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理论篇

第一问:为什么要做健胸项目?

一、胸部问题的普遍性!

A、列数据:

1、全球每年有200万女性患乳腺疾病;

2、全球每年有50万女性死于乳腺癌;

3、每26秒就有一名女性被诊断出患乳腺癌!

4、几乎每1分钟有一名女性死于乳腺癌

5、临床发现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4岁。

中国已经成为乳腺癌“高发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女性乳腺疾病调查数据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B、举例:

1、陈晓旭

20xx年5月,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去世,从此林妹妹在人间消失,惊悚的结局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叶凡

20xx年,《遇上你是我的缘》歌曲演唱者叶凡,因患乳腺癌,在深圳去世,享年38岁,乳腺癌粉红杀手再次夺走了年轻美丽的生命。

3、郭健

著名瑜珈师,行右乳全切手术,中国第一人正面裸胸照!

4、宝咏琴

香港第二富婆,因患乳腺癌,不幸离世。留下巨额资产,正如20xx年春晚小品上,小沈阳说的:“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死了,钱还没有用完!”

5、蔡琴(94年行右乳手术)、汪明荃(患甲状乳癌)、叶丽仪(《上海滩》歌曲演唱者,行右乳全切)、奥黛丽-赫本(93年1月20日因乳癌病逝)、南希-里根(美国第一夫人,乳房切除)------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二、乳房自身问题(主观因素)

1、乳房的免疫力比身体的其它器官(生殖器官除外)低20%---30%;

2、女性生育后,身体的免疫力下降30%---40%;

3、许多动物因生育,母体失去生命。如很多昆虫(如蚕蛾,蜉蝣等),林蛙,大马哈鱼等 。

大马哈鱼,它为了繁衍后代,不但要消耗身体大量的营养,从而耗尽体力而亡,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洄游到河流的上游。

三、胸部(乳房)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1、胸部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脸部有问题,影响的是女人外在的美丽,而胸部有问题,不仅是美丽,同时威胁女人生命。

2、胸围是三围中的第一围。

(1)、中国人注重脸部,外国人注重身体,所以外国人的体形普遍比中国人更具S曲线。

(2)、男人看女人:20岁的男人,看女人首先看脸部;30岁的男人看女人首先看胸部;四十岁的男人看女人首先看臀部!

第二问:什么是健胸?

首先:了解乳房的生理常识

乳房生理结构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乳房位于胸前第2-6肋骨之间,内缘近胸骨旁,外缘达腋前线,乳头位于第4或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CM

乳房的外部结构主要由乳头,乳晕,表皮构成。

乳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当有机械刺激时,平滑肌收缩,可使乳头勃起,并挤压及输乳穴,排出其内容物。

乳晕:毛发和腺体,腺体有汗腺、皮脂腺及乳腺,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

乳房的内部结构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等构成,其内部结构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继之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作用。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开上皮,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处为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

腺体:有分泌乳汁的作用,主要是由腺小叶分泌。腺叶腺泡的多少影响乳房的大小。

导管:又称乳腺管或输乳管,导管主要有输送养份,储存乳汁的作用。 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腺周围,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整体。脂肪组织的多少决定乳房的大小

结缔组织: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又称悬韧带,即Cooper韧带。对乳房起支撑作用。作乳腺癌根治术时,应将胸大肌筋膜及肌肉一并切除。结缔组织与胸部肌肉结合在一起,是悬挂乳房的组织。它完全没有弹性,一旦被过度抻拉导致组织断裂就难以回复,从而造成乳房下垂。此外:乳房还分布着丰富的血主管,淋巴管及神经,对乳腺起着营养及新陈代谢的作用。

乳房的发育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女性每天忙忙碌碌,几乎顾不上注意自己的保健,也更是忽略了乳房的保健。但专家指出,女性乳房一生都需要呵护,而且在每个时期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和呵护重点。

婴儿期:整个婴幼儿期乳房都处于静止状态。但出生一周左右,有60%的初生儿乳头下面出现蚕豆大小的硬结,双侧乳腺肿大,有时甚至有少量分泌物溢出。

★呵护原则:别挤、别揉,听之任之。大约3周以后,婴儿自己调整好体内平衡,乳房自然恢复正常并进入静止期。

少女期:乳房变化:从9--10岁开始,乳房因卵巢分泌激素的刺激,出现乳核,并慢慢增大,到15岁时基本成型。

★呵护原则:抓住时机,协助发育。乳房的大小虽然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但在此时打好基础也会出现超常发挥。

成年期:乳房变化:乳房在月经前7--10天,受体内雌激素影响乳腺小叶肿胀,导管扩张,乳房胀痛,直到月经来潮激素水平下降,乳房逐渐复原,至月经后7--8天回复正常。

★ 呵护原则:月经前一周内,远离辛辣刺激,尽量吃清淡高纤维食物,以免激素过于活跃,加剧经期乳房胀痛。

妊娠时:乳房变化:受体内雌孕激素的影响开始增大,妊娠期乳腺发育的程度是决定乳汁分泌多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 呵护原则:孕期乳房按摩。在怀孕满6个月后进行,方法是用手托住乳房,自乳房底部开始向乳头方向按摩,同时揉捏乳头以增加韧性。

哺乳时:乳房变化:产后2--3天内,在催乳素的作用下,各乳腺小叶分泌活动增加,交替分泌乳汁,乳房迅速胀大而坚实。随着规律哺乳的建立,乳房会规律地充盈、排空,再充盈、再排空。

★ 呵护原则:产后乳汁容易瘀积,造成乳腺小结,甚至急性乳腺炎。每次哺乳前,揉一揉或热敷一下乳房,有助于疏通乳汁通路。

中年以后:乳房变化:由于卵巢分泌的激素开始减少,乳房缺乏雌激素的刺激逐渐萎缩,腺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乳房体积变小,即使增大也是脂肪在增加。

★呵护原则:此时乳房疾病发生率增高,应该定期做专业检查。对突然出现的异常感觉、乳房体积形态的改变、乳头溢液等情况,要立即就诊

乳房的生理功能

哺乳:是乳房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乳房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哺育后代的器官,在产后大量激素作用及婴儿的吸吮刺激下,乳房规律地产生并排出乳汁。

第二性征: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标志,是女孩子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拥有一对丰满,健康的乳房是女性健康的标志。

参与性活动:在性生活中,乳房是女性除生殖器以外最敏感的器官,在触摸,爱抚,亲吻等性刺激时,乳房的反应可表现为:乳头勃起,乳房静脉充血,胀大等,乳房在整个性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美胸的最佳时期

最佳时期:从月经来的第11.12.13天,这三天为美胸丰胸

次佳时期:第18-24天这6天当中影响胸部丰满的卵巢动情激素是24

小时等量分泌的,这也是激发乳房脂肪囤积增厚的最佳时机。

其次,了解乳房的常见疾病

乳腺增生

由于内分泌失调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腺间质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改变了乳腺的正常组织结构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增生肿块呈片状,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边界不清,可有触痛,肿块在月经前增大,月经后缩小变软。乳房周期性胀痛,尤以月经前为重。

专业乳腺培训资料

乳腺炎

1)急性乳腺炎:由化脓性细菌侵入乳腺而引起的急性乳腺炎,这种类型主

要以哺乳期多见。

哺乳时感乳头刺痛,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腋窝

淋巴结肿大压痛,可抽出脓液,后期形成脓袋。

2)浆细胞乳腺炎:非细菌感染,是导管内脂肪物质堆积,导致大量浆细

胞浸润。表现为乳房疼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不清,

与皮肤粘连,很像乳腺癌。

纤维腺瘤

是乳腺及附属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

纤维瘤的发生多与雌激素增多有关,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无疼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易被推动,生长速度缓慢,不受月经周期影响。

乳腺囊肿

以乳腺积乳囊肿和单纯囊肿多见

1)积乳囊肿:因哺乳期某一导管阻塞,乳汁潴留于导管组织而形成的囊肿。

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边界清楚,活动

度大与皮肤无粘连。

2)单纯囊肿:因乳腺的分泌物潴留于导管组织而产生囊肿。

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呈囊性,月经来潮前

乳房胀痛,肿块随月经周期改变而逐渐增大,内容物呈血性。

乳腺管内乳头状瘤

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瘤体较小,大多在1CM以下,一般无疼痛,在乳晕下及其边缘处扪及小肿块或结节,质软,可推动,轻压时有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溢出

乳腺癌

是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发生的恶性肿瘤无痛性肿块,这是乳腺癌的主要症状,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到一定程度可侵犯皮肤,皮肤上出现凹陷,称酒窝征,皮肤增厚水肿时形成“橘皮样变”。晚期肿块表面皮肤溃烂,出血,恶臭。乳头回缩,内陷,较对侧抬高,乳房变形。部分病人乳头溢液,有不同程度隐痛或刺痛,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的高发人群

1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迟于55岁或早于40岁

2长期精神压抑或剧烈精神刺激;

3未哺乳、从未生育、35岁以上妊娠初产或独身未婚;

4无性生活,性冷淡,性生活质量差

5经常内服、外用丰乳产品或在乳房内填充外来物做乳房整形; 6有癌症家族史,特别是其母和姐妹曾患乳腺癌;

7患乳房的良性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瘤;

8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经常饮酒;

9腰部以上特别肥胖,腰围与臀部相近,

10流产3次以上

11经常受到放射线照射。

12一侧乳房曾患乳腺癌。

让乳房更健美的食物

乳房的大小取决于乳腺组织与脂肪的数量。因此,适度地增加胸部的脂肪量,是提高丰挺度的最自然、健康的方法。

1.木瓜、鱼、肉及鲜奶等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均可健胸。

2.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及粟米等种籽和坚果类,是有效的健胸食品,不妨多吃。

3.橙、葡萄、西柚及蕃茄等含维他命C的食物,可防止胸部变形。

4.芹菜、核桃及红腰豆等含维他命E的食物,有助胸部发育。

5.椰菜、椰菜花及葵花籽油等含维他命A的食物,都有利激素的分泌。

6.牛肉、牛奶、豆类及猪肝等含维他命B的食物,亦有助激素的合成。

7.牛奶炖鸡──以嫩鸡加入牛奶同炖,能有丰胸的作用。

最后,学习什么是健胸!

