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专业调研报告

焊接专业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聊城市交通技工学校

 

第二篇:焊接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焊接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周济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周济说,“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他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级职业学校都要明确并坚持这样的定位,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

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校于20xx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间对我校主要就业单位和东北地区就业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听汇报、座谈答疑、实在考查等形式,对就业单位用人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总结如下,供学校决策时参考。

一、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式要求加大技能培训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地区20xx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及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数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

研究生毕业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30%,其中职校生初次就业率89.14%,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则为88.44%,职校生初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近年来,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就业挂上了钩。例如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人们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大好,职业教育大发展,为适应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加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力度势在必行。

二、启动情况

焊接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自建校以来从未间断过招生,招生和就业情况都非常好。在校生中,03级焊接专业共有学生60人,04级共有焊接专业学生92人,05级在限招的情况下共招收了392名焊接专业的学生。06级焊接学生达894人,突破了历届焊接招生人数,面对这样大数量的学生本着“缜密设计,全面实施,明责务实,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大投入、优化设施,强化硬件,整体构建教师校本培训教研模式,取得了预期效果。20xx年秋季顺利进入焊接专业课程改革。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健全了领导和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深入学习、领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组织、管理、检查、评估保障。

2、强化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做好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自20xx年以来,我校利用寒暑假多次组织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理论课教师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理论知识。对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 1 -

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初步具备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结业时,采取多种方式来考察学员的成绩,通过备课、说课、实际讲解来检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3、科研牵动,层层推进

为了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加深对新课程的全面认识,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我校确立了“科研牵动”的策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按就业导向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开发校本教材,新教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与实际相联系,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专业课中能在实习间讲述的内容都编在一起,以模块的形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用一体化的模式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使我校的课程改革更上一个台阶。

二、初步成效

虽然课程改革在我校刚起步,但课程改革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课程改革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通过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念的再认识。“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明显增强。

1、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角色中走了出来,从知识的传播者和占有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激发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学习是构建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学习创造未来”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初步积累和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 2 -

及学习习惯。通过听课和与学生座谈,我们深深感到,学生对学习新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习间内直接授课,很多难题变得非常直观、易懂,学生懂得了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正是岗位需要的知识。

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思想在我校教师中已经基本形成。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总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中心,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岗位,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从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教给学生的技能是社会需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打折扣。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还在用旧教学大纲教新课程教材。三是部分教师课堂流于形式或失控,不能很好掌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2、困难: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无力进一步建设和改善教学设施。

四、对策及建议

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结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标准进行再培训,使教师掌握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各级教科研队伍建设,为教科研人员成长创造各种条件。

3、依托校本教研努力提高课程改革成效,发挥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跟踪与指导;注重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提升。

建议:

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课程改革硬件设施水平,将课改落到实处。

- 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