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小结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中期研究小结

龙山一小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卢菊云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二、课题陈述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的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的倾向。

高效课堂: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以学校总课题为依托,着眼课堂,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展开在综合学科教育影响下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拟解决下列问题:

1、主动参与课堂:通过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乐趣以达到积极参与课堂的目的。

2、善倾听: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倾听的质量,从会倾听向善倾听转变。

3、勤思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用多种评价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的思考习惯化常态化。

4、会记录:学生在亲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保存下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体现知识获得过程。

5、愿合作:增强学生合作的愿望、能力和信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

四、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采取现状调查、发展调查等方式加以研究分析。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

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3)案例研究法。在本研究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四、本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xx年3月开始至20xx年12月结束,历时一年,分以下三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2011/03——2011/04)完成课题论证和方案设计。

2.实验研究阶段(2011/04——2012/10)按方案全面展开实验研究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2/10——2012/11)对研究取得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一系列成果的整理、撰写、发表等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良好习惯

通过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乐趣以达到积极参与课堂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而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通常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这一环节,例如,识字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熟悉的实物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利措施。

2.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困难学生被动、消极的旁听。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我是这样做的: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全体学生都有动口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全体学生都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境,比较简单的问题,优先让学困生说,较复杂的问题让优等生说,再让差生说,再次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要尽量是最初的几个发言者是意见不一样的同学,以促使其他同学从中思考、辨析,防止一些模糊认识掩盖在一边倒的“同意”声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教师提问题,要尽量提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余地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跳跃”能力,设置“跳一跳摘果子”的高度,使之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设计课堂练习内容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确定练习的层次,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使每个学生

都能参与学习,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设计练习还要考虑习题难易适度,要使中下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各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阅读教学。在已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短文,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参加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知识,能够充分体验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二)注重学生倾听、交流的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

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三)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氛围,采用了小组积分制,为了公正合理,根据学生多次考试成绩总分排队后进行分组,每组四人,并按成绩排成1至4号。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展示内容的难易程度,随机抽出各组同号学生,进行口答或讲解,1号2号答对者记1分,3号4号则得2分。(由于1、2号学生基础较好,反应问题敏捷,答对的概率相对高一些;3、4号学生绝大部分基础较差,后进生较多,答对的概率相对较低,分数就给的高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小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形成兵教兵的合作能力。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考察学生快速反应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采用抢答形式,对前10名学生,答对者记2分。这样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的的热潮。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居高临下的问,学生规规矩矩的听,小心翼翼的学的局面。当学生平等自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自主合作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特点,设计出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问题串,让

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把探究中发现的成果和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提交给小组展示讨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验证和争论,然后把探究的成果让中等生或希望生在课堂上讲解答辩。对争辩不下的问题,教师向高才生“请教”或由愿做“导师”的学生上台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对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画龙点睛,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这样课堂就变成了生与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切磋学习的论坛。

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0xx年10月

 

第二篇:怎样进行合作探究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个人小课题是实施方案

问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我校全面展开,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来。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科、许多老师在合作探究环节还很茫然,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比如不懂得什么时候探究、探究什么、怎样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探究的意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问题或者价值不大的问题,或者现阶段学生根本无法探究甚至解决的问题,或者本来就是科学家或相关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却设计、引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结果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就是严重冲击了所学的重点。尽管过程上说个别问题确实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形成,甚至提高了其思维能力,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是偏、难、怪,严重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能力。因此,精心研究如何进行高效合作、科学探究,是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小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4月份—— 听课、反思、梳理、归纳。我们在积极认真听取高一年级所有课的同时还广泛听取了其他学科的改革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老师的具体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将听课得来的一些经验方法与我们自己的做法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学情、不同班型认真反思,在反思的同时认真梳理,在反思后认真归纳,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我们年级学情特点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5—6月底,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反复实践、验证那些操作方法,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小课题,我们本阶段用时两个月,着重解决了4个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探究什么问题,怎样把握探究的分寸,怎样加强合作探究的具体指导。实践研究、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具体的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需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我们在这两个月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学习者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话、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周测成绩等有效途径精心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尽管两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或者说是做法,对于我们今后把握、操作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个人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怎样进行合作探究”小课题,历时3个半月,我们在各个方面共取得了4项成果;而且这些成果都是预期的。

1.适时相机探究。张小燕老师所负责的研究角度“什么时候进行探究”,通过大量听课、反复调查、反复实践,发现很多老师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比如有的老师就认为所谓探究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一切放手交给学生去操作等,而并未真正理解“合作探究”的精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也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种事先就在导学案中设计好的所谓合作探究大多是大而空的,从学习者认知水平与能力角度审视,要么过难,要么根本就不具备探究价值,要么即使探究了学生也不会有所收获,仅仅是浪费时间。再有就是,很多老师按照导学案所设计的环节与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完全落实就急于进行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结果导致在探究的过程收获甚微或者根本就没有收获。还有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探究,我们老师就主观地阻止,从而使探究的深刻性、广泛性大打了折扣,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的老师不是如上所述,而是随机地安排一些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因为缺乏周密的思考与精心设计,这类探究往往半途而废,或者限于偏、难、怪的误区。

适时相机探究包括5层意义: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大多数学生已经尝试了自行探究却未能解决问题时进行探究;因为好奇心理,学习者渴望更多地了解时组织探究;学科内综合性知识与能力要求较强而学习者个人难于解决时进行探究;需要有效激发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时进行探究。

2.探究能够开启思维、启迪心智、提升能力的问题。杨继红老师所负责的研究角度“什么问题应该探究”,通过认真比较、反复实践,总结出如下问题应该是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值得探究的:

①基于文本又高出文本的问题,应该探究。这类问题往往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关注点,因为它既是所学又是对所学的升华,尤其侧重对所学的灵活运用。

②能够开启学习者思维的问题,应该探究。所谓开启思维,就是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灵感,能够真正激活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从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③有利于真正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问题,应该探究。能够提升学习能力的问题,不是简单知识的重现,也不是简单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探究这类问题既能真正夯实学科内的重要知识,又能有效地运用学科内的主干知识,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④能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探究。这里的生成不是教师强行加给学习者的,而是通过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者自行生成的,而且它能够利于所学的深化和细化。

⑤能够充分暴露所学缺陷与不足的问题,应该探究。尽管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探究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师生认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起到警醒作用。但是,探究这类问题时,教师必须充分设计,力争充分把握学情,能够充分驾驭,从而保证探究的目的性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