健胸就是一通二排三修复的这样的过程。所谓一通,就是指疏通全身经络,疏通乳腺管;二排,就是排出体内毒体和乳房内毒素;三修复,就是修复乳房受损组织。

90%以上的女性胸部都有问题,有问题代表乳房组织受到损伤,首先要修复“她”,使“她”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吸收营养,达到健康的目的,这才是健胸!

说明:经络不通,内分泌必然紊乱或不正常;乳腺管不通,乳房内的毒素无法正常排泄所以要疏通经络和乳腺管!

体内毒素不排出,无法调节内分泌;乳房内毒素不排出,会使毒素淤积乳内,造成各种乳房疾病。所怕必须进行体内排毒和乳房排毒!

只疏通和排毒是远远不够的,乳房受到损伤的组织没有修复,是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吸收营养的,所以要进行乳房受损组织的修复,使这些受损组织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吸收营养!

 

第二篇: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第一章 红外乳腺诊断仪的仪器组成

1.原理框图

发射红外线 摄取图像 图像处

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2.诊断原理

红外线乳腺诊断仪主要是通过红外探头发射红

外线穿透乳房,由于不同的组织对红外光的吸收程

度不同,如:癌可优先吸收红外光,而良性病变吸

收红外光较少,故恶性区比良性区吸收更多的红外

线,通过高灵敏度的摄像机呈现在荧光屏上的图像

也不相同,因此根据图像的异同来诊断疾病。

第二章 红外乳腺诊断仪的使用

第一节 使用环境

电脑彩色乳腺诊断仪属精密电子仪器,价格较

贵,为了提高诊断率、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对使

用环境要求如下:

1、光线:此检查是用光源探头对乳腺组织进行透视扫描,经过图像处理显示的屏幕上。检查应在暗室中进行。室内光线太强时,乳腺表面的光线将透进乳腺的部分光线抵消,从而不能有效地显示灰影,尤其可以掩盖浅灰影,而且太强的光线也可干扰视觉对屏幕的观察。但是,室内光线太暗时,对操作不利,所以,可以让少量光线进入室内,以便操作及其它活动。

2、清洁:室内空气中尘埃过多,落入机内,日久会造成电气事故,损坏仪器。所以,室内应适量减少流动人数,清洁地面勿干扫,最好用吸尘器。因湿扫可增加室内湿度,对仪器也不利。

3、温度:电脑彩色乳腺诊断仪的使用环境温度在10-40℃,但是,由于受检者在检查时暴露较多,温度太低易造成受凉,而室温超过30℃时,又会使人感到闷热、易出汗,不利检查。所以,诊断室的温度以30℃左右为宜。最好能装置空调。

4、湿度:乳腺诊断室湿度不应超过80%(相对湿度),否则会降低仪器零部件、元件的绝缘电阻,对电压很高的部件甚至会造成危险;高湿还会引起仪器金属部分的锈蚀,加速仪器损坏。

5、供电:乳腺诊断仪的工作电压为220V±10%,电源电压不应波动过大,控制在使用电压的±5%范围为最好,不能超过±10%,否则会严重影响仪器的工作性能,甚至会烧坏仪器。因此,必须配备功率适当的交流稳压器,并且在同一线路上应避免大功率电器,否则当大功率电器开关时,会影响仪器的图像。另外,乳腺诊断仪必须有良好的拉地装置。

6、避免电、磁干扰:乳腺诊断室附近不应有强电、磁场。强电、磁干扰会使图像出现雪花、图像变形,严重影响对图像的识别。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高压电源、大功率电机等。

第二节 使用程序

在使用前应首先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了解操作要点,在确认供电正常,室内光线符合要求时,才能开机使用,其操作程序如下:

1、开机:应首先启动交流稳压器的电源开关,观察稳压器指示的电压值,在电压符合要求时,开显示器开关,最后打开主机开关。此时,屏幕显示图像,各功能键指示灯启亮。

2、调节显示器亮度及对比度旋钮,使图像的亮度及对比度适中,在一定条件下调节好的亮度及对

比度不需经常变化。

3、调整摄像机光圈、焦距及主机增益:首先接触冻结键,使图像解冻,移动摄像机镜头对准被检乳腺,调整摄像机焦距及光圈使图像清晰。一般采用光圈先决调节法:即将摄像机光圈调至最大并固定,然后调整主机增益旋钮,直到图像令人满意为止。一般在末行透照前,画面要稍偏暗。但层次要分明。每次检查时,应适情况(乳腺薄、厚、探头光强弱及室内光线)随时调节主机增益。

4、检查主机各功能键,摄像机及探头工作是否正常。

5、触诊乳腺:同时询问病史,观察双乳是否对称,明确检查目的。

6、对乳腺进行透照检查:暴露双乳,移动摄像机对准被检乳腺,距离在0.5米-1米,调整焦距,探头放于乳腺的下方,调节亮度,对乳腺进行和扫描式透照,图像显示于屏幕上。为增加图像的分辨率,要根据室内光线及乳腺大小、厚薄、随时调整主机增益或摄像机光圈。

7、留取图像:检查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图像,重点部位重点检查,利用仪器的8套彩色,增加图像的分辨力,当出现最佳图像时,即按冻结键或以

踏板使图像冻结,以热敏记录仪打印图片,留取资料,也可存贮图像,必要时进行其它图像分析内容。测量灰影大小时,看计算机提示操作。

8、暂时使用时,应将探头亮度调至最小,仪器电源不必关掉,因频繁开关仪器会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

9、停止使用时,应依次关好仪器、稳压电源,做必要的清洁工作,用盖布盖好。仪器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及时开机去潮,存在于干燥、清洁的房间内。

第三节 图像分析

选好图像后,进行如下的图像分析内容,以取得各种数据,做为诊断依据。

1、病灶平均灰度值及灰度差

病灶平均灰度值:指测得的位于病灶灰影处的框内的灰度平均值。测量时注意使框的大小与灰影大小相适应;避免框过大或过小使测得的值不准确。

灰度差:指病灶平均灰度值与周围正常组织灰度值的差值。测量时位于正常影像处的框与病灶灰影的距离为1.5mm左右。

病灶平均灰度值受探头强度、室内光线及乳腺个

体差异的影响较大,而病灶区与正常组织的灰度值是在同一条件下测量的,因此灰度差的变化范围较小,其诊断价值较前者大。一般情况下,灰度差>10时即有意义,>20时对诊断恶性肿瘤、血肿及炎症等疾病时有较大价值。早期的恶性肿瘤的灰度差也可<20。

2、能量谱分析:是采用一种规律的谱线表示某一区域内的能量分布图形。可使该区域灰影的灰阶组成直观化。

3、放大:即把开窗内图像放大若干倍,以使更加清楚地观察微小的病灶灰影。操作时注意把小窗放在病灶灰影处,并利用光标键操作。

4、增强:将某一区域图像的对比度增强,可发现灰影较浅淡的病灶。

5、灰阶曲线:反应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用来观察病灶有否向周边浸润、边缘是否清楚、整齐。操作时注意白窗内的图像是明显的病灶灰影,不可任意扩大范围,否则测得结果不准确。

6、测量灰影大小:在摄取图像时摄取20mm的实际尺寸,选此功能后,屏幕显示确定第一点,确定第二点,OK。选好20mm的两端点,以便准确测量肿块尺寸。灰影大小与肿块相比较对诊断有一定意

义,如灰影>肿块,表示肿块的恶性可能性大;灰影≤肿块时,表示肿块与周围组织无浸润,其良性可能较大。

7、记录:选此功能后,屏幕显示:日期,姓名,编号,诊断,距离,区域周长,面积,OK,取消。用户可输人工计算上述各项信息,以便留存信息完整的图像。

第四节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向初次被检查者介绍检查方法及目的,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合作,查看室内光线是否符合要求,启动并调整好仪器。

(二)、检查方法

1、体位:取坐位,充分暴露双乳,上身稍前倾、含胸,两上肢下垂。这种体位可使乳腺充分下垂,便于检查,能有效地避免漏光,尤其适用于乳腺较小者。

2、询问有关病史:发病时间、月经情况、年龄、生育及哺乳史,有无乳腺痛,疼痛的时间、性质、同月经有无关系等;同时观察双乳大小、是否对称、

有无畸形及乳腺表面有无红肿等情况,查看乳头有无异常、有无发泌物及分泌物的颜色、性质等;然后对乳腺进行触诊检查,检查乳腺有无种块、触痛、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对乳腺望、问、触诊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必不可少,它可进一步明确检查目的,使我们抓住重点。

