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 的语文教学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一节语文课,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书本内的听、说、读、写等训练的话,虽然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囿于教材狭窄的视野,对枯燥的语文课堂厌烦,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书本内的知识,课内教学要抓好,抓在点子上,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内外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它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积累、观察分析、表达技巧、思维创新等能力。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然而,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这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鉴于考试的压力,不少学生写作文不是把心里想说的话诉诸笔端,而是把作文看成了考试得分的一个工具,对作文有了一种排斥感。一上作文课,学生就皱眉头,唉叹声不断。

二、审题不准确,写作思路狭窄,立意不深刻。审题是作文的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准确的审题非常关键。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都无从下手,或者立意偏离话题,或者立意非常肤浅,或者思路狭窄,写不出新意。

三、内容死板,选材陈旧苍白。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少分析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还有的学生不论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套用如屈原、司马迁、苏武等用了千万遍的陈旧材料,没有新意,思路狭窄,挖掘不出深度。

四、语言不生动。不少学生作文语言不过关,干巴无味,难以打动人。

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课外联系生活多读多写,课内结合教学教给方法,鼓励创新。两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明显提高。

一、广泛阅读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且他为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一生“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广泛阅读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的阅读。在熟读教材的同时,每学一课要补充一篇课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其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文章千字左右。资料来源可自己订购资料,可向图书馆借阅书籍,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汲取知识。我们利用每一节课课前五分钟的时间,举行语文活动:或鉴赏名家美文、或讲成语故事、或或了解名人名言等。寒暑假还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互相交流。我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记录本,随时摘抄精美短文、精彩片断和精炼句子。

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我经常提醒学生:一要有选择地读书,自觉与好书交朋友;二要学会泛读、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有效的阅读方法;三要学生阅读时从思想意义、写作技巧、语言技巧分析文章的所以然,日久天长,渐渐摸索写作规律。

学生在广泛猎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还应尽力多背一些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多读多背,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经验和方法的积累,积累得多了,写作自然也会出现质的飞跃。

二、课外多练探索规律

课外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写日记则是最佳举措。写日记利于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尝到写作乐趣;也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写出境界高的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尽最大努力开辟感受生活的途径。我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小商场,深入村民内部调查生活现状,校内我们举行卫生大扫除,举办故事会、朗诵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会操比赛等。这些有益的活动拓宽了学生写日记的渠道,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的写作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结合教学仿中有创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实际上有许多知名作家和诗人都经历过模仿阶段。

课堂教学是学生猎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必须结合教学指导学生精心学习课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家们的匠心,并借鉴课文学写作文,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在作文课上应注重多项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每出一题,都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立意,去选择材料,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

为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熟练不同文体的写法,可出一题多作的作文题目,请学生从不同文体进行训练。例如作文题《我的老师》让一部分学生写成议论文,一部分学生写成记叙文。指导学生一题多体的训练,既能拓宽作文思维,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课堂作文,要求学生逐渐养成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选材、快速行文的习惯。学生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写作提纲,30分钟之内写出600左右的文章。30分钟一到,请同学互相批阅修改。修改作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学生开始作文就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学生以4人小组传阅修改为宜,并推举出优秀文章在课堂上诵读,请全班学生点评优缺点,最后教师小结。课后教师还要收齐作文本通览一遍,进行复查,如有遗漏的文章,再向学生介绍。

由于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学会了怎样观察和分析事物。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快速作文,不会产生畏难情绪,相反为自己能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去再现生活而感到趣味无穷。

课堂作文应经常不断变换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适当穿插一些口头作文、看图作文、听音乐作文、改写作文、即兴演讲等,使沉闷的作文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喜欢学写作文,喜欢上作文课。

依托教材 ,放飞阅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渗透点”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阅读的要求有多处描述,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与研究方向。

“读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实践中,我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渗透点进行了研究,依托教材,向外辐射,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就谈谈在这方面的思考与体会。

一、 追本溯源,向教材原著渗透

在我们的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节选自名篇的教材,如第八册的《燕子》出自郑振铎的《海燕》,《三顾茅庐》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九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学生站在文学宝库的面前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深度备课,让学生把课文学得有滋有味,然后不失时机地推出原著,让学生欲罢不能,自觉阅读。

前段日子,窦桂梅老师来常州执教了《祖父的园子》,其中的一些环节就非常值得语文教师学习。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通过问题把握整体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本书《呼河兰传》,这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这本书记录了……今天所学的选自第三章,读题──《祖父的园子》。

课堂伊始,窦老师通过谈话介绍了作者与原著,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细读品味,感知园子的形象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窦老师立足教材,反反复复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朗读中触摸园子,感悟园子,为课外阅读打下了情感的铺垫。

第三环节:拓展链接,深化园子形象

师:同学们,课前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萧红现在在哪里?

