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xx年《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新课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建设研修团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品质;创新课题研究方法与形式,落实课题研究过程。

二、主要工作:

1.重视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新教育理念。

组织教师重温《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等理论专著,进一步明确开展实验的目标及价值,从而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与主要观点。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育实验专题网站的资源,及时学习和吸纳新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保持与新教育实验的主流团队的步伐相一致。

2.营造书香校园,享受阅读成长。

继续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交流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共读共写共生活,推进书香社会的形成。倡导“晨诵、课间读、课前读、课后诵”新教育的学生生活方式,重点从“教师专业阅读研究”、“中华经典诵读”、“阅读节与书香社会”等入手,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确保阅读实效的基础上探索师生阅读成长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基点,来帮助全校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以班级为载体,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各班要认真制订好班级读书计划,积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在班级读书角、学习园地、黑板报中定期布置班级读书活动专栏,使校园的书香气息更加浓郁。诵读内容为优秀中华诗文,包括优秀的古典诗文、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等。诵读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讲座、诵读表演、诵读比赛等。各班要及时把诵读活动的信息、典型、经验等在班级读书活动专栏上发布。

4.规范课题管理,扎实行动研究。

新教育实验要立足校本,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要与新课改结合,要与校本教研结合。倡导老师围绕学校参与的实验项目,围绕“三小”(发现小问题,围绕小现象,提出小建议)进行,从小入手,使得研究成为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改变教师的科研范式,推动草根化运动,形成“批判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良好科研氛围,促进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活动研讨,使课题的研究呈现常态化。全体课题组成员要注意积累自身的课题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更要做研究工作的有心人,在做好平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记载好“课题活动记录”,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不断丰厚课题研究成果,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

同时要做好学校新教育实验进展活动信息的报道和成果的推广,及时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活动信息、成果等上传到应城市教育信息网站及应城市小网站。积极参与总课题组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研究活动,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三、研究措施: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在“充电”交流中加快研究步伐。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因此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

(1)逐步建立课题理论知识库

课题立项前后,我们从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把握与之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并把这些文献集在一起形成课题理论知识库,供教师学习。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认真学习文献资料,并撰写学习心得,以便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使教师们明确“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引领学生开展“诵经”活动。

(2)定期召开主题沙龙研讨

我课题基本上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沙龙研讨。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和学校分管领导一起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围绕“经典诵读,我们如何取舍?”“唱读诗文,传承中华文化”“开垦亲子诵读的芳草地”“开展经典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等主题举行沙龙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为教师行动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策略,为课题顺利高效地开展奠定基础。

(3)组织各类培训,为课题服务

“学高为师”是一条古训,鞭策师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且行且思。为了营造我校教师学习经典文学的浓郁氛围,丰盈教师的文化积淀,学校启动了人人争做“书香教师”的活动。我们策划开展了“教师美文诵读比赛”“教师文学素养PK大赛”,这些活动加深了课题组教师的语文知识底蕴,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也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古诗文氛围,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用行动来感染学生诵读的热情。

除了在校内“学赶比”,我们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全国新教育研讨活动”“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现场都留下了我们教师好学的身影。满载而归的教师回到学校,还要展开二级培训和移植课的观摩,真正实现“一人培训,全校受益”的高效校本培训模式,为课题顺利发展

服务。

2.提供切实有效的研究保障,为落实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1)组织制度保障

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需要组织保证,我课题确立之初就建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全面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施。课题由特级教师黄应征、郑木旺老师全面负责,语文老师实施指导,形成了教科室协作管理,课题组具体操作的格局。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采取了有效举措落实各项研究制度,保障外出学习、网络信息等的经费支出。课题确立后,我们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工作组长及成员考核》、《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及定期研讨制和个人研究任务制度成了扎实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

(2)课题网站管理

我们构建了应城实小课题管理网站,动态反映研究过程,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实施考核管理,为课题评估提供重要的检阅平台。该网站共设有方案报告、计划总结、方案报告、研究动态、诵读素材、成果荟萃、精彩掠影、理论探析等八个栏目。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资料均能及时上传到网上,为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真正实行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

四、本学年工作安排:

二月

1、围绕新教育理念,进行校本培训;

2、制订新教育实验年度工作计划。

三月

1、制定新教育实验课题学期工作计划;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3、各班制订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并正常开展活动。

四月

1、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2、各班开展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3、一、三、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4、参加市教科室组织的书香校园建设展示活动。

五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2、举行班级读书活动观摩;

