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人民政府 黄 猛

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20xx年x月,笔者对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弄清龙凤镇在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龙凤镇位于恩施州城北郊,中心集镇距市区12公里,全镇辖1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5.4万,全镇共有耕地5658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亩,境内兼有高山、二高山和低山,海拔最高1480米,最低460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全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极大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0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75.8元。从总体上看,目前龙凤镇的农业产业调整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龙凤镇围绕本地资源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布局、产业类型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建立了初具的规模板块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向家村、三龙坝为主的120xx余亩柚子基地,以青堡、碾盘、佐家坝为主要发展区域的5000亩药材基地,以猫子山、佐家坝、龙马村为主要发展区域的8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基地,以三河村为中心向全镇辐射的肉鸡、青脚鸡养殖繁育基地,杉木村已建成两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并带动全村成为年养殖生猪3万余头的生猪养殖专业村。从种植业看,20xx年底,全镇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58156亩,粮经比例达到50:37。从养殖业看,20xx年,全镇年出笼生猪420xx余头,出笼家禽442993羽。比20xx年分别增加6000头和22万羽。

(二)调整初显效益

近年来,全镇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除了党的惠农政策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猫子山的茶农,近年来每年在茶叶上可收入160万元,户均收入4000元,比原来种植单一的粮食收入增加3000元。另如小龙潭村种植的枇杷,丰产年每亩可收入8000元,比单一的粮食收入增加7000元。20xx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亿元,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收入达到7700万元。占农业产业总收入的44%。

(三)认识逐步提高

受前些年发展桑蚕、生姜、梨树等影响,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心有余悸,认为政府发展什么,通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农民不敢尝试,有所顾忌,但通过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驱动,一些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使群众普遍看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益,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部分农民开始自觉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变“要我调”为“我要调”。

(四)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不断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对全镇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全镇农业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如在高山、二高山村发展魔芋、药材,在猫子山、佐家坝、龙马村形成茶叶发展带,杉木、古场作为生猪养殖专业村予以建设,在城郊和国道沿线的村积极发展蔬菜和小水果,都充分利用了本地优势资源和地理条件。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五)农业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带动作用得到增强

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的拉动。近年来随着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增加,一些农业加工企业和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如猫子山、佐家坝分别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向家村建立了全州闻名的兄弟薯片厂,双堰塘村花椒种植户和杉木村生猪养殖户分别组建了九叶青花椒合作社和联强生猪养殖协会。这些农产品加工厂和专用合作社,极大的拉动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品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龙凤镇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具特色

从种植业上看,近年来发展了小水果、茶叶、药材、魔芋、烟叶、蔬菜等经

济作物,但没有一特色产业,没有一个支柱产业,没有一个名特产品。可谓是“样样都发展,门门无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属传统型。近年来,针对这一现状,也发展了如花椒等新特色产业,但尚处在萌芽期。

(二)质量不优

调整后的部分农特产品品质不优,不适应市场需求。如发展的1.2万亩白柚,已逐步进入丰产期,但柚子品质不适宜外销。发展的枣子品种混杂,果实大小不一,品质不高,难以销售。使得农特产品价格不高,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三)加工滞后,销售不畅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目前龙凤镇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且生产能力低,生产的产品难以上档次。社会化服务组织在销售服务、技术指导上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的销售仍然是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没能形成产业键条。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资金投入。农业结构的调整成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素质密切相关,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有限,使调整处于较低层次。同时,因资金限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局限。

(二)缺乏科技支撑。一是新调整的农产品种植、管理缺乏科技、重发展、轻管理的情况仍然存在,管理不到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二是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包装和深加工上技术落后,使得农产品的增值受到制约。

(三)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致使发展难成规模,难以形成特色。

(四)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一个产业缺乏生产或销售龙头企业,其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也影响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

(五)信息不灵、农展素质不高、经济方式分数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信息制约,由于农村信息不灵,使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生产和调整仍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碾盘村一农户在外看见别人养蜗牛赚钱,回家后便发展蜗牛,等他把蜗牛养出来,市场已发生变化,结果卖不出去。