师:萧红于1940年写完了这部小说,1942年就去世了。

生:那园子现在还在吗?

生:……

师:你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课外去读读萧红的书吧,老师向你们推荐《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呼河兰传》第三章、《呼河兰传》尾声这几本书,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知道的更多。

90分钟的教学那么短暂,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的时候,窦老师的

教学戛然而止,相信课后学生一定会带着激情迫不及待地阅读《呼河兰传》,解开心中的疑团。

二、 走近作者,向人物、作品渗透

对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意义理解,这种渗透方式也是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我在实践中,把这类拓展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其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第十册有一篇课文《灰椋鸟》,徐秀娟这个学生原本不熟悉的名字随着这篇课文的学习走入了学生的视线。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根据徐秀娟的事迹创作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初步介绍了作者。新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参观了徐秀娟烈士的网上纪念馆,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的形象,并和学生一起用学会唱歌,写缅怀文章等方式表达了对徐秀娟的怀念之情。又如第十一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儿童文学家杨红樱的作品,学生通过《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作品对这位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杨红樱作品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促进学生对杨红樱作品的进一步阅读,鼓励学生用讲故事、谈感受等方式汇报了阅读成果。

三、 把握文体,向同类体裁渗透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住课文的文体,向同类体裁渗透,那学生一定可以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实践。

如学完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我推荐学生阅读《冰心散文》;学完哲理故事《生命中的林子》,我推荐学生阅读《智慧背囊》和《时文选粹》;学完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对体裁有更多的认识,阅读能力在实践中有了更好的发展。

四、 紧扣内容,向相同主题渗透

苏教版中的很多教材都是围绕同一主题来进行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紧扣教材的内容,向相同主题渗透,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如第十一册有这么一组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介绍了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完本组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搜集了描绘祖国风光的系列文章,在班中开展了一次诵读比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以上,是我捕捉到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一些渗透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只要我们以课内阅读为基石,有意识、有系统地渗透课外阅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就是发掘本身的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常学常新的状态下,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授之以渔,甚至?授之以渔场?,使学生学会多种阅读的方法。”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浏览和跳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但要掌握这些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习惯,促使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得以提高。我认为抓好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

1.预习方法课前教,主动阅读有提高

课内外结合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 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其方法主要有;

1、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奠定了基础。平时还主要积累,为阅读和作文教学鉴定了基础。

2、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收集好的谚语和文字故事,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等。如:学习《走进汉字王国》,同学们通过自己收集,上

课交流,兴趣很高,学习效果很好。

3、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学生平时博览群书,知识面广阔了,各种能力就都提高了。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善于说,乐于“口语交际”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培养交际的习惯。第一节课开课前利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轮流让一位学生发言。可分四步进行:

1、刚开始时,可进行一些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住址、家庭成员、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等。如有位同学这样自我介绍:“我是上东河村人,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我最淘气,经常惹父母和教师生气,但学习努力,望教师和同学多帮助,本人诚心接受。成为班上的好学生”。这样介绍就很有特色。

2、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讲一些自己看到听到的小故事、笑话等。这样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锻炼了说的胆量,培养了听说的能力与习惯。

3、可以进行叙议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发言,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老师出的题要针对社会、家庭、校园、班级、生活中的某一件事,

先叙述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某同学针对某些同学在校园内乱扔纸屑果皮的现象,联系环境受污染给人们造成各种疾病传染的危害,提出“不乱丢垃圾、讲卫生、防疾病、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看法,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注意积累,多读课外书。

(1)坚持每日收集名言警句。每天由一位同学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喜爱的一句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好词、佳句、优美片断等抄在本班黑板报设置的专栏内,让其他同学将它抄录在自己专门的课外阅读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提倡、鼓励读课外书,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应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介绍、推荐给学生。并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注意摘抄精彩的人物对话、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美妙绝伦的场景描写描写……等。另外,每学期要求学生写出二至三篇有一定质量的读后感,读书得交老师审阅。读的书多了,自然能丰富了知识。说,也就有内容了,写,也就不会说假话、编故事了,这也就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为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可视不可及的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它当作一项任务、一项常规来抓,来落实,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共同探讨,不断总结。那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坚信学生口语交际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第二篇:依托文本 的语文教学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一节语文课,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书本内的听、说、读、写等训练的话,虽然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囿于教材狭窄的视野,对枯燥的语文课堂厌烦,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书本内的知识,课内教学要抓好,抓在点子上,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内外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它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积累、观察分析、表达技巧、思维创新等能力。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然而,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这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鉴于考试的压力,不少学生写作文不是把心里想说的话诉诸笔端,而是把作文看成了考试得分的一个工具,对作文有了一种排斥感。一上作文课,学生就皱眉头,唉叹声不断。

