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含义与原则

第二单元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含义与原则

要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首先必须弄清楚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并掌握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以下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含义

一) 发展的含义

“发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面向”上的发展,即不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得到发展。二是指质量上的发展,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能理解成“平均发展”或“样样拔尖”,而是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获得成功。三是指动力上的发展,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的发展。

(二)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指依据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艺术,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促使学生不断认识、完善与发展自我的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即它不以鉴别分等,奖优罚劣为最终目的,而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这一概念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第一,强调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所谓评价,是指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即是对人或事物的优缺点或价值的判断,可见,评价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周围的人或事进行着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优是劣、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等。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判断多带有主观性、随意性的特点。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判断与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判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方面,正确的教育价值判断必须以相对统一的、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为依据。它是一种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不以个人的好恶、兴趣为转移,它不是随心所欲的评头品足,也不是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价值判断活动——一种指向教育目标的价值判断活动。只有以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为依据,才可能保证这一价值判断的指向不偏离既定的教育目标,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班主任在学生评价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比如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正确的教育价值判断还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判断。由于这种主观判断是在充分收集或掌握客观材料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所以,它理应是主客观判断的统一。只有坚持以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为依据,以客观事实材料为基础,才能保证评价的导向性和客观性。

第二,强调发展性。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为目的的,它好比方向标,给人以希望和动力;它好比导航仪,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在评价方向上,不是着眼于学生的过去,而是看发展、看进步;在评价的主体上,学生不再只是接受评价的“受体”,同时也是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主体;在评价的功能上,不在于区分好坏优劣,而在于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在评价的标准上,不是按照单一的标准来选拔适合现行教育的“标准件”,而是更加尊重与宏扬学生的个性,让所有学生均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导向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启迪和教诲中不断进步与成长。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忘却评价的最终目的,即我们究竟“为何而评”。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早就指出:如果我们的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或潜在地对学生存在着危害的话,那么这样的评价宁可不要或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评价中,如果只管评头品足,不顾实际效果;只顾短期效应,不顾长远发展,这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或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会对学生乃至对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也就必改不可。

第三,重视非正式评价的作用。非正式评价是指在班主任在平常的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的评价;正式评价通常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较为正规的评价如学生的操行评定、综合评定等。它通常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以后进行。传统的学生评价中,由于过于强调评价的鉴别分等和横向比较,致使一些班主任产生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只有正式评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因为只有正式评价才具有横向可比性。这样一来,一些班主任在学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便有意无意地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我们认为,仅仅只重视正式评价的学生评价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主要关心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而非过程,难以对学生发展的整个历程进行及时导向和调控,而以即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特征的非正式评价却能有效弥补正式评价的不足。如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点滴进步或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借助非正式评价给予及时强化或进行正确指导。无数事实证明,不注重学生发展过程评价的学生评价是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我们每一位初中班主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评价的作用,同时也要特别关注非正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以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重视评价的技巧与艺术。重视评价的技巧与艺术,是发展性学生评价区别于传统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相当以一部分班主任错误地认为: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就是精确性,要达到精确性就必须采用量化的方法,于是,无论学业评定还是品德评定还是人格评定,统统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殊不知,精确性并不等于科学性。在学生评价中,生搬硬套的“精确”评价并不一定反映客观事实,因而并不一定科学;而恰如其分的、运用一定技巧与艺术的评价,由于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评价规律,因而更为客观,更为科学。例如,班主任在评价中运用评价艺术对学生进行的适时、恰当的肯定性评价或否定性评价,尽管其精确性不如量化的评价,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来看却不仅不比量化评价逊色,有时甚至更为显效。

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及手段,不仅要重视量化的方法,也要重视定性的方法;不仅要注重评价的精确性,也要特别注重方法采用时的技巧和艺术。在当前的学生评价实践中,由于我们把评价简单看成了“标签机”和“鉴定器”,把评价者当成了铁面无私的裁判员和法官,只看到评价的工

具性价值,却看不到评价的教育性、发展性价值,以为科学的评价就是只讲事实、不讲情面;只有原则、没有变通,从而导致了评价方法采用时的刻板和僵化。这种貌似科学、公正却不讲技巧与艺术的评价,由于它既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不关心学生的基础和起点,因此,正如医生对不同病人开同样药方一样,其实既不公正,又不科学,也必然达不到预期的评价效果。

如果说,呆板单一的评价方法是导致传统学生评价效果失缺的重要因素,那么,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要运用评价技巧与艺术,使学生在教师满怀期望的评价中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节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初中班主任要搞好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发展性学生评价原则,是指进行发展性学生评价时所必须依据的法则或准绳。它是指导学生评价工作的一般原理,又是对评价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只有在正确的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克服主观随意性,使评价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一)客观性

