身边的每个人,满怀善意与爱心,坦诚交流、细心聆听,共同创造、齐心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吧!

805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