3、探头光源选择:乳房的个体差异很大,要根据乳腺的大小、厚薄、致密程度等来选择探头强弱,以防漏光及透光不足现象出现。乳腺大、厚、光线打强;服腺小、薄、光线打弱一些,一般似透非透光线最好。所以,检查应采用大光圈、小增益,就可避免上述弊病,但要适当掌握,增益太小时,图像偏灰,不明亮,影响对灰影的观察。

4、漏光问题:光的折射及反射是造成漏光现象的根源,即光没有穿过乳腺。而直接从探头周围向四周射出,这一方面造成乳腺周围的光强度增大,影响摄取的面画质量,另一方面使能够透照乳腺的有效光强度减弱,所以必须想办法防止漏光现象发生。具体措施有:

(1) 使探头斜面与皮肤贴紧,尽量利用乳房的

柔软性使其遮住光束。

(2) 掌握好光强度的调节。

(3) 在难免漏光的情况下,在摄取镜头时除去

漏光部分,只取被透照的乳房。

5、保护探头:探头是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加以保护,每查完一个病人后,应将探头亮度调至最小,并轻放回原处,要防止因工作时间过长而造成产热过多,影响探头的使用寿命或造成病人的意外烫伤等。如接触传染病后,应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6、被检查者的生理状态:要了解病人现处于生理哪一期,以便准确地判断乳腺是生理性反应,还是病理变化。

7、哺乳期乳腺一般不有检查,因光束不能穿过含大量乳汁的乳腺,图像呈一片漆黑。

8、经穿刺检查后的乳腺因局部出血而造成灰影,干扰检查结果,所以,经穿刺检查后的乳腺,二周内不宜做此检查。

9、仪器一般不要频繁开关,保持清洁、干燥、移动时要小心,勿振动过大,摄像机镜头要随时用镜头盖盖好,防止灰尘落在镜头上,镜头除灰要用气球吹或有无水酒精擦洗。

10、为了留取高质量图片,首先要调整好记录仪

的亮度及对比度,其次要留取黑白图像的图片,因在彩色图像时打印的图片会出现干扰,图片不清楚。

11、常见故障排除

(1)死机:即仪器的各功能键失录,是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是①同时按Ctrl+Alt+End热启动。②关掉仪器电源,几分钟后重新启动就可恢复正常。

(2)画面变形,雪花过多:首先检查周围有无强电、磁干扰,如不是电、磁干扰所致时,关掉仪器电源,重新开启后一般可恢复正常,如仍不能恢得正常时,应请维修人员修理。

第三章 乳腺良性病变

第一节 积乳囊肿

积乳囊肿(galactocele)多是由于乳腺导管的堵塞,致乳汁排出不畅,在乳腺内潴溜淤积而形成的囊肿。多发生在青年妇女,常见于哺乳后,既往有患侧乳腺炎病史。

一、病因和病理:

妇女在哺乳期时当某一乳腺导管内因各种原因的堵塞,如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水肿、乳汁不排空等,致使该部分乳汁排出不畅,乳腺腺泡在炎症及乳汁压力作用下,彼此融合而形成囊肿。囊肿可发生继发感染,形成急性乳腺炎或乳腺脓肿。但大多数不发生感染,或有轻度感染,经治疗后不形成囊肿。乳汁在哺乳期分泌旺盛,因此多数积乳囊肿发病于哺乳期,而且引起的囊肿大多为单一的,并较大。但非哺乳期乳腺也有少量乳汁分泌,所形成的囊肿,一般较小。如果堵塞发生在腺叶大导管,则产生一个腺叶内多个小囊肿,有时可融合成大囊肿。囊肿一旦形成,可长期存在于乳腺中。早期囊肿的壁仅为一薄薄的蛋白质,内容物为淤积的乳汁,其中有脱落的上皮细胞。中后期囊壁以纤维组织为主,内衬有一层上皮细胞,由于腔内压力较大,上皮细胞呈扁平状,甚至退化。后期由于囊肿的长期存留,乳汁水分被逐渐吸收,乳汁变得浓缩,呈黄色粘稠的奶酪样物,甚至呈奶粉状的固体状态。囊壁周围的间质常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

积乳囊肿的患者多娄有哺乳期排乳不畅,炎症、挤压、外伤等病史。但因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多在哺乳期后3-5年内,甚至更长时间,追忆既往史有时不清。

患者常以乳腺内肿块为最初症状就诊。大部分病人有轻微胀痛,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大多数患者是在无意中触摸到的。

乳腺检查肿物的位置多在乳区外,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在乳腺内有一定的移动感,有囊性感。当压力过高,囊壁较厚,或囊肿水大时,触诊可为有弹性感或实性感。囊肿直径1-5cm之间,少数大至10cm。一般无乳头溢液,腋淋巴结不肿大。

三、诊断

哺乳期的积乳囊肿体征比较典型。根据年龄、哺乳史、体征等综合分析,诊断常易肯定。但直径2-3cm的囊肿,当囊内容物变得稠厚时,囊肿可以消失其原有的弹性感而变得稍坚实,常与纤维腺瘤相混淆。纤维腺瘤发病年龄较早,硬度较大,指压下常有滑脱现象,有的患者在妊娠前就有肿块的病

史。

当囊壁周围曾有慢性炎症时,或囊壁已发生钙化,肿物变得更坚实,体征就不很典型,须与乳腺癌尤其是早中期乳癌相鉴别。一般来说,乳腺癌的肿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完整,边界不清,质地也更为坚硬,而囊肿患者年龄较轻,肿块边界清楚,肿块虽大但与皮肤、胸肌无粘连,无腋淋巴结肿大。

非哺乳期形成的积乳囊肿,有时呈多发性,常与囊性增生病很相似。但前者质地较软,无疼痛,与月经周期变化无关,形状与腺叶分布有关,后者有乳腺疼痛,痛点不定,肿物质地较韧。

囊肿穿刺吸出乳汁即可确定诊断。当囊肿内容物稠厚时则不易抽出。超声波检查对积乳囊肿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当囊肿小于0.5cm或稠厚时,超声波及穿刺无法探到液体,可行乳腺X线摄片及红外透照扫描。积乳囊肿的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阴影,有时可见砂粒样改变,应与乳癌相鉴别。而红外光透照有其较典型的图像。

四、红外光透照

积乳囊肿在红外光透照上有其较典型的图像特征,对鉴别诊断有肯定帮助。由于囊肿形成后其内

容物早期为淤积的乳汁,而后期多为乳酪样物,因此,吸光度较强,透照下的图像为与触诊大小相似的光滑的黑色吸光团形,甚至较乳癌的阴影还深,灰阶度与乳头相似,无血管中断、扭曲、迂回等现象。囊肿的位置多在靠近乳腺边缘,推动肿块,乳腺浅血管不随其明显移动。后期积乳囊肿或曾患有乳腺炎者,囊壁可发生砂粒样钙化而形成硬性肿块,在临床触诊及X线摄片上均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或腺纤维瘤。而与红外透照图形上对比有较明显的鉴别:腺纤维瘤为淡灰度的阴影或不显影。灰度约为Ⅰ级,而积乳囊肿达Ⅲ-Ⅳ级;乳腺癌有较明显的血管改变,肿块周围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因此,积乳囊肿经红外透照检查不失为一鉴别诊断的有力依据。作者曾对5000例乳腺肿块做红外光透照分析,积乳囊肿的诊断率为100%,无一误诊。

五、治疗

一经诊断成立后,可先穿刺,应粗针将囊内乳汁一次性抽尽。如多次抽吸后又充满囊液或囊壁已钙化,或不能抽吸的干性积乳囊肿,可行手术切除,一般仅行囊肿单纯摘除术。

对哺乳期的积乳囊肿可先抽吸乳汁,原则不手

术,待完全回奶后,囊壁较坚实时再手术效果较好。本病未有癌变报导。

第二节 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瘤是来源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本病在乳房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癌。

一、病因和病理

乳房的腺纤维瘤大多发生在青年妇女,以20-25岁年龄组为最高,因而可以想到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所致。

在乳腺发育过程中,乳腺小叶是在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作为小叶支架的纤维组织在此期间增长最快。当纤维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的含量发生异常时,细胞雌激素的敏感性则异常增高。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纤维细胞产生过度增生成为肿瘤。由于雌激素是纤维腺瘤的刺激因子,所以,纤维腺瘤发生在卵巢功能期,极少发生在月经初潮前及绝经后,因而,纤维腺瘤最多见于女青年。

在妊娠早期,乳腺为哺乳作准备而再一次处于增生时期时,纤维腺瘤可能略有增大,但在切片上见

腺纤维瘤中的上皮组织与周围正常乳腺上皮组织无明显差异。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纤维细胞的受体去了雌激素的作用,纤维组织不再增生,纤维腺瘤的发病率则明显下降。

纤维腺瘤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常略呈球形,压迫周围正常组织、邻近组织后发生纤维变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似乎具有包膜而其实无真正的包囊。