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这里的客观性是指材料的正确性、判断的准确性。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发展时期,对评价是否客观特别敏感。如果评价是客观的,就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如果评价是主观的,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评价者失去信任,对评价结果缺少认同感。因此,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人云亦云。

作为班主任,要做到评价的准确客观,关键是要充分把握材料,以事实为依据。对材料的真实性把握与否是决定评价成败的前提。

怎样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

首先,要广泛收集材料。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有效地研究学生,掌握评价的主动权。特别是比较正式的评价,如学生的综合评定、操行评定,则不仅要把握学生的学业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等非智力状况同样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班主任加强同学生的交往,做学生的真实朋友。只有在朋友似的密切交往中,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此外,为了确保材料的真实性,班主任还应当广泛地听取意见,包括同学互评、自我评价、其他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及来自社区的评价等。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及时做好有关记录和个案研究,这样在具体施评时才可能胸有成竹、忙而不乱。

其次,要避免晕光效应的影响。在观察物体时有一种现象:当一个发光体特别亮时,在发光体周围,人们观察到一圈晕光,而晕光背后的物体却被掩盖了。评价中也常会出现类似的“晕光”:当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某些重要品质有良好的印象,如勤奋、好学、聪明、热情,就会认为他一切皆好。反之,则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爱屋及乌”及“以偏概全”的心理现象称为“晕光效应”(或“晕轮效应”)。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由于“晕光效应”的影响,一方面可能对学生某方面的优点或缺点进行夸大,表现出“弥散性”,另一方面又可能看不到优点后面的一些缺点或缺点后面的一些优点,表现出“遮掩性”,使得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得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有这样一位上了班主任“黑名单”的学生,明明是为不公正的事打抱不平,却被判为“惹是生非”;明明是他学雷锋做好事,却给班干部拿去冒功领赏;他给经济困难的学生送钱买书,又被说成是拉拢“后进生”。这便是“一叶障目”,对其不好的印象掩盖了“闪光点”,甚至把“闪光点”也看成了“污点”。如此评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破罐破摔,失去上进的信心。因此,我们在学生评价时要努力克服“晕光效应”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再次,班主任要做有心人,既要细心,又要有耐心。不仅只是看到材料的表面,更要透过表面材料看到背后所隐藏着的事实。有这么一个典故:

公元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被人围困,整整七天没吃到一粒米,饿得他们白天也躺在床上。这时,颜回弄到一点米,连忙烧火做饭。 饭快熟了,孔子远远看到颜回很快地从甑里抓了一把饭吃了。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恭恭敬敬地来拜见孔子,请他进餐。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从床上爬起来,对颜回说道:“刚才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祭奠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说道:“这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祀 。刚才有些烟尘掉进甑里,弄脏了饭,倒掉不好,我便抓起来吃了。”

孔子叹了一口气,说道:“可以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看来眼睛也不能完全相信啊。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看来脑子也不完全可靠啊。弟子们记住吧,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啊!”

试想,如果当初孔子没有足够的耐心,而仅凭“亲眼所见”就断言颜回“偷吃”的话,那么颜回岂不是太冤枉了吗?确实,人们相信“眼见为实”,而现实中却不尽如此。例如,个别学生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会向老师“诬告”或“谎报军情”。还有的学生从家里拿来钱交给老师,谎称是捡来的以换取表扬或加分。更有甚者冬天在路中泼水,结了冰后致使老人摔倒,再上去搀扶,以此“助人为乐”。班主任惟有细心分析,耐心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评价真正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

(二)公正性

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学生评价的最基本的要求。无私谓之“公”,无偏谓之“正”,班主任在评价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应正直无私,公正平等,对于不同智力、不同相貌、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要在人格上一视同仁,给予合理的对待。

教师在评价中的公正性表现为三个特征:

1. 人格对待上的平等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为人正直,主持公道。一项全国性的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首要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而最不喜欢的教师则是:偏爱,不公正,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可见,青少年学生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而对教师的偏爱又是多么的深恶痛绝!而在现行教育中,许多教师“偏心”、“不公正”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个中学生无奈地感叹道:“要想老师不偏心?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位学生的看法尽管过于偏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深思和反省。如果教师对成绩好、相貌好、有亲缘关系等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袒、庇护,对其成绩夸大其辞,对其缺点却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就会使这些学生盲目滋长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教师对那些表现不佳、成绩差、无靠山无背景的学生态度冷漠,厌弃歧视,对他们的评价抱有偏见,失之公允,则会使他们从内心对教师的不公正感到愤怒和痛苦,感情压抑和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由于评价的不公正,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信赖和尊敬,导致师生关系的紧疏远,不利于教育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更有害的是,教师行为的不公正、有偏私,可能会在学生的道德心灵上投下阴影,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些学生从教师对干部子女的百般呵护中学会了“势利”;从教师对品貌上有缺陷学生的冷漠和厌弃中学会了“歧视”??他们甚至由此怀疑公正、正义这些美好的东西是否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善行和美德的可贵追求。