二、审题不准确,写作思路狭窄,立意不深刻。审题是作文的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准确的审题非常关键。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都无从下手,或者立意偏离话题,或者立意非常肤浅,或者思路狭窄,写不出新意。

三、内容死板,选材陈旧苍白。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少分析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还有的学生不论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套用如屈原、司马迁、苏武等用了千万遍的陈旧材料,没有新意,思路狭窄,挖掘不出深度。

四、语言不生动。不少学生作文语言不过关,干巴无味,难以打动人。

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课外联系生活多读多写,课内结合教学教给方法,鼓励创新。两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明显提高。

一、广泛阅读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且他为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一生“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广泛阅读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的阅读。在熟读教材的同时,每学一课要补充一篇课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其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文章千字左右。资料来源可自己订购资料,可向图书馆借阅书籍,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汲取知识。我们利用每一节课课前五分钟的时间,举行语文活动:或鉴赏名家美文、或讲成语故事、或或了解名人名言等。寒暑假还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互相交流。我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记录本,随时摘抄精美短文、精彩片断和精炼句子。

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我经常提醒学生:一要有选择地读书,自觉与好书交朋友;二要学会泛读、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有效的阅读方法;三要学生阅读时从思想意义、写作技巧、语言技巧分析文章的所以然,日久天长,渐渐摸索写作规律。

学生在广泛猎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还应尽力多背一些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多读多背,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经验和方法的积累,积累得多了,写作自然也会出现质的飞跃。

二、课外多练探索规律

课外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写日记则是最佳举措。写日记利于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尝到写作乐趣;也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写出境界高的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尽最大努力开辟感受生活的途径。我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小商场,深入村民内部调查生活现状,校内我们举行卫生大扫除,举办故事会、朗诵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会操比赛等。这些有益的活动拓宽了学生写日记的渠道,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的写作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结合教学仿中有创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实际上有许多知名作家和诗人都经历过模仿阶段。

课堂教学是学生猎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必须结合教学指导学生精心学习课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家们的匠心,并借鉴课文学写作文,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在作文课上应注重多项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每出一题,都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立意,去选择材料,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

为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熟练不同文体的写法,可出一题多作的作文题目,请学生从不同文体进行训练。例如作文题《我的老师》让一部分学生写成议论文,一部分学生写成记叙文。指导学生一题多体的训练,既能拓宽作文思维,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课堂作文,要求学生逐渐养成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选材、快速行文的习惯。学生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写作提纲,30分钟之内写出600左右的文章。30分钟一到,请同学互相批阅修改。修改作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学生开始作文就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学生以4人小组传阅修改为宜,并推举出优秀文章在课堂上诵读,请全班学生点评优缺点,最后教师小结。课后教师还要收齐作文本通览一遍,进行复查,如有遗漏的文章,再向学生介绍。

由于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学会了怎样观察和分析事物。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快速作文,不会产生畏难情绪,相反为自己能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去再现生活而感到趣味无穷。

课堂作文应经常不断变换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适当穿插一些口头作文、看图作文、听音乐作文、改写作文、即兴演讲等,使沉闷的作文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喜欢学写作文,喜欢上作文课。

依托教材 ,放飞阅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渗透点”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阅读的要求有多处描述,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与研究方向。

“读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实践中,我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渗透点进行了研究,依托教材,向外辐射,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就谈谈在这方面的思考与体会。

一、 追本溯源,向教材原著渗透

在我们的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节选自名篇的教材,如第八册的《燕子》出自郑振铎的《海燕》,《三顾茅庐》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九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学生站在文学宝库的面前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深度备课,让学生把课文学得有滋有味,然后不失时机地推出原著,让学生欲罢不能,自觉阅读。

前段日子,窦桂梅老师来常州执教了《祖父的园子》,其中的一些环节就非常值得语文教师学习。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通过问题把握整体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本书《呼河兰传》,这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这本书记录了……今天所学的选自第三章,读题──《祖父的园子》。

课堂伊始,窦老师通过谈话介绍了作者与原著,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细读品味,感知园子的形象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窦老师立足教材,反反复复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朗读中触摸园子,感悟园子,为课外阅读打下了情感的铺垫。

第三环节:拓展链接,深化园子形象

师:同学们,课前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萧红现在在哪里?

