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先进事迹(20xx五份合集)

 供电局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一片冰天雪地,一曲如诗壮歌。
  “坚守一片热土,点亮万家灯火”——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办公室主任杨鸿升的信念。十五年来,正是这种对电力事业的无限热爱,杨鸿升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建设和谐电力的路上默默耕耘,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用自己切实的行动为中山电力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土:让电力“发热发亮”

    从基层一线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每一次工作调整和岗位变化,迎接杨鸿升的都不是鲜花掌声、顺意清闲,而是一大堆棘手的“烫山芋”。

    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他没有畏惧、更没有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完成每一项任务;形势一片大好时,他没有骄傲、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始终铭记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自我加压,争当排头兵。

    20##年春天,一纸调令,杨鸿升来到了农电公司担任总经理。迎接杨鸿升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接踵而至的、棘手的困难和挑战:20##年初,受油价上涨、电厂检修、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中山供电形势严峻;特别是4、5月,接连发生了电厂机组检修、主变故障等情况,电网大面积、高频率错峰;同时,中山供电局新一轮员工竞争上岗工作如火如荼,1000多人正面临着轮岗,企业的上空弥漫着一种不稳定的情绪……

    企业叫苦、政府疑虑、领导担心,但杨鸿升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一方面主动走访客户和各镇区党政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强化需求测管理,确保党政机关等重点场所和居民的用电,对弱势群体重点照顾;此外还推出多项便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期间,他更与一线员工一起连夜冒雨派宣传单、听投诉、啃盒饭、熬通宵……“奇迹”终于发生了——农电公司没发生一起配网事故,供电量不降反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年8月,台风“派比安”正面袭击中山,多处电网设备受到损失,面对如此多的磨难,杨鸿升没有乱了方寸,反而异常冷静,周密决策,果断应对。杨鸿升迅速通过视频系统召开紧急动员大会,部署各项工作,并到故障抢修现场进行监督。据统计,此次抢险共投入1.39亿元进行配网建设和整改维修,及时排除受损线路和设备故障,确保了小榄等14个镇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整个抢险防御工作反应迅速,未发生一起鱼虾养殖户因缺电导致损失的事故,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这一年,尽管灾难重重,但20##年客户满意率高达99.23%,较20##年上升了0.91%,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谈起当时的感受,杨鸿升非常谦虚,他表示,当时压力很大,但是觉得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严格说来,自己当时还算是个“新手”,也正好借此机会磨练磨练,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负责任的“老手”。“既然领导这么信任我们,员工信任我们,我们也要全力以赴,付出我们的真情去做好我们的工作。”杨鸿升说。“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但关键是要牢牢把握”诚信、和谐、创新“的理念,公司上下所有员工都应该树立”通过我们的诚信,创造我们的和谐;通过我们的创新工作,提升农电的服务;为农村,为广大的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的精神。”

    正是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困难和挑战,杨鸿升迎难而上,让电力这片“热土”燃起了无数火光,点亮着万家灯火,不断“发热发亮”。

繁华:“园丁”默默地守望

    花,在太阳下热烈地开放;他,在荣誉后静静地守望

    20##年,杨鸿升被评为中山市、广东电网公司和中山供电局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企业内刊优秀总编。20##年被评为中山供电局新闻宣传优秀组织者;全国企业报刊优秀主编奖;所在的农电公司被评为中山供电局先进集体。20##年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山供电局十佳模范员工称号。20##年被评为广东电网公司抗灾抢修复电先进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是什么原因使得杨鸿升在短短的时间获得这么多的荣誉?

    有人说,杨鸿升是一名勤恳的“园丁”,一直默默地为电力这片“热土”上成长的“花朵”除草、浇水、施肥。

    在成绩面前,杨鸿升显得豪情万丈但又平静而谦虚。

    面对记者,他一再强调,荣誉属于集体,他个人的努力算不了什么,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源于集体这个坚强后盾。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作为公司的领头兵,杨鸿升知道企业运行的方向、管理是企业优质前行的关键,只有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地更新、完善制度,才能让公司在电力这片“热土”上“繁花似锦,灿烂夺目”。

    在中山供电局采访,记者看到了杨鸿升多年来追求卓越的足迹——

    农电公司一向被同行戏称为“游击队”,因为,农电下属的各个供电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没有经过规范培训的农村电工,在施工过程使用了不少“土”办法,管理措施各自为政、生产设备五花八门……安全隐患令人触目惊心。杨鸿升去年3月上任之初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概情况。

