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复习资料2

第十章 免疫系统

答:※血—胸腺屏障 胸腺皮质毛细血管周围的结构:

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 2)完整的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4)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5)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血—胸腺屏障的功能: 阻止血液中的抗原和药物进入,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正常发育。

答:1.结构 被膜 致密CT 输入淋巴管 一侧凹陷 门部 CT、血管、N、输出淋巴管 实质:皮质——浅层,近被膜 髓质——深层

皮、髓质无明显界限

(1)皮质: 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

1)浅层皮质: 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受抗原刺激后,有生发中心

小结间区,最先接受抗原刺激,诱导产生新的淋巴小结

2)副皮质区 皮质深层,弥散淋巴组织 ,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柱状,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通道。

3)皮质淋巴窦: 输入淋巴管进入被膜后,进入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

窦壁为扁平内皮细胞,外侧紧贴被膜,内壁为淋巴组织,窦腔内淋巴液缓慢流动,有利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2)髓质 淋巴结深部

髓索 索状弥散淋巴组织,相连成网,与副皮质区通连,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髓窦 连通成网,与皮质淋巴窦相通,结构相似,腔大,淋巴流速慢,过滤作用强。 淋巴结的功能: (1)过滤淋巴液 淋巴窦内的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

对病毒及肿瘤细胞的清除率差,肿瘤细胞可在淋巴结内生长,并由此转移。

(2)参与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细胞免疫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致敏淋巴细胞和效应T细胞增多。二者常同时发生,以一种为主。

答:(1)白髓:淋巴细胞 新鲜切面上呈灰白色小点。 组成:

1)动脉周围淋巴鞘弥散淋巴组织包绕中央A 主要成分: T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及交错突细胞

2)淋巴小结 (脾小结)健康人少,免疫应答时增多

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小结帽朝向红髓 主要成分:B细胞

3)边缘区 白髓与红髓交界处

? 组成:淋巴组织+边缘窦 T、B细胞及巨噬细胞

? 边缘窦:中央A分支末端在此膨大,形成小血窦,经窦壁内皮细胞的间隙,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脾脏。

? 淋巴细胞首先接触抗原的场所

? 巨噬细胞处理抗原清除异物的场所

(2)红髓 被膜下,小梁周围及边缘区外侧。 含大量红细胞,新鲜时暗红色。

1)脾索:索状,连接成网。主要有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各种血细胞。

2)脾窦:脾内血窦,内皮细胞长杆状,与血窦长轴平行,间隙大,基膜不完整,外有网状纤维环绕,成多孔隙栅栏状结构,有利血细胞通过。

脾的功能

(1)滤血: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 巨噬细胞多,清除异物及衰老红细胞。脾亢 ,贫血 脾切除后,异形、衰老RBC增多

1

(2)免疫:体液免疫时,淋巴小结增大,细胞免疫时,A周围淋巴鞘增厚再循环的淋巴细胞50%来自脾

(3)造血: 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髓外造血) (4)储血:储存高浓缩血约40ml,调节循环血量。

答:定义:淋巴细胞从一处迁移至另一处,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

意义:增加了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有利于监视识别抗原及肿瘤细胞,扩大提高了免疫效能。使散布于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相互联系,形成功能上的整体。

第十一章 皮肤

1.简述表皮的细胞组成。

答:皮肤浅层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细胞分两大类: 角质形成细胞(多); 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间)

厚皮分5层: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薄皮分4层:无透明层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HE染色切片不易辨认

1. 黑素细胞2. 郎格汉斯细胞

2.简述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

答: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1. 基底层(最深层,附着在基膜)a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b胞质嗜碱性(含丰富游离核糖体) c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间有桥粒、与基膜间有半桥粒 d是表皮的干细胞

2. 棘层(基底层上方)a 4 ~ 10层多边形有棘状突起的棘细胞 b相邻细胞突起嵌合,以桥粒相连 c胞质弱嗜碱性 d胞质含板层颗粒,分泌入细胞间隙形成含脂质的膜状物

3. 颗粒层(棘层上方) a 2~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 b细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

? 板层颗粒增多,分泌入细胞间隙,阻止水和细菌侵入。 含透明角质颗粒

4. 透明层(颗粒层上方) a2~3层扁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 b细胞核与细胞器均消失

c胞质呈强嗜酸性 d薄皮中无此层

5. 角质层(表皮表层) a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是完全角化的死细胞 b细胞呈均质状嗜酸性 c细胞间隙充满由脂质构成的膜状物 d浅表层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形成皮屑

答:1. 黑素细胞

?

