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勤劳致富家庭陶梅事迹材料

自主创业不畏艰 扶贫济困共富裕

43岁的陶梅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她的印象中从小就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终日辛劳,仅靠几亩地维持生活现状。90年代与丈夫结婚时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生活的重担就这样压在了这个弱小的女子身上,但传统的农业耕作对她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没有多大改变。穷则思变,踏入技术务农经商之路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于是她利用成家之后辛苦积攒的一点钱开始了她的黄瓜大棚种植之路。20xx年蔬菜大棚还没有发展起来,很多农户都质疑大棚经营能否获得收益。陶梅得知这个创业项目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了一套大棚,刚起步阶段是最艰难的,首先得解决起动资金的问题,她多方筹集四处奔走,加上辛苦积攒的家底终于筹到了所需的3万元,承包了本村的一块土地。解决了土地和资金的问题才仅仅走出了创业初期的第一步,黄瓜的大棚种植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瓜苗播下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陶梅总是早起晚归,认真了解黄瓜的长势情况,遇到有病虫害等问题及时向村里镇上的农技站请教。眼见着克服了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20xx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却几乎将她的创业之路中断。唯一的一幢大棚是她的命根子,却在一夜之间被压塌,待摘的瓜苗大部分都被冻死,望着终日倾注的心血在顷刻被毁于一旦,陶梅一家欲哭无泪,但是她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被困难磨

砺得更加坚强。她擦干眼泪,与丈夫家人互相扶持着重整瓜棚,购买新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她都日夜守着这一块土地,等新一季的瓜苗采摘结束,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每天陶梅干完田里的农活,只要听说哪里有农业技术培训班,就不放过学习的机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她大棚里的黄瓜和草菇已经远近闻名,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家庭生活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正是靠着这样的毅力和勇气,陶梅的大棚规模越来越大,从初期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6个,从身单力薄的一人创业发展到如今20余人的专业化经营,陶梅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功。

陶梅经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富裕起来的她时刻不忘身边群众,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别人传授自己的致富心得,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大棚蔬菜如全村蔬菜种植年产值达5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全村经济的发展。每当别人有技术上的困难,她都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他们,不少村民还特意拜她为师,现在她的大棚也发展到了16套,并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益。近几年来随着大棚规模的不断扩大,她又想通过招工来解决村里部分乡亲劳动就业的困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尽自己所能帮助困难乡亲,

陶梅还想方设法领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这六年来,她带领生产队十多名妇女开始规模化大棚的生产运作,均得到了喜人的收获。

陶梅深知在勤劳致富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内在品质的塑造。过去没有时间更没有条件,现在有能力了,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学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以全新的形象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创造新的奇迹。因此,她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等,慢慢地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新时期的现代农村妇女的代言人。在不断塑造自己的同时,陶梅还引领更多的妇女积极学习,不断地改造自己,让更多的妇女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主见、有地位、有作为的现代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陶梅从一个农家女发展成群众公认的女能人,靠着自己的拼搏和大胆创新的创业精神。她相信以她实干、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她的黄瓜不仅要走向苏南更要走向各地甚至走出全国。

 

第二篇: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

免费 分享 创新

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

30岁的是区街道村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创产值达30余万元,为农民开阔出一条致富路。

看到农村的妇女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也赚到几个钱,吃穿不舍,生活拮据。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她,一心想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一个偶然机会,她和村里的一位妇女到一家加工厂打工,打工期间,她发觉所干的工种是一赚钱的门路,她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已干。于是她辞去工作,回到家苦口婆心说服丈夫及父母帮助筹措资金,在家中给别人代加工薯片,起早贪黑半年下来净赚5000元。这在当时收入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讲很不简单,一个农村妇女半年赚这么多钱,乡亲们都夸她有心计、能干。可谁知她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她要租赁村里一个大院,成立一个加工厂。原来发现给别人代加工,不但利润低,而且加工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原料产地又不在本村,小打小闹没有竞争力,所以决定自己成立加工厂。

,是一个奋斗之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她租赁了一处荒废的大院。夏日炎炎,院内杂草丛生,残墙断壁,她顶着烈日和家人拨草平地,同建筑队筛砂搬砖,劳累过度,曾一度虚脱,几次晕倒,历时三个月,硬是靠借贷来的六万元,修建起一处较标准的薯网片加工厂,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之旅。

阳光灿烂,秋风习习,看着薯片象金叶一样金光灿烂,的心里惬意极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际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大幅下滑,加之天公又不作美,阴雨连绵,致使薯片全部起了黑色的网印,成了废品干,仅此一项,损失高达万余元,并且因价格下滑每天还有二百余元的损失。突如其来的打击,蒙了,各种议论铺天盖地,压的她喘不过气来,不少人对她说:快停产、转产吧,干薯片加工业利润薄,制约因素多,特别天气、市场又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难了,风险也太大了。到底该怎么办,深思起来。

痛定思痛,她认为做生意应该贵中看贱,贱中看贵,市场是波动起伏向前发展的,只要练好“内功”注重质量,会有好市场的。她又说服丈夫及家人外出取经,她让丈夫上胶南加工厂学习先进的加工技术,通过别人介绍自己三上青岛,最后用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朝日食品有限公司的肖经理,答应让的加工厂成为一个

免费 分享 创新

基地,并以基地为点,四周延伸带动一个面,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价格实行最低保户价,并签订回收合同。这样一来,吃了定心丸。依靠科技,通过节能技术降低煤耗,用快速红薯糖化法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奋斗,销售成本干60吨,产值20余万元,一年还清了家中的全部借款。

加工薯片能致富,给村里人闯出一条致富的门路,仅加工厂解决劳动力达50余人,人均增收近3000元,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向前进。这时发现,虽然加工厂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实际经济问题。于是,她就组织带动本村及周围村中的妇女在家搞加工业,原料由统一供应,产品统一回收,无偿提供技术。此招一出,顿时反应热烈。三庄镇台庄村民杨茂琴家庭贫困,听到这一好消息后,便找到向她陈述自己的困难,乐于助人的听了之后爽快的答应了她。

也许老天爷为了考验一下的承诺是否真实,杨茂琴加工薯片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薯片色泽发红、发暗,出成率低,并且有黑心,急的杨茂琴一家抓耳挠腮,紧急向求援,二话没说,急忙打车去了杨茂琴家。经过现场考察,分析原因,最后确定:一、蒸煮红薯后期火太猛,导致糖份大量流失,致使薯片色泽发红、发暗;二、蒸煮火候太小,是造成黑心的原因。现场讲解了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手把手的教这位憨厚的农村妇女。这一年,虚心好学的杨茂琴收入达7000余元,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又发展了5位加工户,帮助她周围的乡亲脱贫致富。到目前为止,由她发展的加工户已覆盖3个乡,8个村,26户,其中10户已跨入小康水平,还有16户已摆脱贫困。使薯片加工业在山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功,使受到了众人称赞;热心,使得到乡亲们的拥戴。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切身体会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有一番脚踏实地的闯劲,依靠科学技术,在农村也一样能大有所为。如今,信心更大了,她说:干,就得干出个样来,争取三年之内,在现有基础上规模扩大,利润翻番,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走向富裕的大道。

资料来源:/data/xianjinshij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