    “农村电工不正规,年龄大、学历低,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杨鸿升看在眼里。他说,他当时觉得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帮扶,制定规章制度,打造一支能战斗、打得响的队伍。对此,杨鸿升订了目标:两年摘掉“游击队”的帽子。

    杨鸿升制定方案、提供场地,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并组织技能比武,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他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与省内著名高校合作,开办了电力专业的本科班,着力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以公开招聘的办法,将一批业务精、技能强的员工充实到生产一线。在此基础上,分片设立了配网故障抢修队伍,从而为现场施工的安全和快捷优质抢修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授予一个特别的名字“别动队”——希望没有什么故障而不必用上这支队伍之意。

    杨鸿升积极组织完善规章制度:2006至20##年,他主持修订、出台了68份规章制度,将安全、营销、技术、财务、行政和党建等管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轨道;先后成立了安全监察、营销稽查、配网质量督查、资金监察队伍,开展规范的效能监察活动,堵塞了管理漏洞……在杨鸿升精心部署下,一支农电的正规军初现端倪。

    在管好队伍的同时,杨鸿升严格要求自我。他说,面对急剧变化的电力市场和外部环境,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扩宽视野、开拓新思维、寻求新方法是应对变化和缩小与先进差距的关键所在。他对新知识孜孜以求,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学位;在注重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紧密围绕大政方针,不断提升理论修养,真正做到执行力强、凝聚力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过硬……
    员工反映,杨鸿升始终视团结为企业的生命和发展的基础。他不但懂团结,而且会团结,做到真团结。班子会上,他要求大家敞开心扉、坦诚沟通;对重大问题,严守规定、集体决策,不搞“一言堂”;针对员工竞争上岗期间的不稳定情绪,他采取大会讲政策、座谈表态度、面谈露心迹等措施,点面结合、刚柔并济,使全体干部员工气顺心齐;为更方便员工反映意见,他开通了“沟通绿色通道”,广泛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和“六个一”活动,始终坚持“党建保发展,发展促党建”和“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原则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亲自带领各级党员干部跟最一线的员工面对面地谈工作、拉家常,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杨鸿升紧密配合南方电网开展的绿色节能活动,先后创新性举办了电力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厂企”活动,科学、安全、节约用电意识在中山城乡蔚然成风,节能增效措施在广大企业开花结果。

    为了践行南方电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和“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杨鸿升领导农电公司积极为中山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农电公司时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用电需求,建立一支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山供电局农电总公司青年便民服务队。20##年末,杨鸿升组织的14支服务队,以社区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敬老院为重点服务对象,发放“便民服务卡”,定期开展以生活照料、电气维修、义务家教、文化娱乐、捐赠物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除了积极配合当地党团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定期举办用电宣传和为社区提供安全用电和科学用电知识咨询外,还深入社区开展错峰用电、打击盗窃电力设施宣传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三角镇结民村独居老人黄婆婆说起服务队记忆犹新,“他们帮我修好了家里的电线,以后煮饭就不用麻烦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年中山供电局举行的配电线路专业技能竞赛,除了第一名以外,第二名至第九名,都是农电公司的员工获得。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电公司旧貌换新颜,资源共享平台初步搭建、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工作流程更加优化,连续安全生产记录超2600天、配网建设可圈可点、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用户多达40多万、供电量超80亿,超过了个别省的供电量。实现电费回收100%,国有资产上升1亿多元。

心血:与事业水乳交融

    200年的开年很灰暗:妻子因公被车撞倒了,颅骨、肩骨、颧骨、上下颌骨、锁骨和三条肋骨不同程度受损、骨折,生命垂危。这个时候,凝冰雨雪灾害不期而至。

    中山电力人积极响应南方电网号召,举全局之力支援灾区抢修复电。

    一边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边是爱人的生命垂危。眼看着朝夕相处的“别动队”的兄弟与其他队伍794人分成3队北上韶关,深入险境,杨鸿升“坐不住”,794个同事兄弟和1个家属亲人,孰轻孰重?他感到自己最清楚同事们的个性,作为大哥他更有责任与大家一起、保护好大家。