?

?

?

?

?

? 胞体散在于基底细胞间,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间 胞质内含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有黑素体合成黑色素,充满黑色素后,变为黑素颗粒;黑素颗粒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内 黑色素可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 散在于棘细胞浅层 胞质内含伯贝克颗粒 为抗原提呈细胞,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和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 2. 郎格汉斯细胞

4.

答:皮肤附属器

(一)毛 1.毛干:露在皮肤外 2.毛根:埋在皮肤内

3.毛囊:内层 上皮性鞘 外层 结缔组织性鞘

4.立毛肌:一束平滑肌,在毛囊与皮肤表面成钝角的一侧,连接毛囊和真皮 ; 受交感神经支配,立毛肌收缩使毛发竖立。

(二)皮脂腺 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1.分泌部:囊状腺泡,周边细胞小,为干细胞;中心细胞大,核固缩, 2

充满脂滴;近导管处腺细胞解体排出。 2.导管:短,通入毛囊

3.功能: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及毛发, 受性激素调节。

(三) 汗腺 分布于全身皮肤

1.局泌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

(1)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蟠曲成团 ;腺细胞为一层锥形细胞,淡染;基底部有肌上皮细胞

(2)导管:两层立方细胞构成 , 弱嗜碱性(3)功能:分泌汗液,调节体温,湿润皮肤,排泄废物

2.顶泌汗腺 受性激素调节

第十二章 内分泌

1.试述甲状腺滤泡细胞和滤泡旁细胞的功能。

答:滤泡上皮细胞 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1.增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2.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婴幼儿骨骼神经系统发育。 ▲婴幼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身材矮小,脑发育障碍 ——呆小症

(二)滤泡旁细胞 分泌降钙素 降钙素:

促进成骨细胞活动,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使钙盐沉积于骨

抑制肠道和肾小管重吸收钙 →降低血钙

2.简述肾上腺皮质的分带和各带细胞的分泌物。

答:皮质 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15% 束状带78% 网状带5%

1.球状带 被膜下方

? 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吸钠排钾,调节体内钠钾代谢。

2.束状带 球状带下方,最厚

? 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调节糖、蛋白质代谢;抑制免疫应答,抗炎症。

3.网状带 近髓质

? 分泌雄激素及少量雌激素

3.简述肾上腺髓质的细胞组成及功能。

答:1.肾上腺素细胞,分泌颗粒释放肾上腺素: 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 强心

2.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泌颗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升压

恐惧、忧虑、精神紧张时、二者分泌增加

4.简述脑垂体远侧部的细胞构成和分泌功能。

答:(1)嗜酸性细胞 胞质中见嗜酸性颗粒

a.生长激素细胞 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全身代谢生长,尤其刺激骺板软骨生长→骨增长

b.催乳激素细胞 分泌催乳激素LTH, 促进乳腺发育、乳汁分泌

(2)嗜碱性细胞 胞质中含嗜碱性颗粒

a.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

b.促性腺激素细胞 分泌两种激素 分泌卵泡刺激素 促进卵泡发育及精子发生

黄体生成素 促进排卵、黄体生成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3)嫌色细胞 幼稚细胞 嗜酸细胞或嗜碱细胞脱颗粒后

5.试述下丘脑与腺垂体、神经垂体的关系。

答: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

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相连,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

下丘脑 神经垂体

3

视上核 血管加压素

室旁核 催产素→沿轴突经漏斗→无髓神经纤维

分泌颗粒沿途聚集成串珠状膨大的嗜酸性团快 赫令体

神经胶质细胞

血窦

※ 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远侧部,调节腺垂体内各种内分泌细

胞的分泌。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

(一) 消化管

1.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答: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咽和肛门外,管壁结构具有共同的特点:

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 黏膜下层 肌层 外膜

(一)上皮、固有层、黏膜肌

1.上皮 非角化复扁上皮:口腔、咽、食管、肛门 保护

2.固有层 :CT、小消化腺、平滑肌、淋巴

3.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口腔、咽、肛门缺)

(二)黏膜下层 疏松CT 黏膜下神经丛 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皱襞: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皱褶,扩大黏膜的吸收面积。

三)肌层 排列:内环、外纵 骨骼肌:咽、食管上中段、肛门

平滑肌:食管中下段、胃、肠 肌间N丛:支配肌层平滑肌

(四)外膜 消化管的最外层: 纤维膜:结缔组织覆盖——食管和大肠下段

浆膜:结缔组织+间皮——胃、肠

2.胃黏膜屏障是如何构成的,有何功能意义?

答:黏膜 表面有皱襞 较厚,上皮向固有层凹陷—胃小凹 小凹底部有3~5个胃腺开口。 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含高浓度HCO3-,覆盖胃上皮表面——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屏障:胃上皮之间的紧密连接

功能: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的消化 阻止H +进入黏膜、 Na+从黏膜向胃腔扩散破坏 胃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

胃黏膜屏障→胃酸、胃蛋白酶侵蚀胃壁→胃溃疡

3.试述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答:(1)主细胞 胃酶细胞 最多

主细胞的功能: 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2)壁细胞 泌酸细胞 1)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胃蛋白酶;

2)杀菌; 3)刺激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 分泌内因子 糖蛋白

结合回肠上皮特殊受体 →回肠吸收维生素B12,供红细胞生成所需。

内因子↓→B12吸收↓→恶性贫血

4.试述与小肠吸收有关的结构。

答:(一)黏膜 小肠特有的结构:环行皱襞——黏膜层+黏膜下层共同向腔内突起

绒毛 —— 上皮+固有层向腔内突起 两者使小肠表面积扩大,以利吸收。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 + 杯状细胞 + 少量内分泌细胞

(1)柱状细胞 又称吸收细胞,数量最多

EM:纹状缘,微绒毛,扩大吸收面积。表面有细胞衣,含双糖酶和肽酶,吸附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等, 4

有助糖和蛋白质消化吸收。

(2)杯状细胞 散在于柱状细胞之间 分泌黏液,润滑,保护黏膜 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3)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 疏松CT、散在平滑肌细胞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中央乳糜管、肠腺

(1)中央乳糜管: 绒毛中央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 起始端为盲管,内皮细胞之间空隙大,输送上皮吸收的脂肪。 有孔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血液。

(2)小肠腺: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开口在相邻绒毛间。

组成:1)柱状细胞 2)杯状细胞 3)内分泌细胞4)潘氏细胞 5)干细胞

3.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薄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十二指肠腺,黏液腺,分泌碱性黏液,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胰液侵蚀。

(三)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四)外膜 浆膜 纤维膜 十二指肠中段

(二) 消化腺

1.试述胰岛的定义、细胞组成和功能。

答:胰岛:分散于胰腺腺泡之间密集的球形细胞团,有丰富的Cap,分泌多种激素,参与代谢调节

1.A细胞(甲细胞) 20% 较大,位于外周 红色颗粒 分泌高血糖素 —— 升高血糖

2.B细胞(乙细胞) 70% 较小,位于中央 桔黄色颗粒 分泌胰岛素 —— 降低血糖

3.D细胞(丁细胞) 5% 散在分布 蓝色颗粒 分泌生长抑素 —— 调节A、B细胞分泌

4.PP细胞 很少 分泌胰多肽 —— 抑制胃肠运动、减弱胆囊收缩

2.简述肝小叶的定义、结构和组成。

答: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多角棱柱状

1.中央静脉 肝小叶中央,沿其长轴行走,管壁不完整,许多肝血窦开口

2.肝板 单层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并吻合成网;切片上呈现为肝索;肝小叶周边的一层肝板称为界板。

EM:细胞器发达(1)线粒体:提供能量。

(2)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合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血浆蛋白。