纤维腺瘤在镜下可以看到含有两种组织:明显增生的纤维细胞和不典型增生的小叶内腺上皮细胞。纤维腺瘤按组织形态分为管内型、管外型及混合型三种。

1、管内型:腺上皮下的纤维组织增生,渐向乳管内突出,挤压乳管,最终瘤化。但弹力纤维无影响,间质常有粘液性变。

2、管外型:弹力纤维层处的纤维腺癌在乳管周围增生,并包转乳管,但不突入管内。

3、混合型:即管内型和管外型两种病理现象共存者。

纤维腺瘤的切面微隆起,之是因为肿瘤外面的包膜切断后有收缩现象,故肿瘤的切面略高出平面;切面呈鱼肉色,其上皮成分较多者,则是棕红色。

由于间质中含有粘液,在强光照耀下,切面常略有闪光,切面上肉眼依稀看到纤维素成弧状或螺旋状排列的条纹,还可见大小不等的裂隙,为挤扁的管腔。纤维腺瘤偶尔可以恶变,但恶变的大多是结缔组织,特别是多次不完全切除后复发的腺纤维瘤,恶变为纤维肉瘤的可能较大。

二、临床表现

纤维腺瘤以青年妇女为最多见,最高发病年龄是20-25岁,其次为15-20岁。一般无明显症状,无疼痛和触痛,故肿瘤的发现常属偶然,大多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触摸到,或在普查中发现,一般也无异常的乳头溢液。

纤维腺瘤以单发为多,多发者约占15%。大多位于小叶密集的乳腺缘区,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结节形,直径大多在0.5-5cm之间,瘤体边界清楚,活动度很大,在手指的按压下有滑脱现象,这是因为纤维腺瘤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纤维母细胞增生,所以肿块没有固定性。同样,也没有皮肤的粘连改变,与胸肌也无固定。肿瘤质地实而不坚,有硬橡皮样的弹性感。其硬度主要取决于瘤体内细胞与纤维的比例,上皮细胞越多,瘤体越软。

三、诊断

典型的纤维腺瘤不难诊断,但有时应与乳腺囊性病相鉴别。20-25岁的女青年,乳内肿块多为纤维腺瘤,而30-40岁妇女患者应考虑囊性增生病,对绝经后的妇女,即使体征象纤维瘤,仍应排除乳癌的可能。诊断困难时可借助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近红外光透照

由于纤维腺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明显增生的纤维细胞,瘤体为膨胀性生长。瘤体内无明显吸光的血红蛋白增多因素,因此,肿瘤与附近周围组织透光情况相似,将瘤体表面的组织尽量推开,或将其顶到皮下,可依稀见到浅灰度均匀阴影,瘤体边界光滑清晰。部分病例可见血管绕灰影行走,推动肿块无血管同步移位现象,这可以于积乳囊肿及囊性增生的图像相鉴别。若临床能够扪及明显肿块,并有没脱感,而近红外光透照却看不到明显灰影者,更支持乳腺纤维瘤的诊断,但较小的肿瘤应注意与早期乳癌相鉴别。

五、治疗

乳腺纤维腺瘤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并送病理

检查。在20岁以下的女青年,尤其是青春型纤维瘤,手术时机应适当掌握。因青春型纤维瘤有时因手术切除、乳腺激素水平不平衡的刺激常可导致再次复发,并呈多发性生长,甚至短期内可使肿瘤占满全乳。作者曾见过15-17岁单发性纤维瘤经切除后复发增至7-11枚多发肿瘤的病例。若瘤体不大,生长缓慢或无明显增大者,可待雌激素水平稳定时手术。作者建议在结婚后,妊娠前切除为最佳。30岁以上及中老年妇女,均应及时手术切除。手术应将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绝不能将肿瘤单线性挖出,以防增加复发机会。多复发一次,即多增加一次恶变的可能。三次复发以上者应警惕纤维肉瘤的发生。

第三节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大多位于乳腺大导管内,瘤体为多数细小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外形似杨莓,蒂与扩张的导管壁相连,故因此得名乳头状瘤。按其组织发生、临床表现不同,临床上分为大导管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头状瘤。

一、病理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同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相似,均并不十分明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增高有关。大导管乳头状瘤位置多在乳头部大导管内,常伴有导管扩张,腔内含有淡黄色或暗红色血性液体。剖开管腔,可见导管内壁表在有带蒂的乳头状新生物突入腔内,多为单发,一般直径0.5-7cm。乳头状效力有的有蒂,有的无蒂,蒂的粗细不一。蒂包括有许多绒毛,附于薄壁血管,故极易出血,手术时应将瘤体及所附着之导管一并切除,以利病理取材时可以完整包括蒂和导管壁连接处,以便观察有无浸润性生长,并决定其良恶性。

中小导管的乳头状瘤切面为半透明颗粒状,镜下观察有小叶增生和乳头状瘤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乳腺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及上皮有三级以上增生者,恶变率较高。

二、临床表现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再现为非经期内血性乳头溢液,病人多无疼痛等其它的临床表现,仅在内衣上见到棕褐色血迹,挤压乳头可见单个乳头溢出的血滴样液体。此多为大导管乳头状瘤。大导

管内乳头状瘤多位于乳晕区,常可在乳头旁1cm处乳晕下扪及一椭圆形、质地较软的肿块,一般0.3-1cm。压迫肿块可见乳头相应处的导管口有暗红色血性液流出。如继发感染可以有疼痛,局部多与皮肤粘连,肿块质地也稍硬,并增大到2-3cm,应于乳腺癌相区别。

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发生在二-三级乳管内,常累及多个小叶的不同导管,也可发生在囊性增生的囊肿内。临床表现可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性液,量较少,或交替间断出现。乳腺扪诊断多为乳腺边缘的边界不清的肿块,质地不均匀。此类乳头状瘤其生物学特性有癌变倾向,应引起注意,以防漏诊。

三、诊断

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多有血性乳头溢液,并能在乳晕区相应部位扪到肿块,而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不易明确诊断。

除仔细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外,乳腺红外透照、乳腺导管造影、脱落细胞学检查、针吸活检细胞学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1、针吸细胞学检查:此方法对乳腺肿块的鉴别

诊断已应用多年,以乳腺癌的诊断率可达90%以上。但由于乳头状瘤体表定位不准确,60%可能未触到肿块,针吸穿刺点不易准确,故诊断率较低,假阴性较多。

2、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将乳头溢液涂在载玻片上,经处理后在镜下观察细胞变化,以排除乳腺癌。虽然这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检查,但阳性率较低,而且不起决定价值。

3、乳腺导管造影:是一种对乳头溢液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乳头经消毒后,沿溢液的乳头插入41/2-5#,针头注意插入时动作不要精暴,以免形成假道。作者常用截短的硬膜外导管,其前端圆钝,又有一定硬度利于插入,可避免假道形成,而且有利于固定。插入成功后,注入1-2ml乏影葡胺造影剂,经摄片后可观察到相应导管单发或多发的充盈缺损,一般多位于乳晕下1-2级乳腺导管内而近端导管呈扩张状态。

4、近红外光透照

大导管内乳头状瘤约半数可扪及乳晕硬结,病灶大多位于乳晕下方较大的输乳管内,多有单乳单孔的血性溢液,其蒂富于极薄的血管,极易出血,因而在红外光透照下可见乳晕区的中灰或深灰度阴

影,吸光度较强,可与乳头灰度相似,约0.5-1cm。边界光滑、清晰,无血管绕行、中断现象。无细小血管增多,乳腺浅血管走向正常,压迫阴影可见乳头有棕红色液体溢出。经导管注人造影剂后可清晰显示扩张的乳管。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伴有乳腺囊性增生,透照下可见乳腺边缘不均匀灰影,其反差较大。

四、治疗

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以切除整个病变导管为原则,以往经常用美兰或蓝色液体乳管内染色以确定病变导管,但该方法常因术中着色液体外溢使周围组织受染及混淆界限,并且切队后因组织染色而不易观察。作者建议对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可用硬膜外导管插入溢液的导管开口,较之细钢丝可以避免假道形成。切除病变的乳腺组织时,务必要切到乳腺的边缘,防止遗漏边缘的乳腺组织,造成将来复发的机会,对病理有导管上皮增生或有间变者并50岁以上的绝经期妇女可考虑单纯乳腺切除术。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的恶变率,应注意随访必要时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第四节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是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多样的慢性乳腺病,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好发于40-60岁妇女。本病的命名繁多,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赞同根据以乳头周围导管引流停滞为病理基础而命名的乳腺导管扩张症。

一、病因和病理

引起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可能与哺乳障碍、先天性畸形、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腺退行性变有关。以上任何一种因素都可以引起导管局部引流不畅、阻塞、分必物淤滞,均使乳管扩张。管腔内大量含脂类分泌物分解后,刺激管壁使之变薄、破裂,继而进入间质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抗原反庆、浆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因此本病可能是一种自免疫性疾病。本病早期可见乳头和乳晕下导管的扩张,表现为管腔增大、变直,正常皱壁消失,管腔纤维组织增厚,常见脂肪酸结晶,一般不伴有感染。此期很少有临床症状,偶尔乳头可有少量棕黄色或乳白色浓稠的分泌物。后期可见扩张的导管已向小乳管发展,导管周围组织坏死及乳

腺小叶结构破坏,有大量的浆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多位于乳晕下深部乳腺组织内,质地较硬,乳头平塌,内陷以及指向改变。乳腺导管扩张以及扩张的导管伴有大量的浆细胞浸润是本病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