    杨鸿升交待好亲人照看爱人,将爱人慎重嘱托给医院后,毅然打了报告,要求奔赴韶关抗冰救灾第一战线。但没有得到批准。他一连打了三次报告。面对他的执著,局领导周密考虑,依然让杨鸿升留在中山,但要求他负责最重要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

打仗打粮草,救灾看后勤

    杨鸿升开始长时间、超负荷投入到抗灾工作中。从大年二十五到抗灾结束(包括春节在内)的近一个半月时间里,他没有休过一天假,日平均睡眠时间不到5个小时。面对因公受重伤住院抢救并需多次动手术的爱妻,看着她被伤痛折磨得日渐憔悴的脸庞和痛楚的眼神,杨鸿升,这个工作上的铮铮汉子,只能把柔情、把内疚深藏于心,把爱惜凝聚在夜深人静之时匆匆赶往医院陪爱妻小坐的一刻钟里。但就连这样的“闲时”也是工作电话不断……长时间、高强度的操劳,四十岁不到的他,斑驳白发在这一个多月已经悄悄地长出来了。不过,在他负责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中,他恪尽职守,将后勤工作做到“滴水不漏”。抗灾期间,经他协调调派的人员达794人,各类车辆113辆,御寒棉被、棉衣、防滑雪靴等2000多件,落实了700多名突击队员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他的出色组织协调下,中山供电局的抗灾人员安排合理、到位迅速;车辆行驶安全,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后勤物资保障高效可靠……在前线不断传来险情的时候,杨鸿升依然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不能与同事并肩一线而愧疚,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多少个人去,就要将多少个人给带回来!”中山供电局先后被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省政府、广东电网公司评为“抗冰救灾抢修复电先进单位”。

    所幸的是,爱妻在ICU与死神抗争了20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终于战胜死神;更令他高兴的是,经过连续艰苦的作战,同事们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凯旋,看到同事脸上的沧桑与满足感交集在一起,杨鸿升内心激动起来了,眼眶湿润了……

    南粤大地八十年一遇的凝冰灾害,让杨鸿升付出了很多,但他不计较、不抱怨。他深知,他的生命已经和电力融为一体,他的心血已经与事业水乳交融。为了万家灯火,他无悔无憾!



送电工的先进事迹材料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旅途中车窗外,总有电线杆塔“讨厌”地闯入我们捕捉山川美景的镜头。可一想到它们跨越千山万水为人们送去光明,又不禁好奇:是谁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把它们架设?是谁在风霜雨雪、电闪雷鸣中为它们守护?

  吕清森,国家电网吉林供电公司桦甸分公司的送电检修班工人,便是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光明守护者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穿林海,卧雪原,在东北长白山深处独行31年,巡护线路安全运行无事故;他追太阳,寻雷电,首创“采光巡线法”等工作方法,发现供电隐患数千处,为国家节约维修开支数千万元。

  他异于常人的寂寞痴狂,让记者一路好奇地追进长白山里,踏着他的林中足迹,探寻他的精神世界。

  “不寂寞,那179个铁塔就是我的兵”

  这是一位普通的基层电力工人,身着迷彩服,胸挂望远镜,斜挎工具包和水壶。他沉默而拘谨,偶尔答话总是低头垂眼,双手紧张地抄进袖子里,更显身形瘦小。但一进山,他顿时就舒展开来,在密林里健步如飞。

  1979年,19岁的吕清森开始了在66千伏电压等级的红石至白山线路(红白线)上的巡护工作。这条线路全长47公里,是吉林省内环境最恶劣、巡护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条输电线路,全程巡护下来至少徒步200多公里,穿越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

  盛夏的长白山里,无风闷热,体形硕大的蚊虫扑面而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咬得人满脸红肿。

  吕清森说,比蚊子更厉害的是毒蛇、马蜂和一种叫做“草爬子”的致命寄生虫,当然还有黑熊和狼,不过不常见。这次进山前,他为记者一人捡了一根木棍,“拿着!当拐杖借力,还能吓唬动物。”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跟着他在山里艰难行走。根本没有路,脚下是积满腐叶的烂泥,一不小心就摔个四仰八叉。而“路”旁就是荆棘丛生的山崖,要是摔下去连人影都找不到。若是冬季大雪齐腰,路上的艰险程度,我们更难以想象。

  这样的路,吕清森每月都要走一遍,一走就是5到7天。别的巡线工一年穿坏2双鞋,他穿坏5双。

  我们问,最艰难的,不是路,不是虫蛇,是独行的寂寞吧?