(3)滑面内质网:参与胆汁合成、脂类和胆红素代谢、激素灭活和生物转化。

(4)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胆汁分泌、蛋白质加工和贮存。(5)溶酶体:消化、水解吞饮物质和退化的细胞器。(6)微体:消除过氧化氢的毒性作用。(7)内含物:糖原、脂滴、色素等。

肝细胞的三种功能面: 血窦面 胆小管面 微绒毛,增大细胞表面积

细胞连接面:有连接复合体

3.肝血窦 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通过肝板孔连通成网。细胞连接面:有连接复合体

(1)内皮细胞 EM:孔多,孔上无隔膜,吞饮小泡多,细胞间隙大,无基膜

——通透性大,可通过除血细胞、乳糜微粒外的血浆成分。

(2)肝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 LM:位于肝血窦腔内,大,不规则,多突起。

EM:表面多皱褶和微绒毛,含溶酶体、吞噬体和吞饮泡。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参与清除体内肿瘤细胞、血液中异物及衰老血细胞。

4.窦周隙(Dissc隙)

肝细胞与血窦内皮间的腔隙,充满血浆,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肝细胞的血窦面有微绒毛,扩大表面积。 贮脂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含大量脂滴;贮存维生素A,产生网状纤维和基质。

5.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膜局部凹陷围成微细管道,连接成网,腔面有微绒毛,肝细胞间隙有连接复合体封闭。

3.试述肝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答:肝细胞 LM:多边形;核大而圆,居中,核膜、核仁清晰;胞质嗜酸性,含散在分布的嗜碱性物质 5

EM:细胞器发达(1)线粒体:提供能量。

(2)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合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血浆蛋白。

(3)滑面内质网:参与胆汁合成、脂类和胆红素代谢、激素灭活和生物转化。

(4)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胆汁分泌、蛋白质加工和贮存。(5)溶酶体:消化、水解吞饮物质和退化的细胞器。(6)微体:消除过氧化氢的毒性作用。(7)内含物:糖原、脂滴、色素等。

4.试述肝血窦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答:肝血窦 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通过肝板孔连通成网。细胞连接面:有连接复合体

(1)内皮细胞 EM:孔多,孔上无隔膜,吞饮小泡多,细胞间隙大,无基膜

——通透性大,可通过除血细胞、乳糜微粒外的血浆成分。

(2)肝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 LM:位于肝血窦腔内,大,不规则,多突起。

EM:表面多皱褶和微绒毛,含溶酶体、吞噬体和吞饮泡。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参与清除体内肿瘤细胞、血液中异物及衰老血细胞。

5.简述窦周隙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答:窦周隙(Dissc隙)

肝细胞与血窦内皮间的腔隙,充满血浆,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肝细胞的血窦面有微绒毛,扩大表面积。 贮脂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含大量脂滴;贮存维生素A,产生网状纤维和基质。

6.简述门管区的位置和组成。

答: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含3种伴行管道:

小叶间动脉─肝A分支, 腔小规则,壁厚,数层平滑肌。

小叶间静脉─门V分支,腔大不规则,壁薄,少量平滑肌。

小叶间胆管─肝管属支, 单立上皮围成。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

1.试述肺小叶的定义和组成

答:肺小叶:每一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分支和肺泡。 锥体形,尖向肺门,底向肺表面。

2.试述肺内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组成

答:导气部 各级支气管由粗→细,管壁变薄:

1.假复纤柱状上皮→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细支)

2.杯状细胞 多→少→无 (细支)

3.混合腺体 多→少→无 (细支)

4.透明软骨片 多→少→无 (细支)

5.平滑肌 少→多→呈完整环形(终末细支) 细支、终末细支平滑肌 调节进入肺泡的气流量。 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单立上皮,少量CT和平滑肌。 管壁有肺泡开口,参与气体交换。

2.肺泡管 许多肺泡开口的管道。 单立或单扁上皮,薄层CT和平滑肌,肺泡隔末端结节状膨大。

3.肺泡囊 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 无平滑肌,肺泡隔处无结节状膨大

4.肺泡 多面形囊泡 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气体交换的场所(1)肺泡上皮 (2)肺泡隔 3) 气-血屏障 (4) 肺泡孔

3.试述Ⅱ型肺泡细胞的位置、LM、EM、功能

答:Ⅱ型肺泡细胞 数量多(12%)、面积小(5%)

