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党课作业)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读完了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童年》是自传体的第一部,它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3岁时丧父,而他的母亲无法继续养着他,带着他去投奔外祖父的故事。

外祖父的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是个贪婪自私而且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地剥削雇工,放高利贷,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十分讨厌他,视他为眼中钉。有一次,小阿廖沙不小心把一块白色的织布丢进了染缸,竟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而他的母亲受不了这种生活,终于在一天离开了这个家。只有阿廖沙的外祖母一直疼他,爱他,照顾他……在自己生活的日子里,他遭受过无数的欺负,嘲笑和唾弃。在冬天,寒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在夏日,酷热又使他汗流浃背。弱小的他只能靠着超人的毅力和坚持忍受这一切……后来,在一天清晨,阿廖沙的母亲回来了,然而她的性情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动不动就打阿廖沙,也经常无缘无故的发怒。小阿廖沙的母亲在阿廖沙11岁那年永远地离开了他,他那自私的外祖父便让他去人间找自己的生活……

故事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故事展现了野蛮愚昧令人窒息的生活,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而令人欣慰的是,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阿廖沙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考验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高尔基塑造的这个形象正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

《在人间》是自传体的第二部,它讲述了阿廖沙离开外祖父的家后自己在人间的生活。在人间,他经历了无数事情,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为了生存,阿廖沙不得不尽快适应这人间里的一切,所有事都让他感到陌生。他在鞋店当过学员,在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画师家帮过忙,还在轮船上做过杂工,虽然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也没有学到多少技术,可是他也收获了很多,那就是博览群书。开始时,阿廖沙周围的人,都是浅薄的没有文化的人,阿廖沙

始终没有读书的机会。直到他在轮船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很多都发生了改变。一开始,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并不怎么好,高尔基对斯穆雷是这样描写的:我很不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但看去仍然很脏,指头上长着毛,大耳朵里也突出几根长毛……他说话简直像狗叫一样……年幼的阿廖沙还习惯以貌取人,不过后来他慢慢发现斯穆雷是一个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拿出很多书让阿廖沙念,事实证明这对阿廖沙是很有帮助的。

后来,阿廖沙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是由于周围人们的愚昧无知,阿廖沙总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书。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于是阿廖沙常常去这位夫人家借书看,而且他把这位夫人称为王后,可见这位夫人对他的影响之大,其实这也暗示了高尔基的理想——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在人间,阿廖沙也学到了许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对好坏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让他也看到了许多丑恶。最终阿廖沙决定去碦山读大学。少年的阿廖沙在喀山的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可即使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阿廖沙依然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

阿廖沙为了生活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尽管周遭那些见识浅薄的人不懂书籍的好处,总抑制他看书的欲望。他依然像不屈的小草,坚持,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

在这一部分中,我跟着主人公经历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选择堕落。在肮脏的环境、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唯一的嗜好。

然而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却独立着,以旁观者的角度揣测生活的意义。

在小说中,高尔基描绘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半孤儿怎样奋斗,在社会上艰苦生存,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

《我的大学》是自传体的第三部。16岁的阿廖沙为了进入喀山大学读书辞别年迈慈爱的外祖母,但到了喀山之后他发现大学对于贫困无助的他来说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因为贫穷,他沦为俄罗斯街头的流浪汉。贫民窟和码头就成了他

的“大学教室”,他历经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却一直没有放弃读书的梦想,但理论书籍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让他困惑不解,他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之中,举枪自杀,因为子弹没打中心脏而幸运地活了下来……

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杂货店等四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和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了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甚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十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很喜欢《我的大学》里的一句话:“经验取之于己,人从自己的经历中直接获得经验,虽然比从书本里间接获得经验更痛苦、更残忍,但这样得来的东西会让你永生难忘。”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的苍白无味”。读完这部书,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痛苦,什么叫不幸,而面对生活,始终要乐观,并坚持奋斗。人不能选择出生的命运,但能选择生存的命运。不能选择降临在我们身上的苦难,却可以借着苦难一步步的前进,攀向人生的顶峰,经历生命中所能享受的最美风景。

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好在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在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读完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我更深地理解了人生,命运和苦难,也更深地体会了理想,读书和成长的含义。我想我能更从容的面对生活里的一切,也能更坚定的守住初心,走过无悔的大学。

电科1301 ***

党课学号:****

 

第二篇:《我的大学》读后感

读《我的大学》有感

《我的大学》是“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曲”了,前两部给我的感受很深,意犹未尽。出于好奇和渴望,我贪婪地又读完了它。

《我的大学》叙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他不得不住进“大杂院”,卖苦力,与流浪汉、形形色色的小市民接触交往,与知识分子交往,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他一面学习各种知识,一面苦研书本,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最终他投身到革命的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前途。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读完了“三部曲”,我总结了高尔基描写的底层人民具有的一些特点:他们维护人的尊严。他们虽然穷,甚至过着赌博、酗酒和吵架的生活,但高尔基并没有把他们描写成可怜的,卑下的人们。他们有骨气,有正义感,容不得别人的侮辱。他们都幻想着合理公平的生活,不承认现存制度是永远不变的。他们对旧制度、剥削者,充满抗争的力量和勇气。甚至连胆小的鲁卡也敢于顶撞和用挖苦的话语回答老板。他们都具有优秀的品质、高贵的灵魂。比如沙金聪明,克列士勤劳,鞑靼人正直,娜塔莎纯洁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帮助人,同情人。甚至是慷慨无私的。阿廖沙也是如此。

真正说来,这“三部曲”,也是因为有“悲剧”才诞生的这悲剧,便是腐败的政府和腐败的政策。

“三部曲”叙写了阿廖沙的从悲惨的童年到走向光明的故事。阿廖沙,或者说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面对黑暗如何坚持不懈勇敢奋斗,如何去追求光明;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相关推荐