  “不寂寞!挎上望远镜,我就是营长,那179个铁塔就是我的兵!”

  站在65号铁塔下,吕清森突然来了兴致:“平时走几天都不见一个人影。今天你们这么多人陪我,老高兴了!给你们唱个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有点跑调的歌声在寂静的山谷里回响。

  “这是万家灯火的事业”

  寂寞坚守,苦中作乐,是因为这条线路承载着吕清森对父亲、对用户、对单位的承诺。

  1979年,巡了一辈子线路的父亲吕明俊把自己的望远镜挂在吕清森的脖子上:“你拿上这个望远镜,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

  那年父亲病重住进了医院,吕清森想在一旁多陪陪,但父亲说什么也不干,硬是撵他出门:“你的工作不能耽误,我干了一辈子还没干够呢!”

  父亲走的那天,吕清森还在线路上。次日赶回家,家人告诉他,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让他好好巡线。

  “我答应了我爸,应了就算!”吕清森在这条线路上一走就是31年,7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2圈。

  这条线路主要供应金矿、铁厂等厂矿企业用电和附近几个村镇的居民用电。吕清森说,“银线上流动的都是经济价值,要是因为我没巡好线,发生故障停了电,用户该有多着急?”

  线路这头牵着用户,那头牵着吕清森代表的企业。他热爱这份工作,对单位怀着一种质朴的感恩之情,更何况20年前一次施工冻伤让他几乎失去双手,是单位不惜一切代价为他医治。

  那是1982年2月,吕清森和同事们参加哈尔滨到松原线路的施工,突然气温降到近零下40度,吕清森正在塔上作业,等到收工时才发现,9个手指头严重冻伤,医生甚至建议截肢。

  “是单位领导请求医生一定要保住我的双手,花多少钱都可以。这个恩我一辈子都报不完,只能用努力工作来报答。”吕清森说。

  他进山巡线总戴着那顶印着“国家电网”4个字的蓝色安全帽,“这是万家灯火的事业。乡亲们看见这顶帽子,知道送电工来了,有事他们好找到我。”

  “只要对线路有影响的,我都得琢磨”

  也许是在密林里常年独行的缘故,吕清森寡言少语,但要是谈起自己总结出来的“采光巡线法”、“‘之’字形走法”等工作方法却滔滔不绝。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吕清森采光巡线法”,已在吉林省电力公司系统内推广应用。他还琢磨出了独特的“之”字形巡线走法,这种走法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测导线状况,巡线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

  经估算,几十年间采用他首创的这些高效巡线方法,及时发现了供电隐患共数千处,为国家减少损失达数千万元。

  夏看暴雨雷电,冬看积雪覆冰,吕清森还潜心钻研自然现象对线路的影响。他说,“只要对线路有影响的,我都得琢磨。”

  有一段时期,吕清森闻雷而动。在家里赶上电闪雷鸣,他总会冲出家门仔细观察;巡线中遇到雷雨,他在野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等着雷击落在导线上,细辨雷的形状、雷声的差异,全然不顾大雨倾盆。

  琢磨到后来,妻子高秀凤说吕清森“特神”:“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他就能看出来,光听打雷的声,他就知道是在哪个方向;电灯闪几下,他就能说出哪个地方有雷击。”

  “‘鸡爪雷’最常出现在‘之’字形山势走向的线路上。”吕清森说。因为破坏力形似鸡爪猛力抓向导线,这种雷被吕清森称为“鸡爪雷”。在他的“雷经”里,还有“乌龙雷”、“闷雷”、“磨盘雷”等,都是他来自实践的总结。

  他琢磨出来的减少雷害的许多建议在去年红白线改造工程中被采纳,改造后的线路运行一年多以来没发生过雷害。

  “万物都有规律,只要肯琢磨。”初中毕业的吕清森因为爱琢磨,在31年的巡线过程中写下了几十本日记。他把线路的杆塔、杆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雷击情况等等都记录下来,三年五载的情况逐一比照,从中寻找规律。

  “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

  吕清森的家在单位的一栋宿舍楼里,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住了十多年,家具电器都很老旧。可他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才20块钱,现在2000多块,知足!”