LM:圆或立方形,核圆,胞质色浅,呈泡沫状

EM:表面少量微绒毛,胞质内RER、G发达,有许多分泌颗粒—嗜锇板层小体

嗜锇板层小体: 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样结构的颗粒,主要含磷脂(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到肺泡表面。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

6

4.试述气-血屏障的组成

答:气-血屏障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组成:肺泡表面液体层

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 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内皮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1.试述肾的一般结构(皮质,髓质,皮质迷路,髓放线等)。

答:一般结构 被膜: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 1.皮质:肾柱 皮质迷路 2.髓质:肾锥体 髓放线

底:与皮质相接 尖:肾乳头,突入肾盏

肾叶:每个肾锥体及与其相连的皮质 肾小叶:每个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2.试述肾单位的组成,各部分的分布。

答:肾单位 肾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球)

(1) 血管球 入球微A (粗短) 毛细血管袢 出球微A(细长) 血管系膜:系膜基质

(2)肾小囊:双层上皮囊

1)脏层:足细胞 (初级突起、次级突起、裂孔、裂孔膜、微丝) 2)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3)肾小囊腔

2.肾小管 单层上皮性小管

①近端小管:最长、粗 ②细段 管腔小,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水和离子通过 ③远端小管

3.试述肾小体的结构原尿形成过程(滤过膜)。

答:以滤过方式形成滤液——原尿 滤过膜(滤过屏障): 有孔内皮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滤过膜(滤过屏障): 选择性透过血浆成分(分子量7万以下的物质,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形成原尿 。80升/24小时

4.试述肾近曲小管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答:近曲小管 LM: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界限不清,核大而圆,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EM:游离面大量密集的微绒毛,微绒毛基部形成小管或小泡;侧面有侧突;细胞基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线粒体、钠泵。 近端小管的功能:重吸收的主要场所,重吸收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分泌氢离子、氨、肌酐等, 转运和排出酚红、青霉素等药物

5.试述致密斑和球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答:致密班:离子感受器远端小管紧贴血管极一侧的细胞,高柱状,排列紧密。感受滤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

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中膜内的上皮样细胞,分泌颗粒分泌肾素

① 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升高血压;

② 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重吸收水

6.试述肾的血液循环途径和特点 。

答:肾血供特点

?

?

?

? 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1/4),流速快。 入球微动脉比出球微动脉粗,血管球压力大,利于滤过。 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血管球和球后毛细血管网,后者渗透压高,利于重吸收。 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利于重吸收。

第十六章 男生

1.简述精子发生的过程。

答: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

7

(1)精原细胞 紧贴生精小管的基膜,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2μm ,核圆,染色深,有1~2个核仁。从青春期开始不断增殖一部分作为干细胞,一部分体积增大,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的近腔侧,约1~2层,较大呈圆球形,核大,核型为46,XY 。

经DNA复制后,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产生2个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近腔侧,较小,直径约12μm。核圆,着色较深。核型为23,X或23,Y。 ? 经很短的间期(无DNA复制),迅速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产生2个精子细胞。

(4)精子细胞

? 靠近腔面,体积小,圆形,核染色深。

? 精子细胞不再分裂,变态为精子。

? 经过2次成熟分裂,其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均减少一半。为单倍体细胞。

(5)精子

? 形似蝌蚪。

? 头部正面呈卵圆形,侧面呈梨形,有浓缩的细胞核,核前是顶体,含多种水解酶。

? 尾部又称鞭毛 分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

颈段:细而短,主要含有近侧中心粒 中段:轴丝、线粒体鞘

主段:轴丝、纤维鞘 末端:轴丝、细胞膜

2.简述支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答:LM:轮廓不清,核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稀疏,核仁明显。

EM:1.不规则的长锥体形,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丝微管、糖原、脂滴等。

2.底部贴基膜,顶端伸达腔面。侧面和顶部有凹陷,嵌有各级生精细胞。

3.在近基底部精原细胞的上方,相邻支持细胞的侧突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将生精上皮分为基底室和近腔室两部分。

支持细胞的功能:①对生精细胞有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②微丝、微管的活动,可使生精细胞向腔面移动,使精子能够释放。