二、临床表现

由于引起乳腺导管内分泌物集聚的原因较多,所以发病年龄范围较广,但以中年人为主,好发于40-60岁。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痛,乳头内隐,乳房肿块及皮肤粘连等。本病文献分类常将其临床过程分为三期:(1)急性期,约2周,类似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抗炎治疗无明显疗效。(2)亚急性期,约3周,乳房肿块伴炎性表现。(3)慢性期,持续存在的乳房肿块。由于本病是非细菌性炎症,其炎症表现常不典型,仅约60%病人有急性炎症史,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炎性肿块及同侧淋巴结肿大,重者可出现桔皮样改变。此后进入慢性炎症期,红肿水退,仅留下肿埠和刺痛。肿块质地硬实,边界不清,无一定形状,常有皮肤粘连,乳头溢液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常易误诊为乳

癌。有学者将本病又分为隐匿形或乳头溢液型、肿块型、脓肿型三种。乳头溢液常为本病的最初症状,大多为棕黄色,由于病变常累及数目较多的导管,挤压乳晕者可流出多也分泌物,此种溢液可持续多年,时有时无,然后出来继发症关。乳房肿块常位于乳晕下,导管缩短,牵拉乳头,造成乳头下陷。当局中炎症严重时可在乳晕下形成小囊肿,单纯切开引流后,创口不易愈合,或暂时愈合后不久又有新的脓肿形成,经久不愈,持续多年。当病变发生于中、小导管时,肿块可位于任何象限,当病变合并细菌性感染,则可演变成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全身炎症反应也随之增强。

三、诊断

导管扩张症虽然发病率不高,却极易误诊。本病的早期首发症状乳头溢液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头溢液一样,并非特征性的。单凭乳头分泌物的性质包括其细胞学检查不可能作出肯定诊断。一般来说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仅累及一支导管,因此只有当手指按压到病变区的导管时才有血性分泌物溢出,但如果导管扩张症在早期仅累及少数导管时,也可出现类似现象,多为绛黄色或乳白色溢液。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急性乳腺炎相混淆,后者常发生于哺乳期,炎症表现较典型。而本病若行切开引流术,常可见脓液不多,切口经久不愈。有慢性溃疡或形成窦道的病需与乳腺结核鉴别。前者虽有皮肤改变,但无胸壁固定,而后者常与胸壁固定,而且多个窦道互相连通、同时可合并其它部位的结核灶。

本病的鉴别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是与乳腺癌的鉴别。导管扩张症的乳腺肿块,边界不清,部分病例有皮肤粘连,乳头凹陷,腋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酷似乳癌。可从以下几点相鉴别:(1)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妇女;(2)常有乳头溢液,以浆液性或脓性为多;(3)乳头溢液涂片见有大量浆细胞;(4)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5)乳房肿块出现常在一次炎症后,可有肿块缩小病史;(6)乳房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细胞或脓液;(7)腋淋巴结虽然肿大,但质地不硬、活动,伴有压痛。

四、近红外光透照

本病尚无特殊且有效的检查方法。乳头溢液行导管造影时有时显示导管扩张。红外光扫描可见乳晕

区的肿块灰影,边界不清,从乳晕朝向基底部散布,灰影在非炎症急性期时,其灰度差略高于乳癌,接近于腺体组织,血管反应小,但若有皮肤改变及纤维组织增生时,由于结构改变,乳头有内陷时,血管可能牵拉变形,有扭曲现象,但无明显血管中断,注意与癌区别。

五、治疗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一般很少自愈,曾有人使用雌激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老年患者,但收效甚微。急性期可先给予抗炎治疗1-2周,急性炎症消退后如果局部仍有肿块,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有乳头溢液时应将受累的导管及导管下病变做区段切除。由于肿块边界不清,故切除不干净容易复发,若切除范围常需包括少许周围正常组织。若肿块较大,或为多灶型,即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切队标本送病理检查,在决定做单纯乳腺切除前需做冰冻切片法证实。

第五节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是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乳腺的急性炎症,常易发展成乳房脓肿。

一、病因及病理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常由于以下两个因素:细菌的侵入和乳汁淤积。前者为致炎因素,后者为细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为促炎因素。病人多见于产后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一般发生在产后3-4周。由于初产妇缺乏喂哺乳儿经验,易使乳汁淤积,加之乳头皮肤娇嫩,易因而吮吸破裂,病菌乘机而入。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少见。细菌的感染途径一般是通过破损的乳头表面侵入体内,经淋巴管达到乳腺组织,也可沿着输管进入乳腺导管内。当乳汁排出通畅时,一般不会发生感染,而当输乳管或乳孔堵塞,或者乳头内陷等原因致使乳汁排出不畅时,或者因哺乳未尽致乳汁积存时,均可引起乳汁淤积,细菌生长繁殖而发生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病程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初起以渗出为主,若炎症不能控制,则细胞继之大量变性环死而致严重的蜂窝组织炎,最后形成乳腺脓肿。感染可以从不同乳管或破裂处进入乳腺,引起多处脓肿;也可以先发生在一个腺叶内,而后穿破叶间纤维间隔,引起多个腺叶内脓肿。脓肿可以向表皮自

行存溃,若引流不畅可形成乳瘘;也可以向深部穿透至乳房后形成脓肿。感染严重者,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或毒血症。

二、临床表现

患者90%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初产妇占大多数,多在产后咀乳期3-4周发生。发病前常有乳头皱裂或乳汁淤积现象,初起可见全身反应,乳房的某一部位有肿块,伴有明显疼痛。随着病程发展,疼痛加剧,肿胀明显,表面皮肤红、肿,肿块界限不清,夺痛明显,即之出现相应全身症状:畏寒、发热、体温升高等、疲乏无力、食欲差、白细胸计数增高。患侧淋巴可肿大,有时可有化脓现象。脓肿的位置愈深,局部表现愈不明显。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产后哺乳史及局部、全身的典型炎症表现,诊断不困难。应注意乳腺脓肿是否形成,尤其是深部脓肿可借助B超探查。值得注意的是应与哺乳期的炎性乳癌相鉴别,慎防将乳癌当成急性乳腺炎而做出不当处理。炎性乳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常在妊娠或哺乳期出现。由于癌

细胞迅速浸润整个乳腺,并在乳腺皮下淋巴内扩散,因而引起炎性征象,共皮范围较广泛,但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反应均比乳腺炎轻。急性乳腺炎以炎性表现为主,炎性乳癌以肿块为主,所谓的炎性表现并不典型,与明显的肿块并不相符合。肿块质实,无波动感,抗炎治疗无效。

四、近红外光透照

由于急性乳腺炎发病多在哺乳期,乳腺内充满乳汁,具备了吸收红外光的有利因素,因此,典型的哺乳期乳腺近红外光透照图示为“一片漆黑”,透光度极差,有时给以最大量的光投入仍不能辨别,对哺乳期乳腺癌的鉴别有一定困难。若乳汁排空时,可在较大量光投入下看到较扪诊肿块略大的灰影,血管增粗、增黑。灰影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值<20。本病结合临床病史、体检诊断不难。值得提出的是,急性乳腺炎形成脓肿并切开引流后,其疤痕组织在透照下可见浅灰影,但无血管变化,应与乳癌鉴别。

五、治疗

急性乳腺炎在脓肿未形成前,尤其是仅有乳汁淤积及疼痛时,应进行积极的全身抗炎治疗,高潮使

乳管重新畅通,吸乳器吸净乳汁,如为乳头被闸皮堵塞可用细针挑出;如乳和内近乳晕处堵塞可以细针探能。作者提倡早期急性乳腺炎可用硬膜外导管或其内芯铜丝做探针,在无菌条件下探通乳管,可使被堵塞的乳管喷射出乳汁。同时应将乳房托起,以利静脉和淋巴回注。对已形成的早期乳块,可以向乳头方向单方向推挤,使肿块迅速消失或缩小。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引流原则应为有效、彻底。乳腺脓肿切开引流的部位及方各应根据脓肿的位置而确定:乳晕下的脓肿大多较表浅,可以在局麻下沿乳晕做弧形切口以不伤及乳头下的大导管。乳房后的腔可做乳房下缘弧形切口引流。此种切口引流既通畅,愈合后也无明显疤痕。但对肥大而悬垂的乳腺则不适用。对于较深而且范围较大的乳房脓肿,最好在静脉麻醉下,以乳头为中心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做放射切口,应注意切口应有适当的长度,以保证引流通畅。当脓肿排出后,最好以手指探查脓腔,将坏死组织挖出,腺叶间隔打开,必要时做对口引流。总之,要达到引流通畅,防止形成慢性脓瘘。

急性乳腺炎期间,由于乳汁内含有细菌和脓液,不宜哺乳,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利引流,

更增加乳汁淤积。作者认为早期仅有乳块形成及科痛、感染不严重时以及切开引流后乳腺切口内肉芽形成时可以哺服。

第六节 乳腺增生症

乳腺的增生性疾病约占良性乳腺病的52%,而体检中发病率更高,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本病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率乱相关的疾病,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率乱症。因此WHO命名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但临床上常根据其症状不同分为三型:(1)乳痛症型;(2)腺病型;