二是素质制约。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掌握科技难,不适应调整后

的产品的管理、生产、加工。

三是经营方式制约。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形不成市场主体,更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对策及建议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全镇要按照“定规划、突特色、扩规模、强龙头、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以工业化理念抓好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是定规划、优产业。进一步从抓规划入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并按计划、分步骤严格按规划进行推进,以确保突出自身特色,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基础条件出发,从发挥本地优势出发,从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形成与资源特色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格局。就龙凤镇的资源特点和发展基础来看,应以林果、茶叶、烟叶、魔芋、水稻、蔬菜、养猪、养鸡以及特种培植(如蘑菇)和城郊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要实施远抓林果茶,近抓烟和菜,基础抓粮食,发展畜禽养殖的农业发展战略。二是扩规模、壮产业。坚持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原则,相对集中连片地安排主导产业、产品生产,实现一村一品、以优促势、以优聚势,向规模要效益。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龙凤镇农业总体布局框架及远景规划应是:山地林果烟药,平地稻粮,庭院畜,环路菜等。三是强龙头、带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是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最大的弱点,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吸纳农产品的数量少,加工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必须尽快出台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一批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挥联系市场、基地和农户的核心作用。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鼓励、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当前应着重培植柚子生产加工企业,精品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扶持九叶青花椒协会,杉木村联强生猪养殖协会的发

展,充分发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联系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育品牌、兴产业。树立品牌意识,丰富品牌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争取润邦国际收购、兼并龙凤镇现有的几家小型茶叶加工厂,统一“恩施玉露”的品牌,进一步扶持和壮大九叶青花椒、兄弟薯片、三河禽业等农产品品牌。着重培植一批优质农户产品的品牌,增强农户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五是建设施、固产业。要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采取严格的农地保护措施,形成科学的农业要素转移机制,促进农林渔业全面发展,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绩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篇: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怀化市会同县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引导、服务”文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了蚕桑、脐橙、优质稻、油菜、辣椒、茶叶等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县园艺示范场为中心,辐射周边连山、岩头、林城镇、广坪、地灵、坪村、堡子等七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脐橙基地,以连山、岩头、宝田、沙溪、团河、若水、地灵等乡镇为重点的5000亩蚕桑基地,以坪村、堡子、连山、广坪、若水、团河等乡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稻开发,全部由县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的8万亩双低杂交油菜开发。 现代农业产业增多,种植面积增广。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2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2.8%,建立标准化订单生产基地4.6万亩;种植玉米面积1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亩;种植猕猴桃面积5.2万亩;计划种植烟叶7.2万亩,实现烟叶产量20万担;莓茶实行标准化生产,已建莓茶基地近10000亩;油茶种植面积25.45万亩,年均产油约20xx吨;种植柑橘16.5万亩。全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3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

科技引领示范做强,科技推广做实。该县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技术,加强粮食和经济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办技术培训,重点针对水稻、马铃薯、柑橘、莓茶、蔬菜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调优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农作物收割、大小型耕整机等新机具。已落实万亩以上的优质稻示范片2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10个,主要示范“玉针香”、“Y两优2号”等优质稻品种;在各乡镇指导农民累计进行配方施肥71万亩,病虫防治25万亩;办好芙蓉镇优质水果无病毒苗圃、石堤镇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等科技示范园;建设好专业合作社,完善优质稻、柑橘、茶叶等生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2%以上。

农业资源环境变优,农业基础增强。该县先后组织技术人员300多人次下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推广农业综合集成、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30个乡镇农技站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今年轻便、适应山区作业的旋耕机、微耕机、起垄机深受农民朋友欢迎,该县农机补贴资金480万元,全部直补到农民,已销售农机1300多台,优化了怀化农业生产环境。

一、怀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突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稳步发展油菜、茶叶、生姜、苦荞、折耳根等特色农产品”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51.51

万亩,比20xx年增加了58.41万亩,增长62.74%,马铃薯产量达到166.7万吨,比20xx年增加71.8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93万亩,占计划28万亩的110.46%,比上年增加7.43万亩,蔬菜总产达到45.41万吨,比上年增产6.13万吨,增长15.16%。同时,还在六枝的郎岱、平寨,盘县的西冲、红果、城关,水城的蟠龙、阿戛、发耳、,钟山的大河等乡镇新建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

2、传统经济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得到稳步发展

20xx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2.6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6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4.2万亩,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不断得到发展,芭蕉芋种植达到12.13万亩,荞麦达到5.36万亩,大蒜达到0.92万亩,白芸豆达到8.26万亩,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中草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1.71万亩。

3、主要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由于我市积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油菜产业化工程等项目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双杂”良种、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等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20xx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8.19万亩,普及率达到83.83%推广杂交玉米95.69万亩,普及率达到87.89%;推广脱毒马铃薯102.24万亩,普及率达到67.48%,推广杂交油菜8.46万亩,普及率达到66.66%。