2. 方法采用时的“不平等”

学生评价中的“公平”、“公正”,是指在人格上给予同样的尊重,无偏私,不歧视,并非指评价方式方法采用时的无差别性。同其它教育活动一样,评价同样既要注重目的上的“统一要求”,同时又要讲求方法上的“对症下药”。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方法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恰好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突出表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台台没有思想,没有需求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的个体。针对学习“尖子生”的特点,不应忽视对其良好个性及特长的培养与评价;对于成绩平平及学习不良学生,更应满怀喜悦地肯定和欣赏他们取得的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及其在其它方面所表现出的优点或特殊才能。一些教师习惯于表扬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而对于有“劣迹”、“不听话”的学生则极少表扬或从不表扬,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表扬或赞美只可能是那部分表现突出的“尖子生”的专利,如果表扬“差生”、“中等生”的话,岂不是对“好学生”的不公平?其实,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主要是由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及其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

把分数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开始就注重鼓励和强化所有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各种优良品质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现在所谓的“差生”出现了,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充满自信的、各有所长的、个性鲜活的的个体。“受伤的更应呵护”。对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既是对他们受伤人格的一种补偿,也是教师公平公正原则的良好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可见,学生评价中的公正有其特殊性,它不仅重视形式上的“外表公正”,同时更为重视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归属的“实质公正”,它要求教育者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采用最为合理的评价态度和评价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人发展。 3. 热爱所有的学生

热爱学生,是评价公正性的重要前提。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情感,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只爱一部分学生,那是“偏爱”,只有把爱的阳光雨露撒向所有的学生,才是师爱的真义。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就会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对学生的表现与学生素质发展的评定上,不以个人的兴趣、好恶为转移,而是实事求是,平等公正,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激励性

著名学者巴纳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里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按其意愿为这个企业服务的程度排个队,就会发现他们的态度可以排列成强烈的、中等程度的、毫无愿望的这样一个逐步递减的序列。如果不给予成员以任何激励,那么大多数成员将会站在消极的一边。巴纳德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是需要激励的。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断乳”时期,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对其采取适时、适当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评价,往往可以起到导向、强化甚至定向的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成为他们立志、成才的重要契机。

教师激励的前提,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天性都是向上的,都可以通过努力而不断取得进步,得到发展。一句话就是要“目中有人”。美国早期教育家W·I·托马斯有句格言:“如果人们把某种情景规定为真实的,结果它们就是真实的。”20世纪60年代,R·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验证了这一命题,即那些被教师期望获得智力发展的学生,的确显示了更大的智力发展。当然,中外教育实践表明,成功的激励产生的效力还远不只是智力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尊和自信。

在学生评价中,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国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师的一贯做法。如日本中小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向全体学生公布,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属于个人私事,应当是保密的。打听别人的成绩当然也是不礼貌的,是要受到抨击和谴责的。对于考得差的学生,老师会进行个别谈话,帮其寻找原因及共同寻求一种尽快提高的有效途径。这种在评价中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

做法,被他们称之为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科学的教育技巧。而我们中国习惯的做法,往往是把每个学生的考分公布于众,并且排名分等。考的好的得表扬,考的差的受批评。好的“锦上添花”,差的“雪上加霜”,前者受到激励,后者则受到打击。这还不算,一些“差生”更是难以逃脱被挖苦、讽刺、辱骂、体罚甚至毒打的命运,他们视学校为“监狱”,视老师为“魔头”,“灰溜溜”的情绪如影随形,直至破罐破摔,自甘沉沦。

因实施“成功教育”而闻名全国的上海闸北八中,曾因生源质量特差而获得一个外号:“垃圾中学”。87级两个班,留级生竟占三分之一,其中留过两次级的有13人,入学总成绩在全区35所中学中列第33名。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就认为进了“差生集中营”,灰色情绪笼罩全班。班主任楼老师实施“成功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学伊始,楼老师让学生写的第一篇周记题目是《介绍自我》,要求学生只写优点不写缺点,然后在小组交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另一个“我”——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走向成功的“我”。第一堂班会,楼老师捧出鲜花朵朵:某同学歌唱得不错,还会写诗;某同学会炒蛋饭,自理能力强??一双双听惯了批评的耳朵被这些意外的赞扬感动了,个个挺起了腰杆。一次考试,一个学生只考8分,老师也首先肯定这8分的正确,并对学生说:“下次得9分就表扬你”结果这位学生下次考了37分,被树为全班“学习进步最大者”,再下次,这位学生竟考了74分!这个班3年后全部合格毕业,语、数、外三科测试结果在全区提高最快;14项行为规范评比在一般校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区先进集体。人们称赞楼老师“救活了一批失败的心灵”,“把一批失败者成批地变成成功者”。