(3)囊肿型,统称为乳腺增生症。

一、病因和病理

乳腺增生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或精神因素有关。乳房是女性激素的靶器官,性激素对乳腺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变化起主导的作用。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及管周围结缔组织生长;黄体酮促进乳腺小叶腺泡组织的发展,雌激素过高和黄体酮分泌过少,或者两激素之间不协调,均可引起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正常情况下,随着卵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在

月经周期之间乳腺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多数女性感觉月经前乳腺胀满,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压痛。这种疼痛及不适可以认为是一种生理过程。因而临床上称之为乳痛症。此间主要病变化为末端乳管和腺泡上皮的增生和脱落,使得乳管膨胀而发生疼痛;乳管和腺泡周围的纤维组织也有增生,可以伴有淋巴细胞侵润,导致乳腺变硬或呈结节状,尤其在脂肪少的乳腺表现更为明显,腺管和腺泡虽有轻度扩张,但不会融合成囊肿,一般不会发生其它病理变化;妊娠后,上述变化便可消失。

乳腺囊性增生(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e)与乳痛症虽均为增生现象,但性质完全不同。乳痛症为单纯的乳腺上皮增生,是一种生理性变化。乳腺囊性增生是内分泌功能率乱性增生,当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或者乳腺局部实际的性激素受体异常,均可导致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进一步发展为囊性增生。其主要特征是小叶内的末梢导管明显扩张而呈囊状。囊内要有分泌物积聚,细胞增生层次较多时,可向腔内突出为乳头状。囊肿可为多发性的。其形成原因可能为两方面:(1)导管上皮增生较重,引起管腔堵塞,导致分泌物积聚,导管扩张,形成囊肿;(2)导管管腔的退行性变,使这收缩排

泄功能减退,致使分泌物留存积聚,扩张成囊肿。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组织形态复杂,除有小囊肿形成外,还可表现有小叶数目的增多;小叶内纤维组织增多;小叶内及小叶周围有淋巴组织浸润,导管上皮增生。根据细胞排列层次的多少及细胞紊乱程度,增生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不典型增生。就囊肿本身而言,与癌变并无直接联系,但导管上皮较重度增生有其病理意义,临床应引起注意。当导管上皮细胞仅仅增多而膜结构不发生改变时,细胞仍呈单层规则排列,如果细胞有癌变倾向时,膜结构改变,则细胞间联结松散,单层结构变成多层结构,甚至成团成堆,极性消失。再严重者称为不典型增生,形态已接近原位癌。

乳腺腺病(adenosis of mammary gland)是乳管和腺泡的良性增生,可以与囊性病及各种形式的导管内上皮增生同时存在,一般不占特殊地位。当乳管和腺泡的增生成为病变的主要特征,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个团块者,即称为腺病。腺病在病理方面容易与腺癌相混淆。早期主要是小叶内腺管数目增多,间质变化不明显,中期小叶内腺管和结缔组织都增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晚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超过腺管增生,使管上皮受挤而变形,上皮细胞体

积变小、深染,很似硬癌。

二、临床表现

乳痛症患者多为青壮年,尤以未婚女子或已婚未育者为多,大多发育较差的小乳腺,突出的症状是乳腺的间歇性疼痛,疼痛或为弥散性的钝痛,或为局限性的刺痛,大多仅限于乳腺的某一部分,约50%位于外上象限,20%在中上部,痛处多有压痛,有时可以很剧烈而成为其特点。常与月经有关,经前明显,经后减轻。部分患者疼痛与情绪有关,乳腺可有局部结节感。

囊性增生好发于40岁前后,少数病人在早期乳管开始扩张时有服腺疼痛和触痛囊肿发展形成后疼痛消失,可触及不规则团块,或多发囊性结节,要以累及全乳,以两侧外上象限为甚,局部增厚的组织与周围分界不清,经期后局部的肿块仍存在,在月经初期可有消退。而腺病型增生在症状上则和乳癌有时相混淆,其主要表现为较硬的局限性乳腺肿块,大多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可发生在一侧乳腺,也可双侧受累,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稍有固定,有时有弥浸性疼痛,此点可与乳癌上鉴别。

三、近红外光透照

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图像随内分泌环境变化而改变,同一个不同生理周期其图像亦不同,图像不是永久不变的,可以从血管改变及肿块灰影的特点来分析。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乳腺增生症有以下特点:

1、乳痛症:常以乳房病痛就诊,可扪及双乳散在小结节,质软,有压痛,通常图像表现双侧乳腺均质透亮,血管走向双侧相似,可见云雾征或鱼网征。

(1)云雾征:血管走向尚自然见血管反差不强烈,但边缘略有模糊,沿血管阶段性分布浅灰囊,灰度均匀,或者乳腺外侧带的模糊条块块似山中云雾。

(2)鱼网征:月经周期特别是经前期,乳房灰度普遍降低,血管反应强烈,血管粗大、模糊、增黑、增粗,沿血管边缘分布较宽大中灰影,乳腺局部小血管增生,血管反应强烈,透照下似是一张网覆盖于乳腺表面。

2、乳腺囊性增生:根据囊内所含内容物不一而表现不同的影像。

(1)含清亮液体单个囊肿:肿块区表现为立阪立的中心高透亮区,形态规则,边缘锐利光滑,无血管改变。

(2)多发性小囊肿:肿块区灰影深浅不一,密度不均匀,似棉絮状,血管反应上,灰影大小与肿相似。

3、腺病:因腺病是乳和和腺泡的增生,临床上可触及类似乳癌的肿块,但扫描下肿块区可无明确灰影即无显影,双无血管改变,或者可见线灰的、淡淡的质地均匀灰影,开关不规则,小于扪诊肿块或与之相似,血管改变不明显。而乳癌灰影略大于扪诊肿块,可见血管改变。

四、治疗

乳腺增生症根据其分型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也类病人关键是注意防止乳腺癌的发生及误诊。因此,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对乳痛症患者,若能向病人讲清病情,消除其恐惧及顾虑,多数病例可以无需任何治疗。基在 期乳腺疼痛较剧烈者,可酌情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或内分泌治疗。中医中药治闻以舒肝调经、散结止痛为主,如用逍遥丸、小金丹等。维生素E做为抗氧化剂,可抑制细胞间变,

可以弥被孕激治疗的不足,地乳腺囊性病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因囊性病可能已有癌变但临床尚未观察到,仅以药物治疗有可能延误病情。手术前应明确定位。切除范围应最少包括肿块所在区段。由于囊性病的癌变是组织形态改变,仅用细胞学检查不能定论,应做术中快速切片以明确诊断。乳腺腺病可做局部切除,单纯乳头切除无必要,因腺病通常不会癌变。

第四章 乳腺癌

第一节 乳腺癌发病率

乳腺癌是妇女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各个国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不同,乳腺癌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估计一般成年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约为1‰。据Doll报导,此症状和北欧大多数国家乳腺癌的高发区,南美和南欧一些国家为中等,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为低发区。但近年来我国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都有5万例以上乳腺癌的病例。天津红桥区1970-19xx年普查发现乳腺癌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上海市19xx年恶性肿瘤调查亦居第二位。其

发病率为21/1万。

最近文献报导,我国亦与欧美一样,乳腺癌已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已参与了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国际乳腺癌治疗试验研究课题,在全国要进行大样本临床随机分组试验。

同时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乳腺癌,全国一些大中城市都开展乳腺癌二级普查网络。目的是早治疗、延长生存期。

第二节 乳腺癌的病因学

人类乳腺癌的病因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专家经多年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认为导致乳腺癌的发生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病毒因素:从动物及人体的乳汁均发现一种能传递乳腺癌的因素,以后称Bittner乳汁因子。这中间含有B型病毒颗粒。小白鼠肿瘤病毒属于RNA病毒。Feller等检查人体乳汁中含有与小白鼠类似的乳汁因子。乳腺癌患者的乳汁中含有此颗粒的阳性率为39%。所以人们认为此种病毒与致乳腺癌有关。

(二)遗传因素:乳腺癌在家族中的多发已由统计学证实。Broca早在100年以前已论述他家族中

的24个妇女有15人死于癌症,而其中10人是死于乳腺癌。人类肿瘤不是直接遗传的,所遗传的仅仅是一种易患肿瘤的倾向性。家族性乳腺癌的遗传倾向已被人们公认。

(三)内分泌因素:乳腺癌的发生与人体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已被无数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实。在各种内分泌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雌激素,尤其雌二醇的水平升高可致乳腺癌。其次,孕激素、催乳素、雄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月经、婚姻因素:月经初潮早,乳腺癌危险性高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初潮年龄每提前4-5岁,患乳腺癌危险性增高一倍。关于婚姻早在19xx年就报导修女、尼姑的乳腺癌发病率较高。有人认为,从未生育的妇女乳腺癌危险性高于已生育妇女。

(五)生育哺乳因素: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妇女生育胎次少或未生育者,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略有增加。对于未哺乳的西方人乳腺癌发病率远远高于哺乳的东方人。

(六)膳食因素:高脂肪、高动物蛋白质、低纤维素膳食是引起乳腺癌的重要因素。由于西方与东

方膳食结构差异较大,西方人发病率高。我国近多年来脂肪、蛋白质摄入明显增加,而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七)乳腺良性疾病因素:有人认为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乳腺炎、乳腺纤维瘤与乳腺癌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乳腺上皮增生的囊性病变,有人认为是癌前病变。