③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ABP)和抑制素等。在胚胎时期,支持细胞还分泌抗中肾旁管激素。 ④吞噬精子形成时脱落的残余胞质。

⑤参与组成血-睾屏障

3.试述睾丸间质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答:睾丸间质 生精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睾丸间质细胞:内分泌细胞

? 成群分布,较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弱嗜酸性,脂滴多。 ? 分泌雄激素,激发男性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维持精子的发生与正常性功能。

4.试述血—睾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答:血—生精小管屏障(又称血睾屏障)

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生精上皮基膜,

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的基膜和内皮

血-睾屏障的功能:

①防止大分子物质进出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

②防止精子抗原外逸而引发自身免疫

第十七章 女生

8

1.卵泡发育分哪几个阶段?

答:卵泡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原始卵泡 生长卵泡 成熟卵泡

2.简述各级卵泡的结构。

答:1.原始卵泡 (1)卵巢皮质浅层,多。由胚胎期卵原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中央初级卵母细胞+周围单层扁平卵泡细胞

(2)初级卵母细胞:圆形,嗜酸性。核居中,核仁大而明显,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排卵前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

(3)卵泡细胞:小,核扁圆形,外侧有一层薄的基膜。

2.生长卵泡 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卵泡 (1)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 (2)卵泡细胞:立方或柱状,迅速增殖为多层。

(3)透明带: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的嗜酸性的均质膜(糖蛋白),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分泌。 (4)卵泡膜:卵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梭形细胞+结缔组织。 卵泡膜和卵泡细胞之间隔以基膜。 次级卵泡 (1)卵泡细胞增多,至6~12层。 (2)卵泡腔出现:腔内充满卵泡液。

(3)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4)颗粒层:卵泡腔周围卵泡细胞改称为颗粒细胞。

(5)卵泡膜 内层:细胞多,分泌类固醇激素 外层:纤维、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纤维。

3.成熟卵泡 (1)卵泡体积增大,向卵巢表面突起,卵泡液剧增,卵泡腔扩大,颗粒层变薄

(2)排卵前36~48小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染色体核型为23,X。次级卵母细胞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停止于分裂中期。

3.试述黄体形成、组成、功能和退化。

答:定义: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血管随之侵入,形成一体积大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

黄 体 结 构:(1)颗粒黄体细胞:黄体中央。 颗粒细胞分化。细胞增大,呈多边形,染色浅,胞质内含有许多黄色脂色素和脂滴。(2)膜黄体细胞:黄体周边。 内膜细胞分化。圆形或多边形,染色深,数量少。

颗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

膜黄体细胞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

? 月经黄体:排出的卵细胞未受精,持续约14天后萎缩退化。

? 妊娠黄体:排出的卵受精,在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黄体继续发育增大,维持

6个月,然后退化。

? 黄体退化后,被结缔组织替代,形成白体。

4.子宫内膜分哪几层。

答:子宫内膜:功能层 较厚,有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 较薄,与肌层相邻,无周期性变化,增生和修复功能层。

6.试述月经周期分期、时间、子宫功能层的主要变化。

答: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

青春期开始,卵巢周期性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子宫底部和体部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

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

分为3期:月经期 第1~4天

☆卵细胞未受精 → 黄体退化→ 孕酮和雌激素血浓度下降 → 螺旋动脉持续收缩 → 子宫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 → 螺旋动脉突然短暂扩张→ 血液涌入功能层,退变坏死组织随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月经)。

增生期 (卵泡期)☆第5~14天

☆卵巢内卵泡生长发育 内膜残留的腺上皮与基质细胞增殖,修复创面。

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

9

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至2~3mm,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细胞呈柱状,胞质出现糖原;螺旋动脉增长,弯曲。

分泌期(黄体期)☆第15~28天

☆卵巢内黄体形成,分泌孕酮、雌激素,子宫腺细胞肥大,基质水肿、血管增生。

☆分泌晚期 子宫内膜进一步肥厚,子宫腺更长、更弯曲,腺腔扩大,腺细胞糖原颗粒增多,并排入腺腔内。螺旋动脉高度弯曲,伸达内膜浅层。基质细胞肥大,充满糖原与脂滴,称前蜕膜细胞。 第十八章 胎总