师:萧红于1940年写完了这部小说,1942年就去世了。

生:那园子现在还在吗?

生:……

师:你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课外去读读萧红的书吧,老师向你们推荐《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呼河兰传》第三章、《呼河兰传》尾声这几本书,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知道的更多。

90分钟的教学那么短暂,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的时候,窦老师的

教学戛然而止,相信课后学生一定会带着激情迫不及待地阅读《呼河兰传》,解开心中的疑团。

二、 走近作者,向人物、作品渗透

对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意义理解,这种渗透方式也是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我在实践中,把这类拓展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其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第十册有一篇课文《灰椋鸟》,徐秀娟这个学生原本不熟悉的名字随着这篇课文的学习走入了学生的视线。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根据徐秀娟的事迹创作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初步介绍了作者。新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参观了徐秀娟烈士的网上纪念馆,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的形象,并和学生一起用学会唱歌,写缅怀文章等方式表达了对徐秀娟的怀念之情。又如第十一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儿童文学家杨红樱的作品,学生通过《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作品对这位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杨红樱作品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促进学生对杨红樱作品的进一步阅读,鼓励学生用讲故事、谈感受等方式汇报了阅读成果。

三、 把握文体,向同类体裁渗透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住课文的文体,向同类体裁渗透,那学生一定可以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实践。

如学完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我推荐学生阅读《冰心散文》;学完哲理故事《生命中的林子》,我推荐学生阅读《智慧背囊》和《时文选粹》;学完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对体裁有更多的认识,阅读能力在实践中有了更好的发展。

四、 紧扣内容,向相同主题渗透

苏教版中的很多教材都是围绕同一主题来进行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紧扣教材的内容,向相同主题渗透,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如第十一册有这么一组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介绍了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完本组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搜集了描绘祖国风光的系列文章,在班中开展了一次诵读比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以上,是我捕捉到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一些渗透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只要我们以课内阅读为基石,有意识、有系统地渗透课外阅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就是发掘本身的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常学常新的状态下,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授之以渔,甚至?授之以渔场?,使学生学会多种阅读的方法。”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浏览和跳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但要掌握这些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习惯,促使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得以提高。我认为抓好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

1.预习方法课前教,主动阅读有提高

课内外结合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 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其方法主要有;

1、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奠定了基础。平时还主要积累,为阅读和作文教学鉴定了基础。

2、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收集好的谚语和文字故事,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等。如:学习《走进汉字王国》,同学们通过自己收集,上

课交流,兴趣很高,学习效果很好。

3、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学生平时博览群书,知识面广阔了,各种能力就都提高了。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善于说,乐于“口语交际”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培养交际的习惯。第一节课开课前利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轮流让一位学生发言。可分四步进行:

1、刚开始时,可进行一些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住址、家庭成员、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等。如有位同学这样自我介绍:“我是上东河村人,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我最淘气,经常惹父母和教师生气,但学习努力,望教师和同学多帮助,本人诚心接受。成为班上的好学生”。这样介绍就很有特色。

2、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讲一些自己看到听到的小故事、笑话等。这样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锻炼了说的胆量,培养了听说的能力与习惯。

3、可以进行叙议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发言,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老师出的题要针对社会、家庭、校园、班级、生活中的某一件事,

先叙述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某同学针对某些同学在校园内乱扔纸屑果皮的现象,联系环境受污染给人们造成各种疾病传染的危害,提出“不乱丢垃圾、讲卫生、防疾病、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看法,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注意积累,多读课外书。

(1)坚持每日收集名言警句。每天由一位同学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喜爱的一句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好词、佳句、优美片断等抄在本班黑板报设置的专栏内,让其他同学将它抄录在自己专门的课外阅读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提倡、鼓励读课外书,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应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介绍、推荐给学生。并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注意摘抄精彩的人物对话、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美妙绝伦的场景描写描写……等。另外,每学期要求学生写出二至三篇有一定质量的读后感,读书得交老师审阅。读的书多了,自然能丰富了知识。说,也就有内容了,写,也就不会说假话、编故事了,这也就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为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可视不可及的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它当作一项任务、一项常规来抓,来落实,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共同探讨,不断总结。那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坚信学生口语交际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依托文本的语文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