4、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强劲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盘县优质肉牛、优质肉羊和优质肉猪基地,水城县优质肉牛基地和优质家禽基地,钟山区优质家禽和优质肉猪基地等一批省级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到20xx年,全市有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958个,出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16%;年出栏牛10头以上的养殖场491个,年出栏羊30只以上的养殖场804个,出栏羊占全市出栏羊的38.5%;年出栏500羽以上的规模养鸡场272个,出栏肉鸡占全市出栏量的43.3%。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5.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畜牧业增加值7.6亿元,占农业总增加值的31%。20xx年共出栏肥猪88.54万头,生猪存栏106.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69万头;出栏牛5.6万头,存栏牛35.67万头;出栏羊9.08万只,存栏羊15.69万只;出栏家禽475.86万羽,存栏家禽464.59万羽。规模化养殖成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5、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

20xx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46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7个。已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一家企业获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企业称号,6家协会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试点,一家协会被确定为农业部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产总额达到4.87亿元,固定资产为2.37亿元,建立原料基地33.3万亩,饲养大牲畜10万余头,饲养禽类250万羽,带动农户25.2万户。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6

亿元,固定资产2.2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2661万元,固定资产1274万元。20xx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润4015万元,上缴利税1775万元,带动农户15.8万户。全市销售收入20xx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3家,1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15家,500万元以下的24家。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资源或农产品为依托,通过选定主导产品,挖掘传统工艺、传统配方,先后加工生产了近百种农产品,其中:“西山牌杂交玉米”、“岩脚面”、“郎岱酱”、“红心猕猴桃”等30多个农产品在市首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六盘水市地方品牌农产品称号,其中“雾峰牌苦荞糊”、“滴水滩牌优质米”、“信友牌核桃乳”、“水城春牌茶叶”等农产品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博览会上、展销会上荣获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已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农产品;有15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通过了QS、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品牌农产品极为有力的奠定了我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6、结构调整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如六枝落别、陇脚的优质水稻,岩脚的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的大蒜,盘江镇的折耳根,郎岱、英武的西瓜,大山、郎岱、大河、发耳等乡镇及百车河片区的蔬菜,保田镇马鞍山的黄花梨,四格乡坡上村的马铃薯,猴场乡、鸡场乡的猕猴桃,南开乡的辣椒,大用镇的胡萝卜,盘县盘南片区的芭蕉芋,南开的白芸豆,板桥的中药材等一批结构调整的典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7、农产品行业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

全市有各种组织、协会共207家,所有的协会均是企业主导型的行业协会,企业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政府则起宏观管理和辅助推动作用,这一批协会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盘县的折耳根协会、四格乡的马铃薯协会等。

二、存在问题

1、有的县区对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认识还局限于粮食生产和传统意义上的面积和规模的简单扩大,还有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2、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外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仅靠部分个体户小打小闹,形不成大气候,内部市场容量又有限,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二是加工企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率低。市内的加工企业如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天使”土豆片厂、“山明”姜茶等加工企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少,带动力还不强。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生产很难做到适销对路。农村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销售渠道不畅,产销脱节。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

营的积极性。农技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个别县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仅占20%,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4、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紧张,在进行结构调整方面的投入不足,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结构调整项目无法启动实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等建设发展滞后,导致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市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彰、奖励力度。

2、抓住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特征,紧紧抓住马铃薯和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整合资金、技术进行大力扶持,促使两大产业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链条顺利延伸。同时,兼顾提升油菜、茶叶、荞麦、大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马铃薯、蔬菜、茶叶、苦荞等特色产业上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逐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对产业链条进行综合考虑,加大对种—加—销的协调和服务,对已有的产品和品牌进行资源整合,

提升重点产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5、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6、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扶持和建设力度。一是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将属于社会管理层面的行业管理职能较交行业协会。二是改革双层管理体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三是政府要减少对行业协会的直接介入。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协会规章制度。

7、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重视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重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公司十销地批发市场十中介组织十产地批发市场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8、发展龙头企业、创建专业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带动农户产业化的发展。一些重点建设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充分发挥各种商会在行业协会中的桥梁作用。选拔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9、结合重点产业,努力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使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零散土地合理流转起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部分能人、种植、养殖大户率先行动。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回到土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就业升值。

10、创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种植、大养殖是基础、大加工是核心,大市场是关键。通过市场带动,将种养加工的农产品转变为商品,最终让农民增加收入。

 

第三篇:调研报告的结构

调研报告的结构

(供各单位参考)

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研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研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江苏大学公共课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大学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研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科学发展——江苏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研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研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①简介式导语。对调研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 ②概括式导语。对调研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研内容、调研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 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研报告的主体。它对调研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研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 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研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研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在标题下面注明调研单位全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