3、课题组按计划开展课题沙龙活动;

4、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经典鉴赏——古诗词篇”校本教材。

六月

1、开展庆“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2、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3、整理课题实验资料,撰写学期实验工作总结;

4、组织课题组教师审核、修订“经典鉴赏——古诗词篇”校本教材。 九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2、各备课组制定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并正常开展活动。

十月

1、课题组开展课题沙龙活动;

2、二、四、六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3、课题组教师上好经典诵读展示课;

4、各班开展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十一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湖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会;

3、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校本培训;

4、组织“书香班级”评比。

十二月

1、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2、开展庆“元旦”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3、整理课题实验资料,撰写学期实验工作总结;

4、搞好“诵读之星”“书香家庭”“书香教师”评比工作。

执笔:陈迎华

20xx年x月

 

第二篇: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

子课题"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汇报

课题阶段性总结 编号062711187-78

吴江市高级中学

我们学校自19xx年建校以来,几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成为江苏省内一所办学时间不长,具有一定实力的四星级学校之一.20xx年,学校建成以CISCO为核心的千兆校园网,以校园网为依托的教育信息化热潮席卷整个校园,经过全体师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富有人情味的校园网的潜力,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新时期我校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八年的实践与探索,从学校建网站,网络教育教学,网络科研,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管理等,自然过渡过网络文化建设与探索,现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络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吴江市高级中学的新优势. 一,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彰显新特征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我校教科中心组成员专门讨论了《我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层面结构: 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在数字校园,中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将表现出新的特征.

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校园网络将成为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有形的校园仍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一种新的物质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校园网络.校园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都将通过校园网络来实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将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异地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参与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和各种在线交流活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基于校园网络的校园文化不是对已有的校园文化的推倒重来,而是使传统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新的特质.

在制度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将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后勤服务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数字校园,管理者依据事实说话,依据数据决策,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管理层的工作负担,因为数字校园可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数据,同时数字校园还能提高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工作,学习与交流的有效性,改善各层面信息传递与相互了解.在数字校园,管理者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的角色,而是转变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角色.

在行为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由于学习的方式和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使他们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灵活地使用语言,图形,动画,影像等手段来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借助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网页和多媒体光盘等载体学习,也可以通过电子语音信箱,闭路电视,电子邮件,BBS公告栏等多种途径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在日常交往中,他们更多地通过QQ,MSN等即时工具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数字校园强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数字校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选修自己所需要

的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减少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从而增强学生网上生存,网上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群体而言,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变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而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或被错误的信息引入歧途,因此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转向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监督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数字化的校园引用使学校精神的积淀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具有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体现为网络文化对已有校园文化的冲击,这既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部分否定,也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超越,它具体表现为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增强.民主意识的形成是因为校园网络为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场所,在网上,人人平等,谁也不能压制谁,谁也不能强迫谁.开放意识是因为校园网络接入国际互联网,且向全世界开放.创新意识是由于在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弱化,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加强网络应用与管理,促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网络功能发挥的大小,老师是否乐于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功能开发是否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和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用的水平相关.

首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组的力量,健全层进式培训机制.师生的培训与网络的建设发展应该同步或适当超前的,仅仅培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是不够的,对于教师和学生培训也不容忽视.我校长期以来每学期不定进行各种次的培训,效果显现,受到师生们的欢迎.网管员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具有一定的网络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接受指导,训练技能,逐步达到驾驭网络的能力.而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则可以由信息技术教师来承担,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对一些年轻的,技术实力强的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对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

第二,发挥网络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具体来说,就是要突破时空界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校园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因为校园网可以扩展到全校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社会,全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体制.要超越严格的班级,课堂界线,允许每位同学在任意时间,任意一台电脑前通过校园网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授课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这不仅要求每位老师将自己的教案放到校园网上实现共享,还要在校园网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以便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并通过校园网实现与外界的交流,使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信息资源,向权威请教,获得指导,在瞬息之间把自己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从天边拉到眼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不仅如此,学校各职能部门通过校园网快速高效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解决部分实际问题,以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外,学校还利用校园网构建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系统,发布学校信息,对外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等;还应在校园网上建立BBS,师生个人主页,电子报刊,学校党团网站,校长信箱,征鸿论坛,家校通等;每个班级,教研组或个人也可以设立自己的主页,这些对于实现学校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机制,开放式的德育体系都能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校园网的功能的体现,还必须提高网络的管理水平,健全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

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二要有响应的安全措施,除设备的保管外,还要有后备电源保证供电,有病毒实时监测软件保证网络安全等措施,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非常重要.这样,首先要建设一支认真负责的管理队伍,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小组,由各个教研组推选出1~2名教师组成;其次,相应的制度建设健全,要有办公室计算机管理规则,各功能教室管理规则,电教设备管理规制度.另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有许多容易带来负面教育效果的东西,如何有效控制这些不利因素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当然,仅仅靠堵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增强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才是根本.而这又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倡导真,善,美的东西,与不良思想及网络垃圾争夺教育空间.