(八)放射线与辐射因素:过多的胸部X透视及频繁接受放射线易发生乳腺癌。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存12000万妇女,5年间35人发生乳腺癌。

(九)其他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外伤刺激、精神长期忧愁、悲伤等均有导致乳腺癌的可能。

第三节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由于乳腺癌早期常无症状,首先的发现是偶然发现乳腺肿块,其中多数乳腺肿块已达到2cm直径,而小于1cm微小癌是极少数的。

(一)病程:病人发现肿块往往有30%的已存在有一年,40%在2年以内。有人主张早期乳癌发现主要依靠二级防癌普查。国外主要定期自我检查已是早发现的好办法。

(二)肿块:癌瘤初始发生局限于小叶及腺管上

皮即原位癌尚无法触及,但当癌细胞侵透管上皮基底膜而进入间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反应伴癌继续分化生长,便形成肿块。当肿块发展成1cm以上时体检始能触及。肿块的特点是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肿块与皮肤粘连或与深部组织粘连活动度小,无压痛。少数病人服腺内未能触及肿块,但区域淋巴结已出现转移,称为隐匿性乳腺癌。

(三)部位:乳腺癌肿块绝大多数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其次内上,乳头上方或乳头下。其他部位较少。

(四)形态:乳腺癌形态随病理分型而异。其多数呈不规则,偏于圆形,卵圆形也有少数片状癍痕。条索状,小结节状等。

(五)桔皮样变:乳腺癌早期即可侵及Cooper氏韧带使其短缩,造成此处皮肤水肿呈桔皮样改变。

(六)乳头改变:由于肿瘤牵拉引起乳头凹陷或乳腺皮肤水肿引起乳头回缩。固定或变扭曲等。另外,乳头瘙痒,皴裂和糜烂多为乳头湿疹样癌(Peget)病。

(七)乳头溢液:约有5-10%左右乳癌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性质为血浆性多见。导管内浸润则为

血性溢液。也有人认为50岁以上妇女有乳头溢液应首先考虑乳腺癌,必要时做溢液涂片检查,如查找到癌细胞,诊断即可明确。

(八)乳腺疼痛:引起乳腺疼痛的疾颊很多,尤其乳腺增生,以疼痛为主,但乳腺癌的疼痛特点为:极其轻微,多为钝痛,隐痛,刺痛或牵拉痛,且局限在病变附近。

第四节 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不是局部病,近年来深究者们认为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即使无淋巴结转移仍然有10%-16%死于血运转移。所以盲目的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疗效,尽管手术仍属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当前主要以尽早手术为主。辅以化学药物抗癌、放射、激素、免疫等综合疗法。

(一)手术治疗:乳癌根治术至1894年问世以来,长期都是治疗乳癌的主要手段,并取得一定疗效,根据大量病例统计,乳癌根治术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50%,10年生存率约为30%。近年,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施行根治术的五年生存率已愈80%。50年代,有些学者参考到乳房内侧或中央部癌肿有些先向胸前旁淋巴结转移,因而提出所谓

有“扩大乳癌根治术”。它是在乳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同时切除第二、三、四肋软骨和相应的肋间肌,包括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但6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乳癌的手段预后较多地决定于癌肿的生物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力,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和局部淋巴窦组织增生的程度是决定乳癌五年生存率的生要因素。因此,一些学者主张缩小手术范围,其中有些主张单纯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也就是保留胸肌的“简化乳癌根治术”。有些主张仅作单纯乳房切除术,有人主张以上两种手术后加放射治疗。根据大量病例的实践和随访观察,对于第一期和第二期乳房病人,上述各种手术的4年生存率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所以没有总的证据来说明某一种手术优于另一种手术。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乳癌根治术是当前适合医院使用的方式。

凡第一期乳癌可采用乳癌根治术,术后根据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范围决定放疗范围。第三期乳癌可选择适当病人作乳癌姑息手术,再做综合治疗。对于第四期乳癌则不易手术,采用综合治疗,对于已溃破四期乳癌可考虑做乳房姑息性单纯切除术。

(二)化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性治疗后

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五年内仍将有2/3病人现现癌复发,如受侵犯淋巴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这些情况提示大多数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只是未被发现而已,为此,化学药物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它可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手术后的化疗常用的是5-氟脲噻替派,环磷酰胺等药物,近年来多联合用,加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和氨甲喋呤一般可降低手术复发率40%。但要求接连应用5-6个疗程。因为:

1、癌细胞杀伤是呈对数递减的,不可能一次消灭;

2、癌细胞增殖周期较长;

3、G0期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需待其转入增殖期,药物才能生效。总的说来,可用的药物很多,各地所用的方法和剂量各异,有不同经验。

化疗期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血球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三)放射治疗:它经常用于手术后,以防局复发,如钴60,加速器等。放射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对确无淋巴转移的早期乳癌,不必常规进行放射

治疗,以免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如手术中已有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或腋窝等区域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孤立性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转移灶均有一定姑息性疗效。

(四)激素治疗:激素的应用与病人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把月经终止后1年作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的分界线。绝经前病人用激素疗法主要采用绝经措施,即卵巢切除又称去势。以达到掏乳癌和其转移灶生长的目的,雄激素对于绝经前病人也有同样作用。尤其是对骨转移灶较为敏感。常用的药物为甲基睾丸或丙酸睾丸酮。

有人主张从切下标本中查雌激素受体(ER)如属阳性,则可预测激素治疗效果较好,现在主张长期服用三苯氧胺(tamoxiten),其作用机理定为此激素竞争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从而抑制其增殖。

(五)免疫治疗:肿瘤的非特异性免疫疗法种类很多,如转移因子,干扰素,左旋咪唑,胸腺肽等。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以控制癌肿的复发。

第五节 乳腺癌红外透照成像特点及典型图像 早在19xx年,cutiea用白光对乳腺检查取得一

定效果,但因其敏感度较低未广泛应用,七十年代mote根据红外穿透软组织能力强的原理,推广应用临床检查病人,八十年代凯尔森近一步发展这项技术,称“近红外线扫描”,从而广泛用于临床检查乳腺病。国内八十年代末引进并广泛应用,目前已有百余家医院广泛采用,积累病例数十万例,文献提示红外透照能发现早期乳腺癌,而且它具有无创伤,无放射线,操作简便,即时诊断等特点。尤其是对乳腺癌检查的阳性率达90%以上。

(一)、肿块灰影:

凡乳腺触及肿块者,在屏幕上可显示灰影。灰影的形成主要由于癌瘤肿块局部血运丰富。组织渗出或肿块有坏死,当红外光透照时,不能透过形成灰影,灰影的特点是中央深边缘浅。周围血管丰富,典型的肿块灰影见图1。灰影根据不同期的乳腺癌可深浅不一,凡是癌瘤病人灰影相应较深,关于灰影的深浅,有人分为Ⅲ级,Ⅰ级灰影为浅灰影,比正常乳腺稍深,呈片状,云雾状,边缘不清,之多见乳增生的患者。Ⅱ级灰影为中灰影,相当于乳晕的灰度。Ⅲ级为深灰影,相当同一患者乳头的灰度,乳腺癌的灰影大多在Ⅱ-Ⅲ级之间,边界模糊,所

以灰影的大小都超过触及的肿块大小,个别乳腺癌出现点状深灰影,这往往是肿内有钙化所致,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灰影的深浅并不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主要标志,如乳腺囊肿,积乳等均可出现深灰影,所以诊断乳腺癌还必须结合病史,年龄,触诊及其他症状及辅助检查。

(二)、血管改变:

血管的变化是判断乳腺肿块性质的另一指标。红外光透照乳腺成像所显示的血管影主要是浅静脉。这些病灶的引流静脉不同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的参考依据。

1、血管反应:进入癌灶的血管表现变粗、变深。边缘模糊、迂曲等称这为血管反应,这是由于癌肿血运丰富,引深支增粗或无规律变化。

2、灶旁血管反应:在肿块灰影旁边,出现血管反应(图1-1)。

3、双血管征:两支粗大血管穿入癌灶内或从肿块旁边通过(图1-2)。

4、十字征:肿块内小血管呈现十字交叉形状(图1-3)。

5、鸦爪征:主支血管穿入肿块时分成多支呈鸦爪

状(图1-4)。

6、蝌蚪征:一支血管穿入肿块,血管由粗变细。血管与肿块形状成蝌蚪状(图1-5)。

7、鱼网片:肿块内小血管密布交叉呈鱼网状(图1-6)。

8、不规则型:血管在肿块周围分布无规则,但比正常乳腺血管要丰富。在乳腺癌的红外透照时,血管变化

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是它的特点。这在良性病变中不多见。但血管的形态除上述几种外,千变万化,诊断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参考。

(三)、肿块与血管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因于癌灶血运丰富。所以血管与肿块关系密切。红外透照所见肿块与血管的变化作为诊断的一个特有参考征象。

红外乳腺诊断仪培训资料

1、血管四周型:肿块边多支血管从旁边或穿入。但没有一定规律,这是最常见(图2-1)。

2、血管包绕型:肿块被一支粗大血管包绕,其中不少分支穿入肿块(图2-2)。

3、血管穿入型:一支粗大血管穿入肿块后继续前伸,而沿血管出现胆块灰影(图2-3)。

4、血管中断型:引流血管在进入肿块时突然中断,这是由于血管走向肿块后方,透照时似乎血管突然消失(图2-4)。

5、放射型:以肿块为中心,血管呈星状分布(图2-5)。

6、无血管型:肿瘤早期病灶小,亦可以无明显血管。或者血管与肿块无关,推动肿块时血管不动(图2-6)。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无血管改变,不能排除乳腺癌的存在。红外透照诊断乳腺癌,总的来说,肿块灰影,肿块附近血管改变、肿块与血管改变三