  这么多年他唯一觉得亏欠的是家人。他在家的时间不多,儿子吕鹏小时候对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父亲很是陌生,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一个人忙活。

  “老吕跟家里的活儿没缘。家里的大事小情,你指不上他啥,都是我做主。这么些年,俺们也都习惯了。”高秀凤说。

  吕清森对从未出过远门的妻子承诺:“等我退休了,时间都交给你安排。我陪你去北京,登天安门、爬长城。”

  31年里也不是没有机会调到其他相对轻松的岗位,但吕清森都放弃了。“这条线路太艰苦,而我最熟悉这里,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我都了如指掌,如果换上新手可能在几年内都很难适应。”

  如今,我国输电网的先进程度可以媲美欧美国家,有的线路已经采用直升机巡线。但吕清森执著地认为,深山老林里,深入千家万户的线,总要有人去巡护。“这工作我得干到退休,退休后还有我徒弟呢。”

  他常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

是的,吕清森爱岗敬业、执著忠诚、奉献钻研的这股子精神头,到啥时候都不能丢。

  电力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虽然不能跨进名牌大学做研究生,但可用心做好一个带电作业的“研究生”;虽然当不了博士硕士,但可以做好一个维护千里供电大动脉的卫士!

    ——冯振波

    5月12日上午,晴空万里。在福州马尾闽安村的一座一千多米高的不知名的山上,三个身穿米黄色工作服,头戴蓝色安全帽的线路工,正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在山林中小心地穿行着。他们手上拿着一根细竹棍,边走边拨弄着前方丛生的野草。

    “班长,有蛇!”其中一个年轻人忽然大声喊到。只见一条细长的竹叶青正慢慢朝他们逶迤而来。这时,一个中年线路工不慌不忙地用手中的竹棍朝蛇尾轻轻一打,那蛇立刻“倏”地一下钻入了草丛中。

    被称做“班长”的中年线路工,名叫冯振波。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而电力高压线路、铁塔大多修建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上。正是这些常年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线路工,支撑着海西电网大动脉的安全稳定运行。而冯振波,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冯振波,福州电业局送电部带电班班长,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电力公司首席技师。20##年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年冯振波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并荣登“中国好人榜”。2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国家电网公司劳模。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主编过全国教材的输变电带电作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全国劳模,却曾经是一个高中都没念完就参加工作的农家娃子。1986年,福州电业局到农村招收带电线路工,从此,冯振波便与大山、铁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风雪四季乐

    爬电杆、爬铁塔,是线路工必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冯振波的师傅卢振环回忆说,冯振波刚当学徒那会儿,一次从训练的电杆上摔下,扭伤了手腕。医生交待他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能够乘机休假,换了谁都乐,可冯振波为了学技能,忍痛咬牙坚持练习,一天假也没请。由于剧烈的疼痛,他的嘴唇都被自己咬出了一道深红的齿印。就这样,原本一周就能好的手伤,拖了一两个月才好。

    高压带电作业,要在不切断电源和高电压的情况下从事线路维修、检查和维护工作。冯振波刚成为线路工那会儿,交通条件差,出去巡线坐的都是东风或解放牌的大卡车,每天要来回颠簸百来公里。遇上较大型的检修维护工作,还要常年住在深山的巡线站里。那时使用的作业工具是简陋的敞篷车,在没有遮挡的铁塔上进行高压带电作业,夏天烈日当空、冬天寒风刺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可是冯振波却乐在其中。

    “当时和振波一同进来的员工都通过各种渠道调离了线路岗位,唯独冯振波留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看着冯振波一路成长起来的送电部党支部书记魏鹏荣说,“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而是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地干一行爱一行。”

    冯振波说:“当电网遇到危急情况时,经过自己和伙伴的努力,可以避免大面积停电。每当想像着万家灯火的安宁,就很有成就感,觉得这是男子汉的事业!”