这样,校园内部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要处于一种健康,高效的网络化环境之中,共享资源,整合各项工作,校园组织文化的层次才可能相应地得到提升.

三,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促进校园文化的纵深发展

(一),校园网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学生社会化,特别是个性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尚显得比较无力.应该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统一的教材,进度,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的,而校园网则正好提供了人机交流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与Internet的连接又给学生提供了大容量的,可以各取所需的学习材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置身校园的情况下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有助于学生实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学习和交流,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理性地对待异质文化是大有帮助的.

开放式的校园网-互联网的文化环境,也使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认识世界,审视自我,增强思想修养水平提供了可能;师生两群体也得以感受和体验到没有围墙的校园生活,无书也成课的课堂教学,纵向横向无边际,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

当然,并不是校园网一建,素质教育就实现了,教育发展就有了质的飞跃了.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从辅助教学的地位发展成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但作为一种物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计算机和网络毕竟只是提供了一种新型学习途径,一种学会学习的可能,而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忽视了人文思想的修养,充其量就只能算是一个不称职的工匠.科学技术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但单一的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正如笔者本文对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分析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数字校园"校园文化重在"建"与"用"21世纪,学校教育系统仍是终身教育系统的主干部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学校仍将是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教育的理想场所,是提供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机构,校园网络成为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基础.把校园网络建设好,仅仅靠有关部门在网络上采取监视,拦截,过滤等技术措施是消极的,也是不够的,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1.要把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网建设要发挥优势,突出强项,突出特色,要按照全面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来建设校园网络,要整体规划安排,做到以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做到结构合理,高效实用,并能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

2.形成校园网络体系,构建独有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这个校园网络体系一般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学校网,处室网,师生个人网页等三个层次.对内是指校园内部网,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

务;对外方面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情况的网页.要通过相互链接,把三个层次的网站整合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尤其是把师生在这个网络文化环境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以充分地表达出来.

3.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中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有些人担心,网络教育只在计算机上进行教学,包括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没有教师经常性的辅导,没有一个现实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校园文化潜在课程的影响.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在教育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名师,名课在网络教学中的辐射作用.

4.校园网络内容常更新.当前校园网络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快捷性的特征没有充分发挥,有些网页尤其是一些学校各部门的网页信息更新速度很慢.网站很大程度是靠时效性来吸引点击者的,如果没有时效性,网络的优势就不能充分体现.因此校园网络建设中必须及时更新内容,相应的处室落实到位,经常看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数字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相关人员要积极引导和管理,要及时消除校园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

四,回顾与思考

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培育出一片净土上.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我们应该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为了培育好网络文化阵地,我们认真总结了国内一些名校创办校园网络论坛失败的教训,针对我校拥有高素质师生群体这一现实,在学校统一部署下,我们在挖掘学校网站功能的基础上,开设了旨在解决学生科学探索困惑,促进教学互动的校园网络论坛,其目标是: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发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我们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了若干个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热情,通过交流,让学生释放心理负荷,寻找自信源泉.例如:我校举办每年每届的科技文化节时,充分运用网络功能,教师与学生纷纷把精美作品上传在学校论坛上.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标志.目前,我校的网络论坛已进行多次改版和空间扩充,通过校园网络论坛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也给老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手段.

2,网络文化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

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缺乏活力,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

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校园的时代使命.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培养学生的相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拥有了先进的网络设备之后软件建设有明显的之滞后现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特别是关键性的应用软件配置,各类管理系统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等.(2)观念滞后,轻视管理.校园网络应用中 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需要管理,技术,观念三个到位,更需要管理,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然而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同志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3)缺乏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对校园文化的系统规划.在数字化建设中往往存在着人有我有盲目借鉴的情况,缺乏对网络时代教与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校园文化的深刻认识,而且各系统独立,缺乏规划和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全方位调控等措施. 参考文献:

1,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思考与初步实践 作者:郑国瑛,柳栋

2,冯天瑜,杨华著,《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x月版.

3,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xx年x月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