者皆有,再结合病史、查体、年龄40岁以上妇女,诊断乳腺阳性可以成立。

(四)、红外乳腺诊断仪的其它辅助功能

1、灰度值

当透照后显示屏幕典型图像时即可冻结画面,然后进行电子计算机的微处理。首先改变画面的颜色,KG-2004型具有八套不同的色彩。因为彩色图面比黑白分辨力强。有的色彩肿块灰影清楚,有的色彩能突出血管。在灰影处开窗并在肿块旁2cm正常组织处亦开窗,两处面积相同,然后按键再计算两处平均灰度值,两者之间相差称之平均灰度差。KG-2006(B)型的灰度256级。灰影越深,灰度越低,个别恶性肿瘤肿块大小的灰度为0。我们对274例乳腺癌的诊断回顾,平均灰度值差>25级。所以在具有其它诊断依据外,平均灰度相差大者应高度怀疑乳腺癌。但是一些良性肿块的灰影平均灰度差亦可大于25级,如乳腺外伤血肿、积乳囊肿等。这在诊断时应综合分析,灰度值仅仅是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2、频谱分析:频谱是本仪器另一特殊功能,它的横标为肿块的灰度分级,竖标代表局部的肿块灰度

密度。乳腺癌频谱分析曲线左移,曲线高而尖,良性病变频谱曲线偏中、低而宽(图3)。

3、其它功能:为了使肿块能得出明确诊断,还有其他多种功能:如漫游加彩、放大、增强、使图像更清晰。

第六节 红外乳腺诊断仪的评价

红外乳腺诊断仪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由于它检查方法简便,即时可以作出诊断,所以它适合对乳腺癌的普查时应用。

1、关于诊断率:国内报导它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达91-97.5%。尤其对早期肿块较小但有血管改变即高度引起重视,再作进一步的检查工随访这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2、对待每例有肿块灰影的患者应分析图像如开窗、平均灰度差计算、频谱分析、增强、放大等电脑处理,这有利于科学的诊断。

3、本仪器无放射、可反复多次检查,尤其对肿块明确但又作不出明确诊断可以用该仪器反复多次检查动态观察。这比X线摄片和针吸涂片优越。

4、该仪器对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分辨力较高。本组5720例假阳性4.2%,假阴性3.1%,而诊断乳腺

癌与病例符合率为91.8%。所以红外乳腺诊断仪是较为理想的诊断仪。

第五章 乳腺肿瘤的普查

世界范围内乳腺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顾问委员会于19xx年明确提出“1/3癌症可以预防,1/3癌症能早期诊断可以治疗,1/3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癌症预防分为一、

二、三级,一级预防是针对癌症病因的预防,通过改善环境,消除或减少可能防止癌症发生。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形成,如何在其早期发现经,及时治疗。三级预防是当肿瘤不可逆转时,尽量减少病人痛苦。二级预防是可以作到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一节 乳腺肿瘤普查的意义

(一)、乳腺癌发病率上升:

据调查资料表明,近二十年来乳腺癌发病有以下特点:(1)大中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以上海、北京、天津三市的资料证明发病率已接近世界中发地区、欧洲诸国的发病水平。(2)沿海发达城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内地,尤其江、浙、粤、闽的发病率

高于内地的0.9-1.0倍。(3)从沪、京、津三市的乳腺癌的死亡曲线表明,乳腺癌发病向年轻转移,30岁以上组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发病组上升缓慢。(4)上海市女性死亡资料分析:六十年代乳腺癌死亡率占女性肿瘤第四位,八十年代乳腺癌占女性肿瘤第一位。

(二)、普查能早期发现病人:

国内外一致认为早期发现乳腺肿瘤的最佳方法是乳腺病的普查。其次是加强卫生知识宣传进行自我检查。有不少国家成立专门癌症普查机构,还配备乳腺普查车,车上有二级预防检查仪器,如红外乳腺透照仪、B超、钼靶摄片机等。车开到某单位就可以筛选阳性病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早诊、早治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早期乳腺癌由于缺乏明显自我症状,往往被人们忽视。患者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特别在直径1cm的肿块自我发现是困难的。一般到肿块明显增大,在无意中触到才去求医。国内外资料普查发现的乳腺癌Ⅰ-Ⅱ期占90%以上,门诊求治的乳腺癌大都是Ⅱ-Ⅲ期。而Ⅰ期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80%上。Ⅲ期乳腺癌五年生存率低于50%。为了早期发现乳腺癌就

必须开展乳腺癌的普查和自我检查。

第二节 如何开展乳腺癌的普查

(一)、组织:

乳腺癌的普查是一个群众性的工作。必须由专业队伍和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相结合,也就是普查机构医务人员与被查单位的工会、妇联协同完成。由被检单位的妇女工作者负责动员、组织和宣传。

(二)、检查对象:

普查的首次是指自然人群。凡年龄在25岁以上的妇女均可列为自然人群。对40岁以上列为特定人群。以于以下对象应作为高危人群:未孕、未哺乳、有乳癌家族史、有多年良性病变者。凡在普查中发现乳腺肿块,虽已排除乳腺癌者应列为长期追踪随访对象。

(三)、普查的步骤:

第一步为初查:由经过短期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所属单位妇女进行初查。包括:采病史、个人史、触诊双乳房和腋窝,再用红外透照仪普遍检查。为了防止遗漏,要求统一表格,统一红外透照。初查

后筛选部分可疑者再进行复查。复查:经初查有以下情况者需由工作有经验专科医生复查:

1、乳房、腋窝、锁骨上下触及肿块者;

2、乳头溢液、尤其血性和浆液性;

3、40岁以上未孕、未婚、未哺乳者;

4、家族史有患乳腺癌,初查中疑有肿块者;

5、乳腺良性病变多年不愈者。

复查除医生触诊外,还必须进行乳头溢液涂片检查细胞。红外透照仪检查多功能测定。乳腺导管造影,针吸涂片细胞检查,肿块切除快速病理切片检查,最终作出正确诊断。

第三节 评价乳腺癌的普查

普查的利弊:乳腺癌是妇女在一定年龄中发病,所以有特定的选择范围。但普查需要在一定数量的大范围人群中进行,又要经历一较长时间完成。因此涉及问题甚多。普查的方法确定,普查间隔时间,具体标准的,评定检查者经验及手法差异,以至普查工作的利弊存在不同意见:

普查的有利之处:

1、可以早期发现早期乳腺癌。还可以检查乳腺各种良性病变,及时治疗,有利肿瘤的预后。

2、可以早期发现微小灶的乳腺癌可以做较小手术如肿块切除、单纯乳房切除、简化根治术。可以保留部分功能。

3、检查后对于个别惧怕得癌症的妇女得出阴性结果使其减少心理压力。

4、普查的费用低,适宜广泛开展。

5、检查良性病可防止恶变。可以定期随访或自我检查。增加广大妇女对乳腺癌的广泛重视。

普查的弊端:1、由于检查的方式不一定统一,有个别漏诊。

2、检查假阴性者,常因放松警惕反而延误了诊断,假阳性者因普查徒受虚惊。

第四节 普查后的问题

(一)、对于普查后诊断明确的乳腺癌患者应迅速住院做手术,放射、化疗等治疗。良性肿瘤亦早期做切除术。对于数量比较多的乳腺增生患者分别处理:(1)年纪30岁左右妇女乳腺增生发生率高,一般用内分泌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2)对于40岁以上乳腺囊性增生,先行治疗若效果不佳,可参考手术切除。

(二)、普查间隔时间:有人主张,每年一次为

宜。因为乳腺癌生长比较慢,1年时间查一次能够发现新乳腺癌患者。

(三)、复查:凡查到乳腺肿块,已排除乳腺癌,应发给一张随访卡,每三-六个月专科门诊定期复查。一方面观察治疗的效果,同时观察病情有无发展。

第五节 普查使用的仪器

在人群中大规模普查可初步筛选。建议用病史、体检、红外透照三结合,在询问病史中,以家族史、生育月经史、哺乳史为重点。

检查:双侧乳腺全面触诊,尤其外上象限肿块发生率较高,红外透照是比较直观简便的检查方法。首先双侧乳腺全面透照是否有灰影和血管改变,然后在触及肿块处重点透照。如果发现异常则可作为筛选出来复查的对象,进行进一步检查。

复查:对于检查出有肿块者,透照有明显异常,尤其年龄在40岁以上者,切勿轻易放过,建议到医院里来进行确诊。首先用功能较全的电脑红外透照仪进行复查,多功能检查,如开窗、计算平均灰度值、滤波、增锐、放大等处理。要最终明确诊断,应有病理学证实。首先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如果细胞学检查仍得不出明确诊断而又高度怀疑恶性肿瘤者,可以在手术中做快速切片,待切片报告后选择手术方式。

复查中已诊断良性病变者,若患者年龄较大,肿块经久不消失者,应在三个月左右定期复查。用热敏打印机打印照片,定期对比肿块大小,灰影的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