    “师傅,我上!”这是冯振波当学徒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次,古福线一座20多米高的克里姆林宫型铁塔急需带电整座更换,技术难度较大。当时福州只有这一条220千伏双回路输电大动脉,如果停电施工,就意味着整座省城将停电。紧要关头,冯振波主动请缨,拿下了这个一般人不敢揽的“瓷器活儿”。而他也由此开始崭露头角。1998年,冯振波挑起了带电班班长的重担。

    20##年年初,闽西北电网遭遇历史罕见的覆冰灾害,一座座大山被冰雪覆盖,漫山遍野的线路、铁塔都结了厚厚的冰。冯振波两进灾区,抗冰斗雪,日夜抢修。在爬雪山时,双脚冻得全部肿了起来,脚趾甲里全是淤血,可是为了早日让灾区群众用上电,他全然不顾这些,完全忘我地投入到抢修中。

    经历了整整11个迎风而出的清晨与踏雪而归的夜晚,冯振波完成了浦城电网生命线——童九线的抢修。送电那天冯振波才第一次仔细留意了这座山头的风景。当朝阳穿过一缕缕的白云升起来时,冰雪覆盖的山与树,被照得晶莹剔透。冯振波说,那是他看过的最美的风景。

    悬崖花枝俏

    “无限风光在险峰”,攀登与翻越,始终是冯振波人生的关键词。由于初始学历低,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冯振波亦是不停地攀登、翻越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上的一座座高峰。

    许多人都觉得带电线路工只不过是一线工人,是靠一双手与两条腿吃饭的,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可是冯振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这是老观念了,未来电网发展必然要走智能化道路,输变电带电作业是电网核心技术,更是需要靠知识与创新来提高效率,与国际接轨。

    工作以来,不管多忙,冯振波总能挤出时间钻研专业技术,像海绵吸水一样不知疲倦地攫取着文化知识。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大量的送电线路及带电作业的书籍。在他家里,有间十几平米的书房,里面除了一张电脑桌与一张床,便是一堆堆、一叠叠、一垒垒的书籍、文件、资料。他常常看书看累了,便躺到床上休息一下,起来又继续看。通过自学,他不仅取得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大专文凭,还通过了“高压线路带电检修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文武双全的金牌带电工”这是大伙对冯振波的称赞。

    “班长学习的劲头很高。”这是冯振波的徒弟郑孝干对他的评价。从郑孝干的宿舍可以看到办公室,经常过了下班时间,他还看到班长在办公室里查资料,写东西。“我当时就很疑惑,我们是一线班组,哪有什么文案工作要做啊。”郑孝干说。终于有一次他好奇地跑到办公室问班长在做什么。冯振波看着这个毛头小伙,笑了。他说:“突然来灵感,想到一个新的带电作业方法,得把思路整理一下,写出来。虽然现在不一定用得着,但有备无患嘛。”

    正是靠这种不断地学习思考、总结创新,近年来,冯振波主持并参与了十多个大型复杂带电作业项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电网的不间断供电。值得一提的是,冯振波创立的“振波安全系数”,不仅涵盖了《带电作业标准指导书》和《带电作业项目危险点预控措施》的内容,还包括各种工器具革新和正确使用方法。截至20##年年底,冯振波带电班创下了安全生产10662天的纪录。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冯振波还带领班组开展科技攻关。近年来,他带领的带电班每年都会拿出一至两个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屡屡获奖。截至20##年,冯振波带电班共获得6项国家技术专利,有3项科技成果获得福建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并有2项成果被全省推广应用。

    “虽然不能跨进名牌大学做研究生,但可用心做好一个带电作业的‘研究生’;虽然当不了博士硕士,但可以做好一个维护千里供电大动脉的卫士!”如今,冯振波的这句话已经被许多年轻的带电线路工当成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烂漫报春到

    4月29日上午,国家电网福州电业局召开“向全国劳模冯振波学习大会”。“热烈欢迎全国劳模冯振波晋京受奖载誉归来”、“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发展力量、建设海西电网”……会场内外,大红的横幅标语,让该局每一个参加大会的职工代表都感到喜悦与振奋。

    “冯振波是我局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劳模。”福州电业局工会主席张新兴奋地说,“从冯振波开始,福州电业局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全国劳模!”话语中流露出的除了一份自信,还有一份感慨。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福州电业局工会深刻意识到,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关键。为更好地激励员工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福州电业局在这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

    20##年福州电业局出台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管理办法》,设立了“管理”、“技术”、“技能”、“劳模”四个通道,并按照不同专业的不同业务技术水平设立5个级别的人才序列,不同的人才序列相对应享受不同的薪酬待遇及保险福利待遇。根据该《办法》,冯振波的岗级由13级一跃升到了19级,相当于该局副局长的待遇。同时,还有数十名一线员工也都据此提升了岗级。这大大激发了该局员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热情。