1.简述卵裂、桑葚胚的概念和胚泡的形成过程。

答:(一)卵裂: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桑椹胚 卵裂球

胚泡形成 桑椹胚继续分裂,细胞之间出现小腔隙,互相融合。滋养层、极端滋养层

胚泡腔 内细胞群

2.何谓植入?简述植入的条件、过程及植入后子宫内膜的变化。

答:植入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又称着床。

☆植入在受精后5~6天开始,至11~12天完成 。

(一)植入过程 内细胞群一侧的滋养层细胞紧贴子宫内膜,分泌蛋白水解酶溶解子宫内膜,形成缺口,胚泡由此缺口处侵入子宫内膜中。

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后,植入所形成的缺口由附近上皮细胞增殖修复。 滋养层细胞迅速增生, 外层细胞融合 —— 合体滋养层。 内层细胞分界明显,有分裂能力 —— 细胞滋养层。

(三)植入后子宫内膜的变化

? 胚泡植入后,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血液供应丰富,腺体分泌旺盛,基质细胞肥大,胞质中糖原

增多——蜕膜细胞。

? 子宫内膜——蜕膜。

? 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

3.简述二胚层胚盘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过程。

答:(一)二胚层胚盘的形成(第2周)

1.内细胞群的分化 上胚层: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

下胚层: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形细胞

两个胚层紧贴,中间隔以基膜,为二胚层胚盘

羊膜腔:上胚层构成的羊膜腔的底。

羊膜细胞:滋养层细胞增殖分化 卵黄囊:下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

2.滋养层的分化 滋养层演变成3层,从外向内为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壁层

滋养层改名绒毛膜 绒毛膜向外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突起:绒毛。

4.简述三胚层的分化。

答:三胚层分化(1)外胚层分化:

? 脊索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神经沟—神经褶—神经管 。

? 神经管头端—脑部;尾端—脊髓。

? 神经沟闭合,沟缘部分细胞脱离至神经管背侧—神经嵴—周围神经系统。

? 位于体表的外胚层—表皮及附属器、牙釉质、角膜上皮、外耳道上皮等。

(2)中胚层分化:

? 轴旁中胚层:--体节。左右成对,从颈部向尾侧依次形成,从第20天开始,每天形成3对,共42~

44对。分化为真皮、中轴骨及骨骼肌。

10

? 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器官的发生原基。

? 侧中胚层:出现腔隙,为胚内体腔,将来形成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 其余的间充质:进一步分化为心、血管、平滑肌、结缔组织、软骨与骨等

(3)内胚层的分化:内胚层:形成原始消化管。

原始消化管头端起自口咽膜,尾部止于泄殖腔膜,中部借卵黄管与卵黄囊相连。

原始消化管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及下呼吸道和肺上皮等。

5.简述胎膜的组成。

答:胎膜 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6.试述胎盘的结构,胎盘屏障及胎盘的功能。

答:1.胎盘的结构

? 组成胎儿的丛密绒毛膜+母体的基蜕膜。

? 每个胎盘小叶由2~4个绒毛干及其分支组成,绒毛内毛细血管与脐动、静脉相连。

? 绒毛干分支深入绒毛间隙。浸浴于母血之中。

? 胎血与母血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胎盘膜(胎盘屏障)

早期依次为: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

绒毛内薄层结缔组织、

绒毛内毛细血管的内皮及其基膜

妊娠4个月后为:合体滋养层、

毛细血管内皮

两者之间的基膜

变薄,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3.胎盘的功能

(1)物质交换:。

大多数药物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故妊娠期间要谨慎用药。

胎盘对胎儿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此种防御保护作用并不完善,有些细菌和致病微生物,特别是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可穿过胎盘膜而感染胎儿,从而导致胎儿畸形。

(2)内分泌功能:

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受精后第2周在母体血液中出现,以后逐渐增多,第8周达高峰。 ②胎盘催乳激素(HPL):妊娠第2个月开始分泌,第8个月达高峰。

③孕酮和雌激素:妊娠第4个月开始分泌。

维持妊娠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