楼老师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两个字:“激励”。激励是简单的,它的力量却是神奇的。它有时甚至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抹微笑,然而,它所传递的信息却是丰富的:它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信任、肯定、和支持,同时也传递着教师对学生所寄予的期望。它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许许多多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对他们多采取肯定性、激励性评价,是学生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获得进步的源泉。因此,班主任在学生评价中如果都能较好地运用激励原理,那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将不再是理想,而将成为现实。

(四)民主性

评价的民主性是指让群众参与评价,对评价自身进行评价。评价的民主性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方面能尊重群众的意见,细心听取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 还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主动发展,积极发展。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推及学生评价,那么,评,也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评。在民主评价的气氛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了,那么“主动发展”、“积极发展”就成为必然。过去的学生评价注重教师评价的权威性,把学生单纯视为评价的客体,教师怎么评,学生怎样听,不太考虑学生内心的想法及可接受的程

度。相反,发展性学生评价则重视发扬民主,强调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受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注重让学生参评议评,在评价中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学生评价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真调查,慎重作结。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大致可分为即时的与正式的两种评价。一方面,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会时有发生。因此,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不定期的、随时随地进行的非正式评价可以说每天都有。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易冲动、好反抗,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评价时,特别是进行否定性评价时不宜轻易下结论,在耐心听取对方对事情的看法以后,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楚后再作评论也不迟。特别是在处理突发、偶发事件时,班主任即使掌握了全部的“真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给学生戴“帽子”,打“棍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通常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或学生对教师的逆反甚至仇恨。另一方面,班主任在给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综合评定等正式评价时,同样应该发扬民主。正式评价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而且是对学生某一个时期或阶段学业、表现等方面发展情况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学生及其家长对此都很敏感,也很重视。班主任应把正式评价作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契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的资料,然后作出结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是有过则纠,有错就改。“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教师是人不是神,同普通人一样难免要犯错。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日常的评价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当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错评或误评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向学生纠正、道歉和解释,以争取学生的理解、谅解和支持。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和直接责任人,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才能树立起威信却是有学问的。相当多的班主任老师误以为,威信的获得靠的是严肃的面孔,严厉的说教,说一不二的性格,师生之间森严的距离??因此,即使在学生面前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检讨。学生如有不从,则以权压人,以势逼人。但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这种观念及做法早已过时。在他们的高压政策下,有的学生可能表面上会归顺、服从,但久而久之,他们心灵的窗口就会对教师关闭;有的学生则可能“揭竿而起”,奋然反抗,致使师生之间战事不断,硝烟滚滚。可见,恰好是他们近乎无情的威严,以及他们知错不改的作风,使得他们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可贵的威信和尊严。而与学生建立起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同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甚至反过来请学生监督自己,评价自己的老师,反而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崇敬。在这方面,优秀班主任李镇西、魏书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三是重视自评,注重启发。重视自我评价既是教师民主意识的反映,也是教师重视评价实际效果的体现。自我评价是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前提,注重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状态,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责任感,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从发展(而非选拔)的角度看,随着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那种来自外部的“他评”的作用也将愈来愈减弱。库克认为: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最差的是班级外的他人评价。也有学者提出:现代教育评价不是教师的独占物,其一半责任应由学生承担。由于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内部,因而同他人评价相比,其效果会更为显在而持久。当然,“民主”不等于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本身还不太成熟,因此,在重视自我评价的同时,教师恰当地、及

时地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班主任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措施可以参照如下:

1. 了解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现实状况

在初中阶段,测定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主要用评议法。即由集体评议来判别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其基本做法就是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给定他一个写作模式,让他写出这段时间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以后将怎样做。然后集体或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审核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进而判定学生自我评价的适当性。通过了解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状况(如自我评价能力是否稳定?是不是评价过高或过低?),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 运用集体的评价强化教师的评价力量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班集体养成健康的集体舆论,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供良好的参照,并借用集体的评价来强化教师对个体的评价。

3. 训练学生写日记或周记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逐步摆脱感知和表象的束缚,而采取反省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评价,即对人对事的评价不再满足于外部行为表现的鉴定上,而进入到了内心思想意识或品质的分析和评价上。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正是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的。通过连续不断地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及思想发展路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思想素质也得到发展。

4.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对于犯了错的同学,不是直截了当地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对其行为产生的根源、过程及后果作出分析和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也相应得到发展。在这方面,魏书生的一些做法非常新颖、独特,而且成效不凡。除了口头自我评价外,他还指导学生写“自我说明书”以及“心理病历”,学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