    与此同时,福州电业局还在员工中积极倡导劳模精神,选树先进典型,在全局上下形成学习劳模、爱护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20##年4月12日《工人日报》头版刊登了《金牌工人许振超》一文,这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推出的第一个典型,又是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福州电业局在两天后立即就开始组织全局职工向许振超学习活动。此后五年,福州电业局每年都召开一次学习劳模精神座谈会,一直没有间断。

    福州电业局还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从20##年开始与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团市委共同举办“海西·榕电杯”技术技能竞赛。优胜者不仅可以被授予“福州市技术能手”称号,还可以获得参加上一级竞赛的机会。

    在福州电业局的悉心培养与引导下,近年来,该局涌现出了包括冯振波在内的各级各类劳模共50人,各级各类专家人才48人,其中仅一个冯振波带电班就现出了4名劳模与技术能手。



电力行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被称为“中国玉都”,在岫玉的故乡,走出了这样一位全国劳动模范:他岗位平凡,外表朴实无华,内心的奉献精神比岫玉更加晶莹剔透。他,就是鞍山供电公司送电二工区副主任肖平。

    长期的外线工作,让今年47岁的肖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他身材瘦削,皮肤黝黑,不善言辞,听到别人的赞扬,他总是说:“咱不就是做这工作的嘛,都是应该的。”

    快乐的线路工

    1985年,岫岩县很多企事业单位举办招工考试,高中毕业不久的肖平报考了岫岩供电局和岫岩工商局,结果被两单位同时录取,岫岩供电局下通知比较早,肖平就到岫岩供电局工作了。

    来到岫岩电业局,肖平就被分到了线路班工作。线路班负责送电运行、送电检修、配电运行、配电检修和电缆工作,是一个五大工种合一的生产班组。线路班从220伏的低压线路一直管到220千伏高压线路,对员工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肖平有一股钻劲,面对陌生的电力专业知识,他认真学习各种书籍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外出巡线或遇到故障抢修时,他总是抢着干。由于刻苦努力,他用很短的时间就熟悉了各种作业流程,熟识了线路设备。

    岫岩属于丘陵地区,送电线路都建在山顶上,巡线必须翻山越岭。巡线工作非常紧张,每次巡线都是急行军。在线路班,肖平巡线的脚步是最快的,普通人走这种山路,走上几百米就会呼哧带喘,两腿发软,而肖平和他的工友一年中却有大半年在这些线路上工作。

    巡线走的山路,有的地方非常陡峭。天气好的时候还好些,遇上雨雪天气,路就会变得特别湿滑,一脚踩不稳,就有可能滚下山。山上灌木丛生,有很多小动物。肖平爱这里的一切,他说:“山上风景很美,巡完线下山的时候,心情特别好。”

    温馨的线路班

    1989年,肖平考上了东北电业职工大学,取得了大专学历。1992年回到原单位,又干了3年变电值班员、3年变电专工,1998年,肖平被任命为线路班班长。做变电专工时,肖平的岗位是管理岗位,而线路班班长却属于工人岗位。变电专工主要在办公室工作,而线路班的工作终日在室外,成天风吹日晒,越是恶劣天气越可能出现故障,需要去现场抢修。当时,线路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能不能把工作做好还是一个未知数。面对这种情况,肖平给自己定下目标:干,就要干好。

    肖平带队伍的特点就是以身作则。每次分任务都把最难走的路留给自己。每次线路发生故障,肖平总是身先士卒,亲自登塔解决问题。每年除夕夜,肖平都会亲自带队值班,过了22时,如果没什么事,肖平就会让大家先回家,自己坚守岗位,没有和家人一起吃过一次年夜饭。

    计划巡线工作一般两人一组,两个人出去一天,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工作质量很难监督。肖平发明了“字令制”管理办法,每个巡线周期随机确定一个英文字母,让巡线人员写在铁塔根部,肖平亲自抽查,发现哪一基塔没有字母,就进行批评教育。久而久之,线路班员工的责任心增强了。

