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高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

设计:韩兴双 初审:金爱圣 终审:徐仁淀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体悟作者绘景、刻人及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 感悟作者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和旷达洒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学习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原则。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 背诵默写两首词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宋神宗时, 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 先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 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 入御史台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1084 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 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 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 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 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 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元丰三年(1080年) 大年初一, 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 前往谪居地黄州,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 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 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 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 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 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 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和生活态度, 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村野乞儿, 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 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 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初到黄州的苏轼, 随遇而安的生活,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 安于微贱, 安于寂寞, 乐天知命, 隐忍负重, 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 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苏轼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在他的生年里,很想施展宏志,建功立业,但党争之苦使他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他险遭生命之忧,出狱之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位却没有实权的闲职。在这段政治低谷期,他游览黄州的山山水水,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虽然有壮志难酬的感喟,但是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情怀。因此,在他以后的贬谪生活中,虽然越贬越远,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弊,做些实事。 3字音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瑾( )纶( )樯( )酹( )啸( )萧瑟( )( )

峭( )

(2)解释并品味下列加点字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乱:突出岸边岩石的险怪。穿:突出怪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

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整句描摹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谈笑间:说说笑笑之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破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不堪一击。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任: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萧瑟处: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无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酹:洒酒于地凭吊。整句表现了苏轼看透人生洒酒祭月的旷达情怀。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整句表现苏轼在雨中一面吟哦一面慢慢行走的镇定态度。暗示了他遭贬后任然泰然处之的心态。

课堂探究

1、《念奴娇》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全诗的意境,说说它好在哪里?

劈空奔来,气势恢宏。“大江东去”写尽江水滚滚东流浩荡之势,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气势,但“浪淘尽”的不是泥沙,而是历史时空,历史长河里的风流人物。显然这里注入了作者的感情,流露出词人对千古英雄的缅怀,为下阙描绘周瑜,抒发感情做铺垫。作者把有形的江水和无形的时间,做古的风流人物融合在一起,可谓妙哉。

2、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曾经战火纷飞。故地重游,作者为我们展现一幅壮丽的画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幅画描绘出来?

一块块巨石盘卧在江岸的崖壁上,有的静默着,像似在沉思历史,更多则是把棱角刺向天空,张扬着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扑向江岸,卷出一层又一层的绚丽的浪花。如此壮丽的山河,怎能不引英雄折腰!

3、画出词中描绘周瑜的文字,作者刻画怎样的英雄形象?面对周瑜,想想自己境遇,作者借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抒发怎样的感情?

年轻(当时他只有二十多岁)英俊,儒雅,潇洒,意气风发,两军对垒,指挥若定,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年轻的周瑜已经建立不朽的功业。苏轼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华发年龄,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愤懑。但是,经过岁月和生活洗礼的苏轼超越生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用洒酒祭月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表现他的旷达胸怀。

5、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绘景、刻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上阕作者描绘一幅壮丽的景色,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一个年轻的英雄——周瑜,他建立令人仰慕功业,最后作者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喟和矿大的情怀。脉络清晰,水到渠成。

7、《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抒发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见《优秀教案》P73方法点拨

6、我们将来也会遇到各种坎坷不平,甚至遭遇不幸的灾难,想想苏轼,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略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

设计:韩兴双 初审:金爱圣 终审:徐仁淀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体悟作者绘景、刻人及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 感悟作者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和旷达洒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学习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原则。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 背诵默写两首词

2 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宋神宗时, 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 先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 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 入御史台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1084 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 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 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 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 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 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元丰三年(1080年) 大年初一, 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 前往谪居地黄州,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 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 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 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 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 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 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和生活态度, 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村野乞儿, 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 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 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初到黄州的苏轼, 随遇而安的生活,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 安于微贱, 安于寂寞, 乐天知命, 隐忍负重, 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 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苏轼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在他的生年里,很想施展宏志,建功立业,但党争之苦使他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他险遭生命之忧,出狱之后,虽然保住了生命,

但是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位却没有实权的闲职。在这段政治低谷期,他游览黄州的山山水水,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虽然有壮志难酬的感喟,但是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情怀。因此,在他以后的贬谪生活中,虽然越贬越远,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弊,做些实事。 3字音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瑾( )纶( )樯( )酹( )啸( )萧瑟( )( ) 峭( )

(2)解释并品味下列加点字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课堂探究

1《念奴娇》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全诗的意境,说说它好在哪里?

2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曾经战火纷飞。故地重游,作者为我们展现一幅壮丽的画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幅画描绘出来?

3画出词中描绘周瑜的文字,作者刻画怎样的英雄形象?面对周瑜,想想自己的境遇,作者借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抒发怎样的感情?

4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绘景、刻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5《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抒发怎样的感情?

6我们将来的生活也许坎坷不平,甚至遭遇不幸的灾难,想想苏轼,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第二篇:谷里中学地降水理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谷里中学地理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谷里中学地降水理导学案班级姓名

1

2

谷里中学地降水理导学案班级姓名

谷里中学地理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谷里中学地降水理导学案班级姓名

3

4

谷里中学地降水理导学案班级姓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