    线路班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大家庭。班组里有一名常年病休的白血病患者,叫王远洋,他认为自己的病没治了,非常绝望,甚至不配合治疗。肖平当班长后,多次去看望王远洋,给他做思想工作,帮他重树信心。在肖平的帮助下,王远洋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他特别感激肖平,曾多次来班组问能不能帮着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帮着扫扫地也行啊!”王远洋说。

    执著的线路情

    20##年,肖平升任岫岩供电分公司线路工区副主任。20##年2月,鞍山供电公司进行作业组织专业化改革,成立送电二工区,管理海城市和岫岩县的送电线路。肖平分管安全生产和线路运行检修,办公地点搬到了海城市。

    肖平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快,在熟悉海城送电线路的过程中,肖平发现树障是线路安全运行的最大威胁。他牵头成立了树障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亲自走访树主,耐心做思想工作。用了半年时间,硬是清理了线路防护区内1.3万棵违章树木,确保了线路的安全运行。

    海城市距离岫岩县100公里,每周五下班后,肖平才能回岫岩县的家,周日下午再赶回海城市,工作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回家了。成天在户外工作,吃饭也没个准点,去年年底,他的胃开始疼得难受,到医院一检查是胃溃疡。为了照顾肖平,妻子也来到海城市。跟肖平一起加班的同事们可没少到肖平家吃饭,每次干完活,肖平看大家还没吃饭呢,就把他们带回家吃,没少难为肖平的妻子。

    今年2月25日,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冻雨,2时许,送电二工区负责管理的11条送电线路跳闸。肖平赶紧集合队伍,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查看,一个故障点一个故障点地处理。

    当天的天气是一会雨、一会雪,风还特别大,线路覆冰达到10厘米,现场工作场景可想而知。肖平在现场一边指挥抢修,一边记录数据,他认真观察线路舞动情况,计算与风速、温度等因素的关系,为以后的故障处理积累第一手资料。当天,肖平吃了点面包,直到20时故障点全部排除,线路恢复正常运行,他才回家。

    磨去三千坚实岩方显岫玉华丽身,肖平正像一块被岩石层层包裹的岫玉,蜕去了再平常不过的外表,才显露出璞玉应有的华丽。



电力女员工先进事迹材料

8年来,山东枣庄市山亭区电业公司职工邱丙霞坚信,自己和家人省一点、再省一点,就会帮助更多的孩子再次背起书包。

    20##年春天,在山亭区妇联组织的一次活动上,邱丙霞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解了失学儿童,她当即决定加入“代理妈妈”行列,尽己所能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贫困孩子。9岁的马猛是邱丙霞“代理”的第1个孩子,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春日的暖阳里,当邱丙霞把300元钱、学习用品和衣服送给小马猛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了第1个就有第2个,邱丙霞先后成为9名失学儿童的“代理妈妈”。9个孩子中, 6个是孤儿,3个来自单亲家庭,加上自己的亲生女儿,她要抚养10个孩子,这可是个不小的考验。

    邱丙霞夫妻俩都是电力职工,但两家都没什么积蓄。婆婆和母亲先后被查出患癌症,为了给两位老人治病,邱丙霞夫妇欠下3万多元治疗费。

    对此,好多人不理解:“你自顾尚且不暇,为什么还要资助这么多孩子?”“我们的条件是不太好,但至少比他们好。几百块钱对我们来说也许就是少吃一顿饭、少买一件衣服,但对那些失学儿童来说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邱丙霞说。

    “代理妈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失学儿童支付学费,但邱丙霞觉得钱只是暂时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孩子的生活、成长还需要“代理妈妈”更多的关心。

    张成军从9岁开始,就一直在邱丙霞的悉心关照下成长。从自卑内向到大方热情,从班里的后进生到“枣庄市十佳好少年”,张成军的人生轨迹在遇到邱丙霞之后开始改变。

    妈妈远走他乡,爸爸精神失常,年幼的张成军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为帮助小成军尽早走出阴影,邱丙霞把他带回家,帮他辅导功课,让他感受家的温暖。老公和女儿都非常理解,配合邱丙霞当好“代理妈妈”,孩子们的衣物、学习用品都是老公和女儿负责购置。

    成为“代理妈妈”后的邱丙霞格外操心她的“编外儿女”,对亲生女儿反而“怠慢”了。“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邱丙霞擦了擦眼角,但话锋一转,笑笑说:“不过现在正努力补偿,晚上尽量多陪女儿做作业,跟她聊天、谈心、交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